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视现今的文言文教学,课程改革的确为其带来了习习春风,自然也不乏喜人的成果。但深入地去看、去想,尤其是当你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看、去想时,谁也无法否认语文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缺憾。不少教师低估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和潜力,低估了学生的语言生成能力,总以为如果教师不讲,即便是浅易的文言文,学生也是不懂或不全懂的。结果是许多优美典雅的文言文被弄得支离破碎,本该活泼的课堂气氛被搞得死气沉沉,常常令学生倍感单调、厌烦和寂寞。其实,在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欲望,让文言文课堂不再“寂寞”。
一、在诵读中产生共鸣
所谓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地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地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同时诵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诵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剌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文言文的理解。
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它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之处,今天读来仍然能产生共鸣。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自我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如:范仲淹岳阳楼作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出师作表,表“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杜甫写就《春望》,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深情;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些情感之美,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产生共鸣。
二、在精讲中突破重点
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会呈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讲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讲。可采用抓关键、精练习的方法: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教师再精讲。教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会导致处处重点处处不是重点的后果。一般说来,每句文言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译的句子并不多,其他均可让学生轮流作“小老师”进行讲解,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
如教《破阵子》一词时,教师抓住诗中“壮”词作为突破口进行讲解。在讲清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可怜白发生”,去引导学生深切体会词中的悲壮美。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这句是壮语,但它由雄壮变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他们领会到辛弃疾那种壮志未酬的爱国之情。
三、在创设中营造氛围
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兴奋的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排演课本剧、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创设教学情景,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要求学生分三人小组进行排演,分别饰演安陵君、秦王和唐雎,表演文中的故事情节。从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印象深刻。
又如我在教《孙权劝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地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然后自主地删选、整合,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则完整的故事,再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学生讲述,由全班学生评选出一个最佳“故事手”。这种形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在诵读中产生共鸣
所谓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地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地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同时诵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诵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剌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文言文的理解。
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它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之处,今天读来仍然能产生共鸣。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自我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如:范仲淹岳阳楼作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出师作表,表“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杜甫写就《春望》,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深情;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些情感之美,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产生共鸣。
二、在精讲中突破重点
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会呈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讲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讲。可采用抓关键、精练习的方法: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教师再精讲。教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会导致处处重点处处不是重点的后果。一般说来,每句文言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译的句子并不多,其他均可让学生轮流作“小老师”进行讲解,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
如教《破阵子》一词时,教师抓住诗中“壮”词作为突破口进行讲解。在讲清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可怜白发生”,去引导学生深切体会词中的悲壮美。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这句是壮语,但它由雄壮变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他们领会到辛弃疾那种壮志未酬的爱国之情。
三、在创设中营造氛围
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兴奋的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排演课本剧、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创设教学情景,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要求学生分三人小组进行排演,分别饰演安陵君、秦王和唐雎,表演文中的故事情节。从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印象深刻。
又如我在教《孙权劝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地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然后自主地删选、整合,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则完整的故事,再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学生讲述,由全班学生评选出一个最佳“故事手”。这种形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