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现在招合格的人是比较难的,IT领域,市场的需求量跟培养的学生的数量、质量之间已经有不小的差距。”刘积仁说,招聘人的成本已经相当高了,但招过来的人的素质还不一定很理想。
大学里出来的毕业生至少要用六个月或一年的时间来培养,才能进入正常的工作岗位。在软件产业,虽然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但他们却不能马上投入工作。学生大多表现为:你教我做什么,我就会做什么。至于说让他自己想一个,做一个什么东西,这个方面的能力应该说有很大的差距。对知识的运用是很多学生面临的挑战。
这种教育与市场的脱节,使得在教师节的今天、在关注IT教师的时刻,我们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企业——冲突对教育提出挑战
刘积仁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
IT行业技术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教育的发展跟不上技术的进步。大学传授给学生的一些知识,在他毕业时可能已经被淘汰了。所以企业在面试员工时,常发现学生学的一半知识其实已经报废了。
大学离市场太远的背后是教授离市场太远。首先是知识体系的问题,我们的知识体系是否能更动态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我们的教育在强调知识结构的时候,忽略了很多除知识以外的内容,而这种教育的方式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以东软为例,我们每年要花很多的钱进行一些非常基本的员工培训。面对拿着各种合格证的大学毕业生,企业在精心挑选后还要再加工和回炉,然后才能贴上一个“合格”的标签。这就是一个教育上的问题和瓶颈。
对教育界来说,如何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这确实是一种挑战。
学生——什么样的老师受欢迎
青豆蛋炒饭网友
无论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到大学,当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最终的结果不过两个:考研或者找工作。现在流行的考研多半也是为了将来找工作的时候加重自己的就业砝码。在教与学的环节中,老师起到了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作用,他们对我们的成才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所学的专业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区别——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仿佛一夜之间,昨天学的东西就已经是老古董了。一方面,老师在讲台上大谈特谈计算机原理,哪个IP地址应该属于哪类网段;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在校生考试成绩顶呱呱,可是一到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却是束手无策干瞪眼。有的同学在刚上班时连装系统、查病毒等简单的问题都不能独立解决。所以,老师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过,现在一些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对于很多实践操作自己都不熟悉,在这样情况下又怎么能奢求他们引导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呢。所以,我觉得老师自己的动手能力也要强。
IT专业不同于一些传统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甚至是教材上都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老师迷茫,我们做学生的更迷茫。在企业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老师的教学却是几年不变样。在快鱼吃慢鱼的IT时代,企业灵活的需求与高校死板的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提倡终身学习的IT行业,只有那些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老师1——行业特色决定老师特色
巫家敏
高校计算机系主任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
IT行业的特色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而行业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是对专业老师的特色的定位。相对于高校其他学科,教育对IT老师有明显的特色要求。
首先,要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IT行业是高速发展的产业,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就要求IT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也是IT院校培养专业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自身更要具备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软件项目实践,自己本身就要做过相当数量的实际项目,具备丰富经验,培养出经过实际项目锻炼的学生。
其次,快速知识更新能力。IT行业技术更新速度特别快。学生只有掌握最前沿和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技能,才能在职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快速知识更新能力,这种更新伴随IT老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要求老师具有持续的快速学习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强烈渴望。例如,前一年Oracle课程授课使用的平台是Oracle9i,一年后Oracle公司推出了新产品Oracle10G,那么,IT老师就必须提前熟悉新产品,并把对新产品的学习经验、使用体会连同学习方法一道传授给学生。
同时,IT行业技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中不可能有现成的教材,这就需要老师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教学能力。例如,对.net及相关的技术,我系在2003年即认识到开设该系列课程的必要性。但是刚开设此课程时,市面上没有适合的中文教材,开课难度很大。我们授课老师就搜集了当时仅有的英文技术文档,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课件与讲义进行教学,带领同学共同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开辟了一个新的技术方向。
打造自身特色,符合IT行业特色要求,培养业内急需的专才,应该是当前IT老师们努力的方向。
老师2——“双师型”老师教学如鱼得水
刘春雨
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 院长助理香港大学计算机视觉专业博士
IT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企业、政府、科研机关,其中绝大多数主要是面向企业就业的。目前在一些传统高校,教科书内容更新的速度慢,教与学侧重于专业学科的发展,更侧重于学科理论的传播,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社会的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一些高校、软件学院都在积极地进行改革。像东软信息学院引进的“双师型”的老师,有在企业从业的背景,能够把在企业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
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并掌握了专业技能的老师,相对于一般理论老师,他们对行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能通过调研,密切地结合企业的需要,结合具体岗位的要求,对教学知识体系设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样,学生所学就能密切地切合社会需求,比如,结合面向应用的岗位,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中,学生就可以学习具体技术系列,如.net。
“双师型”的老师能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制定教学大纲,引导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做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老师通过学生做实验的过程或结果反馈,再根据行业需求对实验设置进行改进,这样就形成闭合的循环圈。
目前,“双师型”的老师一般有这样几种来源:一是直接从企业转入学校的,但数量不多;二是双薪聘用,学校直接从企业聘用相关的人员同时担任一门或几门教学任务;三是邀请行业专家,到校举办最新行业技术的专题讲座;四是把在校老师不定期地安排到企业培训;五是学校信息中心的老师,如网络维护部,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
总体来说,这类“双师型”的老师,在高校IT教师队伍中的数量还是比较有限的。但是,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使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如鱼得水。
老师3——双师型教师是建设的核心
温涛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联席会主席
曾任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IT教师处于“学校——学生——社会”价值链的核心枢纽地位。以东软信息学院为例,我们在教育创造学生价值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学生与社会产业这两者,形成了以学生本位与社会产业本位的综合价值观。IT教师就是价值创造的主导者与执行者,链接着学校与学生、社会与产业。
IT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去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走向:引导学校正确定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面临许多困难,如投入机制不完善,师资和实训条件建设滞后于规模发展,培养模式还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等。目前,IT教师还是比较紧缺的,其实IT教学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IT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按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总量应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0%”。理论功底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但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迅速壮大的同时,“双师型”教师群体的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加强“双师型”教师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和创建素质模型,细化和明确每一层次每一专业方向的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水平或特定的标准;第二、对教师队伍的职业进行全新的规划,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和通道,帮助他们对职业选择、单位选择、知识积累、技能开发以及职业发展水平做出规划、决策以实现职业目标,实现教师的个性、知识、能力与其职业相匹配,让他们在讲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享受职业成功的希望和喜悦;第三、完善建设队伍的晋升与激励机制,打破一些“非双师型”教师的晋升与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上兼顾每位教师的个性化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满意度。
大学里出来的毕业生至少要用六个月或一年的时间来培养,才能进入正常的工作岗位。在软件产业,虽然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但他们却不能马上投入工作。学生大多表现为:你教我做什么,我就会做什么。至于说让他自己想一个,做一个什么东西,这个方面的能力应该说有很大的差距。对知识的运用是很多学生面临的挑战。
这种教育与市场的脱节,使得在教师节的今天、在关注IT教师的时刻,我们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企业——冲突对教育提出挑战
刘积仁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
IT行业技术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教育的发展跟不上技术的进步。大学传授给学生的一些知识,在他毕业时可能已经被淘汰了。所以企业在面试员工时,常发现学生学的一半知识其实已经报废了。
大学离市场太远的背后是教授离市场太远。首先是知识体系的问题,我们的知识体系是否能更动态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我们的教育在强调知识结构的时候,忽略了很多除知识以外的内容,而这种教育的方式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以东软为例,我们每年要花很多的钱进行一些非常基本的员工培训。面对拿着各种合格证的大学毕业生,企业在精心挑选后还要再加工和回炉,然后才能贴上一个“合格”的标签。这就是一个教育上的问题和瓶颈。
对教育界来说,如何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这确实是一种挑战。
学生——什么样的老师受欢迎
青豆蛋炒饭网友
无论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到大学,当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最终的结果不过两个:考研或者找工作。现在流行的考研多半也是为了将来找工作的时候加重自己的就业砝码。在教与学的环节中,老师起到了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作用,他们对我们的成才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所学的专业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区别——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仿佛一夜之间,昨天学的东西就已经是老古董了。一方面,老师在讲台上大谈特谈计算机原理,哪个IP地址应该属于哪类网段;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在校生考试成绩顶呱呱,可是一到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却是束手无策干瞪眼。有的同学在刚上班时连装系统、查病毒等简单的问题都不能独立解决。所以,老师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过,现在一些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对于很多实践操作自己都不熟悉,在这样情况下又怎么能奢求他们引导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呢。所以,我觉得老师自己的动手能力也要强。
IT专业不同于一些传统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甚至是教材上都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老师迷茫,我们做学生的更迷茫。在企业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老师的教学却是几年不变样。在快鱼吃慢鱼的IT时代,企业灵活的需求与高校死板的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提倡终身学习的IT行业,只有那些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老师1——行业特色决定老师特色
巫家敏
高校计算机系主任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
IT行业的特色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而行业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是对专业老师的特色的定位。相对于高校其他学科,教育对IT老师有明显的特色要求。
首先,要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IT行业是高速发展的产业,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就要求IT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也是IT院校培养专业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自身更要具备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软件项目实践,自己本身就要做过相当数量的实际项目,具备丰富经验,培养出经过实际项目锻炼的学生。
其次,快速知识更新能力。IT行业技术更新速度特别快。学生只有掌握最前沿和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技能,才能在职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快速知识更新能力,这种更新伴随IT老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要求老师具有持续的快速学习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强烈渴望。例如,前一年Oracle课程授课使用的平台是Oracle9i,一年后Oracle公司推出了新产品Oracle10G,那么,IT老师就必须提前熟悉新产品,并把对新产品的学习经验、使用体会连同学习方法一道传授给学生。
同时,IT行业技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中不可能有现成的教材,这就需要老师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教学能力。例如,对.net及相关的技术,我系在2003年即认识到开设该系列课程的必要性。但是刚开设此课程时,市面上没有适合的中文教材,开课难度很大。我们授课老师就搜集了当时仅有的英文技术文档,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课件与讲义进行教学,带领同学共同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开辟了一个新的技术方向。
打造自身特色,符合IT行业特色要求,培养业内急需的专才,应该是当前IT老师们努力的方向。
老师2——“双师型”老师教学如鱼得水
刘春雨
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 院长助理香港大学计算机视觉专业博士
IT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企业、政府、科研机关,其中绝大多数主要是面向企业就业的。目前在一些传统高校,教科书内容更新的速度慢,教与学侧重于专业学科的发展,更侧重于学科理论的传播,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社会的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一些高校、软件学院都在积极地进行改革。像东软信息学院引进的“双师型”的老师,有在企业从业的背景,能够把在企业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
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并掌握了专业技能的老师,相对于一般理论老师,他们对行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能通过调研,密切地结合企业的需要,结合具体岗位的要求,对教学知识体系设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样,学生所学就能密切地切合社会需求,比如,结合面向应用的岗位,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中,学生就可以学习具体技术系列,如.net。
“双师型”的老师能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制定教学大纲,引导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做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老师通过学生做实验的过程或结果反馈,再根据行业需求对实验设置进行改进,这样就形成闭合的循环圈。
目前,“双师型”的老师一般有这样几种来源:一是直接从企业转入学校的,但数量不多;二是双薪聘用,学校直接从企业聘用相关的人员同时担任一门或几门教学任务;三是邀请行业专家,到校举办最新行业技术的专题讲座;四是把在校老师不定期地安排到企业培训;五是学校信息中心的老师,如网络维护部,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
总体来说,这类“双师型”的老师,在高校IT教师队伍中的数量还是比较有限的。但是,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使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如鱼得水。
老师3——双师型教师是建设的核心
温涛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联席会主席
曾任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IT教师处于“学校——学生——社会”价值链的核心枢纽地位。以东软信息学院为例,我们在教育创造学生价值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学生与社会产业这两者,形成了以学生本位与社会产业本位的综合价值观。IT教师就是价值创造的主导者与执行者,链接着学校与学生、社会与产业。
IT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去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走向:引导学校正确定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面临许多困难,如投入机制不完善,师资和实训条件建设滞后于规模发展,培养模式还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等。目前,IT教师还是比较紧缺的,其实IT教学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IT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按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总量应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0%”。理论功底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但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迅速壮大的同时,“双师型”教师群体的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加强“双师型”教师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和创建素质模型,细化和明确每一层次每一专业方向的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水平或特定的标准;第二、对教师队伍的职业进行全新的规划,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和通道,帮助他们对职业选择、单位选择、知识积累、技能开发以及职业发展水平做出规划、决策以实现职业目标,实现教师的个性、知识、能力与其职业相匹配,让他们在讲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享受职业成功的希望和喜悦;第三、完善建设队伍的晋升与激励机制,打破一些“非双师型”教师的晋升与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上兼顾每位教师的个性化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