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谈起,论述了文化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并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因素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化因素 跨文化交际
近年来国际文化交流大为流行,因此学习一门外语时,了解其文化的差异性和变异性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多年来,外语教学却很少重视其文化背知识。无论是阅读英美报刊,还是收听地道的英语新闻,或者观看欧美电影,缺乏背景知识倒常常是一大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融入文化背景知识,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 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化则构成了语言的丰富内涵。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常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真正学会了这门外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为了把握这一思路,英语教学就得在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介绍一些课本之外的文化知识,诸如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特点、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政府制度、风土人情、价值观念、言谈规约、礼仪社交等。教师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非英语国家的学生都习惯于把英语和汉语等同起来使用,这种学习方法往往造成“中国式英语”,成为以后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
2. 英语课上常见的有关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
2.1称呼(Addressing)
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也不大一样。英语国家男士称Mr. ,女士称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婚否的情况下,可用Ms.。这是英语女权运动的产物。在中国习惯上有“张同志”、“李主任”、“王教师”等称呼,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教授等外,一般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
2.2介绍(Introduction)
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
2.3关心(Showing concern)
汉语里可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侵犯他人隐私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So you are divorced, what was the reason? 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问题是属于“个人隐私”问题,他们很重视privacy(隐私权),不愿意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的措施
3.1重视介绍与课文中相关的文化知识
在教学打电话,强调英美国家打电话时,习惯上一开始就报自己的名字或电话号码,甚至是工作单位等。另外,在西方打完电话常道个谢,因为在西方国家感谢对方打电话是一种礼貌行为。同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问候的话语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熟人朋友见面时,常这样问候对方“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吃过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但是当我们与外国朋友打交道时,如果搬用这些句子,就会让对方莫名其妙,不知所措,可能影响了交谈的正常进行。
3.2采取比较的方法,把涉及文化因素的内容进行分类
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宗教、科技等。二是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邀请、建议等。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国式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但在比较中要正确处理好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不应把英语教学做为传授本国文化的途径,应尽量少选用或不用本国人用英语介绍外国文化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以中国文化为内容、以英语为表达形式的语言材料。
3.3充分利用教材,寻求补充词汇的文化意义和有关课文文化背景的信息
英语教材内容由家庭逐渐向社会各方面展开。其中不少是关于英美国家人民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真实材料。英语节日中将“Christmas Day”这一西方传统的盛大節日展示在学生面前,除了必要的语言现象讲解外,还可补充说明圣诞节的由来、圣诞树以及圣诞老人Santa和他的Ring dear,以及孩子们悬挂在床头的长筒袜,还可以让学生制作圣诞礼物并互相赠送。这样使学生对圣诞节的了解由浅入深,从而达到传授语言和介绍知识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关于Christmas Day 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1] 李玲玲. 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 南昌航空大学, 2010.
[2] 骆贤凤. 关于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的思考[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01).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化因素 跨文化交际
近年来国际文化交流大为流行,因此学习一门外语时,了解其文化的差异性和变异性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多年来,外语教学却很少重视其文化背知识。无论是阅读英美报刊,还是收听地道的英语新闻,或者观看欧美电影,缺乏背景知识倒常常是一大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融入文化背景知识,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 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化则构成了语言的丰富内涵。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常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真正学会了这门外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为了把握这一思路,英语教学就得在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介绍一些课本之外的文化知识,诸如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特点、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政府制度、风土人情、价值观念、言谈规约、礼仪社交等。教师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非英语国家的学生都习惯于把英语和汉语等同起来使用,这种学习方法往往造成“中国式英语”,成为以后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
2. 英语课上常见的有关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
2.1称呼(Addressing)
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也不大一样。英语国家男士称Mr. ,女士称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婚否的情况下,可用Ms.。这是英语女权运动的产物。在中国习惯上有“张同志”、“李主任”、“王教师”等称呼,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教授等外,一般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
2.2介绍(Introduction)
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
2.3关心(Showing concern)
汉语里可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侵犯他人隐私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So you are divorced, what was the reason? 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问题是属于“个人隐私”问题,他们很重视privacy(隐私权),不愿意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的措施
3.1重视介绍与课文中相关的文化知识
在教学打电话,强调英美国家打电话时,习惯上一开始就报自己的名字或电话号码,甚至是工作单位等。另外,在西方打完电话常道个谢,因为在西方国家感谢对方打电话是一种礼貌行为。同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问候的话语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熟人朋友见面时,常这样问候对方“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吃过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但是当我们与外国朋友打交道时,如果搬用这些句子,就会让对方莫名其妙,不知所措,可能影响了交谈的正常进行。
3.2采取比较的方法,把涉及文化因素的内容进行分类
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宗教、科技等。二是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邀请、建议等。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国式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但在比较中要正确处理好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不应把英语教学做为传授本国文化的途径,应尽量少选用或不用本国人用英语介绍外国文化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以中国文化为内容、以英语为表达形式的语言材料。
3.3充分利用教材,寻求补充词汇的文化意义和有关课文文化背景的信息
英语教材内容由家庭逐渐向社会各方面展开。其中不少是关于英美国家人民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真实材料。英语节日中将“Christmas Day”这一西方传统的盛大節日展示在学生面前,除了必要的语言现象讲解外,还可补充说明圣诞节的由来、圣诞树以及圣诞老人Santa和他的Ring dear,以及孩子们悬挂在床头的长筒袜,还可以让学生制作圣诞礼物并互相赠送。这样使学生对圣诞节的了解由浅入深,从而达到传授语言和介绍知识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关于Christmas Day 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1] 李玲玲. 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 南昌航空大学, 2010.
[2] 骆贤凤. 关于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的思考[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