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它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一次新飞跃,具有丰富的内涵。此外,共享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还需要一定条件。
【关键词】:共享发展;内涵;实践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内涵
1、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始终坚守人民利益至上,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也是为了人民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各种成果。共享发展理念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作为新的发展理念被提出来,要真正理解它需要把它放在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共享发展就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中国几代领导人都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共享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了改变新中国面貌,创造性的提出了“共同富裕”,虽然后来被人们意识到这一思想是脱离中国实际的,但是却是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享发展做的第一次尝试。此后,经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一代又一代中央领导人在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不断探索,从党的十八大开始,共享发展理念才逐渐形成,直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才被正式提出,此后,党和政府把着眼点放在了如何实现共享发展上,同时也得出不少实际性的经验。
2、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
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体现,表明了人民群众利益始终至上,同时还应强调,共享发展的主体并不是指人民群众中的某个人或者部分人,而是指只要是积极主动参与了社会建设的人都有公平享有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成果的权利,这是激发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和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共享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共享的主体、内容、前提及其与均等共享的区别。
第一、共享的主体是人民。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人民群众始终承担社会发展的重任,那共享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也就无可厚非了。但“人民群众”所包含的内容在每个社会发展的阶段也是不一样的,在现阶段主要指凡是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群众范畴。
第二、共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成果,其中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共享其他发展成果的基础,更是核心内容;共享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成果是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条件。共享发展只有在人民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公平享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条件下才能够真正实现,缺少任何一种发展成果都不是真正的共享。因此,共享發展并不是享受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成果,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第三、共享的前提是共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享有多大的权利就应承担多大的义务,如果只强调共享的权利,人人都不承担建设社会的责任,何谈共享?因此,应该使“人人共建、人人享有”的思想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实现共享发展。
第四、共享不是均等共享。共享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平,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公平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力和机会,但是以承认一定差异为前提的,共享发展并不是均等发展,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天赋、所处地域条件都不同,虽然都参与了社会建设,但是享有的社会发展成果必然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果把共享发展与均等发展等同起来,那就是“大锅饭”,虽然看起来是公平的,实则是不公平的平均主义。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途径
自从共享发展理念被正式提出后,我们下一步的着力点应是如何使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到实处,不仅要提高人民素质,还要完善政策体系保障实现共享发展。
第一、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是否坚实,决定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因为共享成果的前提是共享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由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共享的物质基础还不够坚实,所以出现了共享不足、共享失衡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要坚定发展理念,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深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把共享的“蛋糕”做大,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增加物质财富。
第二、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人民共享的能力也会有影响,文化素质高的人比文化素质低的人享有的成果更多,因为相对来说他们的收入比较高,能够清楚的知道政府赋予他们的各项政治权利,他们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政治,拥有质量更高、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要提高公民的共享能力,必须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最有效的方法是发展教育,不仅要发展义务教育,扫除“文盲”,还要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鼓励广大群众接受更高的教育,为共享发展成果提供条件。
第三、建立健全体现公平正义的各项制度。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平,所以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只有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共享发展的实现。具体来说首先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因为收入分配制度与缩小贫富差距有莫大的关系,我们在想方设法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更应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第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也是政府重要职能之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社会建设上却出现了一些关乎人民群众利益问题,如人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因此,政府应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为社会提供水平高、质量好的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结语: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党和政府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直进行不懈的努力,虽然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发展理念”正式提出,但在落实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地方,所以,还需要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探索实现共享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李占才.共享发展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导向[J].湖湘论坛.2016.
余达淮,刘沛妤.共享发展的思维方式、目标与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
李红松.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与落实路径[J].求实.2016.
赵满华.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6.
【关键词】:共享发展;内涵;实践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内涵
1、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始终坚守人民利益至上,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也是为了人民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各种成果。共享发展理念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作为新的发展理念被提出来,要真正理解它需要把它放在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共享发展就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中国几代领导人都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共享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了改变新中国面貌,创造性的提出了“共同富裕”,虽然后来被人们意识到这一思想是脱离中国实际的,但是却是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享发展做的第一次尝试。此后,经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一代又一代中央领导人在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不断探索,从党的十八大开始,共享发展理念才逐渐形成,直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才被正式提出,此后,党和政府把着眼点放在了如何实现共享发展上,同时也得出不少实际性的经验。
2、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
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体现,表明了人民群众利益始终至上,同时还应强调,共享发展的主体并不是指人民群众中的某个人或者部分人,而是指只要是积极主动参与了社会建设的人都有公平享有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成果的权利,这是激发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和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共享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共享的主体、内容、前提及其与均等共享的区别。
第一、共享的主体是人民。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人民群众始终承担社会发展的重任,那共享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也就无可厚非了。但“人民群众”所包含的内容在每个社会发展的阶段也是不一样的,在现阶段主要指凡是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群众范畴。
第二、共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成果,其中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共享其他发展成果的基础,更是核心内容;共享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成果是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条件。共享发展只有在人民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公平享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条件下才能够真正实现,缺少任何一种发展成果都不是真正的共享。因此,共享發展并不是享受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成果,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第三、共享的前提是共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享有多大的权利就应承担多大的义务,如果只强调共享的权利,人人都不承担建设社会的责任,何谈共享?因此,应该使“人人共建、人人享有”的思想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实现共享发展。
第四、共享不是均等共享。共享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平,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公平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力和机会,但是以承认一定差异为前提的,共享发展并不是均等发展,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天赋、所处地域条件都不同,虽然都参与了社会建设,但是享有的社会发展成果必然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果把共享发展与均等发展等同起来,那就是“大锅饭”,虽然看起来是公平的,实则是不公平的平均主义。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途径
自从共享发展理念被正式提出后,我们下一步的着力点应是如何使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到实处,不仅要提高人民素质,还要完善政策体系保障实现共享发展。
第一、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是否坚实,决定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因为共享成果的前提是共享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由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共享的物质基础还不够坚实,所以出现了共享不足、共享失衡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要坚定发展理念,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深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把共享的“蛋糕”做大,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增加物质财富。
第二、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人民共享的能力也会有影响,文化素质高的人比文化素质低的人享有的成果更多,因为相对来说他们的收入比较高,能够清楚的知道政府赋予他们的各项政治权利,他们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政治,拥有质量更高、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要提高公民的共享能力,必须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最有效的方法是发展教育,不仅要发展义务教育,扫除“文盲”,还要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鼓励广大群众接受更高的教育,为共享发展成果提供条件。
第三、建立健全体现公平正义的各项制度。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平,所以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只有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共享发展的实现。具体来说首先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因为收入分配制度与缩小贫富差距有莫大的关系,我们在想方设法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更应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第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也是政府重要职能之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社会建设上却出现了一些关乎人民群众利益问题,如人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因此,政府应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为社会提供水平高、质量好的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结语: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党和政府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直进行不懈的努力,虽然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发展理念”正式提出,但在落实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地方,所以,还需要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探索实现共享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李占才.共享发展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导向[J].湖湘论坛.2016.
余达淮,刘沛妤.共享发展的思维方式、目标与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
李红松.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与落实路径[J].求实.2016.
赵满华.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