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是以培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高素質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推动力的新媒体取得了空前的繁荣,要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融合运用。文章以盐城师范学院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为例,通过分析该项目当前的声乐教学现状,进一步探索其在融媒体背景下声乐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在信息化时代新形势下声乐专业教学未来的改革发展对策。
[关键词]融媒体;中外合作办学;声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3-0016-03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大趋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备受关注,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中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1]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平台让学生不出国也能享受到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型传播媒介,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开发和运用,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市场产生了影响。[2]如何在新时代融媒体背景下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化发展,这一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文章以盐城师范学院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为例,通过分析该项目当前的声乐教学现状,进一步探索其在融媒体背景下声乐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未来的改革发展对策。
一、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声乐教学现状
盐城师范学院与莫斯科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合作举办的音乐表演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3年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准,2014年开始正式招生,该项目采用“3+1”培养模式,即在国内3年,国外1年,学生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后拿两所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该项目主要招收的是声乐专业学生,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主要定位为: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掌握音乐表演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演唱能力,能够在中外艺术团体、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以及从事对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复合型、应用型双学位音乐人才。
该项目声乐专业教学中,在师资配备上,主要采取中外方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声乐课的授课形式,主要分为“一对一”和“小组课”(学生数一般不超过三人)形式,考虑到外籍教师的师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一般低年级采取小组课方式,高年级采取一对一方式授课,且中外方教师分别分开承担不同年级学生的声乐课程;在授课内容上,中外方教师各自根据自己制定的教学大纲内容进行,一般中方教师以中国作品为主,外方教师则主要教授外国作品,双方教师也会有跨语言混合教学现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声乐专业小课以外,还开设了一些跟声乐相关的课程,譬如:室内乐演唱、歌剧排演、意大利语语音基础课、中外声乐作品赏析、合唱指挥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KG(0.1mm]的学科素养;在考核机制上,前三年如同普通音乐表演班一样,期末考试由学院教师组织集体考试,集体打分,考试内容要求与普通表演班相同,但到了大四年级,如果出国则按照俄罗斯大四年级的考核内容和考试方式进行,不出国的学生这一年则按照国内普通音乐表演班的毕业考试内容和要求一样进行,譬如他们同样需要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此外,为了增进中外方教师的专业学术交流,每年会定期举行中俄教师交流音乐会。同时,从2016年开始,中俄双方每年会在各自的学校举办“中俄杯”国际声乐、钢琴、小提琴大赛,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过四届,在业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中俄合作办学项目的美誉度。
二、中俄合作办学声乐教学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推动力的新媒体取得了空前的繁荣,打破了传统媒体发展的局限,为人们带来了非凡的视觉体验。从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声乐专业现有声乐教学现状可以看出: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现象突出;因受地域空间的限制,中外方教师及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缺乏等现实困境。而融媒体时代的出现,打破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瞬间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给声乐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机遇。[3]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语言。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包括高质量的原版外文教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外教的对话沟通及在外文教材的使用问题上,语言通常是阻碍和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由于该项目学生都是进了大学以后才开始学习俄语,虽然为了尽快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俄语课程的开设占比很重,每周能够达到6个课时左右,但在实际的课堂运用过程中亦然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再结合声乐这门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即声乐技巧的讲解大多是一种抽象的描述,很多时候是依靠学习者的一种感性思维的想象,譬如在提到歌唱发声身体内部各器官的运行状态时,很多时候教师是用比喻的措辞去教学,因为身体里面的器官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只能运用一种比喻类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通过演唱实践去具体体会教师的意图。那么这类比喻性的语言用俄文去诠释,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理解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时候如果借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譬如:一方面可以借用手机下载各种俄文翻译软件,直接请外籍教师对着软件说,立刻就会翻译成相应的中文,一下子便让学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另一方面,俄罗斯对于歌唱技术的理论研究已经非常成熟,特别是从生理学去研究歌唱的发声技术问题,已经出版发行了很多的“歌唱生理解剖”视频、图片等资料,而这些学习资料也都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演示,这样既减少了用语言去描述而又难懂的难题,又让学生更直观便捷地从歌唱的源头即生理学去了解歌唱的发声原理,以更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按照中俄双方合作协定,项目学生到了大四这一年如果想赴俄罗斯留学,在大三的下学期课程结束前俄方会组织相关的考试组成员来华进行俄语笔试和俄语口语及声乐专业的面试工作,学生必须通过这一环节的考核,才能获得大四赴俄留学的机会。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和运用,近几年的这项考试中俄双方都是直接通过QQ邮箱、微信视频的方式进行,即双方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笔试,试卷在考试开始前的规定时间内通过邮箱发送过来,通过现场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俄语笔试;俄语的口语以及声乐专业的考试,都是现场视频连线,直接进行面试,考试评委都是由外方提前组织好的语言及声乐专业教师担任。这种方式极大的减少了国际间交通的不便利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中俄合作项目的办学成效。
三、中俄合作办学声乐教学的挑战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中与声乐相关的课程还开设了诸如室内乐演唱、歌剧排演、中外声乐作品赏析等,虽然这些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生声乐课程的知识结构,但相比较互联网中MOOCs课程的资源信息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需求。MOOCs上面课程资源不仅丰富,并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受地域和國籍的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在网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国内外声乐课程资源,这就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声乐课程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中声乐课程通常都是采用现场教学模式,虽然外籍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大多时候是能够得到保障的,但外教的不稳定性、流动性大也是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学生大多被动接受指定的外籍教师进行授课,缺乏自主选择权。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声乐课程通常都是需要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上课考试,学生的学习安排较为被动。虽然相比较普通班级的声乐课程教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享受的外籍教师资源要相对丰富,但远不及网络课程资源信息量。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MOOCs、抖音等现代化信息平台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声乐名师的演唱和授课视频,包括一些被归纳总结好的歌唱技巧,极大的丰富了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融媒体信息平台不仅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灵活性,更增加了他们在本科专业和学习方向上的自由度,更有利于培养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4]
四、中俄合作办学声乐教学改革对策
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让原本就发展迅速的网络课程一下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必备教育方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深化学科建设、开拓人才培养途径、创新教学模式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这些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功能,在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功能。[5]因此,将现有的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声乐课程教学与现代化信息媒体相融合,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较为有利的对策。
(一)运用现代化媒体技术丰富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声乐教学手段
“没有技术,艺术无从谈起”,高校声乐课程中声乐技术的教授至关重要,通过现代化媒体技术,开发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声乐专业教学质量。俄罗斯声乐艺术发展历史较早,在世界声乐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一大批诸如安娜·奈瑞布科、迪米特里·霍洛斯托夫斯基等世界级歌唱家,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在声乐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殊优势丰富教学手段。譬如声乐课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俄罗斯著名歌唱家演唱视频,通过外籍声乐教师对每位歌唱家的背景介绍、歌唱技巧等知识进行具体讲解,积极引导学生去欣赏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同时,声乐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声乐“小组课”,每人的时间更是有限,但是如果运用抖音短视频、QQ群、微信群等方式,充分把课外练习时间利用上,把课堂上教师讲述的技巧难点、精彩范唱、不同歌唱家不同版本的演唱视频等信息通过群内交流和群里监督的方式去进行,打破传统教学中“闭门造车”的封闭方式,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借助融媒体信息平台拓展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声乐学术交流
中俄合作办学的声乐课程是由中外方声乐教师在不同的年级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由于外聘的外籍声乐教师数量有限,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更广地接触到外方优质教师资源,学习到更多的优质课程,现有的外籍教师可以组织其所在外方院校的知名声乐教授或外籍歌唱家定期通过微信、QQ等现代化平台,给项目学生举办声乐大师班,通过视频讲座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科学的歌唱理念和歌唱技巧等内容,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歌唱理念。同时,可以组织中外方师生进行“网络交流音乐会”的方式进行艺术实践。这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声乐课程授课方式,极大的开拓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歌唱实践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要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更要把我国优秀文化输出到国外,拓宽中方在外国合作办学的专业覆盖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在声乐作品题材学习的选择上,应多注重中俄地方特色声乐作品的学习和积累,师生可以共同通过现代网络去获取相关知识信息,获取不同歌唱家的舞台演绎视频,更准确地理解作品,以便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新时期,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媒体成为了引领社会发展的主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死板陈旧的教学理念,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赋予其全新的精神面貌,确保其能够与新媒体环境下的全新教育理念相符合,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声乐教学的认识。承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对其业务能力本身就有更高的要求,项目教师更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技术创新,积极主动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利用它的优势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注释:
[1]
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0—31.
[2]林金辉,鄢 晓,薛卫洋.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163—164.
[3]彭雅洁.媒体时代声乐多样化教学改革实践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8(01):10.
[4]张 鑫.从国外名校的发展看我国高校改革的方向[J].大学教育,2013(01):26.
[5]张 瑛,王胜辉,张宏丽.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特色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02):41.
(责任编辑:庄 唯)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是以培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高素質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推动力的新媒体取得了空前的繁荣,要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融合运用。文章以盐城师范学院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为例,通过分析该项目当前的声乐教学现状,进一步探索其在融媒体背景下声乐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在信息化时代新形势下声乐专业教学未来的改革发展对策。
[关键词]融媒体;中外合作办学;声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3-0016-03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大趋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备受关注,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中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1]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平台让学生不出国也能享受到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型传播媒介,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开发和运用,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市场产生了影响。[2]如何在新时代融媒体背景下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化发展,这一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文章以盐城师范学院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为例,通过分析该项目当前的声乐教学现状,进一步探索其在融媒体背景下声乐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未来的改革发展对策。
一、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声乐教学现状
盐城师范学院与莫斯科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合作举办的音乐表演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3年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准,2014年开始正式招生,该项目采用“3+1”培养模式,即在国内3年,国外1年,学生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后拿两所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该项目主要招收的是声乐专业学生,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主要定位为: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掌握音乐表演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演唱能力,能够在中外艺术团体、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以及从事对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复合型、应用型双学位音乐人才。
该项目声乐专业教学中,在师资配备上,主要采取中外方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声乐课的授课形式,主要分为“一对一”和“小组课”(学生数一般不超过三人)形式,考虑到外籍教师的师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一般低年级采取小组课方式,高年级采取一对一方式授课,且中外方教师分别分开承担不同年级学生的声乐课程;在授课内容上,中外方教师各自根据自己制定的教学大纲内容进行,一般中方教师以中国作品为主,外方教师则主要教授外国作品,双方教师也会有跨语言混合教学现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声乐专业小课以外,还开设了一些跟声乐相关的课程,譬如:室内乐演唱、歌剧排演、意大利语语音基础课、中外声乐作品赏析、合唱指挥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KG(0.1mm]的学科素养;在考核机制上,前三年如同普通音乐表演班一样,期末考试由学院教师组织集体考试,集体打分,考试内容要求与普通表演班相同,但到了大四年级,如果出国则按照俄罗斯大四年级的考核内容和考试方式进行,不出国的学生这一年则按照国内普通音乐表演班的毕业考试内容和要求一样进行,譬如他们同样需要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此外,为了增进中外方教师的专业学术交流,每年会定期举行中俄教师交流音乐会。同时,从2016年开始,中俄双方每年会在各自的学校举办“中俄杯”国际声乐、钢琴、小提琴大赛,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过四届,在业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中俄合作办学项目的美誉度。
二、中俄合作办学声乐教学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推动力的新媒体取得了空前的繁荣,打破了传统媒体发展的局限,为人们带来了非凡的视觉体验。从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声乐专业现有声乐教学现状可以看出: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现象突出;因受地域空间的限制,中外方教师及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缺乏等现实困境。而融媒体时代的出现,打破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瞬间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给声乐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机遇。[3]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语言。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包括高质量的原版外文教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外教的对话沟通及在外文教材的使用问题上,语言通常是阻碍和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由于该项目学生都是进了大学以后才开始学习俄语,虽然为了尽快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俄语课程的开设占比很重,每周能够达到6个课时左右,但在实际的课堂运用过程中亦然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再结合声乐这门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即声乐技巧的讲解大多是一种抽象的描述,很多时候是依靠学习者的一种感性思维的想象,譬如在提到歌唱发声身体内部各器官的运行状态时,很多时候教师是用比喻的措辞去教学,因为身体里面的器官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只能运用一种比喻类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通过演唱实践去具体体会教师的意图。那么这类比喻性的语言用俄文去诠释,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理解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时候如果借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譬如:一方面可以借用手机下载各种俄文翻译软件,直接请外籍教师对着软件说,立刻就会翻译成相应的中文,一下子便让学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另一方面,俄罗斯对于歌唱技术的理论研究已经非常成熟,特别是从生理学去研究歌唱的发声技术问题,已经出版发行了很多的“歌唱生理解剖”视频、图片等资料,而这些学习资料也都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演示,这样既减少了用语言去描述而又难懂的难题,又让学生更直观便捷地从歌唱的源头即生理学去了解歌唱的发声原理,以更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按照中俄双方合作协定,项目学生到了大四这一年如果想赴俄罗斯留学,在大三的下学期课程结束前俄方会组织相关的考试组成员来华进行俄语笔试和俄语口语及声乐专业的面试工作,学生必须通过这一环节的考核,才能获得大四赴俄留学的机会。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和运用,近几年的这项考试中俄双方都是直接通过QQ邮箱、微信视频的方式进行,即双方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笔试,试卷在考试开始前的规定时间内通过邮箱发送过来,通过现场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俄语笔试;俄语的口语以及声乐专业的考试,都是现场视频连线,直接进行面试,考试评委都是由外方提前组织好的语言及声乐专业教师担任。这种方式极大的减少了国际间交通的不便利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中俄合作项目的办学成效。
三、中俄合作办学声乐教学的挑战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中与声乐相关的课程还开设了诸如室内乐演唱、歌剧排演、中外声乐作品赏析等,虽然这些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生声乐课程的知识结构,但相比较互联网中MOOCs课程的资源信息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需求。MOOCs上面课程资源不仅丰富,并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受地域和國籍的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在网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国内外声乐课程资源,这就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声乐课程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中声乐课程通常都是采用现场教学模式,虽然外籍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大多时候是能够得到保障的,但外教的不稳定性、流动性大也是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学生大多被动接受指定的外籍教师进行授课,缺乏自主选择权。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声乐课程通常都是需要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上课考试,学生的学习安排较为被动。虽然相比较普通班级的声乐课程教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享受的外籍教师资源要相对丰富,但远不及网络课程资源信息量。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MOOCs、抖音等现代化信息平台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声乐名师的演唱和授课视频,包括一些被归纳总结好的歌唱技巧,极大的丰富了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融媒体信息平台不仅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灵活性,更增加了他们在本科专业和学习方向上的自由度,更有利于培养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4]
四、中俄合作办学声乐教学改革对策
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让原本就发展迅速的网络课程一下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必备教育方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深化学科建设、开拓人才培养途径、创新教学模式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这些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功能,在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功能。[5]因此,将现有的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声乐课程教学与现代化信息媒体相融合,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较为有利的对策。
(一)运用现代化媒体技术丰富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声乐教学手段
“没有技术,艺术无从谈起”,高校声乐课程中声乐技术的教授至关重要,通过现代化媒体技术,开发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声乐专业教学质量。俄罗斯声乐艺术发展历史较早,在世界声乐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一大批诸如安娜·奈瑞布科、迪米特里·霍洛斯托夫斯基等世界级歌唱家,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在声乐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殊优势丰富教学手段。譬如声乐课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俄罗斯著名歌唱家演唱视频,通过外籍声乐教师对每位歌唱家的背景介绍、歌唱技巧等知识进行具体讲解,积极引导学生去欣赏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同时,声乐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声乐“小组课”,每人的时间更是有限,但是如果运用抖音短视频、QQ群、微信群等方式,充分把课外练习时间利用上,把课堂上教师讲述的技巧难点、精彩范唱、不同歌唱家不同版本的演唱视频等信息通过群内交流和群里监督的方式去进行,打破传统教学中“闭门造车”的封闭方式,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借助融媒体信息平台拓展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声乐学术交流
中俄合作办学的声乐课程是由中外方声乐教师在不同的年级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由于外聘的外籍声乐教师数量有限,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更广地接触到外方优质教师资源,学习到更多的优质课程,现有的外籍教师可以组织其所在外方院校的知名声乐教授或外籍歌唱家定期通过微信、QQ等现代化平台,给项目学生举办声乐大师班,通过视频讲座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科学的歌唱理念和歌唱技巧等内容,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歌唱理念。同时,可以组织中外方师生进行“网络交流音乐会”的方式进行艺术实践。这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声乐课程授课方式,极大的开拓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歌唱实践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要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更要把我国优秀文化输出到国外,拓宽中方在外国合作办学的专业覆盖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在声乐作品题材学习的选择上,应多注重中俄地方特色声乐作品的学习和积累,师生可以共同通过现代网络去获取相关知识信息,获取不同歌唱家的舞台演绎视频,更准确地理解作品,以便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新时期,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媒体成为了引领社会发展的主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死板陈旧的教学理念,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赋予其全新的精神面貌,确保其能够与新媒体环境下的全新教育理念相符合,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声乐教学的认识。承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对其业务能力本身就有更高的要求,项目教师更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技术创新,积极主动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利用它的优势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注释:
[1]
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0—31.
[2]林金辉,鄢 晓,薛卫洋.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163—164.
[3]彭雅洁.媒体时代声乐多样化教学改革实践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8(01):10.
[4]张 鑫.从国外名校的发展看我国高校改革的方向[J].大学教育,2013(01):26.
[5]张 瑛,王胜辉,张宏丽.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特色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02):41.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