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其课程目标培养良好的品德。《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生开展德育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作为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的教师,应当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及教学手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的发展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有效教学 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47-02
《品德与社会》在小学中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程,以熟悉社会生活为发展基础,用来帮助及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并极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发展作用。《品德与社会》与其他学科不同,单一的试卷考试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它最主要的关键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
一、《品德与社会》的特点
1.综合性特点
《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极为广泛,其中包括对经济、政治、历史,并且在多种学科中,涉及到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诸多内容,也是多方面的社会教育及科学教育,并能够为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尤其是对道德和社会课程而言,教师应当始终牢记学生的经验及认知,不应当单纯地进行教育,还需要积极鼓励学生从多个发展角度去寻找新的问题,用来帮助学生在轻松及愉悦的氛围中完善课堂气氛。
2.开放性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充满时代色彩的课程,反映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材中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兴趣富有个性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材料,他们注重相应地认知范畴,一些则侧重于情感体验,侧重于欣赏及理性分析和发展,事实上,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起到相应的重要作用和思维能力。
3.实践性特点
《品德与社会》以小学生为对象,内容涉及了大量的实践性活动,学生与社会生活也密切相关,它将生活积极融入到课堂的发展中。为此,小学德育及社会课程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并且在对日常活动中还应当注重社会实践的发展,它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并且引导社会积极进行开放,并且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1.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学习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应有机结合。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以地理知识的学习内容为例,过去我们在编制目标时,常常会有这么一条“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但是读图能力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提高的,显然,这个目标的制定有点“马歇尔”的嫌疑。倒不如让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根据教材内容编制具有操作性的目标,像“能在两半球图上指画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范围”,“能根据地图描述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经济往来。”这样的目标指向性明确,学生通过地图的学习在课内完全可以达到。
2.因材施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同的学生成长的背景和经历是不同的,每个学生也存在相应的差异性。为此,在小学《品德和社会》中,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还应当以学生为发展主体,在因材施教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生活中将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积极拉近教材和学生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还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和协作,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品德和社会》不仅是一门教育课程,它更是一种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并且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利用不用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3.《品德和社会》教学过程活动化
活动化教学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活动化的教学更适合小学生的年纪,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年纪小,喜欢新奇的东西。活动化的教学能够加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化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活动开展能够极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情感,能够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多地领悟及感悟到相应且完善的道理,在品德发展中体会到发展的道德作用,如果说活动开展不好,将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4.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避免《品德和社会》枯燥乏味。为此,教学中可采用问题讨论法,该方法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及整个人格的发展,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考虑和辨析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学会道理,并运用道理。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使得学生向生活取样,能够从中积极引出相应地情绪反应及一些行为,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地能够让学生产生相应地亲近感,加深生活的体验。如:名胜古迹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课下对家乡名胜古迹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家乡,提高并且增强对家乡的感情。
三、结语
小学《品德和社会》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以一个正确的角度看待这个社会,并对学生今后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中注重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及培养,以求并使得小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萨日朗.通辽市科左后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赵连纺.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中华少年,2015,24:66-67.
[3]尹青芝.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成效[J].新课程(小学),2013,11:51.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有效教学 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47-02
《品德与社会》在小学中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程,以熟悉社会生活为发展基础,用来帮助及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并极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发展作用。《品德与社会》与其他学科不同,单一的试卷考试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它最主要的关键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
一、《品德与社会》的特点
1.综合性特点
《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极为广泛,其中包括对经济、政治、历史,并且在多种学科中,涉及到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诸多内容,也是多方面的社会教育及科学教育,并能够为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尤其是对道德和社会课程而言,教师应当始终牢记学生的经验及认知,不应当单纯地进行教育,还需要积极鼓励学生从多个发展角度去寻找新的问题,用来帮助学生在轻松及愉悦的氛围中完善课堂气氛。
2.开放性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充满时代色彩的课程,反映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材中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兴趣富有个性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材料,他们注重相应地认知范畴,一些则侧重于情感体验,侧重于欣赏及理性分析和发展,事实上,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起到相应的重要作用和思维能力。
3.实践性特点
《品德与社会》以小学生为对象,内容涉及了大量的实践性活动,学生与社会生活也密切相关,它将生活积极融入到课堂的发展中。为此,小学德育及社会课程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并且在对日常活动中还应当注重社会实践的发展,它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并且引导社会积极进行开放,并且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1.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学习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应有机结合。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以地理知识的学习内容为例,过去我们在编制目标时,常常会有这么一条“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但是读图能力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提高的,显然,这个目标的制定有点“马歇尔”的嫌疑。倒不如让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根据教材内容编制具有操作性的目标,像“能在两半球图上指画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范围”,“能根据地图描述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经济往来。”这样的目标指向性明确,学生通过地图的学习在课内完全可以达到。
2.因材施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同的学生成长的背景和经历是不同的,每个学生也存在相应的差异性。为此,在小学《品德和社会》中,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还应当以学生为发展主体,在因材施教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生活中将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积极拉近教材和学生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还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和协作,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品德和社会》不仅是一门教育课程,它更是一种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并且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利用不用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3.《品德和社会》教学过程活动化
活动化教学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活动化的教学更适合小学生的年纪,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年纪小,喜欢新奇的东西。活动化的教学能够加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化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活动开展能够极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情感,能够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多地领悟及感悟到相应且完善的道理,在品德发展中体会到发展的道德作用,如果说活动开展不好,将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4.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避免《品德和社会》枯燥乏味。为此,教学中可采用问题讨论法,该方法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及整个人格的发展,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考虑和辨析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学会道理,并运用道理。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使得学生向生活取样,能够从中积极引出相应地情绪反应及一些行为,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地能够让学生产生相应地亲近感,加深生活的体验。如:名胜古迹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课下对家乡名胜古迹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家乡,提高并且增强对家乡的感情。
三、结语
小学《品德和社会》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以一个正确的角度看待这个社会,并对学生今后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中注重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及培养,以求并使得小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萨日朗.通辽市科左后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赵连纺.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中华少年,2015,24:66-67.
[3]尹青芝.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成效[J].新课程(小学),2013,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