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说孔融小时候有次和兄弟一起吃梨子,大家都拣大的拿,只有孔融拣小的。旁人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年纪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孔融懂得谦让的时候,仅仅才四岁。智力的早熟,当然值得称羡,道德观念的早熟,那就更值得赞叹了。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去了洛阳。洛阳是东汉王朝的都城,经济发达,百流辐辏,士人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而当时又已经处在东汉末年,朝廷政治黑暗,宦官横行,有节操的士人不甘吞声草间,做个唯唯诺诺的应声虫,纷纷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批评朝政,揄扬清廉守正的官员,抨击贪浊无行的,进而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舆论,这就是“清流”。当时被清流推为宗主的,有“三君”“八俊”之类说法,“八俊”之首,就是京师地区的行政长官李膺。李膺作为清流领袖,一言一行都受到士人尊尚,号称“天下楷模李元礼”。当时的士人,都以受到他的接遇为荣。有个人为他驾了一次车,就高兴得不得了,回来后到处向人宣扬。而李膺看人的眼光,也一向很严格,一般不轻易接待客人。每天慕名来拜见他的虽多,真正成为座上宾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当时的人都把能跨进李家门槛称为“登龙门”,一方面是形容其难,另一方面也是说,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如果受到李膺的重视,即使现在尚未崭露头角,也能很快就名声大振。孔融作为一个十岁的孩子,按正常途径几乎是不可能见到李膺的,于是他对看门人说:“我是你们主人的世交。”看门人为他通报过后,李膺接待了他,见面一看发现不认识,就奇怪地诘问他:“是你的哪位祖辈父辈和我家有旧交情呢?”孔融回答说:“我的先祖孔子,和你的先祖老子(李耳)有交情。”当时高朋满座,大家都对这个机智的回答赞赏不已,这时有人说“人小时候聪明,大了未必能干”,孔融应声回答“想来你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了”,李膺听后哈哈大笑,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大人物。”经过李膺一语品题,孔融的“神童”名声,就不胫而走了。
三年后父亲的死去对孔融是个打击,年仅十三岁的他伤心得形销骨立,要人扶着才能走路。但更重大的打击又接踵而至了,此后几年里,在东汉史上影响极大的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了,在宦官的阴谋陷害下,朝廷开始大肆搜捕清流人士,重者处死,轻者锢置乡里,连门生亲友都终身不得为官。李膺被捕下狱拷打至死,“八俊”中间的另一个人张俭,则出逃在外,躲藏在别人家中。因为他受到牵连的,前后达几十家之多。但他每到一处,人们还是不顾危险,纷纷收留他(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肯出逃,在狱中有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中“望门投止思张俭”一句就是用这个典故,说自己不愿意像张俭一样出逃,以致牵连别人)。张俭逃到鲁的时候,前去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恰好遇见孔褒不在家,张俭不好开口,顺口说些别的话准备告辞,但孔融从他窘迫的神情中猜出了他的来意,对他说:“哥哥不在,难道我就做不得这个主吗?”于是把张俭藏在了家中。不久事情泄漏,官府前来逮捕,张俭逃走,而孔融孔褒被牵连被捕下狱,孔融对官吏说:“窝藏犯人是我做的,与哥哥无关,请治我的罪。”孔褒则说:“张俭来投奔的是我,应该治我的罪才对。”两个人争着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官吏委决不下,只好去问他们的母亲,谁知道这位老太太回答说:“他们说的都不对,家事是我管着,应该负责任的是我才对。”一家争死,官吏实在无法决断,向上请示后,决定治孔褒的罪。
这一年的党锢之祸是对孔融影响很大的一件事,一方面,他失去了哥哥和很多师友,另一方面,他的清流地位也逐渐为人认可,如果说十岁时拜见李膺的经历使他被普遍寄予厚望的话,那么这件事就使人们将这种厚望逐渐坐实。依靠他的清流声誉和非凡的文学才华,孔融逐渐成为了东汉王朝东边最有名的士人之一。
此后孔融也按照当时士人“学而优则仕”的普遍思维,试图通过仕途实现自己澄清天下的高远理想,接受朝廷的征召,成为一个官员,在任时排抑奸邪,推进正直人士,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当时的东汉朝政之败坏,已经远远不是一批正直官员所能挽回的了。最终,他被试图取代东汉的曹操杀掉了。
孔融有两个儿子,也都很是聪明,一个七岁,一个九岁,两人听说父亲被捕了,一点都不害怕,照旧下他们的棋。旁人很奇怪,问他们,回答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们自己也不能免祸,害怕有什么用呢。”果然不久,他们也被被捕下狱,和父亲一起处死,死的时候神情还是一如平常。小小年纪就能从容面对死亡,这也算乃父遗风了。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去了洛阳。洛阳是东汉王朝的都城,经济发达,百流辐辏,士人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而当时又已经处在东汉末年,朝廷政治黑暗,宦官横行,有节操的士人不甘吞声草间,做个唯唯诺诺的应声虫,纷纷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批评朝政,揄扬清廉守正的官员,抨击贪浊无行的,进而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舆论,这就是“清流”。当时被清流推为宗主的,有“三君”“八俊”之类说法,“八俊”之首,就是京师地区的行政长官李膺。李膺作为清流领袖,一言一行都受到士人尊尚,号称“天下楷模李元礼”。当时的士人,都以受到他的接遇为荣。有个人为他驾了一次车,就高兴得不得了,回来后到处向人宣扬。而李膺看人的眼光,也一向很严格,一般不轻易接待客人。每天慕名来拜见他的虽多,真正成为座上宾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当时的人都把能跨进李家门槛称为“登龙门”,一方面是形容其难,另一方面也是说,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如果受到李膺的重视,即使现在尚未崭露头角,也能很快就名声大振。孔融作为一个十岁的孩子,按正常途径几乎是不可能见到李膺的,于是他对看门人说:“我是你们主人的世交。”看门人为他通报过后,李膺接待了他,见面一看发现不认识,就奇怪地诘问他:“是你的哪位祖辈父辈和我家有旧交情呢?”孔融回答说:“我的先祖孔子,和你的先祖老子(李耳)有交情。”当时高朋满座,大家都对这个机智的回答赞赏不已,这时有人说“人小时候聪明,大了未必能干”,孔融应声回答“想来你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了”,李膺听后哈哈大笑,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大人物。”经过李膺一语品题,孔融的“神童”名声,就不胫而走了。
三年后父亲的死去对孔融是个打击,年仅十三岁的他伤心得形销骨立,要人扶着才能走路。但更重大的打击又接踵而至了,此后几年里,在东汉史上影响极大的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了,在宦官的阴谋陷害下,朝廷开始大肆搜捕清流人士,重者处死,轻者锢置乡里,连门生亲友都终身不得为官。李膺被捕下狱拷打至死,“八俊”中间的另一个人张俭,则出逃在外,躲藏在别人家中。因为他受到牵连的,前后达几十家之多。但他每到一处,人们还是不顾危险,纷纷收留他(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肯出逃,在狱中有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中“望门投止思张俭”一句就是用这个典故,说自己不愿意像张俭一样出逃,以致牵连别人)。张俭逃到鲁的时候,前去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恰好遇见孔褒不在家,张俭不好开口,顺口说些别的话准备告辞,但孔融从他窘迫的神情中猜出了他的来意,对他说:“哥哥不在,难道我就做不得这个主吗?”于是把张俭藏在了家中。不久事情泄漏,官府前来逮捕,张俭逃走,而孔融孔褒被牵连被捕下狱,孔融对官吏说:“窝藏犯人是我做的,与哥哥无关,请治我的罪。”孔褒则说:“张俭来投奔的是我,应该治我的罪才对。”两个人争着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官吏委决不下,只好去问他们的母亲,谁知道这位老太太回答说:“他们说的都不对,家事是我管着,应该负责任的是我才对。”一家争死,官吏实在无法决断,向上请示后,决定治孔褒的罪。
这一年的党锢之祸是对孔融影响很大的一件事,一方面,他失去了哥哥和很多师友,另一方面,他的清流地位也逐渐为人认可,如果说十岁时拜见李膺的经历使他被普遍寄予厚望的话,那么这件事就使人们将这种厚望逐渐坐实。依靠他的清流声誉和非凡的文学才华,孔融逐渐成为了东汉王朝东边最有名的士人之一。
此后孔融也按照当时士人“学而优则仕”的普遍思维,试图通过仕途实现自己澄清天下的高远理想,接受朝廷的征召,成为一个官员,在任时排抑奸邪,推进正直人士,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当时的东汉朝政之败坏,已经远远不是一批正直官员所能挽回的了。最终,他被试图取代东汉的曹操杀掉了。
孔融有两个儿子,也都很是聪明,一个七岁,一个九岁,两人听说父亲被捕了,一点都不害怕,照旧下他们的棋。旁人很奇怪,问他们,回答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们自己也不能免祸,害怕有什么用呢。”果然不久,他们也被被捕下狱,和父亲一起处死,死的时候神情还是一如平常。小小年纪就能从容面对死亡,这也算乃父遗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