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運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读和写”。“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能力,去搞好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力。这些明确了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下面简要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来源实践,因此应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利用它自学课文。
例如:《窗前的气球》写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医院隔离,感到孤独,同学们从窗户升起气球去慰问科利亚,科利亚心情好些了,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课前我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医院会对病人会用什么方法?上课之前再问:“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
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首先,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次,自学课文,理解科利亚被隔离的孤独;最后,理解同学用气球问候的真情。由于有了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自学结合其思考,较容易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二、根据课型特点加强课外延伸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把学生学习的视野引到课本以外的世界。我们可以根据课型特点向课外延伸。每周可以布置主题阅读。如课内学了《忆铁人》、《黄继光》等课文,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英雄的故事,利用班队课组织交流。
再如古诗文大比拼。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读千古美文,做华夏赤子。利用语文活动课,进行古诗文大比拼。活动中进行诗歌教学的主题构建,开展主题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如不同季节背、写不同季节的诗,写雨的诗,写风的诗等。还可以从诗人入手,比赛谁对这位诗人写的诗背的多。
三、用心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立学以读书为本”。在小学阶段,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语文实践,朗读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是指导朗读的基本标准。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识字识词识句,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解感悟表达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方面,常用的是以下两种方法:
1、范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范读是一种最简单最实用的指导朗读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要大段大段的范读,因为这样不仅侵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而且学生也记不住。学生哪一句没读好,哪一个词没读好,就范读哪一句哪一词,学生一学就会,效果非常好。当然,要范读好,作为老师在备课时自己首先要认真地朗读课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用体态语言示意。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用神情、身体尤其是手势来示意学生哪个地方读重,哪个地方读轻,哪里要拖音,哪里要停顿,效果也是很好的。
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可以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有的学生不写错别字了;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有的学生作文越写越好了,更让人兴奋的是,班里读书好的同学越来越勇敢、自信了。这些难道都是朗读的功效吗?应该没错的!学生通过朗读,有了丰富的语言存储,他的识字、阅读、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通过朗读,文学作品中优秀的人物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四、适当开展校外语文实践活动
为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融合沟通,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領域,我们结合语文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实践活动。
如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堂,缅怀英烈;春游时,组织学生观赏大自然的美景,举行以“自主自理”为内容的野炊活动和各项有意义的比赛,让学生尽情地活动;参观旅游景点时,让学生撰写导游词;搞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
通过这些活动,真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用语文的重要性,培养了兴趣,提高了认识,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在课堂中注重渗透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进而在课外让学生得到充分体验和运用,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读和写”。“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能力,去搞好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力。这些明确了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下面简要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来源实践,因此应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利用它自学课文。
例如:《窗前的气球》写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医院隔离,感到孤独,同学们从窗户升起气球去慰问科利亚,科利亚心情好些了,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课前我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医院会对病人会用什么方法?上课之前再问:“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
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首先,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次,自学课文,理解科利亚被隔离的孤独;最后,理解同学用气球问候的真情。由于有了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自学结合其思考,较容易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二、根据课型特点加强课外延伸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把学生学习的视野引到课本以外的世界。我们可以根据课型特点向课外延伸。每周可以布置主题阅读。如课内学了《忆铁人》、《黄继光》等课文,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英雄的故事,利用班队课组织交流。
再如古诗文大比拼。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读千古美文,做华夏赤子。利用语文活动课,进行古诗文大比拼。活动中进行诗歌教学的主题构建,开展主题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如不同季节背、写不同季节的诗,写雨的诗,写风的诗等。还可以从诗人入手,比赛谁对这位诗人写的诗背的多。
三、用心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立学以读书为本”。在小学阶段,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语文实践,朗读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是指导朗读的基本标准。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识字识词识句,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解感悟表达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方面,常用的是以下两种方法:
1、范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范读是一种最简单最实用的指导朗读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要大段大段的范读,因为这样不仅侵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而且学生也记不住。学生哪一句没读好,哪一个词没读好,就范读哪一句哪一词,学生一学就会,效果非常好。当然,要范读好,作为老师在备课时自己首先要认真地朗读课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用体态语言示意。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用神情、身体尤其是手势来示意学生哪个地方读重,哪个地方读轻,哪里要拖音,哪里要停顿,效果也是很好的。
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可以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有的学生不写错别字了;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有的学生作文越写越好了,更让人兴奋的是,班里读书好的同学越来越勇敢、自信了。这些难道都是朗读的功效吗?应该没错的!学生通过朗读,有了丰富的语言存储,他的识字、阅读、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通过朗读,文学作品中优秀的人物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四、适当开展校外语文实践活动
为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融合沟通,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領域,我们结合语文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实践活动。
如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堂,缅怀英烈;春游时,组织学生观赏大自然的美景,举行以“自主自理”为内容的野炊活动和各项有意义的比赛,让学生尽情地活动;参观旅游景点时,让学生撰写导游词;搞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
通过这些活动,真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用语文的重要性,培养了兴趣,提高了认识,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在课堂中注重渗透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进而在课外让学生得到充分体验和运用,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