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006;2.中山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广州,510275)
[摘要]文章从现有融资渠道及其结构状况与特点、不同资产规模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差异比较、不同地区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差异比较三个角度,对广东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状况与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融资难问题突出表现在:短期资金融资难度降低,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严重短缺;中小民营企业中做大的企业融资困难得到缓解,但其他中小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发达地区资金相对充足,欠发达地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 融资渠道 融资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7)03-0085-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东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及其破解研究”项目(编号:04JC106)。
[作者简介]邵国良(1961-),湖南长沙人,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企业融资;王满四(1969-),湖南邵阳人,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企业融资、公司治理。
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是进行规范研究和定性分析,缺乏有效的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本文根据200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的调查,从现有融资渠道及其结构状况与特点、不同资产规模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差异比较、不同地区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差异比较三个角度,对广东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状况与特征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回答广东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究竟有哪些,民营企业融资到底难在哪里。
一、现有融资渠道及其结构状况与特点
从样本企业总体情况看,广东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及其结构。
1.内源融资是主要融资渠道
内源融资包括资本金、留存盈利和企业内部(股东、职工)集资。截至2004年末,491家样本企业通过内源融资共筹得资金364.8亿元,占融资总额的42.7%
2.银行信贷是债务融资的主要来源
2004年末,样本企业向银行贷款余额合计313.8亿元,占债务融资总额的54.2%。
3.商业信用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债务融资渠道
商业信用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应付账款。2004年末,样本企业的应付账款余额为166.2亿元,约为银行贷款余额的53%,占债务融资总额的28.7%。
4.民间融资比重较低,但融资规模不小
从相对比例看,2004年末,样本企业通过民间融资渠道筹集的资金仅占其融资总额的0.94%,占债务融资总额的1.4%。但从绝对数额看,491家样本企业民间融资金额达8.1亿元,平均每家164.2万元。考虑到广东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这样的民间融资规模还是相当可观的。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广东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行为和结构的现状与现代融资理论对企业融资顺序的描述基本相符,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总体情况也大体相似。但从深层次来说,这种表面上“理性”的融资行为实际上是多重约束下不得已的选择,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实际上处于一种严重失衡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境外中小企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私募股权融资方式,如天使资金、风险基金等,广东基本上都不存在,或者融资数额非常小。
第二,间接融资渠道不畅(贷款难)与资产负债率偏高的现象同时并存。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商业信用是中小民营企业债务融资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通过赊购形成的商业信用规模超过了银行贷款规模;二是部分企业挤占银行信贷资金用于投资其它企业特别是关联企业,这样出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会比较高;三是民间借贷的存在,一些民营企业通过正规融资渠道无法充分满足融资需求,就会转向非正规融资渠道筹集资金,而非正规融资通常都采用借贷的方式。
第三,公募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面临严重障碍,直难问题比间接融资更加突出。民营企业募股融资的门槛很高。虽然2004年5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了中小企业板,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股票融资渠道,然而在首批发行的8家中小企业中,浙江占3家、广东仅占2家,已上市的38家企业中,浙江占了12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广东只有8家,募集资金21.2亿元,相对于广东庞大的民营企业数量和融资需求来说,中小企业板的股票融资数量只是杯水车薪。可见广东上市公司储备严重不足。广东中小民营企业近年公开发行债券融资的记录也基本为零。从“总体”上来看,广东企业债券融资的比例比股票融资比例还低,作为“个体”的广东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案例更是空白。广东统计局发布的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显示,2002年广东非金融企业部门资金来源中债券融资只有73.4亿元,占比3.4%,比股票融资比例还低10.8个百分点(广东省统计局,2004)。
二、不同资产规模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差异比较
不同规模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小企业内源融资和权益资本融资(即资本金、留存盈余和企业内部集资之和)的比例较高,资产规模小于1亿元的企业内源融资和权益资本融资的比例均超过50%,而大企业外源融资和债权融资比例较高,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的企业的外源融资和负债融资比例都超过50%。决定不同规模企业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是贷款可得性,企业达到一定资产规模后,贷款可得性提高,就会倾向于通过正规融资渠道获得外源融资和债务融资,民营企业对非正规融资的依赖程度与贷款可得性反相关,贷款可得性越低,对非正规融资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不同资产规模企业融资结构差异的具体比较如下:
1.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比例差异
如表3所示,资产规模在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内源融资比例达58.83%,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张,内源融资比例呈先下降后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的企业内源融资比例为44.66%,外源融资超越内源融资成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
不同资产规模企业的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比例存在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从民营企业自身的状况来看,在于小企业缺乏固定资产,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而且其经营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低,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其它外部融资渠道更加匮乏,这样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只能主要通过内源融资来满足,因而内源融资比例比较高。当企业具备相当的资产规模后,随着筹资能力增强,企业正常经营周转和进一步扩张的资金需求可以相对容易地通过各种外源融资来满足,这时其内部融资比例就会降低,外源融资逐步超过内源融资成为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2.权益资本融资与债务资本融资的比例差异
权益资本融资方式一般包括企业的资本金、留存盈余、私募和公募股票融资(包括IPO融资和增发融资)。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很高的发行门槛,从广东情况看,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取得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私募股票融资也很少。因此,对一般的中小民营企业而言,权益资本融资实际上只有资本金投入和留存盈余两种方式。
债务资本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和商业信用。国内企业债券市场目前还存在严格的发行管制,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具备发行企业债券和融资券的资格。对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而言,获取债务资本融资的途径主要是银行贷款,另一条途径是商业信用。
根据上述分析,中小民营企业的权益资本与内源融资的途径大致上是相同的,而以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为主的债务融资途径又是其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所以,不同资产规模民营企业之间权益融资和债务比例差异情况与其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比例的差异状况应当是大体一致的。小企业权益资本比例高于债务资本比例,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张,权益资本融资比例也是先提高后降低,当企业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时,债务资本融资开始超过权益资本融资成为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随着资产规模的变化,贷款占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比重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资产规模在500万元以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占其资金来源的比重为26.35%,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企业的银行贷款占比最高,达到38.72%,说明资产规模大的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相对容易;资产规模在500万~1亿元之间的企业的银行贷款占比较低,这部分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最突出。
为什么资产规模小于500万元的企业获得信贷融资的比例高于资产规模在500万~1亿元之间的企业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小企业资金需求规模相对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企业主的个人信用获取银行贷款来满足,亦即存在“个人借款企业用”的现象,而这又是银企双方博弈的结果。对金融机构而言,向民营企业的业主发放个人贷款的安全性要高于直接向企业放款,小企业业主的个人财产状况特别是房屋等固定资产状况比较容易掌控,而且业主对个人贷款要负无限责任,追索相对容易,可以采取比较强硬的清收手段。对企业而言,业主个人贷款较公司贷款更具可操作性,个人贷款条件远低于公司贷款条件。贷款手续相对简便,费用较低。而且民营小企业大多是家族制企业,其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管理者,可以较好协调借款人和所办企业之间责、权、利的关系。
资产规模在500万~1亿元之间的民营企业一般处于扩张期,一方面资金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信用等级还比较低,可供有效抵押的资产数额有限,因而以企业名义向银行借款存在很大难度,凭借企业主个人的信用也难以获得足够的银行授信。这部分民营企业贷款难也与金融机构的授信策略有很大关系,近年来金融机构放款的主要对象,一是大企业、大项目,二是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中小企业千万元级的融资则往往由于“收益与成本不对称”不仅被金融机构排除在扩大授信的目标市场以外,而且还列入信贷退出的主要范围。所以,资产规模在500万~1亿元之间的企业贷款难最为突出。
样本企业的非正规融资比例(民间借贷/贷款)与贷款可得性(贷款/负债)存在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较难从正规渠道融资的企业只能转向非正规渠道融资。从调查结果看,资产规模500万~3000万元之间的企业,贷款可得性最低,其非正规融资比例也最高,民间借贷占贷款的比例接近50%;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的企业,其负债的56.4%来自银行贷款,反映这部分企业从正规渠道融资较为容易,因而它们基本上不需要从非正规渠道获得融资,其民间借贷占贷款的比例只有3.5%,占负债的比例还不到2%。
三、不同地区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差异比较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点。珠三角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而东、西两翼地区以及山区则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对企业融资结构很大影响,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珠三角中小民营企业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占比分别为36.2%和63.8%。企业内源融资比例低而外源融资比例高,反映了珠三角信贷市场比较发达,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也比较活跃,民营企业可以相对比较便利地从外部获得融资。与之对照的是,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中小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比例高而外源融资比例低,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中小民营企业内源融资占比分别比珠三角地区高出19.1和16.6个百分点。这反映了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信贷市场发展滞后,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也不够活跃,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只能主要靠自我积累,在内部范围筹集资金来满足。
2.权益资本融资与债务资本融资比例的地区差异
珠三角地区中小民营企业权益资本融资比例低而债务资本融资比例高,但权益资本融资渠道匮乏的问题应当予以重视,否则,不仅会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加大,而且缺乏长期、稳定的权益资本来源也会影响企业发展的后劲。东西两翼地区中小民营企业权益资本比例高而债务资本融资比例低,特别是贷款比例很低,说明由于部分地区信用环境破坏而导致金融机构退出、信贷收缩的恶果至今尚未完全消除,进一步加强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以弥补企业融资的信用缺口,吸引信贷资金投放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与珠三角和东西两翼相比,粤北山区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资本金和留存盈余等三项融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87%,融资结构单一的局面相当突出,反映山区金融处于压抑状态,缺乏有效的企业融资工具特别是外源融资工具。对山区来说,如何逐步消除金融抑制,适当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3.正规融资与非正规融资比例的地区差异
广东金融机构超过八成信贷资金投放在珠三角地区,这个地区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信贷可得性较高,被调查企业向银行借款占负债的比例达48.7%,其非正规融资的比例就比较低,民间借贷占银行贷款的比例为4.5%。东西两翼民营企业贷款可得性最低,贷款约占负债余额的37.8%,非正规的民间融资比例则最高,被调查企业民间融资占银行信贷的比例达11.8%,远远高于珠三角和粤北地区民间融资的占比,这反映了在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退出的情况下,粤东和粤西地区的民营企业不得不转向非正规融资市场筹集资金。
不同行业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对各行业被调查企业融资渠道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
1.农业企业的融资结构特点
在农业类中小民营企业中,内源融资比例最高,达78.2%;贷款融资比例最低,仅12.62%,约为平均水平 的1/3。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回收期长,贷款风险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金融机构纷纷缩减在农村的网点,同时推行信贷集中策略,导致对农业的信贷投放不够,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自我积累或通过民间融资获得资金。
2.采掘业和商贸餐饮业企业的融资特点
在采掘业和商贸餐饮业类中小民营企业中,内源融资比例较高,银行贷款占资金来源比重低,商业信用规模超过银行贷款规模。这两个行业都属于高度竞争行业,企业经济效益较低,获得银行信贷的难度较大。此外,与其它行业相比,商贸餐饮业企业民间借贷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最高,说明商贸餐饮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民间融资获得周转资金。
3.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结构特点
在制造业类中小民营企业中,内源融资比例最低,仅占36.4%;而外源融资比例最高,达到63.6%,其中银行贷款占资金来源比重达41.7%,在7类行业中最高。制造业类中小民营企业外源融资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该行业的企业一般都有较清晰的盈利模式,收益相对稳定,风险比较低,而且可供低押的固定资产占了总资产相当比例,因而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4.建筑业企业的融资结构特点
在建筑业类中小民营企业中,权益资本融资比例较高,达64.8%,仅次于农业,债务融资比例较低,对民间融资存在较大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建筑业属传统产业,2004年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加上长期以来企业间相互拖欠的情况都比较严重,所以贷款可得性较低,只能转向非正规渠道筹资。
5.房地产业企业的融资结构特点
在房地产类中小民营企业中,自有资金比例较低,资本金和留存盈余加起来只占资金来源总额的41.7%,仅高于制造业;银行贷款融资比例高,达37.2;民间借贷占其资金来源的比例也比较高,达1.96%,仅低于商贸餐饮业,这反映了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融资渠道却比较单一,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很高;同时,在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银根趋紧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渠道筹集资金。
五、总结
广东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状况与特征表明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表现在:
1.短期资金融资难度降低,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严重短缺。由于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各级政府的努力,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有所缓解,但是现有金融体系只是对中小民营企业开放了短期信贷业务,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仍严重不足。对于大量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和农业等基础产业企业来说,最为缺乏的不是短期贷款而是中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
2.中小民营企业中做大的企业融资困难得到缓解,但其它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分离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那些资产规模上百亿元、品牌无形资产价值达到数百亿元的著名企业。这类企业是银行争贷的对象,在证券市场融资也不存在障碍;第二层次是经过多年发展已打下基础的集团公司,因这类企业已具备一定资产规模、生产能力和信誉,尽管与银行打交道比位于第一层的企业困难,但仍有融资渠道,有些企业正在准备上市;第三层是中小企业。除规模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以外,这类企业数量最多,又普遍遇到信用水平低或尚未建立起信用,存在可抵押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需求少但频率高等问题,银行部门不敢轻易放贷,贷款条件也相当严格。这类企业往往只能从民间金融中求得发展。
3.发达地区资金相对充足,欠发达地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发达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外源融资、银行信贷及正规融资,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
责任编辑:方 文
[摘要]文章从现有融资渠道及其结构状况与特点、不同资产规模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差异比较、不同地区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差异比较三个角度,对广东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状况与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融资难问题突出表现在:短期资金融资难度降低,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严重短缺;中小民营企业中做大的企业融资困难得到缓解,但其他中小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发达地区资金相对充足,欠发达地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 融资渠道 融资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7)03-0085-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东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及其破解研究”项目(编号:04JC106)。
[作者简介]邵国良(1961-),湖南长沙人,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企业融资;王满四(1969-),湖南邵阳人,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企业融资、公司治理。
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是进行规范研究和定性分析,缺乏有效的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本文根据200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的调查,从现有融资渠道及其结构状况与特点、不同资产规模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差异比较、不同地区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差异比较三个角度,对广东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状况与特征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回答广东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究竟有哪些,民营企业融资到底难在哪里。
一、现有融资渠道及其结构状况与特点
从样本企业总体情况看,广东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及其结构。
1.内源融资是主要融资渠道
内源融资包括资本金、留存盈利和企业内部(股东、职工)集资。截至2004年末,491家样本企业通过内源融资共筹得资金364.8亿元,占融资总额的42.7%
2.银行信贷是债务融资的主要来源
2004年末,样本企业向银行贷款余额合计313.8亿元,占债务融资总额的54.2%。
3.商业信用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债务融资渠道
商业信用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应付账款。2004年末,样本企业的应付账款余额为166.2亿元,约为银行贷款余额的53%,占债务融资总额的28.7%。
4.民间融资比重较低,但融资规模不小
从相对比例看,2004年末,样本企业通过民间融资渠道筹集的资金仅占其融资总额的0.94%,占债务融资总额的1.4%。但从绝对数额看,491家样本企业民间融资金额达8.1亿元,平均每家164.2万元。考虑到广东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这样的民间融资规模还是相当可观的。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广东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行为和结构的现状与现代融资理论对企业融资顺序的描述基本相符,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总体情况也大体相似。但从深层次来说,这种表面上“理性”的融资行为实际上是多重约束下不得已的选择,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实际上处于一种严重失衡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境外中小企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私募股权融资方式,如天使资金、风险基金等,广东基本上都不存在,或者融资数额非常小。
第二,间接融资渠道不畅(贷款难)与资产负债率偏高的现象同时并存。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商业信用是中小民营企业债务融资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通过赊购形成的商业信用规模超过了银行贷款规模;二是部分企业挤占银行信贷资金用于投资其它企业特别是关联企业,这样出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会比较高;三是民间借贷的存在,一些民营企业通过正规融资渠道无法充分满足融资需求,就会转向非正规融资渠道筹集资金,而非正规融资通常都采用借贷的方式。
第三,公募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面临严重障碍,直难问题比间接融资更加突出。民营企业募股融资的门槛很高。虽然2004年5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了中小企业板,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股票融资渠道,然而在首批发行的8家中小企业中,浙江占3家、广东仅占2家,已上市的38家企业中,浙江占了12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广东只有8家,募集资金21.2亿元,相对于广东庞大的民营企业数量和融资需求来说,中小企业板的股票融资数量只是杯水车薪。可见广东上市公司储备严重不足。广东中小民营企业近年公开发行债券融资的记录也基本为零。从“总体”上来看,广东企业债券融资的比例比股票融资比例还低,作为“个体”的广东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案例更是空白。广东统计局发布的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显示,2002年广东非金融企业部门资金来源中债券融资只有73.4亿元,占比3.4%,比股票融资比例还低10.8个百分点(广东省统计局,2004)。
二、不同资产规模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差异比较
不同规模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小企业内源融资和权益资本融资(即资本金、留存盈余和企业内部集资之和)的比例较高,资产规模小于1亿元的企业内源融资和权益资本融资的比例均超过50%,而大企业外源融资和债权融资比例较高,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的企业的外源融资和负债融资比例都超过50%。决定不同规模企业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是贷款可得性,企业达到一定资产规模后,贷款可得性提高,就会倾向于通过正规融资渠道获得外源融资和债务融资,民营企业对非正规融资的依赖程度与贷款可得性反相关,贷款可得性越低,对非正规融资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不同资产规模企业融资结构差异的具体比较如下:
1.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比例差异
如表3所示,资产规模在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内源融资比例达58.83%,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张,内源融资比例呈先下降后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的企业内源融资比例为44.66%,外源融资超越内源融资成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
不同资产规模企业的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比例存在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从民营企业自身的状况来看,在于小企业缺乏固定资产,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而且其经营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低,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其它外部融资渠道更加匮乏,这样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只能主要通过内源融资来满足,因而内源融资比例比较高。当企业具备相当的资产规模后,随着筹资能力增强,企业正常经营周转和进一步扩张的资金需求可以相对容易地通过各种外源融资来满足,这时其内部融资比例就会降低,外源融资逐步超过内源融资成为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2.权益资本融资与债务资本融资的比例差异
权益资本融资方式一般包括企业的资本金、留存盈余、私募和公募股票融资(包括IPO融资和增发融资)。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很高的发行门槛,从广东情况看,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取得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私募股票融资也很少。因此,对一般的中小民营企业而言,权益资本融资实际上只有资本金投入和留存盈余两种方式。
债务资本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和商业信用。国内企业债券市场目前还存在严格的发行管制,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具备发行企业债券和融资券的资格。对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而言,获取债务资本融资的途径主要是银行贷款,另一条途径是商业信用。
根据上述分析,中小民营企业的权益资本与内源融资的途径大致上是相同的,而以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为主的债务融资途径又是其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所以,不同资产规模民营企业之间权益融资和债务比例差异情况与其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比例的差异状况应当是大体一致的。小企业权益资本比例高于债务资本比例,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张,权益资本融资比例也是先提高后降低,当企业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时,债务资本融资开始超过权益资本融资成为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随着资产规模的变化,贷款占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比重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资产规模在500万元以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占其资金来源的比重为26.35%,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企业的银行贷款占比最高,达到38.72%,说明资产规模大的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相对容易;资产规模在500万~1亿元之间的企业的银行贷款占比较低,这部分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最突出。
为什么资产规模小于500万元的企业获得信贷融资的比例高于资产规模在500万~1亿元之间的企业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小企业资金需求规模相对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企业主的个人信用获取银行贷款来满足,亦即存在“个人借款企业用”的现象,而这又是银企双方博弈的结果。对金融机构而言,向民营企业的业主发放个人贷款的安全性要高于直接向企业放款,小企业业主的个人财产状况特别是房屋等固定资产状况比较容易掌控,而且业主对个人贷款要负无限责任,追索相对容易,可以采取比较强硬的清收手段。对企业而言,业主个人贷款较公司贷款更具可操作性,个人贷款条件远低于公司贷款条件。贷款手续相对简便,费用较低。而且民营小企业大多是家族制企业,其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管理者,可以较好协调借款人和所办企业之间责、权、利的关系。
资产规模在500万~1亿元之间的民营企业一般处于扩张期,一方面资金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信用等级还比较低,可供有效抵押的资产数额有限,因而以企业名义向银行借款存在很大难度,凭借企业主个人的信用也难以获得足够的银行授信。这部分民营企业贷款难也与金融机构的授信策略有很大关系,近年来金融机构放款的主要对象,一是大企业、大项目,二是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中小企业千万元级的融资则往往由于“收益与成本不对称”不仅被金融机构排除在扩大授信的目标市场以外,而且还列入信贷退出的主要范围。所以,资产规模在500万~1亿元之间的企业贷款难最为突出。
样本企业的非正规融资比例(民间借贷/贷款)与贷款可得性(贷款/负债)存在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较难从正规渠道融资的企业只能转向非正规渠道融资。从调查结果看,资产规模500万~3000万元之间的企业,贷款可得性最低,其非正规融资比例也最高,民间借贷占贷款的比例接近50%;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的企业,其负债的56.4%来自银行贷款,反映这部分企业从正规渠道融资较为容易,因而它们基本上不需要从非正规渠道获得融资,其民间借贷占贷款的比例只有3.5%,占负债的比例还不到2%。
三、不同地区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差异比较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点。珠三角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而东、西两翼地区以及山区则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对企业融资结构很大影响,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珠三角中小民营企业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占比分别为36.2%和63.8%。企业内源融资比例低而外源融资比例高,反映了珠三角信贷市场比较发达,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也比较活跃,民营企业可以相对比较便利地从外部获得融资。与之对照的是,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中小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比例高而外源融资比例低,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中小民营企业内源融资占比分别比珠三角地区高出19.1和16.6个百分点。这反映了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信贷市场发展滞后,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也不够活跃,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只能主要靠自我积累,在内部范围筹集资金来满足。
2.权益资本融资与债务资本融资比例的地区差异
珠三角地区中小民营企业权益资本融资比例低而债务资本融资比例高,但权益资本融资渠道匮乏的问题应当予以重视,否则,不仅会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加大,而且缺乏长期、稳定的权益资本来源也会影响企业发展的后劲。东西两翼地区中小民营企业权益资本比例高而债务资本融资比例低,特别是贷款比例很低,说明由于部分地区信用环境破坏而导致金融机构退出、信贷收缩的恶果至今尚未完全消除,进一步加强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以弥补企业融资的信用缺口,吸引信贷资金投放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与珠三角和东西两翼相比,粤北山区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资本金和留存盈余等三项融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87%,融资结构单一的局面相当突出,反映山区金融处于压抑状态,缺乏有效的企业融资工具特别是外源融资工具。对山区来说,如何逐步消除金融抑制,适当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3.正规融资与非正规融资比例的地区差异
广东金融机构超过八成信贷资金投放在珠三角地区,这个地区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信贷可得性较高,被调查企业向银行借款占负债的比例达48.7%,其非正规融资的比例就比较低,民间借贷占银行贷款的比例为4.5%。东西两翼民营企业贷款可得性最低,贷款约占负债余额的37.8%,非正规的民间融资比例则最高,被调查企业民间融资占银行信贷的比例达11.8%,远远高于珠三角和粤北地区民间融资的占比,这反映了在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退出的情况下,粤东和粤西地区的民营企业不得不转向非正规融资市场筹集资金。
不同行业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对各行业被调查企业融资渠道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
1.农业企业的融资结构特点
在农业类中小民营企业中,内源融资比例最高,达78.2%;贷款融资比例最低,仅12.62%,约为平均水平 的1/3。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回收期长,贷款风险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金融机构纷纷缩减在农村的网点,同时推行信贷集中策略,导致对农业的信贷投放不够,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自我积累或通过民间融资获得资金。
2.采掘业和商贸餐饮业企业的融资特点
在采掘业和商贸餐饮业类中小民营企业中,内源融资比例较高,银行贷款占资金来源比重低,商业信用规模超过银行贷款规模。这两个行业都属于高度竞争行业,企业经济效益较低,获得银行信贷的难度较大。此外,与其它行业相比,商贸餐饮业企业民间借贷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最高,说明商贸餐饮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民间融资获得周转资金。
3.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结构特点
在制造业类中小民营企业中,内源融资比例最低,仅占36.4%;而外源融资比例最高,达到63.6%,其中银行贷款占资金来源比重达41.7%,在7类行业中最高。制造业类中小民营企业外源融资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该行业的企业一般都有较清晰的盈利模式,收益相对稳定,风险比较低,而且可供低押的固定资产占了总资产相当比例,因而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4.建筑业企业的融资结构特点
在建筑业类中小民营企业中,权益资本融资比例较高,达64.8%,仅次于农业,债务融资比例较低,对民间融资存在较大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建筑业属传统产业,2004年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加上长期以来企业间相互拖欠的情况都比较严重,所以贷款可得性较低,只能转向非正规渠道筹资。
5.房地产业企业的融资结构特点
在房地产类中小民营企业中,自有资金比例较低,资本金和留存盈余加起来只占资金来源总额的41.7%,仅高于制造业;银行贷款融资比例高,达37.2;民间借贷占其资金来源的比例也比较高,达1.96%,仅低于商贸餐饮业,这反映了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融资渠道却比较单一,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很高;同时,在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银根趋紧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渠道筹集资金。
五、总结
广东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状况与特征表明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表现在:
1.短期资金融资难度降低,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严重短缺。由于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各级政府的努力,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有所缓解,但是现有金融体系只是对中小民营企业开放了短期信贷业务,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仍严重不足。对于大量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和农业等基础产业企业来说,最为缺乏的不是短期贷款而是中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
2.中小民营企业中做大的企业融资困难得到缓解,但其它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分离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那些资产规模上百亿元、品牌无形资产价值达到数百亿元的著名企业。这类企业是银行争贷的对象,在证券市场融资也不存在障碍;第二层次是经过多年发展已打下基础的集团公司,因这类企业已具备一定资产规模、生产能力和信誉,尽管与银行打交道比位于第一层的企业困难,但仍有融资渠道,有些企业正在准备上市;第三层是中小企业。除规模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以外,这类企业数量最多,又普遍遇到信用水平低或尚未建立起信用,存在可抵押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需求少但频率高等问题,银行部门不敢轻易放贷,贷款条件也相当严格。这类企业往往只能从民间金融中求得发展。
3.发达地区资金相对充足,欠发达地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发达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外源融资、银行信贷及正规融资,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
责任编辑:方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