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紧迫性的不断提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以及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要求和目的。为此,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因时而动。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索能力;博采众长
初中是一个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因此老师的教学对他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不断探索,找出历史教学的最佳途径,以期教学互长。下面就是笔者总结的中学历史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为教学目的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不重视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受,通常采取“满堂灌” 、“填塞鸭”的方式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不但效果不明显,还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做是很不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应把单向的“教”变成双向的“学”,引导学生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革命过程中主要有几件事?革命的影响(国内、国际)是什么?革命过程有何特点及其说明了什么?为线索进行自学。之后,老师再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自学中的不足进行串联讲解,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自觉地进行触类旁通,从而贯通知识,达到教学互长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目的。
二、明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学方针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首先明白一个观点,那就是学生的主观动因是学习的内因,而教师的启发诱导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明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学方针,就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法的优化,还应包括学生“学”法的优化。
从目前的历史教学现状来看,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粹以教师为主导,片面强调“教法”的完善,把将学生“讲”懂、“教”会放在首要位置,因而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输”、“灌”;另一种是单纯以学生为主体,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因而采用“放羊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学”,全然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实际效果来说,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所偏颇的:前者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局面;后者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科学地掌握知识,而且容易应缺乏指导而陷入学习的误区。所以,教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即教师在课堂上应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自己从“要学”变为“会学”。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学习历史的规律,并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努力改进教法以适应学生掌握和运用,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史实的方法和能力。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互长。
三、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来处理教材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是通过形式来体现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方法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来确定,只有将教材钻研透了,并准确地掌握了它的实质内容,才能通过自身的领悟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在此基础上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授历史某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应该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同时,还应该明确以下内容,比如:应该精讲的内容、深入展开的内容、让学生自学的内容;应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图表法、纲要法、参观法或者演示法讲授的内容。总而言之,教师只有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去刻苦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才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让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方式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要求与需要。
四、通过博采众法之长来优化自身的教法
在历史教学中,应把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技艺作为关键问题来重点解决。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通过各种渠道行进广泛的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孤芳自赏,而应该博采众法,广泛学习和参考各种教学方法,并时刻注意收集和储存教学方面的各种信息,认真研究和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进而为我所用,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第二,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要“因材施教”,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时候的,应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比如:有的教学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有些教师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自如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带给学生们如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辅助手段上比较注重创新,喜欢运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多种立体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总之,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另外,还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去选择和运用具体教法,针对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采取直观教学法或情境教学法,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启发他们多思考,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同时,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而在巩固新课、课后练习中则可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并精心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果遇到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理论时,教师可综合运用图表法、纲要法、联系对比法、演示法等加深学生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也是不断改变的,教师同样应有针对性地改变教法。比如: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不同侧重面,举一反三地不断向学生发问,以启发他们去主动思考并自我解决问题。总的来说,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而时刻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探索,以寻找到一套符合自己教学实际和教学特长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2]茅蔚然:“四段式历史教学法”,《教学月刊》1983 年第1期。
[3]钱昌明:“以三个面向为指导, 加速历史教学改革笔谈”,《历史教学》1985年第2期。
[4]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年5月版。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索能力;博采众长
初中是一个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因此老师的教学对他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不断探索,找出历史教学的最佳途径,以期教学互长。下面就是笔者总结的中学历史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为教学目的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不重视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受,通常采取“满堂灌” 、“填塞鸭”的方式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不但效果不明显,还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做是很不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应把单向的“教”变成双向的“学”,引导学生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革命过程中主要有几件事?革命的影响(国内、国际)是什么?革命过程有何特点及其说明了什么?为线索进行自学。之后,老师再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自学中的不足进行串联讲解,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自觉地进行触类旁通,从而贯通知识,达到教学互长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目的。
二、明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学方针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首先明白一个观点,那就是学生的主观动因是学习的内因,而教师的启发诱导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明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学方针,就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法的优化,还应包括学生“学”法的优化。
从目前的历史教学现状来看,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粹以教师为主导,片面强调“教法”的完善,把将学生“讲”懂、“教”会放在首要位置,因而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输”、“灌”;另一种是单纯以学生为主体,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因而采用“放羊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学”,全然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实际效果来说,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所偏颇的:前者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局面;后者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科学地掌握知识,而且容易应缺乏指导而陷入学习的误区。所以,教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即教师在课堂上应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自己从“要学”变为“会学”。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学习历史的规律,并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努力改进教法以适应学生掌握和运用,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史实的方法和能力。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互长。
三、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来处理教材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是通过形式来体现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方法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来确定,只有将教材钻研透了,并准确地掌握了它的实质内容,才能通过自身的领悟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在此基础上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授历史某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应该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同时,还应该明确以下内容,比如:应该精讲的内容、深入展开的内容、让学生自学的内容;应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图表法、纲要法、参观法或者演示法讲授的内容。总而言之,教师只有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去刻苦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才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让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方式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要求与需要。
四、通过博采众法之长来优化自身的教法
在历史教学中,应把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技艺作为关键问题来重点解决。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通过各种渠道行进广泛的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孤芳自赏,而应该博采众法,广泛学习和参考各种教学方法,并时刻注意收集和储存教学方面的各种信息,认真研究和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进而为我所用,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第二,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要“因材施教”,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时候的,应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比如:有的教学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有些教师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自如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带给学生们如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辅助手段上比较注重创新,喜欢运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多种立体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总之,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另外,还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去选择和运用具体教法,针对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采取直观教学法或情境教学法,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启发他们多思考,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同时,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而在巩固新课、课后练习中则可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并精心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果遇到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理论时,教师可综合运用图表法、纲要法、联系对比法、演示法等加深学生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也是不断改变的,教师同样应有针对性地改变教法。比如: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不同侧重面,举一反三地不断向学生发问,以启发他们去主动思考并自我解决问题。总的来说,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而时刻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探索,以寻找到一套符合自己教学实际和教学特长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2]茅蔚然:“四段式历史教学法”,《教学月刊》1983 年第1期。
[3]钱昌明:“以三个面向为指导, 加速历史教学改革笔谈”,《历史教学》1985年第2期。
[4]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