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陶冶情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完成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本文以一次公开课实际教学案例为载体,从适度热身、立足生本、及时捕捉、睿智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折射出一个师生共鸣,智慧碰撞的动态生成中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课堂。
关键词:动态生成;精彩;品德课堂
前不久,笔者有幸在芳草园小学执教了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一课。作为一名长年与新市民子女打交道的教师,能有和名校学生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喜悦之情可想而知。可是这些名校的孩子个个都是能豆豆,我能招架的了吗?伴着极其忐忑的心情,教学在师生互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喜获了精彩。暗自窃喜之余,引发了我对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的生成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适度热身,拉近距离,相约精彩。
借班上公开课时,陌生的环境、素未谋面的师生,再加上一屋子听课的领导、老师,难免会给人带来紧张压抑之感。适度热身,可以消除师生的紧张心理,调节课堂气氛,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精彩的合作、对话、探究、交流做好铺垫。
公开课铃声刚响,我就与学生套起近乎来:“同学们,大家好。愿意和我做朋友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愿意。”“我是戴老师,平时喜欢旅游。能告诉我,你是谁?平时喜欢做什么?”简单而亲切的话语使孩子们紧绷的脸松弛了下来。教室里渐渐热闹起来:“我叫王XX,平时喜欢爬山。”“我叫张XX。我是个爱唱歌的女孩。”“我叫许XX,平时爱看书。”“我叫陈X,喜欢看动画片。”“我叫……”学生们的热情越来越高,起初的陌生感在互动中消减,紧张的气氛被轻松愉快的氛围所取代,主动学习的欲望也随之激发了起来。
二、立足生本,精心预设,相遇精彩。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有预先为学生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创设条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这并不表示可以摈弃“预设”。的确,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也就无法与课堂的动态生成悄然相遇了。
公开课前,我认真地研读了教材。我深知预设要尊重文本,更要尊重学生,要从生本出发。考虑到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心强,我便将一则极富童趣的“水精灵”视频引入了课堂。《WE WILL ROCK YOU》旋律的响起,学生们眼球顿时被大屏幕所吸引。他们时而摇头晃脑;时而小声议论;时而指指点点;时而哼起小曲。潜能的“智慧场”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以生成。随即“你从视频中读懂了什么?”这个开放性问题的抛出,给了学生一个释放的“能量”的空间。“《水的故事》告诉我们水是无形的。”“小鱼生存需要水。”“水的作用。”“水遇冷会变成冰。”“从这个故事中我还看到了水的生和死。”“……”一个个灵动的表达,创设出了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及时捕捉,睿智处理,再现精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的确,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一双慧眼,能发现课堂中涌现出的各种各样信息,用灵活的教学机智使课堂变得更加美丽。
四、师生共鸣,活化智慧,成就精彩。
课堂教学离不开智慧,没有了智慧,教学就失去了很多光彩。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他用极具韵律的文字,形象地告诉我们:智者喜水,是活泼的、快乐的;智慧像水一样,快乐地流动着。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就是这活化智慧之水的舞台。
公开课上,导入新课时,简单的互动、喜闻乐见的动画;课中小组合作,交流匯报“金点子”;意外出现时,呵护不同声音,巧妙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一日生活节水计划》;进入尾声,音乐声中自由设计节水公益广告。整个一节课,教室里到处是欢声笑语。这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营造出了一个充满交流、合作、对话、互动的课堂。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活力在涌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迸发。它们形成了一股无形的推动力,让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思维的火花,唤醒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储备。在探索、发现、再探索、再发现的过程中,他们的智慧在不断生成。灵动的思维,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不断的历练和考验中,教师智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我们要不断锤炼,让自己拥有智慧的大脑和敏锐的眼睛,能灵敏地把握住教学中的生成因素,机智娴熟地随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使课堂在师生智慧火花的碰撞下,彰显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参考》1997第4期.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朱春晓,《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几点思考》,《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第1期.
[4]孔丘原著,学之译注,《论语》,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动态生成;精彩;品德课堂
前不久,笔者有幸在芳草园小学执教了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一课。作为一名长年与新市民子女打交道的教师,能有和名校学生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喜悦之情可想而知。可是这些名校的孩子个个都是能豆豆,我能招架的了吗?伴着极其忐忑的心情,教学在师生互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喜获了精彩。暗自窃喜之余,引发了我对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的生成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适度热身,拉近距离,相约精彩。
借班上公开课时,陌生的环境、素未谋面的师生,再加上一屋子听课的领导、老师,难免会给人带来紧张压抑之感。适度热身,可以消除师生的紧张心理,调节课堂气氛,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精彩的合作、对话、探究、交流做好铺垫。
公开课铃声刚响,我就与学生套起近乎来:“同学们,大家好。愿意和我做朋友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愿意。”“我是戴老师,平时喜欢旅游。能告诉我,你是谁?平时喜欢做什么?”简单而亲切的话语使孩子们紧绷的脸松弛了下来。教室里渐渐热闹起来:“我叫王XX,平时喜欢爬山。”“我叫张XX。我是个爱唱歌的女孩。”“我叫许XX,平时爱看书。”“我叫陈X,喜欢看动画片。”“我叫……”学生们的热情越来越高,起初的陌生感在互动中消减,紧张的气氛被轻松愉快的氛围所取代,主动学习的欲望也随之激发了起来。
二、立足生本,精心预设,相遇精彩。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有预先为学生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创设条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这并不表示可以摈弃“预设”。的确,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也就无法与课堂的动态生成悄然相遇了。
公开课前,我认真地研读了教材。我深知预设要尊重文本,更要尊重学生,要从生本出发。考虑到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心强,我便将一则极富童趣的“水精灵”视频引入了课堂。《WE WILL ROCK YOU》旋律的响起,学生们眼球顿时被大屏幕所吸引。他们时而摇头晃脑;时而小声议论;时而指指点点;时而哼起小曲。潜能的“智慧场”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以生成。随即“你从视频中读懂了什么?”这个开放性问题的抛出,给了学生一个释放的“能量”的空间。“《水的故事》告诉我们水是无形的。”“小鱼生存需要水。”“水的作用。”“水遇冷会变成冰。”“从这个故事中我还看到了水的生和死。”“……”一个个灵动的表达,创设出了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及时捕捉,睿智处理,再现精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的确,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一双慧眼,能发现课堂中涌现出的各种各样信息,用灵活的教学机智使课堂变得更加美丽。
四、师生共鸣,活化智慧,成就精彩。
课堂教学离不开智慧,没有了智慧,教学就失去了很多光彩。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他用极具韵律的文字,形象地告诉我们:智者喜水,是活泼的、快乐的;智慧像水一样,快乐地流动着。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就是这活化智慧之水的舞台。
公开课上,导入新课时,简单的互动、喜闻乐见的动画;课中小组合作,交流匯报“金点子”;意外出现时,呵护不同声音,巧妙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一日生活节水计划》;进入尾声,音乐声中自由设计节水公益广告。整个一节课,教室里到处是欢声笑语。这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营造出了一个充满交流、合作、对话、互动的课堂。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活力在涌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迸发。它们形成了一股无形的推动力,让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思维的火花,唤醒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储备。在探索、发现、再探索、再发现的过程中,他们的智慧在不断生成。灵动的思维,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不断的历练和考验中,教师智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我们要不断锤炼,让自己拥有智慧的大脑和敏锐的眼睛,能灵敏地把握住教学中的生成因素,机智娴熟地随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使课堂在师生智慧火花的碰撞下,彰显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参考》1997第4期.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朱春晓,《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几点思考》,《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第1期.
[4]孔丘原著,学之译注,《论语》,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