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长,你是怎么做到天天早起的?”一位床协教众冷不丁问道,周遭一群教众顿时齐刷刷地看向我,对此问题表示强烈关注。
我淡定地推了推鼻梁上那并不存在镜片的框架镜,说:“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梦想。”
我叫胡孝楠,来自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我是一个起床困难户,不分四季型冬眠症晚期患者。早晨没有课时,我的一天从中午开始。
我是一个拖延症患者,明明有许多要做的事情,而拖延从早上起床时那个“再多睡一会儿再起”的念头开始,绵绵延延了每一天,最终只能欲哭无泪地跪倒在一个个deadline面前。
我是一个性格慢热的社交封闭者,厌倦各种目的性很强的社交活动,不愿意初次见面就与人热络地谈话,喜爱日日天天培养起的自然而然的友情。
我是一个性情中人,不爱左右盘算,总是想起一出是一出。脑中的火花灵光一现,我就迫不及待地浇上去一桶燃油。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我到底是谁,那我只能放大招了!——凑近点,凑近点,再凑近点。
其实吧,我是北京大学起床协会的会长。
床协是什么,好吃吗?
敝协会简称“床协”,这真是一个大气上口又接地气的名字。
《床协史·建会大业篇》记载:“2013年3月25日,北京大学起床协会正式成立。作为一个迎合了广大在校生实际需求的进步组织,北京大学起床协会的公共主页一日之内关注者突破两千,谱写神话。”
拨开平铺直叙的史料记载,让我们来看看它跌宕起伏的真相吧。
2013年3月25日的早晨,不,11点25分也可以叫早晨吗?
2013年3月25日的中午,我迷迷瞪瞪醒来,看了看手表,11点25分,我了个大去,顿时心中十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抬眼一看,一位室友上课去了,不在宿舍,另两位室友一个刚刚做完了文科计算机课程的网页制作作业,另一个正在写近期要交的某课论文。此情此景,令我忍不住喟然长叹。
听到我的动静,一个室友赞叹道:“你终于醒了!”于是伸手把灯拉开了。
《床协史·会长传》记载:“会长思忆不堪往事,长太息以掩涕兮曰:‘那一刻,我感到无比孤独。’”
也就是在那一瞬间,我萌生了建立床协的想法。
其实,在我最初的设想中,床协只是规模很小(不到10人)的小组,几个起床困难户联合起来,互帮互助,在早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在我的经验中,最有赖床风险的就是没有课的上午,因为没有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约束着你,让你强迫自己起床。而对于大多数道德水准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同学来说,与他人达成约定去做一件事情是一个有效的督促自己起床的方法。大早晨的,这件事是什么呢?不用多想了,那就是——吃早饭!
于是,这个令我热血沸腾的想法在心中扑通扑通酝酿了小半天之后,当天晚上,我创建了公共主页“北京大学起床协会”,发布了第一条状态:北京大学起床协会今天正式成立啦~协会宗旨:团结北京大学最广大起床困难户,为实现“早起、吃早饭、打早卡(打早卡:北京大学在校学生体育课的组成部分之一,每个学期要求完成12次早卡,24次晚卡。其中早卡时间为7:00~9:00,对于许多同学是很艰难的一大苦差。)”伟大理想不断奋斗。 我们的口号: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起床)!!!欢迎关注北京大学起床协会~~~随后又赶在熄灯之前写了一篇风格极为炫酷机智的招新日志。
当我发布这条状态时,并没有想太多。当我发表这篇日志时,也没有想太多。
我怀着“这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呀”的心情开始了我的小小事业,完全没有意识到,它将怎样系统地、深刻地、大规模地改变我的生活。
第二天,我打开人人网,简直惊呆了。满屏的新鲜事中,几乎每刷四五条就会看到一行“XX加入了公共主页‘北京大学起床协会’”,打开公共主页,我更是吓了一跳!——就在一夜之间,关注者已经上千。登陆我的邮箱,更是被满屏满眼的报名邮件淹没了。那时我懵懵的,隐约意识到:“我是不是……要红了?”
关注者还在迅猛地增加,公共主页所发布的状态和日志都有海量评论和分享。一时间,“床协”成为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小到走廊的闲聊,大到课堂的Pre,时时能听到“床协”的字眼。
3月27日试运营(小范围纠集几个床协成员吃了一顿早饭)之后,一条微博红了。不知参加试运营的哪位同学把我们这次在燕南食堂举行的早饭活动放入了“课程格子”(一款课程表软件),截图后发布了微博。后来,微博大号“微博搞笑排行榜”转发了这条微博,引起大量关注,许多同学水到了这条微博之后非常激动而自豪地转发并@我:“是我同学建立的!”
北京大学起床协会的影响力就这样很偶然地传出了北大校园。虽然……虽然我一直对我们被发布在“微博搞笑排行榜”上感到怪怪的。哪里搞笑了哪里搞笑了,我们都是正经人好嘛?
火了之后就会变得更火,校内两家官方媒体,一家民间媒体约我采访,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动邀请我们参加未名湖捡垃圾活动,甚至还有某卫视邀请我参加录制他们的节目。
你们这帮人到底是干嘛的?
我知道有人会说:“我知道你们很火,可那又怎样?你们到底是干嘛的?”
3月28日早晨7点,床协的第一次正式活动在学一食堂举行。坦诚地说,作为一个手比脑子快的性情中人,我对于床协的很多想法都处于极其不成熟的阶段——怎么管理人员、怎么组织活动、怎么制定规章……全都是一团乱。简单地说,我还没来得及想清楚怎么做,它就火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但有一点我认识得很清楚,自媒体时代的扩大传播特点和本协会的萌属性,必将导致它的热门程度高于同学们对其实际需求。对我们这样的一个协会来说,最危险的事情就是,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有价值的事情,就已经声名大振。 我知道我们真正的意义永远在线下,成组织成制度的线下活动是我们存活下去的生命力。因此,我不得不延续“干起来再说”的路线,停止永无止境的思索,在协会建立短短两天之后就开展了第一次活动。而此时的床协,上上下下的工作只有我一个人在做。
我还记得那天我是如何的夜不能寐。我心中反反复复被一种神圣感冲击着,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非常好笑,但我必须说,我许久都没有找到过这样一件令我热血沸腾的可以当做事业来做的事情了。就是在这种心情下,我在一个上午没有课的周四早晨起床了,6点20分,我就起床了。寒风凛冽里,我戴着一个熊猫帽子(各位会员辨认我的标记)骑车来到了学一。
学一见面会非常成功,包括我,共有21人前来,我们在一张印着Peking University抬头的信纸上签下名字,那一刻的庄严感让我感到我们被铭刻在了历史中。
随后的每一天……相信吗?是除了周日与放假之外,延续至今的每一天。每天早晨,我们都在各个食堂举行集体吃早饭活动,培养了伟大的革命友谊。早饭活动从大家默不作声低头狂吃变成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从诗词歌赋人生哲学谈到希格斯粒子的早间座谈。除了一起吃早饭和一起打卡之外,床协的活跃成员还会参加周末举行的“文二展”(文艺青年展示会),来展示自己那些美妙绝伦而又被封建无趣的主流思想认为上不了台面的才艺。此外,于5月11日顺利举行的床协香山春游活动,也是床协成员一段快乐欢脱的经历。
对那些三分钟热度,刚开始兴奋不已,后来就杳无音讯的同学,我表示理解。因为本协会的受众是有限的,主要针对那些起床困难而又很想改变现状、养成早起习惯的同学。有些同学宁愿自己睡一小会儿懒觉,到早上八九点才起,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建立协会初期,我想制定比较严格的规章,如分成2~3人的小组实行有效的监督,一旦不起,就如何如何惩罚。后来,尤其在大家都成为了关系很好的朋友之后,我意识到这类规章的意义并不大。北京大学起床协会,名头再响,文案和编制设计得再高端,无非还是一个自愿自发的互助小组。我们的约束关系始于对这个组织的兴趣与认可,而长期的生命力则必然建立在友谊之上,而友谊不是求全责备。
有时,我发现早饭时缺人,并没有失落与埋怨。上午往往就收到了飞信、短信或人人消息,看到了起床loser的哭喊:“教主我错了……明明都已经坐起来了,却又不知怎么再一次昏睡过去……”那时我会做出恶狠狠的样子:“给差评!”心里却是会心一笑。
责任编辑:胡文娟
我淡定地推了推鼻梁上那并不存在镜片的框架镜,说:“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梦想。”
我叫胡孝楠,来自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我是一个起床困难户,不分四季型冬眠症晚期患者。早晨没有课时,我的一天从中午开始。
我是一个拖延症患者,明明有许多要做的事情,而拖延从早上起床时那个“再多睡一会儿再起”的念头开始,绵绵延延了每一天,最终只能欲哭无泪地跪倒在一个个deadline面前。
我是一个性格慢热的社交封闭者,厌倦各种目的性很强的社交活动,不愿意初次见面就与人热络地谈话,喜爱日日天天培养起的自然而然的友情。
我是一个性情中人,不爱左右盘算,总是想起一出是一出。脑中的火花灵光一现,我就迫不及待地浇上去一桶燃油。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我到底是谁,那我只能放大招了!——凑近点,凑近点,再凑近点。
其实吧,我是北京大学起床协会的会长。
床协是什么,好吃吗?
敝协会简称“床协”,这真是一个大气上口又接地气的名字。
《床协史·建会大业篇》记载:“2013年3月25日,北京大学起床协会正式成立。作为一个迎合了广大在校生实际需求的进步组织,北京大学起床协会的公共主页一日之内关注者突破两千,谱写神话。”
拨开平铺直叙的史料记载,让我们来看看它跌宕起伏的真相吧。
2013年3月25日的早晨,不,11点25分也可以叫早晨吗?
2013年3月25日的中午,我迷迷瞪瞪醒来,看了看手表,11点25分,我了个大去,顿时心中十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抬眼一看,一位室友上课去了,不在宿舍,另两位室友一个刚刚做完了文科计算机课程的网页制作作业,另一个正在写近期要交的某课论文。此情此景,令我忍不住喟然长叹。
听到我的动静,一个室友赞叹道:“你终于醒了!”于是伸手把灯拉开了。
《床协史·会长传》记载:“会长思忆不堪往事,长太息以掩涕兮曰:‘那一刻,我感到无比孤独。’”
也就是在那一瞬间,我萌生了建立床协的想法。
其实,在我最初的设想中,床协只是规模很小(不到10人)的小组,几个起床困难户联合起来,互帮互助,在早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在我的经验中,最有赖床风险的就是没有课的上午,因为没有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约束着你,让你强迫自己起床。而对于大多数道德水准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同学来说,与他人达成约定去做一件事情是一个有效的督促自己起床的方法。大早晨的,这件事是什么呢?不用多想了,那就是——吃早饭!
于是,这个令我热血沸腾的想法在心中扑通扑通酝酿了小半天之后,当天晚上,我创建了公共主页“北京大学起床协会”,发布了第一条状态:北京大学起床协会今天正式成立啦~协会宗旨:团结北京大学最广大起床困难户,为实现“早起、吃早饭、打早卡(打早卡:北京大学在校学生体育课的组成部分之一,每个学期要求完成12次早卡,24次晚卡。其中早卡时间为7:00~9:00,对于许多同学是很艰难的一大苦差。)”伟大理想不断奋斗。 我们的口号: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起床)!!!欢迎关注北京大学起床协会~~~随后又赶在熄灯之前写了一篇风格极为炫酷机智的招新日志。
当我发布这条状态时,并没有想太多。当我发表这篇日志时,也没有想太多。
我怀着“这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呀”的心情开始了我的小小事业,完全没有意识到,它将怎样系统地、深刻地、大规模地改变我的生活。
第二天,我打开人人网,简直惊呆了。满屏的新鲜事中,几乎每刷四五条就会看到一行“XX加入了公共主页‘北京大学起床协会’”,打开公共主页,我更是吓了一跳!——就在一夜之间,关注者已经上千。登陆我的邮箱,更是被满屏满眼的报名邮件淹没了。那时我懵懵的,隐约意识到:“我是不是……要红了?”
关注者还在迅猛地增加,公共主页所发布的状态和日志都有海量评论和分享。一时间,“床协”成为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小到走廊的闲聊,大到课堂的Pre,时时能听到“床协”的字眼。
3月27日试运营(小范围纠集几个床协成员吃了一顿早饭)之后,一条微博红了。不知参加试运营的哪位同学把我们这次在燕南食堂举行的早饭活动放入了“课程格子”(一款课程表软件),截图后发布了微博。后来,微博大号“微博搞笑排行榜”转发了这条微博,引起大量关注,许多同学水到了这条微博之后非常激动而自豪地转发并@我:“是我同学建立的!”
北京大学起床协会的影响力就这样很偶然地传出了北大校园。虽然……虽然我一直对我们被发布在“微博搞笑排行榜”上感到怪怪的。哪里搞笑了哪里搞笑了,我们都是正经人好嘛?
火了之后就会变得更火,校内两家官方媒体,一家民间媒体约我采访,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动邀请我们参加未名湖捡垃圾活动,甚至还有某卫视邀请我参加录制他们的节目。
你们这帮人到底是干嘛的?
我知道有人会说:“我知道你们很火,可那又怎样?你们到底是干嘛的?”
3月28日早晨7点,床协的第一次正式活动在学一食堂举行。坦诚地说,作为一个手比脑子快的性情中人,我对于床协的很多想法都处于极其不成熟的阶段——怎么管理人员、怎么组织活动、怎么制定规章……全都是一团乱。简单地说,我还没来得及想清楚怎么做,它就火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但有一点我认识得很清楚,自媒体时代的扩大传播特点和本协会的萌属性,必将导致它的热门程度高于同学们对其实际需求。对我们这样的一个协会来说,最危险的事情就是,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有价值的事情,就已经声名大振。 我知道我们真正的意义永远在线下,成组织成制度的线下活动是我们存活下去的生命力。因此,我不得不延续“干起来再说”的路线,停止永无止境的思索,在协会建立短短两天之后就开展了第一次活动。而此时的床协,上上下下的工作只有我一个人在做。
我还记得那天我是如何的夜不能寐。我心中反反复复被一种神圣感冲击着,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非常好笑,但我必须说,我许久都没有找到过这样一件令我热血沸腾的可以当做事业来做的事情了。就是在这种心情下,我在一个上午没有课的周四早晨起床了,6点20分,我就起床了。寒风凛冽里,我戴着一个熊猫帽子(各位会员辨认我的标记)骑车来到了学一。
学一见面会非常成功,包括我,共有21人前来,我们在一张印着Peking University抬头的信纸上签下名字,那一刻的庄严感让我感到我们被铭刻在了历史中。
随后的每一天……相信吗?是除了周日与放假之外,延续至今的每一天。每天早晨,我们都在各个食堂举行集体吃早饭活动,培养了伟大的革命友谊。早饭活动从大家默不作声低头狂吃变成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从诗词歌赋人生哲学谈到希格斯粒子的早间座谈。除了一起吃早饭和一起打卡之外,床协的活跃成员还会参加周末举行的“文二展”(文艺青年展示会),来展示自己那些美妙绝伦而又被封建无趣的主流思想认为上不了台面的才艺。此外,于5月11日顺利举行的床协香山春游活动,也是床协成员一段快乐欢脱的经历。
对那些三分钟热度,刚开始兴奋不已,后来就杳无音讯的同学,我表示理解。因为本协会的受众是有限的,主要针对那些起床困难而又很想改变现状、养成早起习惯的同学。有些同学宁愿自己睡一小会儿懒觉,到早上八九点才起,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建立协会初期,我想制定比较严格的规章,如分成2~3人的小组实行有效的监督,一旦不起,就如何如何惩罚。后来,尤其在大家都成为了关系很好的朋友之后,我意识到这类规章的意义并不大。北京大学起床协会,名头再响,文案和编制设计得再高端,无非还是一个自愿自发的互助小组。我们的约束关系始于对这个组织的兴趣与认可,而长期的生命力则必然建立在友谊之上,而友谊不是求全责备。
有时,我发现早饭时缺人,并没有失落与埋怨。上午往往就收到了飞信、短信或人人消息,看到了起床loser的哭喊:“教主我错了……明明都已经坐起来了,却又不知怎么再一次昏睡过去……”那时我会做出恶狠狠的样子:“给差评!”心里却是会心一笑。
责任编辑:胡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