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南亚看中日关系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_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骂战”、“两强相争”、“中国崛起”、“日本复古”……近期以来,翻开各国的报章或打开电视机,几乎没有一天不出现“中日交恶”日益严重的消息与评论。中日两国会不会擦枪走火?万一开战,谁会占上风?……时逢甲午战争120周年,相关话题更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与此同时,倾向于将问题简化成“中日博弈”或者“中美日三国演义”的言论也比比皆是。
  笔者认为,中日交恶不能简单地用两国势力消长逻辑(即“强弱论”)来涵盖,亚太形势的紧张,也并非中美日“大三角”简单的分离和组合。从这个角度出发,将中日摩擦之加剧简化为日本担忧中国之崛起,也许能点破某些日本人存有的“天无二日论”的传统思维,但却不能全面说明今日问题的焦点与真相。
  同样的,中美日三国关系也不能用“三国演义”般的简单思维来推理或臆测。对于世界“霸主”白宫的一动一静,各方当然应该予以关注,但对其大小官员的一言一语给予过多的推敲和诠释,再为此而一喜一忧,并无助于我们对当前亚太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更不能轻易将之作为中日关系变数的依据。
  要了解中日两国交恶的根源和安倍晋三首相何以旁若无人地高举复古旗号,还得追述日本的“战后处理”及其国内主和、主战思潮与势力之消长,也得略知战后以来美国亚太战略的变与不变。与此同时,还得知道在上述格局之下,中日关系错综复杂与曲折发展的历程和面对的难题。
  冷战框架规定战后日本走向的
  三大条约
  要谈战后日本的政治外交史,谁都不能绕过1952年4月28日这个重要纪念日。因为就在这一天,两个决定日本命运的条约,即《旧金山媾和条约》和《日美安保条约》正式生效;与此同时,一个决定日本对中态度的《日华和平条约》(北京有人戏称为“日蒋和约”),也于同日签署。
  如果说,《旧金山媾和条约》意味着美国占领军结束其单独占领日本的体制(安倍政权称之为“主权恢复日”)的话,同一天生效的《美日安保条约》则规定了之后美日之间的主仆关系。至于《日华和约》的签署,则明明白白向世人昭示东京将紧跟美国的冷战战略,只承认逃往台湾的蒋介石政权,而不与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打交道。
  中日关系正常化后的不正常问题
  东京与北京如此这般不正常的关系,直到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特别是1978年两国签署和平条约之后才告一段落。但是,围绕着“历史”问题与“台湾”问题,两国并未达成圆满的协议。
  对待“历史”问题,东京虽然吞吞吐吐,被迫从“(给对方)增添了麻烦”,改称为“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并表示“深感责任”和“深刻反省”,但却拒绝以白纸黑字表示“道歉”。
  而对待“台湾”问题,日本虽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但并不直截了当承认台湾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是对中国视台湾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立场,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
  对于善于咬文嚼字的日本外务省官员来说,正如“反省”不等于“道歉”一般,“理解和尊重”也并不意味着日本全面同意台湾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围绕着“历史”与“台湾”两大问题,中日两国间的争吵之所以从不间断,道理就在这里。
  除此之外,尽管1972年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1978年中日又签署了和平条约,但仍遗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钓鱼岛(日本称之为“尖阁列岛”)的归属纷争。
  针对钓鱼岛问题,根据当时各媒体报道,时任中国副总理邓小平1978年10月在东京举行的记者会上,曾发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谈话。他指出:
  “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
  他同时表示,两国政府把这个问题避开是比较明智的,他相信未来总会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邓小平的这番谈话,据当时日本各大报的现场报道,台上台下是一片热烈的掌声。自此之后,也未见有任何日本官员对此提出哪怕是些微的异议。由此,“搁置争议是中日两国达成的默契或共识”成为国际舆论界的常识与定论。
  但这个“定论”在1996年却有了微妙的变化。
  美日安保“重新定义”给日本壮胆
  1996年,日本官方的对华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悄悄地(或者说是试探性地)打出了“否定(搁置争议)共识”牌。
  针对时任中国驻日大使徐敦信就日本政府纵容右翼团体在钓鱼岛修建灯塔提出的抗议,时任日本外务次官林贞夫的回答是:
  “尖阁诸岛是日本固有领土,日本从未同意将领土问题搁置处理。”
  不过,也许是意识到这一否定共识的言论来得过于突兀,素来不忘“国益至上”的日本各大报都小心翼翼地将此番新表态缩至最小栏寸的版面刊载,《朝日新闻》则索性对此只字不提。
  日本当局为何沉默了近20年,突然试探性地抛出了“否定共识”论呢?就亚太形势而言,是美国总统克林顿与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于1996年4月17日签署了为安保重新定义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则此时的日本政坛已逐步进入了“总保守化”的时代。
  美日安保“重新定义”的重点有三。其一是两国的“假想敌”,已从昔日的苏联,转为今日“崛起中”的中国;其二是再度确认华盛顿推行“以日制中”的政策;其三是将原有美日两国安保条约涵盖的范围从“远东”扩大到“亚太”。正是在美国为日本“壮胆”的背景下,日本保守论客重新拾起了战前的“天无二日论”。与此同时,日本的保守论坛开始将注意力从日俄争执的“北方领土”转为“南方领土”(即钓鱼岛纷争)了。
  针对当年日本试探性打出的“否定共识”牌,笔者曾在第一时间为《联合早报》写了《钓鱼岛争议与日本的四张王牌》的评论文章。所谓四张王牌,一是“中国威胁论”牌,二是“两岸分裂”牌,三是“经济”牌,四是“北京怕乱”牌。   不过,事隔14年后的2010年,当日本民主党政府利用“撞船事件”,公开否定两国存有共识(否认与中国之间存有领土争议)时,笔者注意到东京手中其实只剩下了三张半牌。因为,原本作为向中国施压的最大王牌,即以ODA为武器的“经济牌”,已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而丧失了其威力或者有被反打“经济牌”之虞了。
  另外,与1996年相比,“两岸分裂”牌的威力也今非昔比。于是乎,在“撞船事件”和“购岛事件”(2012年)之后,东京最拿手的只能是鼓吹“中国威胁论”和渲染“北京怕乱”了。
  而从近一年多来北京日益强硬的姿态来看,东京遭受的最大冲击,就是其再也不能利用北京为“维稳”而“自我克制”(日本媒体的惯用语)的弱点了。
  一脉相承的修宪之路
  就在中日摩擦日益加剧的同时,日本与另一重要邻国,即与日本享有“共同价值观”的韩国,也在独岛(日本称之为竹岛)主权的归属问题上发生激烈的争执。
  而安倍的参拜靖国神社和扬言要收回三个日本官方早年为缓和亚洲民众不满情绪而发表的 “反省”谈话,更引起了国际舆论界的哗然和抗议。这三个谈话就是1982年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宫泽喜一为收拾教科书问题残局而发表的“宫泽谈话”;1993年时任内阁官房长官河野洋平对慰安妇问题发表的“河野谈话”;1995年时任首相村山富市发表反思二战的“村山谈话”。
  笔者认为,安倍的这些言行,并不是某些论者所说的是为讨好选民的政治秀,也不是一小撮右翼捆绑日本国策的结果。而恰恰是安倍第二次内阁的最大目标,即完成“告别战后体制”。当然,这也是曾被视为“不负责任”和“无能”首相的安倍得以重掌政权的惟一“合理解释”的理由。
  安倍的“告别战后体制”,其实就是1984年中曾根康弘提出的“战后政治总决算”路线和1993年小泽一郎抛出的“普通国家论”的翻版。三者的共同目标,无一不是要抛弃限制日本军力的“和平宪法”。这也是1947年日本实施战后新宪法后与战前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保守派人士的“夙愿”。安倍的外祖父、也是甲级战犯的前首相岸信介如此;鸠山由纪夫的祖父鸠山一郎首相也是如此;即使被认为是“重视经济、轻视武装”的战后名首相吉田茂(麻生太郎的外祖父),据小泽一郎的解读,其内心想的也是要在适当的时机,摆脱战后宪法对日本的牵制。
  换句话说,战后日本保守阵营内部的“鸽派”和“鹰派”虽然时有争议,但在修宪问题上的立场基本是一致的。
  “博弈论”与“是非论”
  既然修宪是日本保守派的共同“夙愿”,那么向国民美化战争(包括参拜靖国神社)及篡改教科书,便成为历届日本政府急不容缓的国策。特别在被认为是“修宪最大障碍物的社会党”(中曾根语)消亡之后,日本国内为战前翻案的言行更是变本加厉。日本民众从“反战”、“恐战”、“厌战”到逐步“认可”或对安倍政府急速向右转感到“无奈”,正是保守阵营战后长期以来营造“舆论空气”的结果。与此同时,利用领土纷争刺激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为修宪制造舆论,更是战后日本主张“重新武装”者惯用的手法。近年来中日摩擦之加剧,与东京改变战略,将焦点逐步从“北方领土”转为“南方领土”不无关系。
  由此来看,今日中日摩擦之加剧,固然有两国对“领土”与“台湾”问题争执的原因,但更与日本力图修宪和否定侵略战争的史观和冀图向海外派兵的总体战略密切相关。将中日两国之间的摩擦简单地理解为“两国的博弈”或者是两国国力的消长,从而得出诸如双方“民族主义应该克制”、“甲方不应刺激乙方,乙方应该接纳甲方的崛起之事实”等结论,显然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核心与焦点。“各打五十大板”论或者只聚焦于谁强谁弱的“强弱论”,只会模糊问题的是非与真相。这是我们在甲午年谈论中日关系时不能不留意和引以为戒的。
  (本文为作者在新加坡颐和轩俱乐部主办的座谈会“中日交恶又逢甲午年”的发言稿)
  (作者为新加坡旅华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
其他文献
近期,苏贞昌领导下的民进党因未能随着客观形势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多次在重大议题中失焦,连带让苏式领导风格在党内外备受质疑。与此同时,党内围绕明年党主席选举及2016年“大选”提名不断上演合纵连横的戏码,派系割据局面不断强化,呈现出路线之争与权力斗争相伴随的特点,进一步削弱苏贞昌的领导权威。随着民进党内务实派、中生代乃至理性支持者的不满情绪持续发酵,“向开明政党转型”的呼声或将促成民进党路线的改变。 
9月29日,阿富汗举行新总统就职仪式,前财政部长阿什拉夫·加尼正式取代卡尔扎伊成为阿富汗新一届总统。  阿富汗大选可谓一波三折,前前后后折腾了半年多才最终尘埃落定。4月5日,阿富汗举行总统大选,前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得票率领先,加尼则紧随其后。由于无人得票过半数,阿卜杜拉和加尼于6月14日举行了第二轮选举。7月7日,阿富汗“独立选举委员会”公布计票结果,加尼成功反超,得票率超过了阿卜杜拉。阿卜杜拉阵营
2012年对于奥巴马总统来说,能否赢得连选连任是他施政的主要任务。在诸多影响选举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因此,克林顿1992年在竞选时说过的一句话“关键是经济,傻瓜!”对今年的大选仍然适用。而在外交方面,奥巴马则面临着异常复杂的形势,能否应对这些局面,迎接严峻挑战,也直接考验着奥巴马政府,左右着奥巴马的选情。    考验之一:伊朗核问题的不确定音符  对于当今的美国来说,没有一个外交问题比伊
4月16日,总部位于华盛顿的世界银行集团宣布,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的韩裔美籍医学专家金墉,将于7月1日接替到期卸任的现任世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成为世行第12任行长。  金墉的胜出,有着多重标志意义。首先,这是世行1945年正式成立以来,第一次出现多个候选人竞争行长这一职务。世行董事会新出台的甄选规则,允许世行成员国推荐行长候选人,而不是再由美国垄断人选提名权。此次尼日利亚财政部长恩戈齐·奥孔乔-
甲午战争的惨败引起了国人百多年来无数痛定思痛的检讨与深思,总结出了很多原因,其中尤以关于制度、精神、战略、文化等因素的研讨最广泛、最深刻。在众多失败因素中,我却更想强调一下武器装备落后的因素。我认为这是个极其重要的直接因素。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甲午海战的关键一役,本文仅对黄海海战双方军舰的装备战力因素进行钩沉与对比,以期由小见大。  黄海海战双方军舰战斗性能对比  1894年9月
《中国领事工作》(上下册)  《中国领事工作》编写组  2014年2月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经过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多年的资料积累及近一年的组织编写,在1991年《新中国领事实践》一书的基础上,《中国领事工作》(上下册)已于2014年2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约80万字,分为“领事关系编”、“领事制度编”及“领事业务编”。通过全书尤其是“领事关系编”,可以让读者触摸到中国外交为民的历史脉搏并
2014年5月2日以来,越南对中海油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西沙群岛海域开展正常的钻探活动不断进行干扰和破坏,强调钻井平台是在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之内。其实,钻井平台是在我国的西沙群岛海域,距离我中建岛仅17海里,而距离越南海岸却有150海里之遥。越南近日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扬其对西沙群岛拥有“主权”有所谓“历史法理依据”,威胁将对中国钻井平台“采取法律行动”。众所周知,西沙群岛历来属中国领土,是没有
澳门回归祖国将近15年了。我感觉澳门变化很大,总体来讲有两点:第一,澳门和祖国同步,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第二,澳门始终坚持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为实践“一国两制”积累了成功经验。  在我担任驻澳公署特派员的两年多时间里,澳门发生了很多值得回忆的往事,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事件之一是澳门首任特首何厚铧的第一次出访。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20
认识画家荣宏君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场合: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朝鲜时。因为谈得来,所以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记得那次出访我们团带了很多的礼物,最高级别的就是荣宏君的画,作为访问团的最珍贵礼物送给了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之后,对中国画知之甚少的笔者,因为有了这样一位画家朋友,开始对国画产生兴趣。而最擅长画梅花的荣宏君也每每向笔者介绍如何欣赏国画,如何欣赏他最擅长的国画梅花。在有了微信之后,笔者更是经常
2015年10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左)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与该国总统阿坦巴耶夫举行会谈。  10月23日~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了中亚五国。这是自2006年8月时任总理小泉纯一郎之后,日本首相时隔九年再次访问中亚,同时也是日本首相第一次访问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访问期间,安倍与五国首脑分别举行了会谈,提出了未来日本与中亚发展关系的三个支柱,即彻底加强与中亚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