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专家:
很高兴在枫林如火的美好金秋再次来到北京大学,参加第二届北大歌剧论坛,与各位专家就论坛主题“中国歌剧民族性的当代呈现及其创作走向”进行研讨,就中国歌剧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歌剧作为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融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为一体,是衡量一个国家舞台艺术创作、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加快中国歌剧发展已成为共识,中国歌剧的创作、演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等各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探索中国歌剧未来发展之路是学者和艺术家共同关心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也为中国歌剧发展指明了道路——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必由之路。
探索中国歌剧的发展,必须明确我们要坚守的文化立场,必须明确中国歌剧的本质特性,那就是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民族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反映着“特定民族的价值追求、理想情操,是该民族精神力量和国民品性的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从五千多年农耕文明中孕育而生,经过儒释道思想文化的浸润,贯穿于百姓日用常行之中,形成了独居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发源于地中海沿岸的西方文化,遵循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传统,具有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中西方文化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文化背景、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语言、礼仪、风俗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反映在音乐上,则是中西方音乐的内容、形式,所蕴含的主流思想、价值观,情感和审美都有很大不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基因,在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基因和特色,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
中国歌剧冠以“中国”二字,应该有着鲜明中国文化特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发展中国歌剧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民族性,这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唯有对民族性的坚守,才能有真正的中国歌剧。坚持民族性,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歌剧只有植根于中华民族广阔丰厚的沃土才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中国歌剧只有植根于中华文化,走民族化之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情感、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才能越走越远。
音乐是揭示和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认识的一种形式,是人的认知、思考、情感和精神的一种表现。无论什么样的音乐,都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绝对自我的精神产品,必然与人类所处其中的自然、社会、人类自身发展的环境和历史相关。因此,音乐的主流和主体必然要表现时代精神,必然要服务社会和人民,要紧跟人类发展的脚步,要与时代紧紧呼应。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也必然要反映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发展,要体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必然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中国音乐、中国歌剧和声乐的发展,立足点一定是中国,也只能是中国,一定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去发展。
当前有几种错误的观点:一是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视角来谈中国文化,来审视和评判中国文化;二是提出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文化;三是完全照搬西方文化。这三种观点显然都不符合中国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实际,不是中国文化、中国音乐和中国歌剧发展的出路。完全照搬西方,其结果只能是生搬硬套、拙劣模仿;以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音乐文化,也很难建立起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歌剧的出路只能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发展和提高。这一点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也能得到印证。从20世纪初发展到现在,中国的艺术家创作演出了大量的歌剧作品,但真正流传至今,能被人们记住和传唱的,只有几部经典的歌剧,如《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等。这些歌剧的共同特点是民族性鲜明,讲述的是中国故事,表达的是中国人民的感情,弘扬的是民族精神,音乐、语言和表演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典型的中国审美特质,符合中国人的情感和审美需要。
中国歌剧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民族性,就要从中国的现实出发,立足本民族文化土壤,去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沈阳音乐学院重新排了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作为国家艺术基金滚动支持项目,经过三年反复的修改打磨,这部民族歌剧得到不断完善,深受观众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歌剧《星星之火》的复排和演出,为沈音研究发展民族歌剧积累了经验,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发展中国歌剧的信心。中国歌剧必须走民族化之路。具体来说,歌剧的题材要民族化,要反映中国人民不同时期的现实生活。歌剧的音乐创作要民族化,要有符合中华民族欣赏和审美习惯的创作思维,善于用收集、提炼加工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创新,来表现歌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歌剧的语言要民族化,要突出民族语言特色,语式语气应该是中国化的,演员的发音吐字应该是字正腔圆的,要有中国味道。反映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风俗,用民族的音乐,民族的语言,民族的表现形式,民族的审美情趣,来创作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和喜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歌剧,才是中国歌剧的发展之路。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保持自身的文化特性和民族性,同时要从不同文明中汲取养分,从世界各国借鉴经验,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独辟蹊径”。发展中国歌剧是同样的道理,要做好借鉴、融合、发展、提高的文章。一是要学习借鉴。要积极学习西方歌剧的创作技术技巧,吸收一切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二是要将西方成功经验做法与中国音乐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反映中国文化、民族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三是要做好理论研究,及时总结中国歌剧发展中的經验和不足,指导中国歌剧不断发展、创新和提高。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文艺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去发展和建设中国歌剧,更好地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中国歌剧作品,让中国歌剧这颗耀眼的音乐艺术明珠散发出更加耀眼的灿烂光芒!
很高兴在枫林如火的美好金秋再次来到北京大学,参加第二届北大歌剧论坛,与各位专家就论坛主题“中国歌剧民族性的当代呈现及其创作走向”进行研讨,就中国歌剧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歌剧作为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融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为一体,是衡量一个国家舞台艺术创作、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加快中国歌剧发展已成为共识,中国歌剧的创作、演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等各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探索中国歌剧未来发展之路是学者和艺术家共同关心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也为中国歌剧发展指明了道路——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必由之路。
探索中国歌剧的发展,必须明确我们要坚守的文化立场,必须明确中国歌剧的本质特性,那就是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民族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反映着“特定民族的价值追求、理想情操,是该民族精神力量和国民品性的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从五千多年农耕文明中孕育而生,经过儒释道思想文化的浸润,贯穿于百姓日用常行之中,形成了独居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发源于地中海沿岸的西方文化,遵循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传统,具有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中西方文化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文化背景、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语言、礼仪、风俗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反映在音乐上,则是中西方音乐的内容、形式,所蕴含的主流思想、价值观,情感和审美都有很大不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基因,在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基因和特色,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
中国歌剧冠以“中国”二字,应该有着鲜明中国文化特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发展中国歌剧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民族性,这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唯有对民族性的坚守,才能有真正的中国歌剧。坚持民族性,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歌剧只有植根于中华民族广阔丰厚的沃土才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中国歌剧只有植根于中华文化,走民族化之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情感、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才能越走越远。
音乐是揭示和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认识的一种形式,是人的认知、思考、情感和精神的一种表现。无论什么样的音乐,都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绝对自我的精神产品,必然与人类所处其中的自然、社会、人类自身发展的环境和历史相关。因此,音乐的主流和主体必然要表现时代精神,必然要服务社会和人民,要紧跟人类发展的脚步,要与时代紧紧呼应。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也必然要反映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发展,要体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必然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中国音乐、中国歌剧和声乐的发展,立足点一定是中国,也只能是中国,一定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去发展。
当前有几种错误的观点:一是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视角来谈中国文化,来审视和评判中国文化;二是提出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文化;三是完全照搬西方文化。这三种观点显然都不符合中国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实际,不是中国文化、中国音乐和中国歌剧发展的出路。完全照搬西方,其结果只能是生搬硬套、拙劣模仿;以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音乐文化,也很难建立起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歌剧的出路只能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发展和提高。这一点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也能得到印证。从20世纪初发展到现在,中国的艺术家创作演出了大量的歌剧作品,但真正流传至今,能被人们记住和传唱的,只有几部经典的歌剧,如《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等。这些歌剧的共同特点是民族性鲜明,讲述的是中国故事,表达的是中国人民的感情,弘扬的是民族精神,音乐、语言和表演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典型的中国审美特质,符合中国人的情感和审美需要。
中国歌剧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民族性,就要从中国的现实出发,立足本民族文化土壤,去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沈阳音乐学院重新排了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作为国家艺术基金滚动支持项目,经过三年反复的修改打磨,这部民族歌剧得到不断完善,深受观众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歌剧《星星之火》的复排和演出,为沈音研究发展民族歌剧积累了经验,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发展中国歌剧的信心。中国歌剧必须走民族化之路。具体来说,歌剧的题材要民族化,要反映中国人民不同时期的现实生活。歌剧的音乐创作要民族化,要有符合中华民族欣赏和审美习惯的创作思维,善于用收集、提炼加工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创新,来表现歌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歌剧的语言要民族化,要突出民族语言特色,语式语气应该是中国化的,演员的发音吐字应该是字正腔圆的,要有中国味道。反映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风俗,用民族的音乐,民族的语言,民族的表现形式,民族的审美情趣,来创作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和喜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歌剧,才是中国歌剧的发展之路。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保持自身的文化特性和民族性,同时要从不同文明中汲取养分,从世界各国借鉴经验,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独辟蹊径”。发展中国歌剧是同样的道理,要做好借鉴、融合、发展、提高的文章。一是要学习借鉴。要积极学习西方歌剧的创作技术技巧,吸收一切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二是要将西方成功经验做法与中国音乐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反映中国文化、民族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三是要做好理论研究,及时总结中国歌剧发展中的經验和不足,指导中国歌剧不断发展、创新和提高。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文艺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去发展和建设中国歌剧,更好地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中国歌剧作品,让中国歌剧这颗耀眼的音乐艺术明珠散发出更加耀眼的灿烂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