皇室胸针的“杀伤力”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hecha_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饰,英文写作Jewelry,这个单词起源于法文的“Joel”,就是英文的“Joy”,中文解释为“快乐”!这个来源相当有趣:首饰选择得好,佩戴得巧,可以让人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处于人群中,难免会有鹤立鸡群的感觉,“快乐”由此而来。
  首饰种类繁多,而要说男女皆可,可能要数胸前的那些别针了。有人称胸针,也有人称胸花,总的来说就是在小小的一枚别针上制作出可以起到装饰性作用的玩意儿。最奇妙的是,胸针以前称扣针,最早出现在铜器时代,被用来固定衣服,和如今国内唤作披风、国外叫做斗篷的衣物前打结的丝带巾起到的作用一样。经过好几个世纪的变迁,从最初为固定衣物到如今成为必不可少的装饰性的首饰,胸针走过了一段冗长而精彩的历史。
  而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的海上霸主,其皇室在首饰的选择上自然也当仁不让。那些外形小巧、看似没有杀伤力的胸针,有时候可能不仅仅是上好宝石或材质的代表,还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地位的象征。
  一枚胸针永流传
  要说伊丽莎白“奶奶”是现在世界上拥有最昂贵、最精美首饰的女人应该不为过。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伊丽莎白女王佩戴的胸针——the King of William IV brooch极为惹眼。这枚胸针是1830年威廉四世国王登基不久,用他父亲乔治三世国王巴斯勋章上的碎钻和6颗巨型钻石为他的爱妃Adelaide精心制作的,所以这枚见证了爱情的胸针又叫queen adelaide's brooch,之后Adelaide王妃将这枚珍宝送给了她最爱的外甥女,也就是后来的维多利亚女王。
  这枚胸针一直跟随各位女王、王后,“随意”进出他们的闺房。随后,按照皇室内部的传统,这枚有着特殊意义的首饰被留给了继承王位的人,也就是现在的伊丽莎白。将这枚胸针佩戴在衣裙中间是Adelaide王妃比较喜欢的搭配;维多利亚女王基本也都是如此佩戴,偶尔会佩戴在左边;而Alexandra王妃曾经也突发奇想将其佩戴在腰部;Mary皇后则喜欢在胸针下面加一颗大的椭圆形钻石作为胸针佩戴。伊丽莎白女王的妈妈伊丽莎白一世也特别爱这枚胸针,在首次加冕典礼上佩戴出席。如果说为什么拥有无数美丽昂贵和地位象征胸针的伊丽莎白二世会在奥运会这样的典礼上选择这枚胸针,估计除了材料的珍贵和威廉四世国王亲手设计这两个原因外,还在于这枚胸针被英国所有的女王和皇后佩戴过,意义深刻。又或许正如网上ps的图片一样,女王苦大仇深地想说:Look at these countries I used to own!
  姜还是老的辣
  英国新晋王妃凯特佩戴的胸针都比较精巧时尚,笔者对她的许多搭配都十分喜爱。在2012年6月参加伊丽莎白女王登基60年庆典时,她出挑的衣服和胸针难逃各大媒体的“法眼”。一袭修身红裙和礼帽搭配本就抢眼,再加上英国皇家海军在她与威廉王子结婚时赠送的海事题材胸针——两个银色海豚相顶一个皇冠,更有意义。
  而伊丽莎白女王的几件首饰搭配,更是不输年轻的凯特王妃,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姜还是老的辣”。熟悉伊丽莎白女王的人应该有所了解,帽子+纯色大衣+手套+耳钉+多层珍珠项链以及胸针是女王钟爱的搭配方式,并成为自己的标志,重复率非常高。
  庆典的几天里,女王换了好几套衣服,但首饰基本没换,都是珍珠耳钉和项链。然而,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每一套衣服搭配的胸针都不一样。例如和卡特一起的是不常佩戴的漩涡式胸针。但在6月5日那天,女王大衣左边佩戴的胸针,两颗主石是从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库利兰上切下来的,这家伙重3106克拉,后被切成了9块大的、98颗小的,9颗大的中的三号和四号被制作成了当天佩戴的胸针,称Cullinan 3 and 4 Brooch。西方称登基60周年为diamond jubilee,也就是钻石典礼,可见女王佩戴这枚胸针是多么应景,配搭这样的钻石胸针,也属实至名归。
  根据女王的风格和其他皇室女性搭配,倒可以大胆猜测皇室里的女性都有自己的搭配规则。比如胸针的不可缺少性和正式场合里胸针都需佩戴在左边等原则。
  皇室礼物的首选
  在皇室之间,互相赠送首饰是很常见的,而胸针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一样的地位。不同于戒指自身的暧昧不清和尺寸难以提前确定,也不像项链和手链有时需要尺寸统一和设计来撑场面。胸针一直以来打着“知书达理”的名号,基本怎么送、送给谁都不会出错。默默的一枚挂在衣服上,虽然低调却能让整套服饰脱颖而出。
  在众多首饰里,胸针可以说是惟一一个真正意义上和服饰紧密相连、互相提携的。正因为它几乎永远不会被认为是多余的品质,使得王室对它青睐有加。爱德华王子结婚时送给亚历山大公主的珍珠钻石胸针、丹麦公主达格玛结婚时收到的亚历山大公主赠送的蓝宝石钻石珍珠胸针、菲利普亲王送给伊丽莎白女王的红宝石胸针、温莎公爵送给夫人的火鹤胸针、维多利亚女王结婚前夜收到的蓝宝石胸针……似乎胸针虽然没有项链那样华贵和气势汹汹,但是绝对是皇室们爱不释手的首选。
  光彩照人的背后
  虽然首饰的外表那样光彩照人,但背后的血雨腥风也不足为外人道。在皇室里,首饰的收藏与继承就跟其血脉的延续一样,体现了皇室们不衰的世界财富和地位。如同那大到令人发指的钻石库利兰,其实是南非政府送给英国爱德华王七世作为表达忠诚的用意。这样的殖民地和皇室之间的互动是美丽又残忍的。而各国皇室之间联姻和购买收藏首饰也是常有的事。上文提到丹麦公主达格玛和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结婚时收到的亚历山大公主送的蓝宝石钻石珍珠胸针——the empress marie feodorovna of russia,后来俄国十月革命中她“逃回”老家,1929年期间Mary皇后购买了她许多首饰,其中包括这件蓝宝石钻石珍珠胸针。从那时起,这件胸针就被英国皇室收藏并一代代继承,直到如今伊丽莎白女王也时常佩戴。
  皇室里因为一枚首饰引发血案有时也不可避免。除此之外,结婚、出访国外(或者你想说访问殖民地)、参与世界性政治会议等等,皇室内部会将赠送首饰作为一种鼓励和祝福的手段。如果说这种手段极尽奢侈也无可厚非,在有些事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老百姓眼中的奢侈,或许是皇室眼里的必须。伊丽莎白女王在1961年访问尼泊尔时佩戴的胸针duchess of tecks corsage brooch是Mary皇后赠送给她的结婚礼物。以当时的国际环境来说,英国是尼泊尔这个殖民地国家的入侵者,前者的权力除了需要军队来展示外,在外交的时候搭配一件“撑得住场面”的首饰,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起到震慑作用。礼物有时只是一份礼物,但有时又不仅仅是一件礼物。
其他文献
对有收藏雅好之人来说,博古架或者多宝格往往是厅堂居室中不可或缺之物,将心爱之物集中起来陈列、展示,不仅方便也能赏心悦目。而在瓷器中有这么一类器物,同样起到了博古架的作用,其纹饰中鼎彝爵瓶、琴棋书画、花卉文玩无所不包,随意组合,巧妙搭配,虽仅仅是落于胎釉之上的线条、颜色,但观赏起来仍不乏博古通今的意蕴。这就是广泛流行于清代的博古纹瓷器。  慕古雅好可抒怀  博古图是人们通过图画的形式来博通、识别古物
期刊
在我国,用香疗病的历史十分悠久,并且香品种类繁多,各种香有着不同的功效,古人对这方面也早有研究,并将不同的香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檀香  成因:取自檀香科檀香属书中,檀香树的根、干、枝、果实等都含有油脂,越靠近树芯或树根的材质越好,含油量也越高。  产地: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等地。  功效:理气和胃、改善睡眠、安和心智。檀香精油可消炎去肿、润肤护肤、防止蚊虫;檀香薰香可杀菌消毒
期刊
古人治玉用“琢”、“磨”二字,而非今天我们常说的“雕”、“刻”,这无疑最为形象地表现了玉器制作过程的缓慢和精心,绝非一蹴而就那样简单。从打磨石器到出现了专门的琢玉之术,制玉工具、制作工艺在此后绵长的岁月里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然而,不管怎么进步,在电动工具发明之前的数千年时间里,古人制玉的工艺并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与今天相比都是原始的。  不禁惊叹,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古代,古人凭借了怎样的力量、用了
期刊
一级市场成重要推手  “在我们去年举办的32个展览中,有五分之一与当代水墨有关,而作为系列展览,我们还将陆续推出中国当代水墨大展。”在北京798艺术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一向以专业、成熟的展览空间和大力扶持青年艺术家而著称,馆长夏季风对新水墨一直极为关注。而在当前的艺术品市场上,蜂巢无疑成为了新水墨这个新兴市场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在5月初落幕的艺术北京博览会上,一幅李津的画卖出了400多万元的高价
期刊
香道在日本,与茶道、花道一起构成传统的『雅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月初十,春雨零零。院中满树梅瓣,红艳芬芳……源氏想乘此微雨时日将诸夫人所调制的香剂收拢……同一香剂的配料,各处都一样,但因趣味有别,配量也有差异,故香气有浓有淡。此中奥妙实是无穷。故萤兵部卿亲王认为香料各有千秋,无法裁断评判其优劣。只有前斋院槿姬送来的‘黑方’,毕竟淡雅清幽,卓然不凡。至于‘侍从’,即源氏所制者,最为上乘,
期刊
清代中后期,满是诗情画意的俏丽江南铸造了大量花钱,它们被泉友亲切地称为“苏炉花钱”。此类花钱的尺寸大部分在5厘米以下,且以圆穿居多,有黄、白铜质地。在题材上,苏炉花钱的内容更接近当代社会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所以,苏炉花钱在成为人人可接近的收藏品的同时,也俨然是一本篇篇迥异、卷卷出彩的民俗百科教材。尤其是本文要讲述的这册神仙卷,更是极为神奇、浪漫。  山鬼  一种被称为“山鬼”的苏炉花钱目前存世较
期刊
在清末单面唱片中,麦古泥唱片可谓其中的精品。这种唱片由哥伦比亚留声机器总公司出版,正面片芯与当时出版的其他哥伦比亚唱片无异。但唱片很薄,厚度仅为1.18毫米,而且有一定的柔韧性。  唱片背面印刷的文字表明了哥伦比亚留声机器总公司三次获得专利的时间:  一在西一千九百零一年十二月十号。专利提交日期:1897年11月19日;专利获准日期:1901年12月10日;专利号码:688739;专利发明人:琼·
期刊
博山炉暖,暗香浮动。静坐雅室,案置清茶,泼一幅水墨山水,书一段诗词歌赋,在茶香中细品人生,在炉香中感怀抒情。  香,除了拜佛,治病,陶冶性情外,它更是许多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成为其他艺术作品产生的媒介。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人对香的评价:“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
期刊
香伴随着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成长再到发展,一路走来,中华文明发展的道路上,香烟不断,甚至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化的骨子里。  也许是明媚春光里的一股花香引领我们走到了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的门前。两层砖红色的小洋楼,灰白相间的围墙,木质的地板,这个位于天津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五大道的博物馆深幽寂静,还保留着些许民国时期的风华。刚刚在天津博物馆闭幕的“天香飘渺——沉香及中国古代香器特展”让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诸
期刊
得知徐秉方先生由家乡常州翩然来沪,我便专程去看他。去之前,他说有个好消息要告诉我。踏进“博爱竹斋”,刚刚坐定,未及寒暄,我便问究竟是什么好消息。徐先生笑眯眯地说:“我父亲的一件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啊!徐素白先生的作品入藏大都会,真是好消息!那么,这消息从何而来?  原来,一位常州籍朋友在纽约参观大都会博物馆时偶然见到了这件作品,十分激动,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徐先生,说:“告诉你一个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