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酒店业已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业界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旅游专业作为酒店强大的人才源泉,所输送的本科生理应执推动酒店发展之牛耳 ,可现实却不尽人意, 旅游专业本科生在酒店失去话语权、更找不到得以扎根的土壤,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寻不到自我中流失,我——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见证了这一切。本文从旅游专业大学生心理、旅游教育体制、酒店用人机制等角度出发,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地、理性地剖析酒店这一"扭曲"现象。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流失;酒店业。
酒店理论研究专家、著名学者戴斌教授说:"一个留不住年轻人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多么掷地有声的概括!也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呐喊!
酒店行业大学生的高流失率现象从一组统计数据中便可见一斑:上海某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分配到酒店的第一年流失率高达50%,3年后只有20%的人还留在饭店。杭州市有10家酒店近3年招聘了168名大学生,目前已流失111名,流失率达66%。其中不到1年就离开的有81名。按照1~5分权重排列(1分最低,5分最高),大学生为3.18,厨师为1.94,管理人员为1.72。中调网此项有关酒店员工流失现象的调查研究还表明:在流失的各类员工中,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流失率最高,尤其是那些外语好、学历高、能力强的大学生。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大都选择酒店作为自己职业人生的第一站,酒店业似乎也欣喜若狂地接纳他们,然而半年的实习期不到,相当多的大学生跟酒店拜拜!使酒店人力资源部措手不及,陷入被动局面,大学生在不经意间伤害了酒店的尊严,最可悲的是他们也从此改变人生职业生涯的选择,就此告别酒店舞台,这难道不是旅游管理教育和中国酒店业的悲哀吗?由于多年对中国酒店业的关注和偏爱,加之一直处在酒店管理教育的前沿,带着知识分子的责任感,饱蘸着难言的苦涩和复杂心情进入此课题的研究,以下分四个方面论证造成此尴尬局面的深层次诱因:
一、大学生择酒店为职业不健康心理透视[1]
当代大学生有创新意识,思维活跃,然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贪图安逸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群体是个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 酒店业大学生在职场表现的如此躁动归纳为心理上的三个维度:
1、认知心理
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大学生的特征是自我认知不准确,产生自负心理,期望值过高,浮躁虚夸。主要表现:一是对酒店部门挑三拣四,错误地认为前厅具有发展前景,不愿在客房、餐饮等酒店重阵历练。二是期望尽快结束底层工作,渴望快速升迁,岂不知基层工作恰恰是日后成功的一笔财富,它好比是一幢宫殿的地基。
2、情绪心理
(1)不满情绪心理。处于"边缘人"阶段,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梦幻和些许浪漫进门,然而现实不尽如人意,人际关系亮起红灯,与酒店老员工格格不入; 搞不懂酒店的游戏规则,工作中跟其他员工较劲,比学历、比职位、比薪酬等,大大损伤其工作满意度;融入不了酒店文化 ,更谈不上对酒店的忠诚,抱怨、不满充斥内心。
(2)焦虑情绪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大学生,最害怕高层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被永远埋在底层,看不到希望,从而大大折损自我价值,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3、社会定势心理
(1)家庭因素。诸如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等 。对大学生选择酒店,父母不看好,受几千年封建余毒影响,对现代酒店知之甚少,往往把服务酒店等同于有伤大雅、不体面,岂不知酒店是高贵典雅的发源地。更可笑的是不少家长自以为是地硬把学生从酒店拽回,逼着他们考公务员,走仕途之路,日后光宗耀祖。
(2)学校因素。包括主修专业、同学朋友的影响、是否恋爱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在酒店的稳定度。实习之初,一大群人趋之若鹜地涌向酒店,相比较旅行社、旅游景区而言酒店是富丽堂皇的象征,这块"香饽饽"成了他们职业的首选。随着对酒店认识的加深,繁重而简单重复的工作、卑微的地位,自我价值的根基动摇了,于是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逃离,甚至发誓终生远离酒店业。
(3)社会因素。包括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等,构成大学生酒店就业的直接外在刺激,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永远与能力、兴趣、性格特征、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理想等失之交臂,从事一份与自身优势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 。
二、旅游管理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
1、师资方面
从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1980年开始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旅游专业,截止2007年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1641所。旅游专业已经成为各高校包括名校竞相开设的热门专业,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中国旅游事业崛起、培养旅游人才。由国家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创办了一批从事旅游研究教育的院校, 如上海旅专、中国旅游学院等;另一类是一些招生困难的本科专业,为了自救, 选择与原专业有关联度的专业,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如历史专业, 地理专业等。第一类院校由于办学目的端正, 起步早。从师资上或办学经验上都有一定优势, 为旅游业输送了的大批人才,如上海旅专号称旅游界的"黄埔军校"。而第二类院校由于独特的成因, 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所有从事旅游教育的教师几乎全部是"半路出家"。当然,近年来相继出现一些知名学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成果, 尤其是在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相对而言酒店管理方向的师资一直是最弱的。从事教学的教师尽管有着较丰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酒店的实际工作经验。酒店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务性, 不是仅凭阅读几本专业书籍或者到酒店进行短暂的实习所能把握的,因而在教学中难免重知识结构、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
2、课程设置[2]
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在纵向上大都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线,分为不同层次;在横向上又以必修课、选修课为标准进行划分。其中,必修课属于饭店管理人才必备的通用性基本理论和知识,选修课则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方向有不同的选择。 如下图:呈收敛的梯形状,是高等学校通用的、满足普通专业的、传统的课程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酒店以"能力核心"需要。
3、培养模式[2]
传统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智商。旅游饭店管理专业同样沿袭着传统学科中本科教育宽适性的教学特点,着力塑造高、精、尖人才,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不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行业对员工的需求:重情商、轻智商。酒店的产品是服务。生产与消费的时空统一性、顾客参与其中的特殊性以及顾客需求的随机性、多变性等特点,使饭店对其产品生产者的性格、技巧、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
三、酒店业乏远谋,致人才之忧
1、酒店对大学生求之若渴
笔者在参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管理工作中,与豪华酒店管理层接触较多,他们非常垂青大学实习生,有资料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酒店实习生就占到员工总数的一半,对此问题笔者走访过管理者,解答有两点:其一,大学实习生可以为酒店节约人力成本,给他们工资连本城市最低水平都达不到,所以发给实习生的不称其为工资,而称为实习补助,并且无论本科生、大专生、职高生一个标准;其二,大学生文化层次高、外语好,能满足涉外宾客的需求。 酒店为得到实习生主动与高校联系,精心地进行挑选,从外在到内在诸如相貌、身高、气质 、英语口语、应变能力等严格把关,最终带着这群才貌双全的莘莘学子满意而归。
2、酒店大学生逃之夭夭
在大学生入职不到两个月,辞职报告接踵而至,不久就流行开来。笔者就此展开调查,除了前面分析的大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外,酒店业管理出现以下疏漏:
(1)酒店业缺乏职业规划,实习生迷失自我
职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竭力满足管理者、员工、企业乃至社会需要的动态过程。
通过职业生涯管理达到饭店人力资源需求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对两者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大学生在酒店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对自身价值产生疑问:四年寒窗、英语通过六级、高深的酒店管理理论价值何在?他们陷入迷茫,于是其对未来的憧憬化为乌有。
(2)酒店节约成本,薪酬制度不健全
酒店基层工作的辛苦加之经常性的加班加点、上夜班,从来不兑现加班费,夜班费每晚两元,学生为"倒时差"苦不堪言。
(3)酒店的轮岗制度不到位
岗位轮换制是酒店培养和激励员工常用的手段,实习生渴望在工作三个月后调岗,能得到两个岗位的历练,笔者也多次跟酒店人力资源部协商,但酒店始终没有答复,我百思不得其解,实习生工作的热情也随之打折。
(4)酒店人际关系紧张,企业文化匮乏
实习生经常被老员工挖苦甚至侮辱,更谈不上关照了,似乎大学生给这些老员工带来什么威胁 ,对于被家庭、学校宠贯的他们,高强度的工作量没有打倒他们,却被这样的企业文化吓倒了。向老师哭诉、向父母哭诉,父母不干了,差宝贝孩子走人,这些莘莘学子义无反顾的选择离开。
人力资源贫瘠和人才匮乏是目前酒店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并已经制约了酒店的发展。如下表数据[3]显示了近五年来全国星级酒店与旅游院系发展状况,从中发现两者发展极不协调,在校学生数远远满足不了酒店发展的需要,作为酒店业就更不可等闲视之,走校企联合之路是酒店业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如下图所示)
四、校企联姻--借旅游院校平台打造酒店英才
校企合作在国内外饭店界有许多成功的先例[4],如希尔顿集团与休斯顿大学、马里奥特集团与纽约康奈尔大学的联合办学;北京丽都假日饭店出资创办了自己的饭店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投入一百余万元;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在1994年也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办了一所非商业性的酒店管理培训中心等。 校企合作的基点在于互利互惠,通过有效的合作将给双方都带来显而易见的益处,其运作模式如下:
1、聘酒店业老总等高层做兼职教授
由校企双方共同拟定专业课教学计划,针对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高管分门别类的"布道"。这种授课方式代表着权威、前沿,以弥补学院派的厚理论轻实际运作,是未来校企联姻的有效手段。
2、挂职方式。[5]如浙大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任开元集团副总裁,旅游院校的老师去旅游企业挂职,甚至去企业任职。如果是到企业去任职则可以在企业日常管理、经营发展、项目决策上有更深层次的介入,自然为"反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有价值的素材与积累。
中国酒店业只有选择牵手旅游院校,使校企联姻,才能造就酒店忠诚的"卫士"。
参考文献:
[1]中国酒店人才网(www.chinahotelhr.com)。
[2]刘亭立:中外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证分析 .旅游学刊,2003,(7)。
[3]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4]中国知网(www.cnki.net)。
[5]魏小安、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旅游学刊,2005,(7)。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流失;酒店业。
酒店理论研究专家、著名学者戴斌教授说:"一个留不住年轻人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多么掷地有声的概括!也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呐喊!
酒店行业大学生的高流失率现象从一组统计数据中便可见一斑:上海某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分配到酒店的第一年流失率高达50%,3年后只有20%的人还留在饭店。杭州市有10家酒店近3年招聘了168名大学生,目前已流失111名,流失率达66%。其中不到1年就离开的有81名。按照1~5分权重排列(1分最低,5分最高),大学生为3.18,厨师为1.94,管理人员为1.72。中调网此项有关酒店员工流失现象的调查研究还表明:在流失的各类员工中,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流失率最高,尤其是那些外语好、学历高、能力强的大学生。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大都选择酒店作为自己职业人生的第一站,酒店业似乎也欣喜若狂地接纳他们,然而半年的实习期不到,相当多的大学生跟酒店拜拜!使酒店人力资源部措手不及,陷入被动局面,大学生在不经意间伤害了酒店的尊严,最可悲的是他们也从此改变人生职业生涯的选择,就此告别酒店舞台,这难道不是旅游管理教育和中国酒店业的悲哀吗?由于多年对中国酒店业的关注和偏爱,加之一直处在酒店管理教育的前沿,带着知识分子的责任感,饱蘸着难言的苦涩和复杂心情进入此课题的研究,以下分四个方面论证造成此尴尬局面的深层次诱因:
一、大学生择酒店为职业不健康心理透视[1]
当代大学生有创新意识,思维活跃,然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贪图安逸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群体是个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 酒店业大学生在职场表现的如此躁动归纳为心理上的三个维度:
1、认知心理
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大学生的特征是自我认知不准确,产生自负心理,期望值过高,浮躁虚夸。主要表现:一是对酒店部门挑三拣四,错误地认为前厅具有发展前景,不愿在客房、餐饮等酒店重阵历练。二是期望尽快结束底层工作,渴望快速升迁,岂不知基层工作恰恰是日后成功的一笔财富,它好比是一幢宫殿的地基。
2、情绪心理
(1)不满情绪心理。处于"边缘人"阶段,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梦幻和些许浪漫进门,然而现实不尽如人意,人际关系亮起红灯,与酒店老员工格格不入; 搞不懂酒店的游戏规则,工作中跟其他员工较劲,比学历、比职位、比薪酬等,大大损伤其工作满意度;融入不了酒店文化 ,更谈不上对酒店的忠诚,抱怨、不满充斥内心。
(2)焦虑情绪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大学生,最害怕高层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被永远埋在底层,看不到希望,从而大大折损自我价值,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3、社会定势心理
(1)家庭因素。诸如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等 。对大学生选择酒店,父母不看好,受几千年封建余毒影响,对现代酒店知之甚少,往往把服务酒店等同于有伤大雅、不体面,岂不知酒店是高贵典雅的发源地。更可笑的是不少家长自以为是地硬把学生从酒店拽回,逼着他们考公务员,走仕途之路,日后光宗耀祖。
(2)学校因素。包括主修专业、同学朋友的影响、是否恋爱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在酒店的稳定度。实习之初,一大群人趋之若鹜地涌向酒店,相比较旅行社、旅游景区而言酒店是富丽堂皇的象征,这块"香饽饽"成了他们职业的首选。随着对酒店认识的加深,繁重而简单重复的工作、卑微的地位,自我价值的根基动摇了,于是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逃离,甚至发誓终生远离酒店业。
(3)社会因素。包括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等,构成大学生酒店就业的直接外在刺激,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永远与能力、兴趣、性格特征、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理想等失之交臂,从事一份与自身优势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 。
二、旅游管理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
1、师资方面
从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1980年开始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旅游专业,截止2007年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1641所。旅游专业已经成为各高校包括名校竞相开设的热门专业,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中国旅游事业崛起、培养旅游人才。由国家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创办了一批从事旅游研究教育的院校, 如上海旅专、中国旅游学院等;另一类是一些招生困难的本科专业,为了自救, 选择与原专业有关联度的专业,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如历史专业, 地理专业等。第一类院校由于办学目的端正, 起步早。从师资上或办学经验上都有一定优势, 为旅游业输送了的大批人才,如上海旅专号称旅游界的"黄埔军校"。而第二类院校由于独特的成因, 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所有从事旅游教育的教师几乎全部是"半路出家"。当然,近年来相继出现一些知名学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成果, 尤其是在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相对而言酒店管理方向的师资一直是最弱的。从事教学的教师尽管有着较丰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酒店的实际工作经验。酒店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务性, 不是仅凭阅读几本专业书籍或者到酒店进行短暂的实习所能把握的,因而在教学中难免重知识结构、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
2、课程设置[2]
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在纵向上大都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线,分为不同层次;在横向上又以必修课、选修课为标准进行划分。其中,必修课属于饭店管理人才必备的通用性基本理论和知识,选修课则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方向有不同的选择。 如下图:呈收敛的梯形状,是高等学校通用的、满足普通专业的、传统的课程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酒店以"能力核心"需要。
3、培养模式[2]
传统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智商。旅游饭店管理专业同样沿袭着传统学科中本科教育宽适性的教学特点,着力塑造高、精、尖人才,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不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行业对员工的需求:重情商、轻智商。酒店的产品是服务。生产与消费的时空统一性、顾客参与其中的特殊性以及顾客需求的随机性、多变性等特点,使饭店对其产品生产者的性格、技巧、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
三、酒店业乏远谋,致人才之忧
1、酒店对大学生求之若渴
笔者在参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管理工作中,与豪华酒店管理层接触较多,他们非常垂青大学实习生,有资料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酒店实习生就占到员工总数的一半,对此问题笔者走访过管理者,解答有两点:其一,大学实习生可以为酒店节约人力成本,给他们工资连本城市最低水平都达不到,所以发给实习生的不称其为工资,而称为实习补助,并且无论本科生、大专生、职高生一个标准;其二,大学生文化层次高、外语好,能满足涉外宾客的需求。 酒店为得到实习生主动与高校联系,精心地进行挑选,从外在到内在诸如相貌、身高、气质 、英语口语、应变能力等严格把关,最终带着这群才貌双全的莘莘学子满意而归。
2、酒店大学生逃之夭夭
在大学生入职不到两个月,辞职报告接踵而至,不久就流行开来。笔者就此展开调查,除了前面分析的大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外,酒店业管理出现以下疏漏:
(1)酒店业缺乏职业规划,实习生迷失自我
职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竭力满足管理者、员工、企业乃至社会需要的动态过程。
通过职业生涯管理达到饭店人力资源需求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对两者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大学生在酒店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对自身价值产生疑问:四年寒窗、英语通过六级、高深的酒店管理理论价值何在?他们陷入迷茫,于是其对未来的憧憬化为乌有。
(2)酒店节约成本,薪酬制度不健全
酒店基层工作的辛苦加之经常性的加班加点、上夜班,从来不兑现加班费,夜班费每晚两元,学生为"倒时差"苦不堪言。
(3)酒店的轮岗制度不到位
岗位轮换制是酒店培养和激励员工常用的手段,实习生渴望在工作三个月后调岗,能得到两个岗位的历练,笔者也多次跟酒店人力资源部协商,但酒店始终没有答复,我百思不得其解,实习生工作的热情也随之打折。
(4)酒店人际关系紧张,企业文化匮乏
实习生经常被老员工挖苦甚至侮辱,更谈不上关照了,似乎大学生给这些老员工带来什么威胁 ,对于被家庭、学校宠贯的他们,高强度的工作量没有打倒他们,却被这样的企业文化吓倒了。向老师哭诉、向父母哭诉,父母不干了,差宝贝孩子走人,这些莘莘学子义无反顾的选择离开。
人力资源贫瘠和人才匮乏是目前酒店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并已经制约了酒店的发展。如下表数据[3]显示了近五年来全国星级酒店与旅游院系发展状况,从中发现两者发展极不协调,在校学生数远远满足不了酒店发展的需要,作为酒店业就更不可等闲视之,走校企联合之路是酒店业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如下图所示)
四、校企联姻--借旅游院校平台打造酒店英才
校企合作在国内外饭店界有许多成功的先例[4],如希尔顿集团与休斯顿大学、马里奥特集团与纽约康奈尔大学的联合办学;北京丽都假日饭店出资创办了自己的饭店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投入一百余万元;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在1994年也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办了一所非商业性的酒店管理培训中心等。 校企合作的基点在于互利互惠,通过有效的合作将给双方都带来显而易见的益处,其运作模式如下:
1、聘酒店业老总等高层做兼职教授
由校企双方共同拟定专业课教学计划,针对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高管分门别类的"布道"。这种授课方式代表着权威、前沿,以弥补学院派的厚理论轻实际运作,是未来校企联姻的有效手段。
2、挂职方式。[5]如浙大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任开元集团副总裁,旅游院校的老师去旅游企业挂职,甚至去企业任职。如果是到企业去任职则可以在企业日常管理、经营发展、项目决策上有更深层次的介入,自然为"反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有价值的素材与积累。
中国酒店业只有选择牵手旅游院校,使校企联姻,才能造就酒店忠诚的"卫士"。
参考文献:
[1]中国酒店人才网(www.chinahotelhr.com)。
[2]刘亭立:中外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证分析 .旅游学刊,2003,(7)。
[3]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4]中国知网(www.cnki.net)。
[5]魏小安、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旅游学刊,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