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高校的教学理念、方法及模式均发生巨大改变,其中电子教材建设并非对纸质教材的简单电子化,而是将科技与教学方法相融的关键手段,属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资源,在培养学生智力、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错成效。文章将重点针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电子教材建设的重要作用与相关策略进行探析,希望能为高校电子教材建设、推广、应用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电子教材;建设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电子教材也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如今开发的电子教材作为数字化形式,能够通过互联网直接访问,在各种移动终端直接阅读,有着各种表现形式与交互功能[1]。而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除了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以外,还要积极应对科技发展趋势带来的复杂现实情况,所以在高校电子教材开发建设中需要把握现实需求,这对电子教材推广成败起到关键性决定作用。
一、高校电子教材建设的重要作用
1.增强互动合作
电子教材的互动性得益于其内容和平台,在电子教材的内容中加入互动属性,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而在电子教材平台上,移动终端则成为了辅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工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移动终端进行实时反馈,实现学习评价模式的改良,让教师实时掌握学习,也为学生提供反思机会。
2.激发学习动机
电子教材建设能够带来更多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多媒体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不可或缺的素材,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组成。科学表明,高校学生对多模态学习内容及交互功能的接受度更高,并且能够很好利用它们,所以在学习动机方面也会有所增强,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支撑。
3.实现个性化学习
电子教材建设能够为每一位学生带来符合其兴趣喜好、学习习惯、学习层次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一方面,能够结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开发出因材施教的电子教材內容;另一方面,能够利用电子教材平台中的学习管理工具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比如用电子学习档案管理学习进度,保存所有学习成果信息。而教师也能借助学习管理工具的功能,为每一位学生额外提供适合其学习的材料。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电子教材建设路径
高校电子教材建设除了重视技术层面的呈现形式与功能设计以外,还需要高度关注学习内容、实践活动、互动交流等方面的设计[2]。基于这一考虑,笔者认为高校电子教材建设需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1.教材设计科学合理
电子教材的设计是确保使用电子教材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基础,更是对教材内容的二度创作。首先,作为教材开发设计团队一定要针对教材展开全方位的多媒体改编,设计各种交互式学习行为,保证电子教材科学且系统,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理念相符,能满足高校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自学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要高度重视电子教材中的多媒体内容设计,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为不同学习习惯、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支持。唯有电子教材保证符合教师的教学需要及风格、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智力层次、符合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得到应用和全面推广。
2.学习资源高度聚集
在高校电子教材建设中,还应重视为不同学科与课程设计高质量的电子化教学资源。为了能够实现电子教材的多功能,不仅要保证学习目标的明确性,还要确保学习资源高度聚集与实现智能化推送。可见,电子教材一定要聚焦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及主题,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去提供内容贴切、难度适中的学习资源。当然,除了要对教材资源本身高度关注以外,还应基于教学前沿对原始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所谓原始教学资源包含教师的课件、课程建构设想、名师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资源等等。
3.构建人际交往网络
电子教材除了是教学资源以外,更像是功能强大的工具,能够借助互联网与多媒体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现实形成联系,无论是知识来源,还是知识内化,都能成为有效渠道。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学生能够借助电子教材内容展开彼此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这种交流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校内外专家之间,甚至是家长与学生之间。所以,在电子教材建设的同时,也要构建基于电子教材为核心的人际交往网络,将此视作为电子教材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4.创新支持电子教材的教学模式
当前,有许多全新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得以推广,比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等,而这些教学模式不仅特征不尽相同,而且在应用电子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的形式和时间方面也有所差异[3]。其中,在应用电子教材的同时,也要综合考量不同层次学生群体和学习模式的需求。在此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举例,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得以前置,基本在课外完成,而课堂上则主要采取合作、练习、反思、纠错等方式来促使知识得以巩固内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在电子教材建设推广之下,未来高校课堂模式将朝着“教师+移动互联网+电子教材+学生”的方向发展,其中电子教材资源将成为高校学习的关键。电子教材有着强化互动合作、激发学习动机、实现个性化学习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教材设计科学合理、学习资源高度聚集、构建人际交流网络,同时要创新支持电子教材的教学模式,才能推动高校的教学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起到关键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山漫,李强.高校数字教材建设难题破解与立体化开发[J].中国出版,2019(05):31-35.
[2]袁桂亭,陈好.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118-120.
[3]申继伟,张晨,曾志鹏.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 提升应用型教育效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3):74-76.
陆军特种作战学院 机电工程系 杜运超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电子教材;建设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电子教材也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如今开发的电子教材作为数字化形式,能够通过互联网直接访问,在各种移动终端直接阅读,有着各种表现形式与交互功能[1]。而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除了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以外,还要积极应对科技发展趋势带来的复杂现实情况,所以在高校电子教材开发建设中需要把握现实需求,这对电子教材推广成败起到关键性决定作用。
一、高校电子教材建设的重要作用
1.增强互动合作
电子教材的互动性得益于其内容和平台,在电子教材的内容中加入互动属性,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而在电子教材平台上,移动终端则成为了辅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工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移动终端进行实时反馈,实现学习评价模式的改良,让教师实时掌握学习,也为学生提供反思机会。
2.激发学习动机
电子教材建设能够带来更多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多媒体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不可或缺的素材,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组成。科学表明,高校学生对多模态学习内容及交互功能的接受度更高,并且能够很好利用它们,所以在学习动机方面也会有所增强,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支撑。
3.实现个性化学习
电子教材建设能够为每一位学生带来符合其兴趣喜好、学习习惯、学习层次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一方面,能够结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开发出因材施教的电子教材內容;另一方面,能够利用电子教材平台中的学习管理工具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比如用电子学习档案管理学习进度,保存所有学习成果信息。而教师也能借助学习管理工具的功能,为每一位学生额外提供适合其学习的材料。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电子教材建设路径
高校电子教材建设除了重视技术层面的呈现形式与功能设计以外,还需要高度关注学习内容、实践活动、互动交流等方面的设计[2]。基于这一考虑,笔者认为高校电子教材建设需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1.教材设计科学合理
电子教材的设计是确保使用电子教材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基础,更是对教材内容的二度创作。首先,作为教材开发设计团队一定要针对教材展开全方位的多媒体改编,设计各种交互式学习行为,保证电子教材科学且系统,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理念相符,能满足高校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自学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要高度重视电子教材中的多媒体内容设计,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为不同学习习惯、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支持。唯有电子教材保证符合教师的教学需要及风格、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智力层次、符合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得到应用和全面推广。
2.学习资源高度聚集
在高校电子教材建设中,还应重视为不同学科与课程设计高质量的电子化教学资源。为了能够实现电子教材的多功能,不仅要保证学习目标的明确性,还要确保学习资源高度聚集与实现智能化推送。可见,电子教材一定要聚焦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及主题,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去提供内容贴切、难度适中的学习资源。当然,除了要对教材资源本身高度关注以外,还应基于教学前沿对原始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所谓原始教学资源包含教师的课件、课程建构设想、名师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资源等等。
3.构建人际交往网络
电子教材除了是教学资源以外,更像是功能强大的工具,能够借助互联网与多媒体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现实形成联系,无论是知识来源,还是知识内化,都能成为有效渠道。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学生能够借助电子教材内容展开彼此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这种交流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校内外专家之间,甚至是家长与学生之间。所以,在电子教材建设的同时,也要构建基于电子教材为核心的人际交往网络,将此视作为电子教材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4.创新支持电子教材的教学模式
当前,有许多全新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得以推广,比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等,而这些教学模式不仅特征不尽相同,而且在应用电子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的形式和时间方面也有所差异[3]。其中,在应用电子教材的同时,也要综合考量不同层次学生群体和学习模式的需求。在此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举例,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得以前置,基本在课外完成,而课堂上则主要采取合作、练习、反思、纠错等方式来促使知识得以巩固内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在电子教材建设推广之下,未来高校课堂模式将朝着“教师+移动互联网+电子教材+学生”的方向发展,其中电子教材资源将成为高校学习的关键。电子教材有着强化互动合作、激发学习动机、实现个性化学习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教材设计科学合理、学习资源高度聚集、构建人际交流网络,同时要创新支持电子教材的教学模式,才能推动高校的教学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起到关键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山漫,李强.高校数字教材建设难题破解与立体化开发[J].中国出版,2019(05):31-35.
[2]袁桂亭,陈好.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118-120.
[3]申继伟,张晨,曾志鹏.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 提升应用型教育效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3):74-76.
陆军特种作战学院 机电工程系 杜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