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应对世界疫情演进、国际国内形势,制定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武汉及湖北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双循环的基础是国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是主体、是立国之本,是大国发展的战略基点,没有国内大循环就谈不上双循环。目前,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梯度推出,以武汉为战略支点的国内大循环中部经济圈呼之欲出。
过去是区域战略,未来有可能上升为国家整体战略。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战略支点是东部沿海、西部大开发还是中部经济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更多的要依托国内市场,如果把国内大市场画一个圈,圆心作为战略支点,它的杠杆撬动作用比任何一个点都大。
双循环机遇下,武汉相当于中国国内大循环的“沿海”區位。相比其他城市,武汉的运输成本、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综合成本较低,这就形成了区位优势。
明清河运(漕运)时代,汉江及长江交汇的地理优势,成就武汉及湖北在中国的商业枢纽地位。从沿海发展出口替代及海洋经济,香港、上海这些沿海口岸发展外循环比内陆武汉更有优势。但是发展国内大循环情况则相反,武汉比香港、深圳、上海等城市更接近腹地,换句话说,武汉更具有信息、成本以及效率优势。当前的后疫情时代重启重振经济,是湖北武汉利用举国机制引进内资大举建设的重大窗口性机遇。
事实上,天元之位、内陆特征的经济盘面本身就是国内大循环结构的表现。无论是一国还是一省一市,占尽天元地理优势的武汉及湖北,一直是国内市场最好的交易、运输、会议、贸易中心。这种基于供应链发生的成本效应在国内大循环时代只会放大。
在疫情影响和中美关系的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从国际转向国内、从沿海转向内地,武汉成为内陆经济发展的中心节点城市,无论从交通还是经济地位看,湖北武汉未来都有很大潜力和想象空间。
武汉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深厚的商业底蕴,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将会成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核心枢纽城市,将会在承担双循环国家使命上有更大的担当。
在产业持续升级的角度,武汉将成为现代供应链管理枢纽;从扩大开放的维度,武汉完全有可能成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核心节点城市;在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上,武汉可以成为高效能消费大市场的集散中心。消费是国内大循环最重要的力量,湖北武汉正在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如果能留住一定规模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有助于支撑武汉的发展,还能提供持续的消费能力。
国内大循环背景下,科技创新愈发重要,应充分发挥武汉建设全国科创中心城市的优势。一来可加大对创新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打造支撑科技强国的全流程创新链条;二来武汉的基础和应用科学均处在全国前列,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卡脖子”背景下,武汉更应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支撑。
尽管疫情对武汉乃至湖北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并不改变湖北武汉长期发展的核心优势与趋势。九省通衢的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重镇,坐拥区位优势使得武汉能够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
建设国内大循环中部经济圈,要解决好对外开放动力机制问题。值得重视的是提高武汉的开放度,比如将去年成都和武汉的机场航空旅客年吞吐量相比较,成都双流机场为5586万人次,武汉天河机场只有2700万人次。武汉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应学习借鉴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全面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化导向,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经济外向度,减少国内大循环遇到的瓶颈、短板和弱项。
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格局正在重新调整,湖北武汉在这个过程中会重新找到自己的方位和机遇。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疫情之后全球化未来的十年会变得更加板块化,未来产业链可能从欧美更多地转向东南亚,转向中、日、韩地区。湖北武汉要扩大可靠的、高质量的国际朋友圈,这是高质量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要求,西方不亮,东方亮。
基于“持久战”的判断,武汉是立足新发展格局、链接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枢纽和关键节点,将对国内大循环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有着关键性、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意义。
(作者分别为武汉市委党校教师、长江财经传媒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