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如何在未来抓住顾客注意力?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数据充斥、万物互联的世界,怎样的品牌,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抓住顾客的注意力?未来品牌的样子,会是怎样?
  是创意的代码,更是创造不可能
  在一个数据充斥、万物互联的世界,我们不可能再用老一套经典的方法去工作,去创建、维护、传播和管理品牌,我们在基本原理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情况下,要增加更多数字的口味,我们要更多有代码的概念,我们的创意就是代码的设计。
  没有天下独有,一鸣惊人的创意了,创意的获得对大家来说似乎都公平了,Diesel和耐克都在争吵谁是“Choose”战役的原创者显然没有意义,大家看到和体会到的还是整个概念在社交网络和电商网络甚至线下实体店给购物者带来的吸引、共鸣和体会。谁是第一个不重要了,谁是最好的执行者才关键;或者我们可以把之前的创意拿出来,组合变种,然后更好地执行,给它新的口味和共鸣。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代码,我们要把代码玩出新的组合,创意就是代码新的组合。
  同时,我们无法预料结果,因为这世界唯一的确定性已经成为不确定性。谁又能知道一个概念发出声音之后,受众怎么反应,有没有一个突然发生的事件的催化效果发生,有没有一个重磅人物的突然帮助,有没有个别组织的抵制,甚至爆发出我们思虑之外的危机。
  尽管结果无法预料,我们应该像学习学派的战略学家主张的那样,保持敏感、开放和警惕,不断体会、观察、洞察、学习、引导、重组,然后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品牌也更像一个人,它的行为导致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然而我们必须走到人群中去、工作中去、社会中去,去勇敢智慧地创造可以假设与预设的与众不同。经过这样不断的算法优化和精进,我们就能够让不可能真的发生。
  不仅是界面,更是感知系统
  品牌在之前扮演的作用是识别、是差异、是共鸣,但现在更加是体验的界面。消费者在不同的接触点接触品牌,这些接触点的关联就构成了一个界面,就像IT技术所说的人机界面、交互界面、数据界面,界面會实现一些功能,有一些互动,组合在一起就是体验。
  客户体验之旅在我们之前的内容里已经提及,各个交互接触点的满意度组合是一个乘积的关系,而非加减,因此对每个部分都必须尽可能优化到完美。品牌需要运营,运营就是这些交互接触点的设计、模块的设计和流程的设计,然后不断通过客户反馈来优化这些体验。
  因为在这个冷冰冰数据的世界,品牌需要扮演生命特征温情的一面,如果拟人的来考虑,这些接触点的局部和整合就像整个企业和产品运营团队的神经感知体系,就像人的六感,通过互动感受到信息和反馈,转化为数据,然后汇总给企业的智能处理系统,以方便他们进一步地分析规整从而变成行动点,改变营销的举措和步骤,进而优化整个交互接触系统。
  不仅是便利,更是轻松自在的状态塑造
  4P模型在数字时代有人把它改成了4C,便利性成为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全渠道也是属于这个范畴,让购物者可以想买就买,什么地方都能买,店里可以、电脑可以、iPad可以、手机可以,而且不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
  品牌的作用就是要帮助购物者增加他们的掌控,让他们时时刻刻都处在一种可以掌控的主动位置,从而内心达到轻松自在的状态,然后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面对其他更大的焦虑,比如升职、爱情和健康问题。
  是技术带来的真相,文化成为你的媒介
  技术让世界透明起来了,消费者没有隐私,企业也同样变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隐藏,而品牌就是被能够优雅生动说出来的真相了。
  但是发声的渠道变得无比多元,仅仅依靠职业的市场部人员和公关人员是远远不够精力来应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媒体、社交网络和口碑传播,何况在每个交互接触点界面都存在大量的沟通。因此我们需要更多人一起来做,品牌也就需要成为一个大家都愿意主动来帮助的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魅力的精神偶像甚至领袖。文化的力量因此变得空前重要,价值观、使命和愿景的提炼必须和整个文化系统契合在一起,战略也需要契合,品牌就是最好的战略的表达,也是文化的体现。
  是控制和自律,更是自然的流动
  大家都在追热点,所以我也可以追热点;大家都在擦边,所以我也要尽量走火;社交网络炒作的现象级案例层出不穷,所以我也要做现象级。然而进行这些思考的前提是,我们的品牌策略是否足够紧致和自律,足够简洁和明确。越是混乱的时代,越是需要系统;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需要简单的力量。
  碎片化、全渠道、透明化不是让我们放任自我,随波逐流,而是需要更多的控制,但控制的是核心,是策略原则,是信息大厦,是关键词。这样再放开来,邀请大家一起参与,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你还没有做过严格的品牌梳理,可是要抓紧了。
  然后,业务运营和信息传播就成了如水般的流动,如云般的飘逸,因为收,更能放;因为自律,更加自由;因为简单,所以更能被普通人掌控。这就像大禹治水,是疏导而非堵截。最终,品牌就是数据和信息的流动,有人流得像臭水沟,有人却像诗篇,时而磅礴,时而蜿蜒,两岸风光旖旎,让人神往。
  是可以预测的利润,更是对用户个体的投资
  既然算法已经垄断了理性,那么未来的品牌在诞生前我们就可以计算它的收益,但是有个前提,就是我们对消费者、对用户的洞察和理解。我们不再只考虑大的族群,而是更加考虑小的群体,甚至个体,因为技术让我们具备了进一步精细分析的可能。
  当我们能够找到人、找对人,品牌不仅诱惑他们购买,更加要考虑的是如何投资他们,让他们成为我们品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我们除了关注用户的单次购买,也关注他们的传播价值,更应该考虑他们的终生价值,如果科技这样发展,你的用户真的很轻松就能活到100岁。
  营销的未来是回归战略、商业模式的根本,更加类似于你的企业的操作系统;品牌的未来则越来越是更加有生物特征和生命特征的生物系统。在这个生物体系里,有价值观、愿景、使命、信仰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品牌也更加有感知,它通过和用户的多方位交互和接触借助技术的手段,衍生出了深度感知的能力,甚至出现了智能认知的能力。
  品牌将更加像一个虚拟的人,通过各种载体和界面同他的用户沟通交流互动,似乎有血有肉,有故事,有经历,有想象,有同理心,和用户交朋友,同时操纵其他的系统可以实现交付和更多功能。苹果的Siri,IBM的Watson,亚马逊的Alexa,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实践未来的品牌最初的样子。
其他文献
请问各位看官一个问题——  您父亲的名字叫什么?  您一定会秒回!  您爷爷的名字叫什么?  您也一定秒回!  那您太爷爷的名字叫什么?  是不是开始沉思了?  难道太爷爷对您不重要吗?没有太爷爷,哪里来的爷爷呢,更何谈父亲大人呢?但为什么我们对太爷爷的名字却不那么上心呢?  因为太爷爷和我们没有任何冲突,他占据了我们家谱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成为一个记忆的符号,但因为和我们的人生没有任何冲突,我
期刊
“到达莫斯科了,天气有点阴,还有毛毛雨。不过这可是俄罗斯日,无所谓啦。”Gary Lineker 3分钟前在Twitter上写道。很快,在瑞典的酒吧里印着这条推文的啤酒就摆上了桌。  瑞典啤酒品牌Norrlands Guld为了使自己更具有趣味性,与广告公司AkestamHolst合作,推出了这款推特啤酒。为此,他们特别制作了以麦芽为墨水的拉花打印機,放置在瑞典的热门酒吧内,可连接推特,将长短适合
期刊
转型的问题,其实是对现在与未来变化速度的判断问题。  如果认为变化速度很快,会转急弯;如果认为变化速度很慢,可能选择等待、观望。但未来的变化恰恰是:不要高估了现在,也不能低估了未来。  难题也在这句话中。  转型肯定是问题,但关于转型的讨论从来不讨好。  没有病到要命的程度,谁愿意上手术台?因为上手术台本身,可能就是要命的。  你觉得别人有病,别人就该治病?  有些医院,有个“治未病”的科室,但几
期刊
自媒体时代,认知大于事实,消费者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你就是什么样的。  对消费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认知。人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动物。同样一件产品,在拥有不同认知框架的人看来,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消费者的身份意识从工具思维下的“用户”,转变为玩具思维下的“玩家”时,他们的认知框架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意味着消费者的价值判断也会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变化的结果称为“玩家意识”。整个推理的逻辑过程在
期刊
最近,“得到”APP上人气专栏作家薛兆丰发布了其撰写的新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作为出品方,“得到”为了推广该书,可以说是脑洞大开。这场新书发布会没有按照常规安排在城市书店或是商场中庭,而是放在了“最不搭”的菜市场,经济学专业书与市井味十足的菜市场看似格格不入,实际却十分融洽。  听起来高深,但经济学原理却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处,在不起眼但接地气的菜市场,其实也暗藏着诸多经济学原理。从亚当·斯
期刊
有品牌,能带货,不再是经销商选产品的主要指标。  前不久,一名经销商朋友来访,聊天中说到对厂家的看法,我认为总结得挺好,他把厂家分为以下几类(大意如此,非原话):  第一类:品牌不错,势头不錯,但就是压货厉害。  临期品侵蚀利润,没钱赚。现在跑路的经销商,要么投资失败,要么就是被压货压垮的。  压货有多厉害?有的白酒厂家的压货要几年才能消化完。  现在临期品的损失,至少有一半。有的临期品甚至超过销
期刊
随着新零售在2017年的崛起,消费者体验被置于愈加重要的地位,移动化、场景化的应用得到更深入的细分,消费者更为积极地渗透到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成为创造独特体验的参与者。消费者角色的转变给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品牌传播带来新的思考,如何抓住年轻人成为下一个制胜关键。继2015年和2016年在跨界营销玩出新花样,一向以“年轻”为基因的百事可乐2017年持续打造多维体验,在“年轻人营销”上展现出前瞻性洞察力。
期刊
马云、雷军、俞敏洪、傅盛,还有暂时出局的贾跃亭,哪个不是讲故事的高手?  同学,我们来听个故事吧!呼啦一下,大家都围了过来。且不管故事好听不好听,大家的本能反应是想听。  但如果你说,同学,我们来看个广告吧!大家则会一哄而散,尽管广告内容与创意可能会很精良,但本能的排斥却是真实存在的。  每个人都是听故事长大的  为什么人们会这么喜欢听故事,即使明明知道故事都是骗人的,还是会一直追下去,就像《哈利
期刊
近一个月来,全世界范围内最热的一个话题无疑是:世界杯。  央视名嘴白岩松的一句调侃“俄罗斯世界杯,中国能参加世界杯的,都参加了,除了中国男足国家队”,让无数国人扎心。  调侃归调侃,但国人去俄罗斯看球的人数虽然不少,而所占比例仍然不在统计序列之内。然而,中国的行业大佬在本次世界杯赞助商中所占的比例,那绝对是头部流量。万达、vivo、蒙牛、海信、雅迪、帝牌、指点艺境等7家中国赞助商豪掷8.3亿美元亮
期刊
前几天,我在逛超市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同样是冲泡类饮料,为什么奶茶大多为杯装,而咖啡大多为盒装?  乍一看,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显:  因为奶茶里除了粉末,还有珍珠,而喝珍珠一般还需要吸管,这三样东西既不能揉在一起(否则就糊了),也不好完全独立(否则使用麻烦),所以,就把它们统一装进一个杯子里吧。  而速溶咖啡就不一样,反正全是粉末,就直接用袋装好,再统一放在盒子里就够了。  这个答案是我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