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之祸相关论文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说孔融小时候有次和兄弟一起吃梨子,大家都拣大的拿,只有孔融拣小的。旁人问为什么,他回答说:“......
如果说中国人的耐心是举世无双的话,那他们则更是出了名地冷漠。我认为这同样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这里有个再明显不过的例子作为对照......
据说现在的追星族,不要说得到偶像的签名,就是被偶像的车溅上点儿泥点子,都幸福得不得了。在东汉,也有这样一位明星,他受人追捧的程度,丝......
一绪论史书论东汉党锢之缘起,可考者有二:袁宏《后汉纪.孝桓皇帝纪》载:“(延熹九年)九月,诏收膺等三百余人,其逋逃不获者,悬千金......
汉末名士清议以及随之而爆发的党锢之祸,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变局。它作为腐朽的东汉王朝的送葬曲,政治上的意义固然不小;一批理......
“党锢之祸”是发生于我国东汉桓、灵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其影响之深远为前世所罕见,范晔、司马光等都曾在他们的鸿篇巨著中专章论......
在文学“宛军”于20世纪90年代投向当代文坛那抹耀眼的光芒渐次暗淡的当下,这支队伍的中坚们,还努力地以创作实绩延缓其暗淡的脚步。......
豪族是两汉社会结构中特殊而重要的社会阶层,其历史的演进过程对两汉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两汉豪族的学术......
东汉的"党锢之祸"是一次宦官谋杀知识分子的政治事件,对此事件中东汉党人的评价前人已颇多论述,然大多是赞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
汉末的两次“党锢之祸”冷却了延续数百年的士人对政权的热情,随着时局的动乱和儒学一尊局面的被打破,士人们开始借助玄学的思想来填......
21初世纪初至今,普通高等教育及硕博士教育进步,国家学术建设更加规范,人文社科领域思想更加开放,党锢之祸研究进入深入深化时期,各类文......
学生运动向来被当做推动社会进步,解放群众思想的活动.从中国古汉代的“党锢之祸”、宋代“太学学生运动”到近代的“五四运动”“一......
伦理政治的迷失是新朝政权倏忽兴亡的重要原因。刘秀复汉的成功,与对儒家思想的借重是分不开的。儒家政治伦理作为东汉极力表彰的意......
文官掌权汉桓帝只生了三个女儿,没有男性继承人,皇位出现空缺,顿时人心惶惶,政局不安。窦皇后升任窦太后,以陈藩为太傅,录尚书事,处理军国......
党锢之祸对汉末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许多文人被卷入其中,有的被迫害至死,有的被禁于乡里多年;其次,由于政治迫害,文章著述......
东汉后期爆发的"党锢之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宦官迫害文人的政治事件,在延续近二十年的"党锢之祸"中,清流士大夫几乎被一网打尽。"党锢......
在东汉政治史上,外戚、宦官、官僚互相倾轧和冲突的长期过程中,知识分子是依靠官僚的察举,通过征辟以求进身的。桓帝刘志延熹九年(......
【正】 一、出土经过《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下简称《韩仁铭》)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在金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出土于......
党锢之祸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清流士人与宦官发生的党争事件,士人遭到宦官的残酷镇压,以“党人”罪名被禁锢终身。在中国历史发展过......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怨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
南朝著名史学家范晔著《后汉书》十纪,八十列传。范晔著《后汉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18家,然此著一出,诸家逐渐散佚。这......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船山在史论中对朋党这一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政治现象有系统的关注,对于朋党的起源和形成机制、朋党与科举制度、外戚、宦官、君主......
汝南是东汉经学之重镇。随着东汉政权的建立,汝南经学开始了长足发展。在最繁荣时期,经学教育在郡内蔚然成风,私人讲学之风尤为盛......
<正>什么叫名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那些有卓越道德力量,领袖群伦,并以扫除天下、济世救民为志向抱负的知识分子才能当此殊荣。在......
<正>汉魏之际的颍川郡相当引人注目,该地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士人。《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
党锢之祸和东林党争分别为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两大救世悲剧。两大历史事件遥隔千余年,其间,士人们的救世行为和所遭受的残酷打击颇......
<正> 一、汉末社会风尚和学术走向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孙弘以治《春秋》由布衣拜相封侯,天下学生靡然乡风。从此公卿大......
东汉时期皇权逐渐强化,皇帝重用近臣(多为外戚、宦官),士大夫在朝廷只是受命办事,被边缘化。但由于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实行,东汉中后......
以"党议"之社会基础和党人群体的身份认同为主要考察对象,把"党议"兴起归之于士族力量的壮大是一个误导性结论,因为东汉安、顺之后......
<正>一、汉末学术变迁与士人心态1.经学的衰落与士人心态。儒家经学是中国士人的学问之本、立身之本。经学的式微,势必会引起士人......
<正>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代的儒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一方面“章句之学”大兴,涌现出许多校注......
<正>士大夫是指学习儒家文化并践行儒家学说的特殊的社会角色。陈寅恪认为:"主要之士大夫,其出身则大抵为地方豪族,或间以小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