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过去十年了,在2018年5月1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铺天盖地的鸡汤文在朋友圈里疯狂转发。我们感慨于伟大的生命奇迹,落泪于可歌可泣的“亲爱的对不起,我要去跟别人结婚了”的爱情故事,励志于“敬礼娃娃”“长大后我要当空降兵”的少年梦想。可除了这些传奇外,剩下的千万人都只想过好现在的日子。他们什么都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汶川、北川、绵竹、都江堰……穿越北纬31°的这些城镇与村庄,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地震。短短的十几秒时间,地崩山摇,天地失色。十年前的这场浩劫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十年过去,这些刻骨的伤痛或已被岁月抚平,劫后重生的十年光华,印证汶川山河重整的十年征程。
整整十年过去了,那些经历地震的人过得好么?
十年是一个归结,更是岁月的印证。《留学》杂志通过四川省教育厅国际合作处联系到重灾区北川中学的学生席浚斐,听他讲一讲这十年的故事。为方便读者阅读,文章内容以第一人称叙述。
不敢用“因祸得福”形容现在的生活良心上过不去
每次出去,都会被人问:“是北川人啊,那你地震的时候是怎么跑出来的?地震对于你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我都回答过无数遍了,回答的次数越多越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影响肯定是有的。
我家在北川擂鼓镇。十年前地震的时候,我正在北川中学读初一。当时正在上地理课,教室突然摇晃了一下。同學们都以为是近期在教学楼外作业施工的垃圾车搞出来的巨大声响,还有同学们撇撇嘴埋怨说上课时间垃圾车还会有这么大的动静。
停了大概一两秒,教室又开始晃动。那时候,我们才意识到是地震了。然后大家就往外跑,求生成为第一本能。脑袋里也没有多想什么,只有一个想法——往外跑。可是地震摇得非常厉害,我跑到前面,地板就把我摔到后面去。反反复复,再加上天花板不断有瓦片、石板掉落,那时候就怕石板砸到自己的脑袋。
我们的教学楼有三层高,楼道很挤。每个班都有70多个人,大家同时往外跑。结果可想而知,学生都被卡在楼道里,动也动不了。后面的同学不断往前涌,前面的同学又走不动。我被挤到了最里面,紧挨着墙。墙体又在持续晃动和倒塌,我的胳膊和手臂都被擦伤了。
几分钟后,我们终于跑了出来,跑到了操场上。操场上飞起的全是灰尘,我们根本看不清楚。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候左右,才看清楚周围的环境。
可能年龄比较小,也不知道害怕。我们班有78个人,有一个同学在地震中遇难了。他是第一个跑出教室的,没想到却被楼上掉下来的石板砸中了。
当时通讯也不发达,不像现在一样,学生人手一部手机。我家离学校有七八里路,跟学校隔着一座小山。平时住校,每个周末才回家。我就在校园里,等着家里来人接。
后来听家里人讲他们以为我活不下来了。他们听镇上的人说北川中学几乎全没了,我从小体弱,也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跟别人说话。我家里人就觉得这种情况下,我肯定跑不出去了。家里人当时都绝望的。没想到,我只是受了轻伤。
这次地震后,我开始关注国家大事、社会新闻,大学的专业也与此有关。广播里传来四川的字眼,我总是立马集中精力去听。新闻里播出的跟四川有关的消息,我总是多看两眼。地震后,汶川、北川、绵竹、都江堰等震区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经济、社会、教育资源不断地被引入震中区,国家领导人、各行各业的榜样、领军人物纷纷来到这里看望我们。赴香港、澳门游学,去英美俄意做交换生,这些机会都是我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活着的人受益很多,可死去的人呢?人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我不敢用“因祸得福”这四个字来形容今天的生活。因为这场灾难的代价太大了,就好像妈妈跟我说逝去的人都变成了夜空的星星,那我宁愿天空没有星星。
因地震与俄罗斯结下不解之缘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俄罗斯政府立即做出决定,邀请1500名中国地震灾区儿童于2008年和2009年,分两批次在暑假赴俄罗斯疗养。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交谈中表达了这一想法后,有关部门立即做出积极回应。在多部门的配合下,来自四川、甘肃的1500多名灾区儿童分两批次于2008年和2009年暑假赴俄罗斯疗养,期间大多孩子居住在“全俄海洋儿童中心”。
2008年7月,我作为疗养团的一员,也来到了俄罗斯。
第一次踏上俄罗斯这片神奇的国土,第一次来到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最年轻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新鲜与好奇不言而喻。我在“全俄海洋儿童中心”(下文简称海洋中心)疗养了21天,得到了海洋中心的精心照料。或是出于感激,我对这座被誉为俄罗斯远东明珠的城市,对这座城市里的人民,对俄罗斯这个伟大的国家,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不仅是我,也许所有参加那次活动的孩子们都对海洋中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开始想象未来能够和海洋中心再次相遇。离开海洋中心的那天,我来到了像油画一样美丽的海滨,在一张纸条上写下我的心愿和祝福,装进一个漂流瓶,扔进了蓝色的大海里。这个漂流瓶为我的俄罗斯之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也为我和俄罗斯之间新的关联拉开了序幕。
远东联邦大学是我在俄罗斯的第二次开始
2014年10月我开始了我的俄罗斯留学之旅……记得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把所有大学的志愿都填写成了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
资料显示,这所大学的校史,可以追溯到1899年创建的俄罗斯东方学院。2011年,俄政府将远东国立大学、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远东技术大学和太平洋经济大学合并成为一所全俄一流的大学—远东联邦大学。大学新校区坐落在俄罗斯岛童话般的阿亚克斯湾,由于很好地利用了2012年APEC会议的会址及其设备设施,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学生前往这里学 习。 2014年10月26日,我乘坐火车翻越秦岭,独自来到北京,启程赴俄罗斯读书……我在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办理好登机手续,前往登机口,一路上不曾回头—不敢回头,因为我知道,尽管理未来值得憧憬、拼搏,但过去同样值得怀念、回味。
我忘不了妈妈送我走出乡关,久久不肯离去的背影;我忘不了特大地震灾难之后重生的北川中学—就在这所崭新的学校,我和幸存的同学完成了高中学业、步入了大学校园;我忘不了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那是全球最年轻、最美丽的一座现代化城 市……
到了俄罗斯的第一个周末,我身不由己地去了海洋中心,今天的我都不敢相信凭着零水平的俄语,在2014年我是怎么找到那里的,也许靠的就是心中那种强烈的愿望 吧。
从海洋中心回学校的路上,开始下雪,那是我在俄罗斯见到的第一场大雪,也是我和我的家乡,我的祖国相隔最遥远的第一个下雪天。
作为全系唯一一名外国学生废寝忘食学俄语
第一年读预科,我废寝忘食地学习俄语,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和俄罗斯人交流,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主动参加俄罗斯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努力了解俄罗斯文化,及时融入校园生活、熟悉当地生活……这一年来,我收获不小,不仅初通俄语,还结识了不少俄罗斯朋友,以及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第二年,入系学习之后,学习难度明显比预科的时候提升了很多,作为全系唯一一个外国学生,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因为一人而放慢讲课进度,这对于一个只有一年俄语学习经历的中国学生来说,确实不大容易,不过课后我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的帮 助……
随着中俄两国友谊的不断加深、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前往俄罗斯留学。在远东联邦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一直位居俄罗斯各高校的第1名,据校方统计,截至2017年1月,这所大学在读中国留学生已经达到1830余人,绝大多数都是攻读经济管理、俄语和国际关系,也有少部分选择文化学和工程等专 业。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所拥有众多中国学生的学校,却长时期没有建立一个中国留学生会,这给中国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学校与中国学生之间也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该怎么办?
勾勒蓝图在俄创办中国留学生会
2016年4月,我和几名中国留学生克服了繁重学业等诸多困难后,开始勾画在远东联邦大学建立中国留学生会的蓝图,消息一出,就得到了广大中国学生的赞同和支持。6月,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前往莫斯科,参加了“首届全俄中国留学生代表大会”。
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莫斯科,全程9288公里,飞行了9个小时,我们在蓝天白云间畅所欲言,谈了很多话题,其中包括刚刚着手筹办的学生会、中国学生日常遇到的各种问题、自己过去的故事和对未来的憧 憬……
在“首届全俄中国留学生代表大会”上,来自全俄罗斯各地的中国学生代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热烈的讨论,向留俄学生总会和各地分会请教了如何办好中国留学生会的有关事宜,这为后来“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会”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莫斯科返回学校之后,我们立即起草成立学生会的有关文件,到处奔走、呼吁,争取学校领导、老师和全体中国留学生的支持,经过充分醞酿、筹备,2017年2月22日,“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会”终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宣告成立了!
这一天,符拉迪沃斯托克大雪纷飞,正印证了祖国“瑞雪兆丰年”这句古话。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会是在中国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馆领导下,由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组建的以远东联邦大学全体中国留学生为对象的非营利性服务组织。
成立初期,学生会设置了主席团、秘书部、宣传部、组织部、新生部、志愿者部、后勤部、文体部和博联会等部门;此后,随着学生会的不断发展、学校以及在校学生情况的变化,学生会的组织结构又曾做过调整,做到了“与时俱进”。
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会得到了学校方面的认可,赢得了中国学生的支持,因此成立时间虽短,但经主席团和各部共同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学生会将中国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收集整理,提交给学校方面,学校第一次以正式的书面文件作了回复;在与新校长的见面会上,学生会受邀派出23人组成代表队参加,所派人数位居所有代表队之首;2017年3月底,学生会进行了第一次“迎新”活动,为新生提供了接机、办理入住、熟悉校园和安全知识培训等一系列服务;6月,学生会举办了以“约定好,再相见”为主题的中国留学生毕业晚宴;9月,学生会还参与第三届俄罗斯东方经济论坛的志愿服务工作,为参会的中国代表团提供志愿服务。除此之外,学生会也积极参与了“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馆”开馆仪式等活动。
望及尘埃不见家毕业还想回四川
关于未来,我没想很远。
先把本科读完,然后继续在这里读研究生。读完研究生后,目前打算的是回到四川。我是一个比较念家的人,俄罗斯常下雪。每每下雪,都会引发无限相思之情。想念我的家乡无论是新县城还是各场镇,想念经历特大地震早已迁入新居的羌族同胞、父老乡亲。十年了,该忘记的都忘记了,还得过好现在的日子。人们时常欢快地唱起羌族古歌、跳起萨朗舞,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汶川、北川、绵竹、都江堰……穿越北纬31°的这些城镇与村庄,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地震。短短的十几秒时间,地崩山摇,天地失色。十年前的这场浩劫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十年过去,这些刻骨的伤痛或已被岁月抚平,劫后重生的十年光华,印证汶川山河重整的十年征程。
整整十年过去了,那些经历地震的人过得好么?
十年是一个归结,更是岁月的印证。《留学》杂志通过四川省教育厅国际合作处联系到重灾区北川中学的学生席浚斐,听他讲一讲这十年的故事。为方便读者阅读,文章内容以第一人称叙述。
不敢用“因祸得福”形容现在的生活良心上过不去
每次出去,都会被人问:“是北川人啊,那你地震的时候是怎么跑出来的?地震对于你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我都回答过无数遍了,回答的次数越多越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影响肯定是有的。
我家在北川擂鼓镇。十年前地震的时候,我正在北川中学读初一。当时正在上地理课,教室突然摇晃了一下。同學们都以为是近期在教学楼外作业施工的垃圾车搞出来的巨大声响,还有同学们撇撇嘴埋怨说上课时间垃圾车还会有这么大的动静。
停了大概一两秒,教室又开始晃动。那时候,我们才意识到是地震了。然后大家就往外跑,求生成为第一本能。脑袋里也没有多想什么,只有一个想法——往外跑。可是地震摇得非常厉害,我跑到前面,地板就把我摔到后面去。反反复复,再加上天花板不断有瓦片、石板掉落,那时候就怕石板砸到自己的脑袋。
我们的教学楼有三层高,楼道很挤。每个班都有70多个人,大家同时往外跑。结果可想而知,学生都被卡在楼道里,动也动不了。后面的同学不断往前涌,前面的同学又走不动。我被挤到了最里面,紧挨着墙。墙体又在持续晃动和倒塌,我的胳膊和手臂都被擦伤了。
几分钟后,我们终于跑了出来,跑到了操场上。操场上飞起的全是灰尘,我们根本看不清楚。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候左右,才看清楚周围的环境。
可能年龄比较小,也不知道害怕。我们班有78个人,有一个同学在地震中遇难了。他是第一个跑出教室的,没想到却被楼上掉下来的石板砸中了。
当时通讯也不发达,不像现在一样,学生人手一部手机。我家离学校有七八里路,跟学校隔着一座小山。平时住校,每个周末才回家。我就在校园里,等着家里来人接。
后来听家里人讲他们以为我活不下来了。他们听镇上的人说北川中学几乎全没了,我从小体弱,也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跟别人说话。我家里人就觉得这种情况下,我肯定跑不出去了。家里人当时都绝望的。没想到,我只是受了轻伤。
这次地震后,我开始关注国家大事、社会新闻,大学的专业也与此有关。广播里传来四川的字眼,我总是立马集中精力去听。新闻里播出的跟四川有关的消息,我总是多看两眼。地震后,汶川、北川、绵竹、都江堰等震区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经济、社会、教育资源不断地被引入震中区,国家领导人、各行各业的榜样、领军人物纷纷来到这里看望我们。赴香港、澳门游学,去英美俄意做交换生,这些机会都是我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活着的人受益很多,可死去的人呢?人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我不敢用“因祸得福”这四个字来形容今天的生活。因为这场灾难的代价太大了,就好像妈妈跟我说逝去的人都变成了夜空的星星,那我宁愿天空没有星星。
因地震与俄罗斯结下不解之缘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俄罗斯政府立即做出决定,邀请1500名中国地震灾区儿童于2008年和2009年,分两批次在暑假赴俄罗斯疗养。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交谈中表达了这一想法后,有关部门立即做出积极回应。在多部门的配合下,来自四川、甘肃的1500多名灾区儿童分两批次于2008年和2009年暑假赴俄罗斯疗养,期间大多孩子居住在“全俄海洋儿童中心”。
2008年7月,我作为疗养团的一员,也来到了俄罗斯。
第一次踏上俄罗斯这片神奇的国土,第一次来到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最年轻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新鲜与好奇不言而喻。我在“全俄海洋儿童中心”(下文简称海洋中心)疗养了21天,得到了海洋中心的精心照料。或是出于感激,我对这座被誉为俄罗斯远东明珠的城市,对这座城市里的人民,对俄罗斯这个伟大的国家,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不仅是我,也许所有参加那次活动的孩子们都对海洋中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开始想象未来能够和海洋中心再次相遇。离开海洋中心的那天,我来到了像油画一样美丽的海滨,在一张纸条上写下我的心愿和祝福,装进一个漂流瓶,扔进了蓝色的大海里。这个漂流瓶为我的俄罗斯之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也为我和俄罗斯之间新的关联拉开了序幕。
远东联邦大学是我在俄罗斯的第二次开始
2014年10月我开始了我的俄罗斯留学之旅……记得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把所有大学的志愿都填写成了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
资料显示,这所大学的校史,可以追溯到1899年创建的俄罗斯东方学院。2011年,俄政府将远东国立大学、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远东技术大学和太平洋经济大学合并成为一所全俄一流的大学—远东联邦大学。大学新校区坐落在俄罗斯岛童话般的阿亚克斯湾,由于很好地利用了2012年APEC会议的会址及其设备设施,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学生前往这里学 习。 2014年10月26日,我乘坐火车翻越秦岭,独自来到北京,启程赴俄罗斯读书……我在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办理好登机手续,前往登机口,一路上不曾回头—不敢回头,因为我知道,尽管理未来值得憧憬、拼搏,但过去同样值得怀念、回味。
我忘不了妈妈送我走出乡关,久久不肯离去的背影;我忘不了特大地震灾难之后重生的北川中学—就在这所崭新的学校,我和幸存的同学完成了高中学业、步入了大学校园;我忘不了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那是全球最年轻、最美丽的一座现代化城 市……
到了俄罗斯的第一个周末,我身不由己地去了海洋中心,今天的我都不敢相信凭着零水平的俄语,在2014年我是怎么找到那里的,也许靠的就是心中那种强烈的愿望 吧。
从海洋中心回学校的路上,开始下雪,那是我在俄罗斯见到的第一场大雪,也是我和我的家乡,我的祖国相隔最遥远的第一个下雪天。
作为全系唯一一名外国学生废寝忘食学俄语
第一年读预科,我废寝忘食地学习俄语,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和俄罗斯人交流,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主动参加俄罗斯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努力了解俄罗斯文化,及时融入校园生活、熟悉当地生活……这一年来,我收获不小,不仅初通俄语,还结识了不少俄罗斯朋友,以及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第二年,入系学习之后,学习难度明显比预科的时候提升了很多,作为全系唯一一个外国学生,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因为一人而放慢讲课进度,这对于一个只有一年俄语学习经历的中国学生来说,确实不大容易,不过课后我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的帮 助……
随着中俄两国友谊的不断加深、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前往俄罗斯留学。在远东联邦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一直位居俄罗斯各高校的第1名,据校方统计,截至2017年1月,这所大学在读中国留学生已经达到1830余人,绝大多数都是攻读经济管理、俄语和国际关系,也有少部分选择文化学和工程等专 业。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所拥有众多中国学生的学校,却长时期没有建立一个中国留学生会,这给中国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学校与中国学生之间也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该怎么办?
勾勒蓝图在俄创办中国留学生会
2016年4月,我和几名中国留学生克服了繁重学业等诸多困难后,开始勾画在远东联邦大学建立中国留学生会的蓝图,消息一出,就得到了广大中国学生的赞同和支持。6月,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前往莫斯科,参加了“首届全俄中国留学生代表大会”。
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莫斯科,全程9288公里,飞行了9个小时,我们在蓝天白云间畅所欲言,谈了很多话题,其中包括刚刚着手筹办的学生会、中国学生日常遇到的各种问题、自己过去的故事和对未来的憧 憬……
在“首届全俄中国留学生代表大会”上,来自全俄罗斯各地的中国学生代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热烈的讨论,向留俄学生总会和各地分会请教了如何办好中国留学生会的有关事宜,这为后来“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会”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莫斯科返回学校之后,我们立即起草成立学生会的有关文件,到处奔走、呼吁,争取学校领导、老师和全体中国留学生的支持,经过充分醞酿、筹备,2017年2月22日,“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会”终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宣告成立了!
这一天,符拉迪沃斯托克大雪纷飞,正印证了祖国“瑞雪兆丰年”这句古话。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会是在中国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馆领导下,由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组建的以远东联邦大学全体中国留学生为对象的非营利性服务组织。
成立初期,学生会设置了主席团、秘书部、宣传部、组织部、新生部、志愿者部、后勤部、文体部和博联会等部门;此后,随着学生会的不断发展、学校以及在校学生情况的变化,学生会的组织结构又曾做过调整,做到了“与时俱进”。
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留学生会得到了学校方面的认可,赢得了中国学生的支持,因此成立时间虽短,但经主席团和各部共同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学生会将中国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收集整理,提交给学校方面,学校第一次以正式的书面文件作了回复;在与新校长的见面会上,学生会受邀派出23人组成代表队参加,所派人数位居所有代表队之首;2017年3月底,学生会进行了第一次“迎新”活动,为新生提供了接机、办理入住、熟悉校园和安全知识培训等一系列服务;6月,学生会举办了以“约定好,再相见”为主题的中国留学生毕业晚宴;9月,学生会还参与第三届俄罗斯东方经济论坛的志愿服务工作,为参会的中国代表团提供志愿服务。除此之外,学生会也积极参与了“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馆”开馆仪式等活动。
望及尘埃不见家毕业还想回四川
关于未来,我没想很远。
先把本科读完,然后继续在这里读研究生。读完研究生后,目前打算的是回到四川。我是一个比较念家的人,俄罗斯常下雪。每每下雪,都会引发无限相思之情。想念我的家乡无论是新县城还是各场镇,想念经历特大地震早已迁入新居的羌族同胞、父老乡亲。十年了,该忘记的都忘记了,还得过好现在的日子。人们时常欢快地唱起羌族古歌、跳起萨朗舞,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