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回望百年路(节选)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heng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六
  进入了新时代
  共产党人
  把民族复兴的使命勇敢担当
  “天问一号”去火星探测
  “嫦娥五号”去月球采样
  “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
  北斗系统为我们定位导航
  “墨子号”从容实现量子密钥分发
  “天鲲号”首次实现成功试航
  港珠澳大桥如飘在海上的彩带
  大兴机场奋飞智慧的翅膀
  骄傲啊,伟大的中国
  自豪啊,伟大的党
  二十七
  不能忘,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成为严肃的考场
  在那难忘的日日夜夜
  中南海的心紧紧连着人民的心
  中南海的灯光把人民的心照亮
  不惜一切代价
  抢救每一个生命
  人民的生命至高无上
  我们付出了牺牲
  我们赢得了胜利
  我们有一个骄傲的名字叫中国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领航者
  中国共产党
  二十八
  不能忘,精准脱贫
  我们党把困难群众时刻放在心上
  “两不愁三保障”的政策如雨露阳光
  驻村干部是党派来的亲人
  他们和群众促膝拉起了家常话
  心贴心地交谈,实打实地去扶助
  中国告别了绝对贫困
  正在绽放乡村振兴的梦想
  二十九
  从一九二一风雨如晦的盛夏
  到二○二一灿烂的阳光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
  我们赢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我们赢得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百年历史昭示我们
  人民至高无上
  三十
  深情回望百年路
  不能忘,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要坚守初心和使命
  要尊崇理想和信仰
  阳光下,党旗映红我的脸庞
  风雨里,党旗引领我的方向
  征途上,党旗一路迎风飘扬
  李永刚:陕西合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會员,中国冶金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职工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陕煤集团。
其他文献
一、启蒙  我出生在安徽省萧县黄口镇,这是个四省交界的小地方。滚滚东去的黄河曾在它身边流过,后改道从山东入海,留下一条黄沙飞扬的故道。  那时的故道寸草不生,却疯长歌谣:“船靠舵,箭靠弓,吹散乌云靠东风。”“葵花葵花秆儿长,孩子再多一个娘。兄弟姐妹手牵手,清早起来看太阳。”歌谣是百姓的心声,生动有趣寓意深刻,领我走进诗的意境。  父母都不识字,却是我写诗的启蒙人。  父亲年轻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
期刊
晚饭后小憩,在书房休闲的小小时光里,一杯淡淡的红茶,伴着萨克斯风飘扬的波动,慢慢走入内心那一方氤氲着无限灵气的宁静之湖,清透、和谐、丰盈、自在。令人瞬间充满身心舒畅的和谐之美。  随着月光在心窗温情的渗透,我顺手打开了平煤神马集团创业六十五周年优秀文学作品集《岁月流韵》。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在创业六十五周年的风雨兼程中,平煤神马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一片荒滩野岭上创建了一座能源化工新城。一代又一代
期刊
写下江山这个词  我仿若看到了风雷激荡沧海横流  紧接着写下人民  我感受到了山河无恙如沐春风  江,是朝阳初升的赣江  见证了第一支人民武装的诞生  是默默流淌的湘江  亲历了血流成河的苦痛与哀伤  是奔腾流淌的赤水  看見了柳暗花明千回百转的磨砺与成长  是缓缓流淌的延河  濯洗了远道而来的疲惫与劳顿  是浩浩荡荡的长江  百万雄师伴着枪炮声,一路向前  欢欣鼓舞迎接和平与胜利的曙光  山,是
期刊
认识自己,是件难事。时至今日,许多方面已经与“老”字相联系了,掉转头,回望自己的文学创作经历,怎么就弄起文学来?仍然理不出个头绪。  常常地,油然地,会穿越时空,耳边响起母亲的声音:“写字呢……”  母亲是坐在自家院门口的大石台儿上说这三个字的,时间应该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听众是几位邻居家的老太太——她们经常聚在谁家的大门口说说话。  事情的缘起,是一位老太太问起我在矿上干什么呢,因为她们早就知道
期刊
老孟头  老孟头是一位老师。是我所在的矿区子弟学校的老师。是从工人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老师。  老孟头那时候其实还挺年轻,顶多只能算是个中年人,为什么我们叫他“老孟头”?谁也说不上来,最先叫出这个称呼的也不知是何人。但大家暗地里都这么称呼他。  那时候,煤矿还是文化的沙漠,识文断字的人很少。只要有一把力气,都可以下井挖煤,没有谁在意你有没有文化。  老孟头在老家上过五年学,后因家里日子过得窘迫,学没上
期刊
在作家苗培时的一些章回体煤矿小说中,开篇、结尾或关键处,往往嵌入一些诗词,不仅作为内容的引子,也增添了文化氛围,烘托气氛,引起读者注意。这些诗歌紧扣煤炭题材,可视为煤炭诗,值得我们关注。这里仅就《矿工起义》和《深仇记》两篇小说中的八首煤炭诗,加以介绍。  军民一心把敌歼,神机妙算取矿山。  里应外合打得好,矿工覆地翻了天。  这是小说《矿山起义》的开篇诗,写于1945年。此诗准确概括了全篇小说的内
期刊
最近拜读了老作家苗培时(1918—2005)的煤矿短篇小说《矿工起义》,有些感想。  《矿工起义》是章回体小说,共5回,全文八千余字。小说首发于《华北文化》杂志上,后出单行本。工人出版社于1952年10月以“职工业余学校课外读物”之一出版。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国大众创作文艺丛书》第一辑“煤炭集”中并未收入此文。在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的《苗培时系列文选·香姑请战》(
期刊
一  冰河到了岸,再走,就是竹林。竹林卧在岸边,像描的眉,黑压压压住了视线。冰河抬起头,看竹子都弯着腰,顶着皑皑白雪,匍匐在那儿。四周静悄悄的,一丝儿风也没有。冰河忽然想起看过的电影《智取威虎山》,笑了起来:难道雪中埋伏的是土匪?冰河立住脚往前看,应该有一条捷径,是通往河对岸集市的路。这条路并不陌生,但是,因为一场雪,就把路封死了。再熟悉不过的路,也不是路了。  难道雪下面有陷阱?  冰河并非常想
期刊
一  时令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冬天,寒流从沟口穿过整个矿区,西北风发出响箭般的哨声,伴随着雪花从黑流水沟飘过。  经过两个月的井下安全知识培训,新工人的去向终于尘埃落地。  为了迎接新工人的到来,采煤四队队长温金河晚上十点特意来到换班室安排夜班工作。  其实也用不着这么隆重,分配到采煤四队的新工人一共才三个,均分在三个班。王平因为自报家门说自己下过井,就被温队长特别“照顾”先上夜班。  今天上午,这
期刊
我是一名矿工,在人生的经历中,时常回忆起搬家的事儿,一九七五年至今我经历了八次搬家,一想起来便多种滋味涌上心头,不胜感慨……这不单是个人的家事,也是我们这代矿工居家生活变迁、人情世故变化的记录。  最为深刻的搬家是一九七五年第一次搬家,或者说搬迁,父亲把我们母子四人从山东农村老家迁到煤矿上来,吃上了当时令人羡慕的商品粮,那时候我在村里读小学一年级,妹妹还没上学,弟弟才两岁。春节前夕父亲带着准迁证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