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课程联系性差、毕业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探索并实践了高职机电类专业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连环载体+目标产品”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为培养高职学生的岗位能力、解决专业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脱节的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陈伟珍(1963-),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莫燕江(1973-),女,广西灵山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92-02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以期通过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师资不足等诸多棘手的问题,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制约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瓶颈。要在短期内解决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单纯从学校自身寻找解决的途径是十分困难的,必须从专业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并行、学校与企业对接、课堂与车间合一、教师与技师融合等方面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高职机电类专业“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与企业的生产目标、生产过程是不可分割的,过去的专业培养过程采用的是“三段式”教学模式,把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实践等课程按照目前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后,理论上学生学完了本专业的所有课程,有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生能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是,实际上由于课程之间不连贯,学习过程也没有结合专业对应的岗位工作、没有及时地应用知识、巩固知识,学生容易遗忘,没有办法在工作甚至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巩固及应用,最终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专业特点,形成千人一面的结局,A专业懂的知识B专业也懂,A专业不懂的知识B专业也不懂,更多的是学生什么专业知识都不懂,什么专业技术都不精,这就是毕业生经常感叹“读书没有用,大学三年什么都没有学会,什么都不会干”的原因。
为解决专业培养缺乏“专业特点”的弊病,笔者在机电类专业中尝试了将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专业实践一线贯穿,构建“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面向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并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以“连环载体+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完成整个目标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控制、维护等与企业产生流程相一致的工作过程,使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具备了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
二、高职机电类专业“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明确专业方向
首先,要充分调研、征集和参考一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专家的意见,寻找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对应的主要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才能以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线准确地构建课程体系。例如,机电类专业面向机电产品、汽车、现代装备制造业等区域内支柱产业,对接机电设备维修工、数控设备电气维修工、自动生产线安装与维护技术员等岗位,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知识,能操作机床设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能分析、诊断与排除数控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故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1)构建“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原则。在具体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按照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总体要求,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便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强调“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界限;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以及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吸纳进教学内容中。
(2)构建“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方法。为了研究和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笔者在认真调研、仔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机电类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机电设备维修工、数控设备电气维修工、自动生产线安装与维护技术员等岗位群任职要求及其行动领域特征,序化机电类专业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构建符合机电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技能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共有三个核心能力模块组成:机械零件设计与加工能力模块、机床数控系统安装与调试能力模块、自动生产线安装与维护能力模块等。每个能力训练模块涵盖若干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三个模块的能力训练要求将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例如机械零件设计与加工能力模块涵盖了制图及测绘、机械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及应用、机械加工实训、数控技术及应用、CAD/CAM等课程的内容。此时要注意不能出现教学内容的缺失与冗余,一些无法拢进某一模块的教学内容,如:机电专业原有的冲压模具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可以通过选修或者拓展知识的方式给予弥补,对于满足专业能力训练后分离出的课程也可以删减。由于三个模块之间互相独立,方便交替组织教学,即教学过程中同一专业不同班级学生在同一学期分别选修不同的学习模块,便于管理和有效、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及低成本的运行。
3.设计“连环载体+目标产品”教学模式
“连环载体+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即以产品为目标,用学生在前面课程学习的成果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载体,用后续的学习去检验和巩固前面的学习,从而激励后续的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例如,机械零件设计与加工能力模块在训练的过程中,将制图测绘、机械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加工、数控加工、CAD/CAM技术等内容连贯为一体,相互渗透。制图课的学习围绕着测绘平面关节型机器人展开,而后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零件课程设计以设计平面关节型机器人为目标产品,制图课的学习就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做好了铺垫,零件课程设计的成果—平面关节型机器人的设计图纸则为后续课程“机械制造技术”所用。该课程以加工目标产品“平面关节型机器人”为综合项目展开学习,还有微机控制、电气控制类的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都以同一产品为目标,做到了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增强了专业认识。知识的连贯和延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各门课程的作用以及前导、后续的关系,前后知识连贯起来反复学习、应用和巩固,循环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整个学习过程就是目标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专业的学习、训练过程与企业的生产流程相吻合,对学生理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学习目标、课程作用、知识应用与企业工作提供了捷径。
4.“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在校内实施“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首先要构建设备齐全、环境逼真的教学型工厂,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严格审定目标产品,确保实施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可能性,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企业员工的系统训练,在校内就接触到真实的企业产品、企业设备、技术标准。具体办法是:学生入学就作为企业员工安排到校内的教学型工厂,学生学习、生产等活动完全纳入企业的管理,定时轮换不同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岗位上完成不同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产品,如: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控制、维护等,并模拟企业的薪金和晋级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绩效考核,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由学校到企业、专业到行业、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真正做到零距离与企业接轨。
三、“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按照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与维护等企业生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在项目完成中一线贯穿,突出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了“学一样,会一样”的教学效果。
按“模块化”方式构建的课程体系,将若干专业核心课程连贯、嵌套,使学生在反复的行动训练中掌握专业技能,形成职业能力,解决了专业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脱节的难题;“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侧重某一模块的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连环载体+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增加了学习乐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最终完成的目标产品还大大增强学生的工作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教学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在毕业制作和工作岗位中表现出的独立个性、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自信心是实施教学改革前的学生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导致师生比偏高、教学设备不充足、教学改革无暇顾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缓慢等现象。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这给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增配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队伍能力的同时,尝试构建“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连环载体+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对解决现有教学资源匮乏难题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严谨的设计专业目标产品,确保目标产品形成过程能够紧紧地吸引学生,能够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专业能力训练,还需要有一支综合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才能确保产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伟珍.高职“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思路探析[J].广西教育,2011,(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赵新业,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1,(15).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关键词:高职;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陈伟珍(1963-),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莫燕江(1973-),女,广西灵山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92-02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以期通过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师资不足等诸多棘手的问题,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制约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瓶颈。要在短期内解决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单纯从学校自身寻找解决的途径是十分困难的,必须从专业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并行、学校与企业对接、课堂与车间合一、教师与技师融合等方面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高职机电类专业“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与企业的生产目标、生产过程是不可分割的,过去的专业培养过程采用的是“三段式”教学模式,把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实践等课程按照目前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后,理论上学生学完了本专业的所有课程,有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生能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是,实际上由于课程之间不连贯,学习过程也没有结合专业对应的岗位工作、没有及时地应用知识、巩固知识,学生容易遗忘,没有办法在工作甚至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巩固及应用,最终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专业特点,形成千人一面的结局,A专业懂的知识B专业也懂,A专业不懂的知识B专业也不懂,更多的是学生什么专业知识都不懂,什么专业技术都不精,这就是毕业生经常感叹“读书没有用,大学三年什么都没有学会,什么都不会干”的原因。
为解决专业培养缺乏“专业特点”的弊病,笔者在机电类专业中尝试了将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专业实践一线贯穿,构建“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面向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并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以“连环载体+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完成整个目标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控制、维护等与企业产生流程相一致的工作过程,使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具备了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
二、高职机电类专业“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明确专业方向
首先,要充分调研、征集和参考一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专家的意见,寻找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对应的主要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才能以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线准确地构建课程体系。例如,机电类专业面向机电产品、汽车、现代装备制造业等区域内支柱产业,对接机电设备维修工、数控设备电气维修工、自动生产线安装与维护技术员等岗位,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知识,能操作机床设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能分析、诊断与排除数控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故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1)构建“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原则。在具体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按照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总体要求,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便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强调“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界限;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以及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吸纳进教学内容中。
(2)构建“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方法。为了研究和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笔者在认真调研、仔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机电类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机电设备维修工、数控设备电气维修工、自动生产线安装与维护技术员等岗位群任职要求及其行动领域特征,序化机电类专业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构建符合机电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技能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共有三个核心能力模块组成:机械零件设计与加工能力模块、机床数控系统安装与调试能力模块、自动生产线安装与维护能力模块等。每个能力训练模块涵盖若干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三个模块的能力训练要求将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例如机械零件设计与加工能力模块涵盖了制图及测绘、机械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及应用、机械加工实训、数控技术及应用、CAD/CAM等课程的内容。此时要注意不能出现教学内容的缺失与冗余,一些无法拢进某一模块的教学内容,如:机电专业原有的冲压模具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可以通过选修或者拓展知识的方式给予弥补,对于满足专业能力训练后分离出的课程也可以删减。由于三个模块之间互相独立,方便交替组织教学,即教学过程中同一专业不同班级学生在同一学期分别选修不同的学习模块,便于管理和有效、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及低成本的运行。
3.设计“连环载体+目标产品”教学模式
“连环载体+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即以产品为目标,用学生在前面课程学习的成果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载体,用后续的学习去检验和巩固前面的学习,从而激励后续的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例如,机械零件设计与加工能力模块在训练的过程中,将制图测绘、机械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加工、数控加工、CAD/CAM技术等内容连贯为一体,相互渗透。制图课的学习围绕着测绘平面关节型机器人展开,而后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零件课程设计以设计平面关节型机器人为目标产品,制图课的学习就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做好了铺垫,零件课程设计的成果—平面关节型机器人的设计图纸则为后续课程“机械制造技术”所用。该课程以加工目标产品“平面关节型机器人”为综合项目展开学习,还有微机控制、电气控制类的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都以同一产品为目标,做到了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增强了专业认识。知识的连贯和延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各门课程的作用以及前导、后续的关系,前后知识连贯起来反复学习、应用和巩固,循环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整个学习过程就是目标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专业的学习、训练过程与企业的生产流程相吻合,对学生理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学习目标、课程作用、知识应用与企业工作提供了捷径。
4.“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在校内实施“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首先要构建设备齐全、环境逼真的教学型工厂,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严格审定目标产品,确保实施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可能性,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企业员工的系统训练,在校内就接触到真实的企业产品、企业设备、技术标准。具体办法是:学生入学就作为企业员工安排到校内的教学型工厂,学生学习、生产等活动完全纳入企业的管理,定时轮换不同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岗位上完成不同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产品,如: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控制、维护等,并模拟企业的薪金和晋级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绩效考核,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由学校到企业、专业到行业、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真正做到零距离与企业接轨。
三、“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按照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与维护等企业生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在项目完成中一线贯穿,突出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了“学一样,会一样”的教学效果。
按“模块化”方式构建的课程体系,将若干专业核心课程连贯、嵌套,使学生在反复的行动训练中掌握专业技能,形成职业能力,解决了专业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脱节的难题;“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侧重某一模块的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连环载体+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增加了学习乐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最终完成的目标产品还大大增强学生的工作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教学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在毕业制作和工作岗位中表现出的独立个性、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自信心是实施教学改革前的学生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导致师生比偏高、教学设备不充足、教学改革无暇顾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缓慢等现象。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这给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增配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队伍能力的同时,尝试构建“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连环载体+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对解决现有教学资源匮乏难题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严谨的设计专业目标产品,确保目标产品形成过程能够紧紧地吸引学生,能够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专业能力训练,还需要有一支综合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才能确保产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伟珍.高职“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思路探析[J].广西教育,2011,(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赵新业,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1,(15).
(责任编辑: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