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關键词]佛道人物;瓷塑;龙泉窑;德化窑
[摘要]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三件佛道人物瓷塑:元代龙泉窑青釉露胎坐龛观音,明代德化窑白釉披坐观音,清代德化窑白釉坐岩真武帝君,是研究当时瓷塑工艺、宗教信仰的重要实物资料。文章从造型、釉色、风格等方面对这三件瓷塑进行了简要介绍。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三件佛道人物瓷塑:元代龙泉窑青釉露胎坐龛观音,明代德化窑白釉披坐观音,清代德化窑白釉坐岩真武帝君,皆是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前身)历史系教师于上世纪50年代初从当地征集而来。三件瓷塑均未见于相关著录,现作简要介绍如下。
1.元龙泉窑青釉露胎坐龛观音
通高25.2厘米。中空,底近椭圆形,由神龛、观音、底座三部分组成(图一)。
神龛通体施青釉,并加以堆塑、镂雕等工艺,技术高超精湛。龛顶塑有一轮圆日,龛楣贴塑如意云纹,组成顶罩形状。左楣堆塑有一只鹦鹉,右楣相对处则堆塑着一件净瓶。龛背有上下两个圆孔,乃烧造时为防止胎裂而留下的排气孔。
观音正襟危坐于龛内宝座之上。头戴花冠,面部丰满,双目微启,隆鼻小口,略带笑意,神态端庄而高雅。双手交于膝上,结跏趺坐。披帛,着长裙,袒襟露胸,饰以璎珞。通体涩胎无釉,呈赭红色,此为龙泉窑特色工艺之露胎,以便漆彩或漆金供奉。
神龛下附海水浪花纹底座。底座之上,龙女手捧贡品侍立于观音右侧,左侧善财童子缺失,惟见残断痕迹。底座足部无釉处及龛背两孔露胎之处均见浓重的“火石红”。
该瓷塑人物刻划细腻生动,整体造型宁静祥和,釉质肥厚莹润,色泽清幽淡雅,有较强的玻璃质感,工艺繁复,精美绝伦。这类龙泉窑观音造像目前存世较少,弥足珍贵。
从造型、釉色、工艺、风格等各方面综合来看,该瓷塑与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尊元代龙泉窑青釉露胎坐龛观音基本相同,故其年代相当,应为元代。2014年,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2.明德化窑白釉披坐观音
通高13.6厘米。中空,底近椭圆形。观音梳双层高髻,上层雕成祥云纹样,下层刻作花瓣形式,髻上披巾。面部丰满圆润,五官端正秀美,广额弯眉,细眼低垂,眼角略上挑,鼻若悬胆,樱唇小口,双唇紧闭,嘴角微微上翘,略带笑意而不失庄重。
观音为首身分塑插装而成,颈部依稀可见修饰痕迹。肩以下披白色袈裟,与髻上披巾相连,坦襟露胸。衣纹采用古典大披皱手法,线条洗练流畅。双手藏于阔袖之中,交于腰部右侧。双腿盘坐于底座之上,结迦趺坐(封二)。
观音端庄清秀,超凡脱俗。造型比例准确,线条优美,惟妙睢肖。釉色乳白如凝脂,略闪黄色,晶莹如玉,温润悦目,大大增添了观音的神圣庄严感。因系人物形体堆雕完成后再挖去土芯,胎壁倍显坚实厚重。胎质细腻洁净,但可见少许细小砂粒。综合这些特征来看,该瓷塑应是明代之器。2014年,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明代德化窑瓷塑以佛教人物居多,有观音、如来、达摩、文殊、普贤、罗汉、弥勒等多种题材。其中观音最为常见,种类也最多,有祥云观音、渡海观音、披坐观音、坐岩观音、立岩观音、坐莲观音、送子观音、渔女观音等多个造型。这些观音造型多是开襟坦胸,常饰以缨络、串珠等物,而此件瓷塑虽亦是开襟坦胸,却无任何装饰,比较少见。
3.清德化窑白釉坐岩真武帝君
通高22厘米。中空,底近椭圆形,真武帝君面带威严、正襟危坐于岩石宝座上(封三)。
真武帝君长发披肩,广额方颐,大耳下垂,双目微张,眼角向上斜挑,隆鼻厚唇,鼻翼两侧各留一个插附胡须的小孔,下巴肥硕,稍有磕碰,亦留有一个插附胡须的小孔。真武帝君所穿风袍,衣纹流畅自然,手法娴熟老练。胸部开襟,暗刻盔甲纹饰,腹部浑圆。双手藏于阔袖之中,交于腰部右侧。左腿藏于袍下,足部前端露于外。右膝以下露于袍外,亦露出盔甲纹饰。跣足,脚趾修长。
岩石宝座前端正中镂一小龛,内置一龟。龟为正面,龟首前伸向上。帝君左脚旁原堆塑有一条蛇,现仅余蛇首,蛇身已残缺不见。岩石前部左端镂刻一洞,当是神蛇所居。龟蛇是真武帝君所驱二将,常见于类似雕塑。
从整体来看,该瓷塑造型优美,生动传神,栩栩如生;釉色呈象牙白色,略泛淡青;胎体厚重坚硬;胎质洁净度不如前述观音造像,肉眼可见一些杂质和细小砂粒。综合这些因素看,该瓷塑应是清代之物。清代德化窑人物瓷塑以佛教人物为大宗,道教人物较少,其中真武帝君造像更是少见。
2014年,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责任编辑:谷丽珍]
[摘要]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三件佛道人物瓷塑:元代龙泉窑青釉露胎坐龛观音,明代德化窑白釉披坐观音,清代德化窑白釉坐岩真武帝君,是研究当时瓷塑工艺、宗教信仰的重要实物资料。文章从造型、釉色、风格等方面对这三件瓷塑进行了简要介绍。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三件佛道人物瓷塑:元代龙泉窑青釉露胎坐龛观音,明代德化窑白釉披坐观音,清代德化窑白釉坐岩真武帝君,皆是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前身)历史系教师于上世纪50年代初从当地征集而来。三件瓷塑均未见于相关著录,现作简要介绍如下。
1.元龙泉窑青釉露胎坐龛观音
通高25.2厘米。中空,底近椭圆形,由神龛、观音、底座三部分组成(图一)。
神龛通体施青釉,并加以堆塑、镂雕等工艺,技术高超精湛。龛顶塑有一轮圆日,龛楣贴塑如意云纹,组成顶罩形状。左楣堆塑有一只鹦鹉,右楣相对处则堆塑着一件净瓶。龛背有上下两个圆孔,乃烧造时为防止胎裂而留下的排气孔。
观音正襟危坐于龛内宝座之上。头戴花冠,面部丰满,双目微启,隆鼻小口,略带笑意,神态端庄而高雅。双手交于膝上,结跏趺坐。披帛,着长裙,袒襟露胸,饰以璎珞。通体涩胎无釉,呈赭红色,此为龙泉窑特色工艺之露胎,以便漆彩或漆金供奉。
神龛下附海水浪花纹底座。底座之上,龙女手捧贡品侍立于观音右侧,左侧善财童子缺失,惟见残断痕迹。底座足部无釉处及龛背两孔露胎之处均见浓重的“火石红”。
该瓷塑人物刻划细腻生动,整体造型宁静祥和,釉质肥厚莹润,色泽清幽淡雅,有较强的玻璃质感,工艺繁复,精美绝伦。这类龙泉窑观音造像目前存世较少,弥足珍贵。
从造型、釉色、工艺、风格等各方面综合来看,该瓷塑与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尊元代龙泉窑青釉露胎坐龛观音基本相同,故其年代相当,应为元代。2014年,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2.明德化窑白釉披坐观音
通高13.6厘米。中空,底近椭圆形。观音梳双层高髻,上层雕成祥云纹样,下层刻作花瓣形式,髻上披巾。面部丰满圆润,五官端正秀美,广额弯眉,细眼低垂,眼角略上挑,鼻若悬胆,樱唇小口,双唇紧闭,嘴角微微上翘,略带笑意而不失庄重。
观音为首身分塑插装而成,颈部依稀可见修饰痕迹。肩以下披白色袈裟,与髻上披巾相连,坦襟露胸。衣纹采用古典大披皱手法,线条洗练流畅。双手藏于阔袖之中,交于腰部右侧。双腿盘坐于底座之上,结迦趺坐(封二)。
观音端庄清秀,超凡脱俗。造型比例准确,线条优美,惟妙睢肖。釉色乳白如凝脂,略闪黄色,晶莹如玉,温润悦目,大大增添了观音的神圣庄严感。因系人物形体堆雕完成后再挖去土芯,胎壁倍显坚实厚重。胎质细腻洁净,但可见少许细小砂粒。综合这些特征来看,该瓷塑应是明代之器。2014年,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明代德化窑瓷塑以佛教人物居多,有观音、如来、达摩、文殊、普贤、罗汉、弥勒等多种题材。其中观音最为常见,种类也最多,有祥云观音、渡海观音、披坐观音、坐岩观音、立岩观音、坐莲观音、送子观音、渔女观音等多个造型。这些观音造型多是开襟坦胸,常饰以缨络、串珠等物,而此件瓷塑虽亦是开襟坦胸,却无任何装饰,比较少见。
3.清德化窑白釉坐岩真武帝君
通高22厘米。中空,底近椭圆形,真武帝君面带威严、正襟危坐于岩石宝座上(封三)。
真武帝君长发披肩,广额方颐,大耳下垂,双目微张,眼角向上斜挑,隆鼻厚唇,鼻翼两侧各留一个插附胡须的小孔,下巴肥硕,稍有磕碰,亦留有一个插附胡须的小孔。真武帝君所穿风袍,衣纹流畅自然,手法娴熟老练。胸部开襟,暗刻盔甲纹饰,腹部浑圆。双手藏于阔袖之中,交于腰部右侧。左腿藏于袍下,足部前端露于外。右膝以下露于袍外,亦露出盔甲纹饰。跣足,脚趾修长。
岩石宝座前端正中镂一小龛,内置一龟。龟为正面,龟首前伸向上。帝君左脚旁原堆塑有一条蛇,现仅余蛇首,蛇身已残缺不见。岩石前部左端镂刻一洞,当是神蛇所居。龟蛇是真武帝君所驱二将,常见于类似雕塑。
从整体来看,该瓷塑造型优美,生动传神,栩栩如生;釉色呈象牙白色,略泛淡青;胎体厚重坚硬;胎质洁净度不如前述观音造像,肉眼可见一些杂质和细小砂粒。综合这些因素看,该瓷塑应是清代之物。清代德化窑人物瓷塑以佛教人物为大宗,道教人物较少,其中真武帝君造像更是少见。
2014年,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责任编辑:谷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