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一是过程倒置。即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己以为熟悉的课文)。二是有人无己。备课时会较多地甚至是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三是重心失当。即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把备课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构思如何教学上的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设计练习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少。四是僵化少变。即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常常排斥。凡是有新的说法,都不愿接受。这样的文本阅读,缺少真正的阅读过程,缺少直接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影响了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制约了教师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很难有效处理和指导,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备课中的文本阅读做起。语文教师的陌生阅读——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陌生化本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通俗地说,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使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果是新选入的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还比较容易,但对于比较熟悉甚至是非常熟悉的文本,要进行陌生化阅读就比较闲难。不管是哪套教科书,都有许多文本是人们比较熟悉甚至是相当熟悉的。但熟悉文本未必利于教学,甚至就因为熟悉而没有办法突破以前的教学思路。而对于这些文本的理解,也常常定格于已有的阅读理解。这对阅读教学是非常不利的。陌生化阅读,要求尽可能以一种空白的心态面对文本,要求在阅读之前首先将自己的认识进行“格式化”。具体地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不带任何现成的结论进行阅读。只要教过几年书,绝大多数课文都是熟悉的;一看到这些课文,很多现成的结论就会出现在人们的头脑里。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看到《项链》,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爱慕虚荣;提到周朴园,就是自私、冷酷;提到王熙凤,就是狠毒、刁滑、工于心计。这样的结论,或许并不错。但问题在于有了这样的结论,就使阅读过程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因为在这种已有结论的支配下,阅读就很难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陌生化阅读要求必须尽可能忘掉这些结论。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闲难。就是要在备课时,首先接触文本,而不是先看参考书或先找出以前使用的教科归,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感受和认识自然地在心电成长。散文家于竖在谈到人对自然的认识时曾说,从文化中接受了太多的关于自然的认识,不再认识真正的自然;心中的鸟和树叶已经不再是鸟和树叶本身,而是附着了太多其他东同的鸟和树叶。这对如何陌生化阅读文本是很有启发的。
2.不带任何现成框子进行文本评价。阅读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评价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阅读都是文学批评。有时候,由于受自己所接受的知识限制,由于缺少新的知识的及时补充,长期坚守着一套封闭的(甚至是过时的、错误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使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行为完全僵化。如果这样,就不可能进行陌生化的阅读台使用新教材以后,如果选文使用的版本和以前的不完全一样,有些教师就以为这个文本是错的。这里除了反映出缺少版本意识,也反映了对课文的接受已经完全定型化。甚至有些教师对文章的体式也完全定型。在他们看来,只有《谈骨气》才是典型的议论文,只有《白杨礼赞》和《荷塘月色》才是散文,只有《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景泰蓝的制作》才是说明文,不契合这些文章的特点,就是选文不典型,也就没有办法实施教学。对于陌生化阅读来说,丢掉这些框子比丢掉那些结论更为重要。
3.以读者的视角进行阅读而不是以教师的视角进行阅读。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的复合体,而不同的角色,对对象的评价则会不一样甚至完全不同。教师有着多重身份,相对于文本来说,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普通的读者。陌生化阅读要求教师能够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去阅读文本。这样能得到更真实的,也更贴近学生阅读过程的体验和认识。而如果立足于教师的立场进行阅读,就会更加职业化,也更加技术化,会带着很强的主观色彩阅读文本、评价文本。有时候,对作为一般读者很喜欢的文章,一旦作为教者,就会不喜欢,就会认为没有“教头”。有时候,会由文本想到一些其他读者根本就不会想到的问题,都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一些长期采用解剖式阅读教学的教师,读文章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知识点和命题点,这样的读就是高度技术化的阅读,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是非常可怕的。
1.不带任何现成的结论进行阅读。只要教过几年书,绝大多数课文都是熟悉的;一看到这些课文,很多现成的结论就会出现在人们的头脑里。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看到《项链》,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爱慕虚荣;提到周朴园,就是自私、冷酷;提到王熙凤,就是狠毒、刁滑、工于心计。这样的结论,或许并不错。但问题在于有了这样的结论,就使阅读过程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因为在这种已有结论的支配下,阅读就很难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陌生化阅读要求必须尽可能忘掉这些结论。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闲难。就是要在备课时,首先接触文本,而不是先看参考书或先找出以前使用的教科归,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感受和认识自然地在心电成长。散文家于竖在谈到人对自然的认识时曾说,从文化中接受了太多的关于自然的认识,不再认识真正的自然;心中的鸟和树叶已经不再是鸟和树叶本身,而是附着了太多其他东同的鸟和树叶。这对如何陌生化阅读文本是很有启发的。
2.不带任何现成框子进行文本评价。阅读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评价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阅读都是文学批评。有时候,由于受自己所接受的知识限制,由于缺少新的知识的及时补充,长期坚守着一套封闭的(甚至是过时的、错误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使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行为完全僵化。如果这样,就不可能进行陌生化的阅读台使用新教材以后,如果选文使用的版本和以前的不完全一样,有些教师就以为这个文本是错的。这里除了反映出缺少版本意识,也反映了对课文的接受已经完全定型化。甚至有些教师对文章的体式也完全定型。在他们看来,只有《谈骨气》才是典型的议论文,只有《白杨礼赞》和《荷塘月色》才是散文,只有《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景泰蓝的制作》才是说明文,不契合这些文章的特点,就是选文不典型,也就没有办法实施教学。对于陌生化阅读来说,丢掉这些框子比丢掉那些结论更为重要。
3.以读者的视角进行阅读而不是以教师的视角进行阅读。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的复合体,而不同的角色,对对象的评价则会不一样甚至完全不同。教师有着多重身份,相对于文本来说,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普通的读者。陌生化阅读要求教师能够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去阅读文本。这样能得到更真实的,也更贴近学生阅读过程的体验和认识。而如果立足于教师的立场进行阅读,就会更加职业化,也更加技术化,会带着很强的主观色彩阅读文本、评价文本。有时候,对作为一般读者很喜欢的文章,一旦作为教者,就会不喜欢,就会认为没有“教头”。有时候,会由文本想到一些其他读者根本就不会想到的问题,都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一些长期采用解剖式阅读教学的教师,读文章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知识点和命题点,这样的读就是高度技术化的阅读,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