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来源 :南北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ai19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庄子的幸福观为例,论述了在通识教育中应怎样把握问题意识,将问题意识与知识体系结合起来,并帮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4.195
   哲学导论是我校为理工科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一直以来,关于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探讨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强调其重要性的人多,但具体的教学研讨并不多。笔者在长期的通识教育实践中发现,好的通识教育课程应强调良好的问题意识,或者说是应把相关知识与问题意识结合起来。笔者在此以中国哲学中的庄子哲学为例,来体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意识。
   庄子哲学其实包容甚广,其中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便是人的幸福问题,这也是今天的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不仅是现代人探讨的对象,也是古代智者或哲人思索的重要问题。在古代典籍关于幸福的描述中,庄子因其“相对幸福”与“绝对幸福”的划分及描述而颇具特色,因而对于现代人或现代生活也颇具借鉴之处。作者先从介绍庄子的幸福观入手(参考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1]),继而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第一篇为《逍遥游》,纯粹是些故事。这些故事所包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联系这种自由发展的观念,庄子做出了何为天、何为人的对比。他说:“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他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时,它们都是同等幸福的。《逍遥游》里讲了一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 《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以上所说,仅是庄子认为的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只要顺乎人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相对幸福,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正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
   相对幸福是相对的,因为它必须依赖某些东西。人在能够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时,就很幸福。因此,依靠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的幸福,是一种有限幸福,所以是相对幸福。
   《庄子》中有许多关于死亡的讨论。畏惧死亡、忧虑死亡的到来,都是人类不幸的主要来源。不过这种畏惧和忧虑,可以由于对事物自然本性有真正理解而减少。
   《庄子》中有个故事,讲到老子之死。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唁,却批评别人痛哭:“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养生主》)
   感情造成的精神痛苦,有时与肉体痛苦一样强烈。但是,人利用理解的作用,可以削弱感情的痛苦。例如,天下雨了,不能出门,大人能理解,不会生气,小孩却往往生气。原因在于,大人理解得多些,失望、恼怒就要少得多。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以理化情”。
   庄子本人有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庄子妻死,惠施去吊丧,却看到庄子蹲在地上,鼓盆而歌。庄子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可这并不是说明他没有情感,而是说,他不为情感所扰乱而享有内心的平静。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的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外界事物变化的影响。如此,他就不依赖外界事物,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他可以说是已经得到了绝对幸福。
   二、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道家强调人与宇宙的“同一”,要达到这种“同一”,人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和理解,由这种“同一”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绝对幸福。《庄子·逍遥游》中讲到有个人叫列子,能夠乘风而行,他所待者就是风,由于他必须依赖风,所以他的幸福还是相对的。
   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在庄子看来,圣人是没有“自己”的,也就是消除了“自我”。但问题是:一个人怎样才能变成这样的至人?要回答此问题,就要分析《庄子》第二篇《齐物论》。
   《齐物论》的开始是描写风。风吹起来,有种种不同声音,各有特点。《齐物论》把这些声音称为“地籁”,此外还有些声音称为“人籁”。地籁与人籁合为“天籁”。人籁由人类社会所说的“言”构成。人籁与由风吹成的“地籁”不同,它的“言”由人说出时,就代表人类思想,它们表示每个个人从他自己特殊有限的观点所形成的意见。既然有限,这些意见都是片面的。可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意见都是有限观点,总以他们自己的意见为是,以他人意见为非。《庄子·秋水》里把有限观点比喻为井底之蛙。
   另外,事物也在不断变化。《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接受这个前提,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齐物论》把这叫做“照之于天”,就是从超越有限的观点,即道的观点,看事物。
   《齐物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这段话的意思是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然(“道”)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齐物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例如,用木料做桌子,从桌子的观点看,这是成。从所用木料的观点看,这是毁。可成与毁,仅只是从有限的观点来看的。从道的观点看,就是无成无毁。这些区别都是相对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殤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因此,“我”与“非我”的区别也是相对的。从道的观点看,“我”与“非我”也是“通为一”的。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为了与天地宇宙“合一”,圣人必须超越并忘记事物之间的区别,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弃知”,这也是道家求得“内圣之道”的方法。按照常识,知识的任务就是做出区别,而“弃知”就意味着忘记这些区别。怎样做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齐物论》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在普通人那里,每个人都从自己有限的经验出发看问题,所以得出的结论往往相对或片面,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或规律。而在庄子那里,天地万物、我、非我都是一体的,没有什么区别,能体会到这种“一体化”、无分别,便是圣人、至人。由于体悟到这种更高层次的“无分别”,也就没有什么幸福与不幸福的对立,他便处于“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并生”的恒定的、永久的幸福之中。
   三、 庄子幸福观与佛教幸福观的比较
   要評价庄子的幸福观,还应将庄子的观点与其他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在此,笔者选取了佛教的幸福观。之所以选取佛教的观点,是因为同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分支,庄子哲学具有明显的“出世”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我执”,因而庄子的幸福观与佛教幸福观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
   按照庄子的观点,要获得绝对幸福,就要成为所谓的“圣人”或“至人”,圣人应超越好与坏、我与非我的对立,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由此幸福才能永恒,而不是短暂地依赖某些外界条件来获得。
   庄子的这一观点与佛教的幸福观十分接近。佛教中的“佛”即是觉悟圆满的人,他对万物、对众生是无分别念,也就是说没有好与坏、我与非我的对立。因为宇宙万物,从山河大地到芸芸众生,从根本上讲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佛正是觉悟或证悟这一真理的人。
   在佛教看来,人世间短暂的、梦幻般的觉受最多只能算相对幸福,因为“三界火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绝对幸福只能是跳出六道轮回、达到“不生不灭”之涅磐境界的快乐,所谓“涅磐第一乐”。只要还有身体,有分别念,有执着,就会有生老病死、烦恼痛苦。
   庄子的幸福观与佛教的幸福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有学者将儒家比喻为小学,道家比喻为中学,佛家比喻为大学,在对幸福观的理解上也是成立的。庄子与佛教共同的看法是,相对幸福是不可靠的,但要达到绝对幸福的境界,需要个人在心灵层面有很大提升,要破除“我执”,消除种种分别念。
   但在如何消除“分别念”方面,庄子只是简单提出了“弃知”,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相比起来,佛教消除“分别念”的过程却比较复杂,也比较多样化,基本上等同于修行或成佛的过程,既包括禅宗的“顿悟”,也包括藏传佛教所强调的“次第修行”和密宗的“上师灌顶、加持”等,而且针对不同根器有八万四千法门可供选择。
   因此,要想达成绝对幸福,只有达到庄子所说“圣人”“至人”或佛教所说“佛”的境界。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境界相当遥远,因此需要经历相当艰难和漫长的修行过程,但这也正是庄子哲学或佛教的精髓所在。而一旦达至这种境界,他的幸福便不再依赖于外界种种,或者说外界种种如名利、毁誉等等对他并没有什么影响,他将长久安住在庄子所说与天地万物“齐同”“忘我”的境界或佛教所说的光明圆满的境界之中。
   四、关于幸福的讨论
   关于幸福的描述与讨论,西方哲学中也有许多。从古希腊苏格拉底以理性为特色的幸福观,到伊比鸠鲁享乐主义幸福观,再到近代康德“责任伦理”的幸福观,直至浪漫主义想象式的幸福观,不一而足。在此需要引导学生总结并比较西方哲学的幸福观与中国哲学幸福观的不同,从而引起学生对西方哲学“求诸于外”和中国哲学“求诸于内”的不同特色的探讨。另外,讨论不仅是哲学层面的,也需要结合现实层面,对于当今社会流行的金钱主义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奋斗主义幸福观以及相关的文化氛围都要有讨论,进而引导学生在分析批判各种幸福观的同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幸福观,这也是本课程乃至通识教育的目标之所在。
   概而言之,通识教育应从繁杂的知识体系中梳理出自己的线索和问题,并以问题为重点,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意识,而不是将课程埋没在海量知识中,失去自己的重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3-113.
其他文献
【摘 要】高尚的品德是评价一个人的最高标准,要想获得他人的认可,在初中阶段就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出发点,主要论述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同时结合德育的重要性,分别从历史教材、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等方面展开论述,积极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 历史教材 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
期刊
【摘 要】本文探索了在通识教育如哲学导论等课程中,除了传统的哲学史等内容的教学之外,应着重于关注一些现实性问题,如“创客哲学”。在全球范围的创新浪潮中,创客运动和创客教育在一些国家风起云涌,二者有其深刻的哲学和教育学思想渊源。本文总结了蒂娜·齐莉格、约翰·杜威、皮亚杰、派珀特、蒙特梭利等人的哲学思想,揭示出在全球范围的创新浪潮中,创客运动和创客教育的哲学和教育学思想渊源。  【关键词】 创客 创
期刊
【摘 要】作文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衡量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也对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虽然有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仍没有落实到位,使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阻碍了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提升。因此,文章展开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个性化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之成为红学,虽历时已久,而关于《红楼梦》的宗旨与性质,到现在也没有厘清,由此表明二百五十余年的红学研究不过误读而已。虽然《红楼梦》以“警唤”(“警幻”)开宗明义,以“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之存在论,形成《红楼梦》“警唤”之宗旨,然不知其旨而进行的红学研究,必为妄言。作为以文学形式表达思想的作品,时当满清王朝乾隆时期无以复加的文字狱,《红楼梦》必须于文字上避开所要触动的文化意识形
期刊
【摘 要】审辨式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聚焦于“数学思考”这一教学目标。审辨式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从每节课抓起,具体可以通过“以前置预学为载体的任务驱动”“以问题素材为主导的对比建构”两条教学策略,对小学生数学审辨式思维课堂教学中的培养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审辨式思维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
期刊
【摘 要】课程资源开发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与运用的水平对校本课程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厚重河南”校本课程深挖校内课程资源,如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河南现代文化资源、学校特色资源、与学科课程相结合资源;拓展社会课程资源,如学校活动资源、各类场馆资源;延伸信息化课程资源,打造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宽边界课程体系,形成了“植根区域文化、凸显京小特色、培
期刊
【摘 要】绘画治疗作为心理治疗中非语言性行为主义干预手段,针对贫困儿童人群具有社会交往障碍开展,本文以长沙市部分中小学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长沙市中小学应用绘画治疗方法调研;并对内容及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比如校地合作相互促进的教育建设。加强教师相关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提出与中小学生相适应的绘画治疗方法指导。  【关键词】绘画治疗 教育现状 研究调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数学教学工作,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简要给诸位教师介绍一些优良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提问教学法 小组合作教学法  中图分类號: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4.153   据了解,大多数小学都侧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相关部门提倡民族地区应加强民族团结,并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在本文中,笔者将以农村中学藏文教学为例,浅议如何提高藏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中学 藏文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2.014   为了促进藏族文化的传承,教育相关部门大力提倡对于藏族同胞聚集地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红学”,因其文笔之开创性及其所涵盖的巨大的文化信息,从而使读者产生极大兴趣,并为之探赜索引,以求其真意。然而,红学史表明,对《红楼梦》的解读,虽蔚为大观,然新旧红学,未得其真却异见迭出,究其因由,实被二个《红楼梦》最初误读之引导所致,即《脂批》与《戚蓼生序》,由此衍生出诸多“红学”纠缠。  【关键词】红楼梦 抄本 文化反思 脂经戚纬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