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长的领导角色中包括了管理者角色,传统理论强调校长的管理者角色,现代理论则更重视其领导角色。领导者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领导者,提升校长领导力的关键就是要在文化认知、文化创新、文化管理方面增强文化领导的向度,即提升校长的文化领导力。
关键词:领导;领导力;领导角色;文化领导力
校长既是领导者,又是管理者。校长以多重角色影响师生员工,显示了在学校中的领导力。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是改进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校长领导角色的界定及其领导力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无论是通过选举还是任命产生,过去一直简单地认为校长就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领导。提起领导,汉语中有时指领导者(leader),人们通常会想到一个拥有权力的人;有时作动词用(lead),那就是管人管事。本文强调“领导是一种行为过程,是领导者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群体进行率领、影响、引导的一种行为过程。”[1]由此我们认识到,成为领导者不仅仅是因为拥有权力,还包括能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去影响别人。正因为这样,即便权力相同的领导者,其影响力也是不一样的。
领导者的行为、实践、活动有几个核心的要素:领导者、追随者、影响力,价值取向、组织目标、任务绩效。在这些要素中,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领导者不能影响追随者的思维和行动,不能影响追随者的价值观和行为,那么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只能称为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领导者对追随者产生的影响力就是领导力,在英语中,lead这一单词本身还包含有(leadship)(领导力)的意思。
领导力并不是单一的能力,是领导者在领导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种综合能力体现在校长身上,就是教职工愿意追随校长向预定的目标迈进,同时使得教职工能够焕发工作热情并激活自身发展潜力。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逐渐明白:“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苏霍姆林斯基语)而校长在学校里具体扮演什么角色,说法也就多了起来,人们大多从校长的职业形象来定义,如美国学者迪尔强调,校长应该扮演八重角色:历史学家、侦探家、幻想家、陶工、诗人、演员、治疗师、教育家。但如果从专业发展来定位,校长的领导包括三大范畴:①价值领导——学校发展愿景的规划者和学习文化的营造者;②教学领导——教师发展促进者和创新人才激励者;③组织领导——内部组织管理者和外部环境协调者。[2]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传统理论只强调领导的二元性——管人及管事,人们习惯认为领导就是管理。实际上,领导和管理是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但本质上有不同:领导重在决策激励,管理重在执行控制。所以领导者做正确的事,而管理者是正确做事的人。但校长在学校中,既要担任领导角色,又要担任学校管理的主要责任人,所以校长的领导角色中就包括了管理者的角色。多重角色演绎的多种因素影响着校长的领导力,但归纳为最基本的因素就是法定权力、人格魅力和人文环境。
传统领导理论之所以强化管理思想,弱化领导理念,是因为它忽略了领导者的变革功能。美国领导学家科特指出:“保证组织的秩序和一致性是管理压倒一切的任务,而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变化和运动。”领导者不但以行为适应情境,也可改变情境。领导者要主动制订未来的组织目标,塑造人们的信念、价值及态度,并发展未来的选择。所以,领导不单影响从属或成员行为的过程,也影响他们的态度、价值及信念;不单影响个别成员,也影响整个组织;不单达到目标,也要发展目标及建立组织文化。从中也可以看出,领导者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领导者。校长的文化领导对学校表现非常重要,而校长领导力的核心正是在文化层面。
二、文化领导和文化管理—提升校长的文化领导力
文化领导的理论最早是由西方提出的,如萨乔万尼在教育组织方面提出五种领导动力模式(校长领导的五个方面:技术领导、人际领导、教育领导、象征领导、文化领导),以此来解释校长领导如何与卓越学校表现相关。香港教育学院郑燕祥教授则结合西方模式提出了学校领导的五个向度:人际领导、结构领导、政治领导、教育领导、文化领导。
第一,人际领导。学校领导者支持成员、助长合作,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及满足感,并鼓励正面的人际关系。
第二,结构领导。学校领导者深思熟虑,发展出明确的目标和政策,使成员为后果负责,并提供合适的技术支持,以计划、协调及实施学校的政策和工作。
第三,政治领导。学校领导者能说服有关人士互相团结和支持,并能有效地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
第四,教育领导。学校领导者鼓励专业发展及教学改进,诊断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事宜给予专业意见及指引。
第五,文化领导。学校领导者富于激发、具有魅力,并能建立影响个人和小组的使命、价值及规范的学校文化。[3]
这里,“领导”被定义为学校领导的一个向度,“领导”的含义主要指向“leadership”,即领导力。一个领导力强的校长应该是多向度领导,尤其是校长如果忽略学校生活的文化及政治因素,就不足以形成全面的强势领导。研究还表明,校长文化领导的向度愈强,学校的组织效能就愈强,且有利于学校发展改进。所以,提升校长的领导力,重在增强校长文化领导的向度,换句话说,就是要提升校长的文化领导力。
文化领导力的实质就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影响力,它对领导活动具有导向、制约和示范作用。从结构层面来分析,文化领导力表现为领导者通过文化认知、文化创新、文化管理来影响组织成员,改进和实现组织目标。提升校长的文化领导力,就是要提升校长的文化认知力、文化创新力、文化管理力。
1.提升校长的文化认知力
文化认知力是一种文化反思、文化批判,以及领导者自我塑造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既要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更要明白选择发展的方向。”校长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办学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动选择上。[4] (1)提升校长的文化认知力,首先在办学观念和行为的选择上要进一步指向师生的积极成长。当前,很多校长正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但大多数只是表面看上去热闹,而热情往往不能维持长久,就是说那些特色文化没有生命力,根本的原因是那些所谓的特色文化缺少教育的普世价值。校长文化自觉的核心应倡导教育的普世价值,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效提升教育质量。这里的教育质量不仅指成绩,还包括其他方面素质的提升;不仅指结果,还包括学习的过程。校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文化姓“教育”,名“学生”,谱系是“课程资源”。
(2)提升校长的文化认知力,还须通过自觉带领师生团体走出造就了这个团体的旧文化,同时开始适应性更强的发展性变革进程。这种洞察具有文化的局限性及发展以使其更具适应性的能力,就是领导力的本质和最大挑战,也是判断校长文化认知力的重要指标。
2.提升校长的文化创新力
美国著名管理咨询专家埃德加·沙因认为:“文化和领导者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当一个领导者创造了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同时就创造了文化。”而领导者在文化创造方面有三大功能:创建、维持或毁灭文化。文化创新力表现为对学校文化的创建或维持,使学校文化保持长久不衰。校长的文化创新力可以从学校文化形成和生成的不同角度上着力提升。
(1)在学校文化形成的途径上着力。学校文化的形成途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创生型、提升型、沿袭型。创生型文化是对学校新文化的奠基;提升型文化是对学校旧文化的突破;沿袭型文化是对学校原有文化的累加。校长的文化创新力具体就体现在对学校文化的奠基、突破或累加上。
(2)在学校文化生成的过程上着力。埃德加·沙因认为,真正的文化是隐含在组织成员中的潜意识,并将组织文化定义为“一系列的内隐假设,有关一群人如何分享和决定他们的认知、思想、情感以及公开行为的程度。它借由组织成员的共享历史和期望,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互动的产出所形成[5]”。文化是被学习到的行为,领导者和组织中的各种群体在认知、感情、行为方式等方面相互影响的过程就是文化生成的过程。埃德加·沙因通过观察组织中的各种群体,说明在群体根底中潜在的个人之间情绪过程,解释了文化定义中包含的诸如被共有的解决方案、被共有的理解、被共有的共识等概念。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要着力提升和校内各种群体沟通的能力,“领导者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一个高度自觉的、高产出的工作团队;领导者们要建立沟通之桥。”[6]另外,校长要着力构建人本化、校本化、民主化的管理文化。任何学校都有三种文化: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文化”、以教师为代表的“教学文化”、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三种文化相互影响,如果“管理文化”颐指气使、独断专行、缺乏民主,对学校的“教学文化”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教师们走进课堂用校长的这种管理手段来对待学生,那么学生也就有可能受校长、老师的影响,在相处的过程中失去平等的关系。[7]所以,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我们更要有勇气说“好校长走了,好学校仍旧是好学校”,因为好校长一定会将好学校的灵魂植入师生的生命之中。
3.提升校长的文化管理力
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孙鹤娟教授在《学校文化管理》一书中指出:“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靠管理主体和对象主体(中介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实施文化管理,校长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环境、标识、制度、活动、礼仪等显性和有形的学校氛围,同时也会提出学校的价值观来引领师生行为。但我们发现很多校长所倡导的那一套对师生影响不大,特别是在传统老校,任凭你校长怎样说和做,师生们总是“涛声依旧”。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学校文化需要深度建构。
学校价值观外在的特征表现为师生的行为准则、思维模式、群体规范、行事哲学、游戏规则、组织气候等,价值观的深度建构需要校长在四个方面着力实践:①明确学校的愿景和目标;②通过“引导、协调、沟通、授权”等方式实施管理;③开展团队建设,优化领导班子;④强化执行力,进行变革和创新。这四个方面的实践,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校长要提升文化管理力,就要努力做一名使命型、革新型、榜样型的校长。
(1)文化管理力强的校长是使命型校长。使命型校长重视建立学校发展的愿景,“愿景就是为组织的群体树立一种必要的信仰……愿景能展示组织的特色和优势以及通过自身表现出来的品质、文化、过去的成就和对未来的期望。”[8]愿景和价值观同等重要,两者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价值观是愿景的基础,愿景引领价值观。建立愿景需要视野,校长的见识决定视野。一所学校不同层级的领导者,有着不同要求的表现状态:校长作为学校最高领导者,见识水平要求最高,管理水平降于中等,业务水平可以居末尾;中层领导者,见识水平一般,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业务水平也要合格;基层领导者,见识水平受局限,管理水平要提升,业务水平则要过硬。所以,校长要不断学习,提高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并在本土化和国际化视野中,构建共享的发展愿景、价值信念、理想目标,通过专业视野和道德权威来完成学校教育的最终使命。
(2)文化管理力强的校长是革新型校长。愿景意味着与时俱进,所以使命型校长必定又是革新型校长。革新型校长鼓励创新,支持改革,重视合作,努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社群的形成。革新型校长善于学习反思,勇于改进学校,通过变革学校结构和建设团队文化,有效增强改革动力或减少改革阻力。这样的校长是“首长”,善于向他人发出重要及有价值的信号;这样的校长更是“高僧”,善于定义、加强及表达那些赋予学校独有性而历久不衰的价值、信念及文化丝缕。
(3)文化管理力强的校长是榜样型校长。“领导力是怎样做人的艺术,而不是怎样做事的艺术,最后决定领导者的能力是个人的品质和个性。”[9]所以,领导力不光是一种能力,还包括一位领导者所具有的知识、态度、情感、意识、愿望、价值观等。领导者通过这些非权力因素的榜样示范影响追随者,重视文化管理的校长也必定是一位榜样型校长。榜样型校长是行走在校园里的符号,是追求智慧、正直、纯正品性的领导者,是追求真理、诚实、公正无私的领导者,是追求品位、自律、精神高尚的领导者。江苏教育学院王铁军教授说:“校长就是一本教科书。他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同时自身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他在管理教师过程中,自己首先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师’。”
参考文献:
[1][8]张俊华.教育领导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占伟.重新定位校长的角色与职能—专访上海师大现代校长研修中心主任陈永明[N].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周刊),2013-03-27.
[3]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M].陈国萍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31.
[4]尹后庆.校长文化自觉与教育创新[J].上海教育,2009(09).
[5]埃德加·沙因[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263648.html.
[6][9]F·海森贝恩,P·柯恩编.领导者的对话[M].方 可,等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7]郑金洲.校长领导力的开发与提升[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c26d2adaad51foldc28if10a.html.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
关键词:领导;领导力;领导角色;文化领导力
校长既是领导者,又是管理者。校长以多重角色影响师生员工,显示了在学校中的领导力。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是改进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校长领导角色的界定及其领导力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无论是通过选举还是任命产生,过去一直简单地认为校长就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领导。提起领导,汉语中有时指领导者(leader),人们通常会想到一个拥有权力的人;有时作动词用(lead),那就是管人管事。本文强调“领导是一种行为过程,是领导者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群体进行率领、影响、引导的一种行为过程。”[1]由此我们认识到,成为领导者不仅仅是因为拥有权力,还包括能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去影响别人。正因为这样,即便权力相同的领导者,其影响力也是不一样的。
领导者的行为、实践、活动有几个核心的要素:领导者、追随者、影响力,价值取向、组织目标、任务绩效。在这些要素中,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领导者不能影响追随者的思维和行动,不能影响追随者的价值观和行为,那么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只能称为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领导者对追随者产生的影响力就是领导力,在英语中,lead这一单词本身还包含有(leadship)(领导力)的意思。
领导力并不是单一的能力,是领导者在领导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种综合能力体现在校长身上,就是教职工愿意追随校长向预定的目标迈进,同时使得教职工能够焕发工作热情并激活自身发展潜力。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逐渐明白:“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苏霍姆林斯基语)而校长在学校里具体扮演什么角色,说法也就多了起来,人们大多从校长的职业形象来定义,如美国学者迪尔强调,校长应该扮演八重角色:历史学家、侦探家、幻想家、陶工、诗人、演员、治疗师、教育家。但如果从专业发展来定位,校长的领导包括三大范畴:①价值领导——学校发展愿景的规划者和学习文化的营造者;②教学领导——教师发展促进者和创新人才激励者;③组织领导——内部组织管理者和外部环境协调者。[2]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传统理论只强调领导的二元性——管人及管事,人们习惯认为领导就是管理。实际上,领导和管理是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但本质上有不同:领导重在决策激励,管理重在执行控制。所以领导者做正确的事,而管理者是正确做事的人。但校长在学校中,既要担任领导角色,又要担任学校管理的主要责任人,所以校长的领导角色中就包括了管理者的角色。多重角色演绎的多种因素影响着校长的领导力,但归纳为最基本的因素就是法定权力、人格魅力和人文环境。
传统领导理论之所以强化管理思想,弱化领导理念,是因为它忽略了领导者的变革功能。美国领导学家科特指出:“保证组织的秩序和一致性是管理压倒一切的任务,而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变化和运动。”领导者不但以行为适应情境,也可改变情境。领导者要主动制订未来的组织目标,塑造人们的信念、价值及态度,并发展未来的选择。所以,领导不单影响从属或成员行为的过程,也影响他们的态度、价值及信念;不单影响个别成员,也影响整个组织;不单达到目标,也要发展目标及建立组织文化。从中也可以看出,领导者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领导者。校长的文化领导对学校表现非常重要,而校长领导力的核心正是在文化层面。
二、文化领导和文化管理—提升校长的文化领导力
文化领导的理论最早是由西方提出的,如萨乔万尼在教育组织方面提出五种领导动力模式(校长领导的五个方面:技术领导、人际领导、教育领导、象征领导、文化领导),以此来解释校长领导如何与卓越学校表现相关。香港教育学院郑燕祥教授则结合西方模式提出了学校领导的五个向度:人际领导、结构领导、政治领导、教育领导、文化领导。
第一,人际领导。学校领导者支持成员、助长合作,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及满足感,并鼓励正面的人际关系。
第二,结构领导。学校领导者深思熟虑,发展出明确的目标和政策,使成员为后果负责,并提供合适的技术支持,以计划、协调及实施学校的政策和工作。
第三,政治领导。学校领导者能说服有关人士互相团结和支持,并能有效地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
第四,教育领导。学校领导者鼓励专业发展及教学改进,诊断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事宜给予专业意见及指引。
第五,文化领导。学校领导者富于激发、具有魅力,并能建立影响个人和小组的使命、价值及规范的学校文化。[3]
这里,“领导”被定义为学校领导的一个向度,“领导”的含义主要指向“leadership”,即领导力。一个领导力强的校长应该是多向度领导,尤其是校长如果忽略学校生活的文化及政治因素,就不足以形成全面的强势领导。研究还表明,校长文化领导的向度愈强,学校的组织效能就愈强,且有利于学校发展改进。所以,提升校长的领导力,重在增强校长文化领导的向度,换句话说,就是要提升校长的文化领导力。
文化领导力的实质就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影响力,它对领导活动具有导向、制约和示范作用。从结构层面来分析,文化领导力表现为领导者通过文化认知、文化创新、文化管理来影响组织成员,改进和实现组织目标。提升校长的文化领导力,就是要提升校长的文化认知力、文化创新力、文化管理力。
1.提升校长的文化认知力
文化认知力是一种文化反思、文化批判,以及领导者自我塑造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既要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更要明白选择发展的方向。”校长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办学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动选择上。[4] (1)提升校长的文化认知力,首先在办学观念和行为的选择上要进一步指向师生的积极成长。当前,很多校长正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但大多数只是表面看上去热闹,而热情往往不能维持长久,就是说那些特色文化没有生命力,根本的原因是那些所谓的特色文化缺少教育的普世价值。校长文化自觉的核心应倡导教育的普世价值,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效提升教育质量。这里的教育质量不仅指成绩,还包括其他方面素质的提升;不仅指结果,还包括学习的过程。校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文化姓“教育”,名“学生”,谱系是“课程资源”。
(2)提升校长的文化认知力,还须通过自觉带领师生团体走出造就了这个团体的旧文化,同时开始适应性更强的发展性变革进程。这种洞察具有文化的局限性及发展以使其更具适应性的能力,就是领导力的本质和最大挑战,也是判断校长文化认知力的重要指标。
2.提升校长的文化创新力
美国著名管理咨询专家埃德加·沙因认为:“文化和领导者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当一个领导者创造了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同时就创造了文化。”而领导者在文化创造方面有三大功能:创建、维持或毁灭文化。文化创新力表现为对学校文化的创建或维持,使学校文化保持长久不衰。校长的文化创新力可以从学校文化形成和生成的不同角度上着力提升。
(1)在学校文化形成的途径上着力。学校文化的形成途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创生型、提升型、沿袭型。创生型文化是对学校新文化的奠基;提升型文化是对学校旧文化的突破;沿袭型文化是对学校原有文化的累加。校长的文化创新力具体就体现在对学校文化的奠基、突破或累加上。
(2)在学校文化生成的过程上着力。埃德加·沙因认为,真正的文化是隐含在组织成员中的潜意识,并将组织文化定义为“一系列的内隐假设,有关一群人如何分享和决定他们的认知、思想、情感以及公开行为的程度。它借由组织成员的共享历史和期望,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互动的产出所形成[5]”。文化是被学习到的行为,领导者和组织中的各种群体在认知、感情、行为方式等方面相互影响的过程就是文化生成的过程。埃德加·沙因通过观察组织中的各种群体,说明在群体根底中潜在的个人之间情绪过程,解释了文化定义中包含的诸如被共有的解决方案、被共有的理解、被共有的共识等概念。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要着力提升和校内各种群体沟通的能力,“领导者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一个高度自觉的、高产出的工作团队;领导者们要建立沟通之桥。”[6]另外,校长要着力构建人本化、校本化、民主化的管理文化。任何学校都有三种文化: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文化”、以教师为代表的“教学文化”、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三种文化相互影响,如果“管理文化”颐指气使、独断专行、缺乏民主,对学校的“教学文化”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教师们走进课堂用校长的这种管理手段来对待学生,那么学生也就有可能受校长、老师的影响,在相处的过程中失去平等的关系。[7]所以,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我们更要有勇气说“好校长走了,好学校仍旧是好学校”,因为好校长一定会将好学校的灵魂植入师生的生命之中。
3.提升校长的文化管理力
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孙鹤娟教授在《学校文化管理》一书中指出:“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靠管理主体和对象主体(中介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实施文化管理,校长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环境、标识、制度、活动、礼仪等显性和有形的学校氛围,同时也会提出学校的价值观来引领师生行为。但我们发现很多校长所倡导的那一套对师生影响不大,特别是在传统老校,任凭你校长怎样说和做,师生们总是“涛声依旧”。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学校文化需要深度建构。
学校价值观外在的特征表现为师生的行为准则、思维模式、群体规范、行事哲学、游戏规则、组织气候等,价值观的深度建构需要校长在四个方面着力实践:①明确学校的愿景和目标;②通过“引导、协调、沟通、授权”等方式实施管理;③开展团队建设,优化领导班子;④强化执行力,进行变革和创新。这四个方面的实践,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校长要提升文化管理力,就要努力做一名使命型、革新型、榜样型的校长。
(1)文化管理力强的校长是使命型校长。使命型校长重视建立学校发展的愿景,“愿景就是为组织的群体树立一种必要的信仰……愿景能展示组织的特色和优势以及通过自身表现出来的品质、文化、过去的成就和对未来的期望。”[8]愿景和价值观同等重要,两者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价值观是愿景的基础,愿景引领价值观。建立愿景需要视野,校长的见识决定视野。一所学校不同层级的领导者,有着不同要求的表现状态:校长作为学校最高领导者,见识水平要求最高,管理水平降于中等,业务水平可以居末尾;中层领导者,见识水平一般,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业务水平也要合格;基层领导者,见识水平受局限,管理水平要提升,业务水平则要过硬。所以,校长要不断学习,提高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并在本土化和国际化视野中,构建共享的发展愿景、价值信念、理想目标,通过专业视野和道德权威来完成学校教育的最终使命。
(2)文化管理力强的校长是革新型校长。愿景意味着与时俱进,所以使命型校长必定又是革新型校长。革新型校长鼓励创新,支持改革,重视合作,努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社群的形成。革新型校长善于学习反思,勇于改进学校,通过变革学校结构和建设团队文化,有效增强改革动力或减少改革阻力。这样的校长是“首长”,善于向他人发出重要及有价值的信号;这样的校长更是“高僧”,善于定义、加强及表达那些赋予学校独有性而历久不衰的价值、信念及文化丝缕。
(3)文化管理力强的校长是榜样型校长。“领导力是怎样做人的艺术,而不是怎样做事的艺术,最后决定领导者的能力是个人的品质和个性。”[9]所以,领导力不光是一种能力,还包括一位领导者所具有的知识、态度、情感、意识、愿望、价值观等。领导者通过这些非权力因素的榜样示范影响追随者,重视文化管理的校长也必定是一位榜样型校长。榜样型校长是行走在校园里的符号,是追求智慧、正直、纯正品性的领导者,是追求真理、诚实、公正无私的领导者,是追求品位、自律、精神高尚的领导者。江苏教育学院王铁军教授说:“校长就是一本教科书。他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同时自身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他在管理教师过程中,自己首先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师’。”
参考文献:
[1][8]张俊华.教育领导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占伟.重新定位校长的角色与职能—专访上海师大现代校长研修中心主任陈永明[N].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周刊),2013-03-27.
[3]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M].陈国萍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31.
[4]尹后庆.校长文化自觉与教育创新[J].上海教育,2009(09).
[5]埃德加·沙因[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263648.html.
[6][9]F·海森贝恩,P·柯恩编.领导者的对话[M].方 可,等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7]郑金洲.校长领导力的开发与提升[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c26d2adaad51foldc28if10a.html.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