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in1986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1 2、江苏省食品生物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1 3、江苏省食品资源开发与质量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 徐州 221111)
  摘 要: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选择,是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助推器,是高校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是高校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的现实选择。本文阐述了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理念,分析了当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徐州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地方院校的特点,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014-03
  Abstract: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s a significant strategy for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 important booster for excellent talent training, a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ining the applied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a realistic cho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s and ideas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explore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chool orientation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场所,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工作。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扩招现象普遍存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由精英式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成长最快的新生力量,因此科技和人才的结合是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高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走特色发展的最好途径之一[1]。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理念
  协同创新的定义最早由麻省理工学员研究者彼得给出,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网络小组成员通过网络来分享信息、思想等,最后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这一概念被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是指在科研创新系统中,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三大主体之间互相协作配合,形成创新合力,从而形成创新产出[2]。协同创新理念总体来说分为协同与创新两部分,创新包括技术与非技术创新[2],是人们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取新事物的过程;协同创新超越了以往创新模式,实现协同联盟共赢的目的。
  二、高校实施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协同创新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
  “协同创新计划”即“2011计划”是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探索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加快推动企业和高等教育的转型与改革,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创新竞争能力,使我国尽快加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都提出了协同创新的联合培养模式。
  (二)协同创新是高校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参与协同的子系统目标规划、建设、运行、发展等都要围绕总系统的总目标,并服务于整个协同创新系统。协同创新理论要求协同创新工作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去实施,该系统工程包括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机构等部门,它们有自已的优势以及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在优势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各系统共同协调合作,形成强大的合力及协同效应[4]。
  (三)协同创新是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保障
  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有效支撑理论教学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較为缺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备,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课堂教学的实施、实习实训的指导等方面没有较好地重视学生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行业、企业与高校融合不足,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企业或行业的实际需求。为此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之间深度合作,突出实践教学以及学科交叉等教学环节,走协同创新之路,给学生提供自主创新学习的弹性平台。
  (四)协同创新是应用型高校争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选择
  大众化教育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各高校之间在生源、师资、经费、办学规模等方面竞争较为激烈,高校要扩大发展,就要跨领域吸收各类优秀的教育资源。于是高校通过实施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探索校——政、校——企、校——所之间的协同创新教育改革模式,增强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发挥行业、企业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以提高学校与地方合作办学的实际效果[5]。   (五)协同创新是高校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的现实选择
  受科技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高校的研究很少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由于研发队伍不强、科研与产业结合少、技术问题难以进行突破、创新能力不足,最终导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不多。要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与企业、行业协同创新是突破点,创新需要协同,唯有协同才能1+1>2,创新才有真正的生命力[6]。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环境浮躁,无意协同创新
  因利益的驱动使校园文化缺乏长期稳定的建设方案,出现外热内冷的态势。师生难以静下心来进行创新研究,学生创新意识得不到提高,好的创新成果难以出现。这种浮躁也导致学校对教师关心引导不足,缺乏对老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创新培养,进而造成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
  (二)教育功利化,制约协同创新教育
  功利化现象普遍存在,在就业压力的驱使下,学校更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研培训、公考培训,二学历学习申请,把各类的证书当作就业的砝码。正是因为这种功利化教育和学习,虽然学校能获得了95%以上的就业率,但培养的学生缺乏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7]。
  (三)目标、利益不一致,难以协同
  参与协同创新的人员来自各学科、各部门、各企业,在思想、价值观、人生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目标的追求、对利益的诉求都有差异,高校要的是科研成果、企业要的是经济效益、政府要的是GDP增长,各成员目标不统一,导致协同创新群体内部出现矛盾与分歧。在同一平台上很难共同谋求合作,很难激发协同方的主动性,导致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难以实现。
  (四)评价机制相对落后,创新成果难产
  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当前高校尚未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对于复杂的创新能力评价尚难以实现,这种简单程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最终难以将学校、企业、教师与学生导向到更为复杂的创新活动中去[8]。
  四、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专业文化建设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紧密围绕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大应用观、大工程观、大生活观、大文化观”为宗旨,以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构建“崇尚实践、崇尚技能、崇尚团队、崇尚诚信”的价值取向,通过营造校社结合、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专业育人环境,构建“四位一体”的专业文化架构。学校大力推进大学生素养建设,努力提升“五个一”工程,其中之一“参加一个科技创新团队”就是培养学生协同创新的理念。
  (二)加强校企合作 改革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学校服务苏北的办学特色,围绕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实际工程和应用为导向,以工程实践和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关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教学和科研的统一,坚持产学研协同育人[9],探索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或行业、科研院所)协同的教学方法改革。主动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提高合作办学的实效,帮助教师对校企协同的融合。实行订单式培养,如我校与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从2009年开始合作,探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全校招收“四季沐歌班”学生,由四季沐歌和学校共同承担课程传授,校、企提供创新实践环境,几年来培育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优秀科技论文等创新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批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适应社会需求制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这一纲领性文件,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集中体现和实现途径。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制定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的课程导向就是要坚持学校与行业企业对接、学校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建立基于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新理念,重新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减少重复知识讲授,做到培养标准——知识与能力要求——课程与教学环节三者统一。新方案中增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岗位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大学语文》等课程,单独设立“素质拓展”板块,集中实训课不低于总学分的25%,通过多渠道创设协同创新途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促进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催化剂。从2012年开始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技术与工程专等专业招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班。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行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维维集团等近10家企业参与培养,采用3+1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时长为3年,企业为1年。学生在企业参加生产实习、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还可进行产品研发、机器调试等项目研发,培养了专业创新能力和协同沟通能力。
  (五)完善实践教学环境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模式建设一支具有工程经验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每年派出一批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技术锻炼和能力提升,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鼓励校企合作,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在企业得以转化应用,反之,高校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企业单位进行实验检测,企业的技术理论在学校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校先后建成多个省市级工程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商贸物流园等实践教学环境,搭建了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工程实训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完成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岗位训练、创新实验等协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使应用型本科院校走出一条渠道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切实提升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东方.新建本科院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思考[J].教育评论,2013(3):123-125.
  [2]刘琳.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5(9):175-176.
  [3]朱颢东,李红婵.探索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8-19+21.
  [4]李念良,李望国.高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与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6):76-78.
  [5]乔玉香,安立龙.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4(10):109-111.
  [6]蔣华林,饶劲松.以大学联盟为平台推进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56-59.
  [7]王文祥,徐杰玲.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45-47.
  [8]张昌凤.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6-20.
  [9]刘有耀,蒋林,杜慧敏,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76-8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途径与实践研究(2015JSJG256)。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YGJ1320)。
  作者简介:朱蕴兰(1968,5-),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教学。
  通讯作者:陈宏伟(1963,11-),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本研究以用人单位、商务韩国语课任课教师和学习者为对象,通过FGI方法调查了学习者和任课教师对现有商务韩国语教材的使用体验和新教材的编写需求;韩语系毕业生根据就业后在工作中的体会对高校韩语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反观与思考;以及用人单位对商务韩国语人才的需求等问题。然后,就深度访谈调查结果做出概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新教材编写中的难易度、专业性、趣味性、简明性、开放性等问题的把握上提出了相应
期刊
摘 要:文章对大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以定积分的概念为例,对大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包含概念的引入、解释、应用和延拓等方面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关键词:大学数学;概念教学;定积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083-02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广东省8所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现狀的抽样调查显示,存在着教学任务重,教学理论、方法、技能欠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协调;生活压力大,职称晋升困难;组织和自我职业发展规划缺失等问题和困难。提出了鼓励高年资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传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方法培训;建立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完善教学考核机制;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组织支持环境,改革现有职称评
期刊
摘 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政治性。“概论”课的教学应该充分的尊重历史,结合历史,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帮助和鼓励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艰苦实践,加强革命道德教育,自觉同各种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的历史虚
期刊
摘 要:团的基层组织的活力,决定着共青团最本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文章旨在以基层团组织为基点,研究怎样激活基层团组织活力,通过分类引导,搭建平台,用兴趣爱好吸引青年;通过创新方法,重心下移,用团小组凝聚青年;通过借助载体,开拓思维,用新媒体走近青年;通过服务至上,关注需求,用贴心服务赢得青年。  关键词:基层;团组织;活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事务日益增多和繁杂,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上创新了思路,提出了具有特色的注重公共精神塑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15
期刊
摘 要:文章结合应用数学专业实际现状,指出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从课程的合理设置,教师有层次的进行知识传授,学生有规划的进行知识吸收,通过实践应用再对理论知识提供有效反馈这四方面攻克挑战,为社会培养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数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206-02 
期刊
(上海商学院,上海 200235)  摘 要:大学生群体的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高校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高校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发生是不可回避的,重视和研究学生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对突发事件妥善处理的方法,注意思想疏导和教育,依法办事,对维护校园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校园环境下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群体行为为研究对象,从突发性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行为演化过程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处于校园
期刊
摘 要:为了探讨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状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43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对己负责、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富有正义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心国家大事,但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着明显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弱化的现象。  关键词: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
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本文以NY高校辅导员为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组织公平感量表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认为,辅导员的组织公平感可以划分为分配公平、程序公平、领导公平及信息公平四个维度。  关键词:辅导员;雇佣关系;组织公平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