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40)是苏联时期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唯一的钢琴室内乐作品。作品中运用了传统结构加变化、半音音阶、半音和声、长与短乐句结合的主题旋律表达方式,不仅凸显出现代的和声与多样性的旋律结合的特点,还呈现出传统结构模式基础上的创意、创新特点。作曲家的个人经历与时代内涵,在作品中都被明确地体现出来。
[关键词]钢琴;室内乐;半音和声;线条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3-0136-03
一、《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40)的创作背景
(一)创作的时代背景
《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40)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此时正值苏联国内各类运动与两个“五年计划”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苏联文艺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倾向。一种着重于紧随政治需要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思想表达,一种着重于俄罗斯民族、历史、传奇等富有浪漫主义特征的艺术表达,或对现代音乐技法、现代风格进行探索的表达。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不同的流派特点与百花齐放的气象,但是也体现出了思想与政治上某些方面的约束,揭示出艺术家的作品创作在某些程度上受到限制,艺术表达受到一定局限的状况。
此时,创作力旺盛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也经历了他一生中的政治苦恼。他所创作的一些现代风格的作品不仅受到了来自官方的批判与责难,还面临着创作事业上的官方“限制”。面对汹涌的社会思潮与不利的政治地位,他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奏鸣曲《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40),抒发了他心中的苦闷与不屈精神。这部作品后来成为室内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也是肖斯塔科维奇唯一为大提琴和钢琴创作的作品。[1]
20世纪30年代的肖斯塔科维奇,正处在遭受政治打压与创作方向抉择的艰难时期。官方对于他创作上的指责,一度让他十分苦恼,他的这首《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40)除了展现出他日益成熟的技法运用与个性化创作风格外,还从中表达出他对于当时高压态势的不满。此外,在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室内乐中,还体现出众多作曲家对当时文艺界受到迫害和禁锢这一普遍现象的坚决抵制与思想反抗。
(二)肖斯塔科维奇的生活境遇
肖斯塔科维奇壮年时期的困扰除了过于现代的音乐风格不能满足当局的宣传需要而遭受政治批判与打压外,这一时期的个人生活与感情生活中也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他与妻子在经历了多年的感情淡漠后最终不得不选择分手。而在妻子离开后的肖斯塔科维奇,也在生活上变得更加混乱与艰难。他创作的这首奏鸣曲作品,本是献给苏联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维克多·库巴茨基的,这位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给予了他很多的精神鼓舞和帮助。作品中也体现出了肖斯塔科维奇的技术水平与审美追求。这部作品最终在1934年12月下旬的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首演,并取得了成功。大提琴演奏家库巴茨基亲自担任大提琴声部演奏,肖斯塔科维奇则担任钢琴声部的演奏,二人为此演绎出了一场富有影响的室内乐同台演出佳话。
在这部精致的钢琴室内乐作品中,不仅展现出了苏联时期国内普遍具有的悲痛、忧虑情感特征,第一乐章中还揭示出了深层的社会矛盾、时代主题和个人的生活、情感境遇内涵。
二、第一乐章中钢琴声部的技法分析
(一)呈示部的技法特点
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中,深刻地表达了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对婚姻的怅惘、长期以来的内心压抑以及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无奈和欲哭无泪的悲痛心情。
上例可见,在这一片段中的大提琴和钢琴声部演奏的主题,呈现出彼此交织进行的形态特点。在合奏的过程中,一方面钢琴声部较为注重旋律与现代和声的结合形式,另一方面钢琴也注重对于旋律线条的个性化、半音化色彩表达。比如先以八分音符的节奏音型作为主题的支撑,伴之以“半音音阶”的形态进行,不仅很好地对情感进行了渲染,还很好地衬托出整体的音乐氛围、场面特点,表现出一种和声功能基础上的“半音化”旋律特征,凸显出“半音音阶”带来的作品现代风格感受。
甚至在第27小节后的连接部中,这种钢琴技法的运用也使得从28到53小节部分都充满了现代色彩的流动性、新颖性特点。在钢琴声部中,三连音音型的运用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性意义:除了能够以平稳的形式向前推进旋律的发展外,还在相互交替过程中,进行动力性、对比性的演奏。比如在第53小节,独具现代风格特点的“半音阶”上行形态,不仅推动了d小调调性自然、流畅的转到B大调中,还让第一乐章中的副部主题也很顺利、自然的延伸出来。副部主题具有很强的复调性旋律形态特征,这个复调乐段展现出了主调、复调的对比表现特点,从54小节到95小节的复调音乐形态,都让钢琴声部演奏的旋律呈现出明显的第二主题特点。
(二)展开部的钢琴技法特点
在副部结尾部分中,即将进入到第一乐章的展开部。钢琴声部中,就运用了跳音、断句的八度重复技法,呈现出音乐风格、气质的对比性特点。从第94小节的有段部分开始到展开部的128小节,钢琴声部中都采用了和弦断奏与跳音结合的表现形态进行演奏。[2]
从第一乐章的展开部第115小節起,大提琴和钢琴声部分别采用了“双向断奏”的技法,进行旋律主题再现。在此过程中加入的附点、八分、装饰音等新音型,不仅使得旋律主题在变换表达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对比色彩,还在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衍生出新的主题形态。从第129小节开始持续到147小节,在长达二十个小节的乐段中,钢琴声部不断以八度跳音、双向断奏等不同形式进行发展,将旋律的形态不断推向更远关系的变化区域,音乐情绪由此达到了一个高潮。
上例可见,钢琴声部中运用了和弦跳进与半音进行的方式,映衬着大提琴声部的连贯性旋律。虽然两个不同声部中都以“跳音”的演奏技法作为断奏的主要形式,但是两个声部主题之间的交替与对比还是比较明显的,具有明显的音色变化效果,音乐也在听觉上更具有立体、饱满的色彩特征。从第176小节开始进入主题再现乐段,持续到199小节处,都呈现出了主题再现的变化特点,并且从这里衍生、再现了副部中的第二主题形态。钢琴声部在合奏中采用的长乐句与跳音断奏对比的方式,无疑对于音乐形象、情绪特点的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40)是苏联时期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唯一的钢琴室内乐作品。作品中运用了传统结构加变化、半音音阶、半音和声、长与短乐句结合的主题旋律表达方式,不仅凸显出现代的和声与多样性的旋律结合的特点,还呈现出传统结构模式基础上的创意、创新特点。作曲家的个人经历与时代内涵,在作品中都被明确地体现出来。
[关键词]钢琴;室内乐;半音和声;线条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3-0136-03
一、《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40)的创作背景
(一)创作的时代背景
《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40)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此时正值苏联国内各类运动与两个“五年计划”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苏联文艺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倾向。一种着重于紧随政治需要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思想表达,一种着重于俄罗斯民族、历史、传奇等富有浪漫主义特征的艺术表达,或对现代音乐技法、现代风格进行探索的表达。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不同的流派特点与百花齐放的气象,但是也体现出了思想与政治上某些方面的约束,揭示出艺术家的作品创作在某些程度上受到限制,艺术表达受到一定局限的状况。
此时,创作力旺盛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也经历了他一生中的政治苦恼。他所创作的一些现代风格的作品不仅受到了来自官方的批判与责难,还面临着创作事业上的官方“限制”。面对汹涌的社会思潮与不利的政治地位,他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奏鸣曲《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40),抒发了他心中的苦闷与不屈精神。这部作品后来成为室内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也是肖斯塔科维奇唯一为大提琴和钢琴创作的作品。[1]
20世纪30年代的肖斯塔科维奇,正处在遭受政治打压与创作方向抉择的艰难时期。官方对于他创作上的指责,一度让他十分苦恼,他的这首《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40)除了展现出他日益成熟的技法运用与个性化创作风格外,还从中表达出他对于当时高压态势的不满。此外,在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室内乐中,还体现出众多作曲家对当时文艺界受到迫害和禁锢这一普遍现象的坚决抵制与思想反抗。
(二)肖斯塔科维奇的生活境遇
肖斯塔科维奇壮年时期的困扰除了过于现代的音乐风格不能满足当局的宣传需要而遭受政治批判与打压外,这一时期的个人生活与感情生活中也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他与妻子在经历了多年的感情淡漠后最终不得不选择分手。而在妻子离开后的肖斯塔科维奇,也在生活上变得更加混乱与艰难。他创作的这首奏鸣曲作品,本是献给苏联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维克多·库巴茨基的,这位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给予了他很多的精神鼓舞和帮助。作品中也体现出了肖斯塔科维奇的技术水平与审美追求。这部作品最终在1934年12月下旬的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首演,并取得了成功。大提琴演奏家库巴茨基亲自担任大提琴声部演奏,肖斯塔科维奇则担任钢琴声部的演奏,二人为此演绎出了一场富有影响的室内乐同台演出佳话。
在这部精致的钢琴室内乐作品中,不仅展现出了苏联时期国内普遍具有的悲痛、忧虑情感特征,第一乐章中还揭示出了深层的社会矛盾、时代主题和个人的生活、情感境遇内涵。
二、第一乐章中钢琴声部的技法分析
(一)呈示部的技法特点
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中,深刻地表达了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对婚姻的怅惘、长期以来的内心压抑以及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无奈和欲哭无泪的悲痛心情。
上例可见,在这一片段中的大提琴和钢琴声部演奏的主题,呈现出彼此交织进行的形态特点。在合奏的过程中,一方面钢琴声部较为注重旋律与现代和声的结合形式,另一方面钢琴也注重对于旋律线条的个性化、半音化色彩表达。比如先以八分音符的节奏音型作为主题的支撑,伴之以“半音音阶”的形态进行,不仅很好地对情感进行了渲染,还很好地衬托出整体的音乐氛围、场面特点,表现出一种和声功能基础上的“半音化”旋律特征,凸显出“半音音阶”带来的作品现代风格感受。
甚至在第27小节后的连接部中,这种钢琴技法的运用也使得从28到53小节部分都充满了现代色彩的流动性、新颖性特点。在钢琴声部中,三连音音型的运用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性意义:除了能够以平稳的形式向前推进旋律的发展外,还在相互交替过程中,进行动力性、对比性的演奏。比如在第53小节,独具现代风格特点的“半音阶”上行形态,不仅推动了d小调调性自然、流畅的转到B大调中,还让第一乐章中的副部主题也很顺利、自然的延伸出来。副部主题具有很强的复调性旋律形态特征,这个复调乐段展现出了主调、复调的对比表现特点,从54小节到95小节的复调音乐形态,都让钢琴声部演奏的旋律呈现出明显的第二主题特点。
(二)展开部的钢琴技法特点
在副部结尾部分中,即将进入到第一乐章的展开部。钢琴声部中,就运用了跳音、断句的八度重复技法,呈现出音乐风格、气质的对比性特点。从第94小节的有段部分开始到展开部的128小节,钢琴声部中都采用了和弦断奏与跳音结合的表现形态进行演奏。[2]
从第一乐章的展开部第115小節起,大提琴和钢琴声部分别采用了“双向断奏”的技法,进行旋律主题再现。在此过程中加入的附点、八分、装饰音等新音型,不仅使得旋律主题在变换表达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对比色彩,还在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衍生出新的主题形态。从第129小节开始持续到147小节,在长达二十个小节的乐段中,钢琴声部不断以八度跳音、双向断奏等不同形式进行发展,将旋律的形态不断推向更远关系的变化区域,音乐情绪由此达到了一个高潮。
上例可见,钢琴声部中运用了和弦跳进与半音进行的方式,映衬着大提琴声部的连贯性旋律。虽然两个不同声部中都以“跳音”的演奏技法作为断奏的主要形式,但是两个声部主题之间的交替与对比还是比较明显的,具有明显的音色变化效果,音乐也在听觉上更具有立体、饱满的色彩特征。从第176小节开始进入主题再现乐段,持续到199小节处,都呈现出了主题再现的变化特点,并且从这里衍生、再现了副部中的第二主题形态。钢琴声部在合奏中采用的长乐句与跳音断奏对比的方式,无疑对于音乐形象、情绪特点的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