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静致远的飞行感受
为本期《私人飞机》杂志创作的封面作品《天马》,依旧保持着王天昊一贯细腻的笔触与高超的写实技艺。画面上的飞机以上扬的姿态翱翔在天际线上,“这是一架刚刚起飞、还处在上升阶段的飞机,”王天昊说,“它不断地向远方探索,并且带给人无尽的遐想与期望。”同时,他将天际线渲染成朝霞的颜色,清晨的太阳还未升起,就像新的一年,一切都蕴含着无穷的希望。飞机在昂首向前的同时,身后渐变的颜色由冷到暖,整个画面还带给人一种宁静致远、似有似无的空灵感。
因为今年是农历马年,王天昊特意让一匹骏马行走在宁静却绚丽的天空之下。与飞机一样,骏马也充满活力、跨步向前。虽然马儿全身充满着力量,但我们能看出它行走得很悠闲。画家并没有让马儿行走在草原上,而是让它踏着水面,倒影中充满了诗意。王天昊说:“这样的创作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水象征着财富,新的一年已经来到,这也是我对大家的美好祝愿。另外,这匹马也象征着我们所有人,在这个物质社会已经极其繁荣,财富已经积累到一定水平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放松一下,多看看身边的风景,而不是让自己过得太累?”
“保温瓶”时代的艺术启蒙
1963年,王天昊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他那一代人的童年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似乎那个时代的人对身边的物品都有一种特别珍视的情结。邻居会把自己的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当作至宝,每到周末,就会把车子的零件一个一个卸下来,在盆里的清水中洗净,然后再重新装回去;再次骑上时,颇为自豪。在自己家中,母亲也会把结婚时别人赠送的一对红色保温瓶擦了又擦,甚至瓶身都出现了老旧的痕迹还在一直使用……在东北寒冷的冬天,从冰天雪地的室外回到家里,母亲从保温瓶中倒出一杯热气腾腾的水,是他童年时最温暖的记忆。
童年时代记忆深深烙印在王天昊后期的创作里,画面中的老物件既是对童年的回忆,也是对一个时代的表达。“我之所以会对保温瓶印象特别深刻,一方面是因为母亲使用它的时候比较多,带有我小时候对母亲的记忆;另一方面,虽然那时候物质条件特别不丰富,但是幸福感很强,也让我特别怀念。”王天昊说。
王天昊的父亲是一位生不逢时的书法家,因为时代原因,当年的职业艺术家没有什么施展的机会,父亲的书法作品一直都无法得到欣赏与认可。从小他就喜欢拿着父亲的毛笔写写画画,有时还会模仿父亲的样子。不同的是,父亲用笔写字,他却用画笔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由于当时物质条件并不充裕,也没有什么模型可以使用,身边的家具和物品就成了他的临摹对象,他经常随便搬个物件照着画,有时甚至能画到深夜。
但是,子承父业的做法却并没有得到母亲的认可,在当时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母亲亲眼看到父亲是怎样不得志,她认为画画是一份没有出息的工作,在当时也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但是,自从我拿起画笔,我就知道这辈子一定要干这行,”王天昊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大画家,但是对画画的热爱,让我保持着一份坚持。”正是源于这份坚持与热爱,让他成功说服母亲,顺利地考取了美术学院,最终踏上了职业艺术的生涯。
城市切换的画风思考
上世纪90年代研究生毕业后,王天昊被分配到广州的一所学院当油画老师,工作之余他一直保持着对油画技艺的探索。然而,初出茅庐时,他并未受到童年时代的束缚。从寒冷的东北,到了温暖的南方,广州丰富的花草和多种多样的水果让他特别有创作的欲望,同时,南方城市的婉约与柔韧让他的作品有了不一样的风格。于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有不少都是对这些事物的表达和赞美,这样的思路和题材,一画就是十几年。
如同刚刚改革开放时中国南方迅速发展的经济,在这个时期,王天昊的绘画作品也充满了个性与张扬,当时一幅作品卖到了3万元钱,更加坚定了他的风格与信心。“我年轻的时候画画从来不会思考作品有什么目的,也不会去思考要表达什么思想,”他说,“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在‘秀’我的绘画技术,就像一个年轻人不停地炫耀自己强壮的肌肉。”在作品《百合花》中,花瓣上的水珠晶莹欲滴,花朵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细到极致。
2007年时,随着中国艺术市场兴起热浪,王天昊来到了北京,在这个全国艺术市场的中心城市,他看到了方兴未艾的798艺术区和热情高涨的拍卖现场。
王天昊将来到北京的时间作为自己艺术生涯的分水岭,城市之间不同气质的转换,让他接受了很多新鲜的思想。可是,在这个全国艺术精英汇聚的地方,自己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哪里?是技法?是功夫?可是这时,他在超写实艺术圈子里的绘画技巧已经是数一数二了,如果不创新,最终就会陷入一条“死胡同”。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王天昊,在某一次与朋友聊天的时,对方说:“你的强项就是你的功夫,要利用这个武器表达你的时代与内心。”于是,王天昊在绘画上不断探索、发掘自己的特点,他开始回忆自己四十余年的生活,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时代记忆。他发现,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深深地烙在自己的心里,从未遗忘过,并且能够代表他这一代人的回忆。
“1:1”的集体记忆
在王天昊位于北京环铁艺术区的画室中,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保温瓶堆满了工作室的一角,有红有绿,还有最原始的用竹子编织的瓶身。这些都是他通过4、5年的时间,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其中,有很多都跟他小时候家里用过的红色保温瓶一模一样。
在几个摆放好的保温瓶前,他在画板上用1:1的比例将它们记录下来。他将作品的边缘做厚,每一幅油画都有10厘米左右的厚度,以加强作品的厚重感。然后他去掉了作品中多余的信息,在黑色安静的背景下,观赏者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这些保温瓶上。在他创作的这些画面中,正面的形象居多,似乎有东方式的端庄与仪式化。这些技巧与风格都是王天昊的独特与创新,他用自己的绘画技艺,将六十年代的记忆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看上去大小相当的保温瓶并不是简单的写实和记录,有的端端正正,有的瓶盖歪斜,有的甚至连瓶盖都没有……“其实这也象征着它们的主人,在不同性格的人家里,保温瓶也有不同的‘待遇’,就好像是童年时代不同邻居的生活方式。”王天昊说。另外,童年时经常收听广播的收音机、母亲用过的缝纫机、邻居家的自行车形象也出现在了他的画面中。2013年10月,王天昊将这些作品在北京798艺术区悦·美术馆的展览命名为“集体记忆1:1”。他说,这些物品都是跟他同一时代人的集体记忆。“我有时候特别怀念我童年的那个时代,那个时候特别幸福。”王天昊说,“虽然物质条件并不丰富,但是每一个家庭的条件都差不多,并没有很大的差距。就像这个简单的保温瓶,几乎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当时家家户户都有,在物质匮乏的时期,是最朴实、最温暖的记忆。所以,我希望把这些记忆表达出来,成为我作品中最真实的特色。”
“我们这代人似乎生活在一个‘浓缩型’的时代,同时也是幸运的,我们用30年的时间看到的风云变迁似乎应该是几代人才能看到的,回头看看自己的童年,恍如隔世。”王天昊说,“所以,我用1:1的比例还原一个当时的真实场景,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为本期《私人飞机》杂志创作的封面作品《天马》,依旧保持着王天昊一贯细腻的笔触与高超的写实技艺。画面上的飞机以上扬的姿态翱翔在天际线上,“这是一架刚刚起飞、还处在上升阶段的飞机,”王天昊说,“它不断地向远方探索,并且带给人无尽的遐想与期望。”同时,他将天际线渲染成朝霞的颜色,清晨的太阳还未升起,就像新的一年,一切都蕴含着无穷的希望。飞机在昂首向前的同时,身后渐变的颜色由冷到暖,整个画面还带给人一种宁静致远、似有似无的空灵感。
因为今年是农历马年,王天昊特意让一匹骏马行走在宁静却绚丽的天空之下。与飞机一样,骏马也充满活力、跨步向前。虽然马儿全身充满着力量,但我们能看出它行走得很悠闲。画家并没有让马儿行走在草原上,而是让它踏着水面,倒影中充满了诗意。王天昊说:“这样的创作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水象征着财富,新的一年已经来到,这也是我对大家的美好祝愿。另外,这匹马也象征着我们所有人,在这个物质社会已经极其繁荣,财富已经积累到一定水平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放松一下,多看看身边的风景,而不是让自己过得太累?”
“保温瓶”时代的艺术启蒙
1963年,王天昊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他那一代人的童年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似乎那个时代的人对身边的物品都有一种特别珍视的情结。邻居会把自己的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当作至宝,每到周末,就会把车子的零件一个一个卸下来,在盆里的清水中洗净,然后再重新装回去;再次骑上时,颇为自豪。在自己家中,母亲也会把结婚时别人赠送的一对红色保温瓶擦了又擦,甚至瓶身都出现了老旧的痕迹还在一直使用……在东北寒冷的冬天,从冰天雪地的室外回到家里,母亲从保温瓶中倒出一杯热气腾腾的水,是他童年时最温暖的记忆。
童年时代记忆深深烙印在王天昊后期的创作里,画面中的老物件既是对童年的回忆,也是对一个时代的表达。“我之所以会对保温瓶印象特别深刻,一方面是因为母亲使用它的时候比较多,带有我小时候对母亲的记忆;另一方面,虽然那时候物质条件特别不丰富,但是幸福感很强,也让我特别怀念。”王天昊说。
王天昊的父亲是一位生不逢时的书法家,因为时代原因,当年的职业艺术家没有什么施展的机会,父亲的书法作品一直都无法得到欣赏与认可。从小他就喜欢拿着父亲的毛笔写写画画,有时还会模仿父亲的样子。不同的是,父亲用笔写字,他却用画笔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由于当时物质条件并不充裕,也没有什么模型可以使用,身边的家具和物品就成了他的临摹对象,他经常随便搬个物件照着画,有时甚至能画到深夜。
但是,子承父业的做法却并没有得到母亲的认可,在当时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母亲亲眼看到父亲是怎样不得志,她认为画画是一份没有出息的工作,在当时也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但是,自从我拿起画笔,我就知道这辈子一定要干这行,”王天昊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大画家,但是对画画的热爱,让我保持着一份坚持。”正是源于这份坚持与热爱,让他成功说服母亲,顺利地考取了美术学院,最终踏上了职业艺术的生涯。
城市切换的画风思考
上世纪90年代研究生毕业后,王天昊被分配到广州的一所学院当油画老师,工作之余他一直保持着对油画技艺的探索。然而,初出茅庐时,他并未受到童年时代的束缚。从寒冷的东北,到了温暖的南方,广州丰富的花草和多种多样的水果让他特别有创作的欲望,同时,南方城市的婉约与柔韧让他的作品有了不一样的风格。于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有不少都是对这些事物的表达和赞美,这样的思路和题材,一画就是十几年。
如同刚刚改革开放时中国南方迅速发展的经济,在这个时期,王天昊的绘画作品也充满了个性与张扬,当时一幅作品卖到了3万元钱,更加坚定了他的风格与信心。“我年轻的时候画画从来不会思考作品有什么目的,也不会去思考要表达什么思想,”他说,“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在‘秀’我的绘画技术,就像一个年轻人不停地炫耀自己强壮的肌肉。”在作品《百合花》中,花瓣上的水珠晶莹欲滴,花朵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细到极致。
2007年时,随着中国艺术市场兴起热浪,王天昊来到了北京,在这个全国艺术市场的中心城市,他看到了方兴未艾的798艺术区和热情高涨的拍卖现场。
王天昊将来到北京的时间作为自己艺术生涯的分水岭,城市之间不同气质的转换,让他接受了很多新鲜的思想。可是,在这个全国艺术精英汇聚的地方,自己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哪里?是技法?是功夫?可是这时,他在超写实艺术圈子里的绘画技巧已经是数一数二了,如果不创新,最终就会陷入一条“死胡同”。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王天昊,在某一次与朋友聊天的时,对方说:“你的强项就是你的功夫,要利用这个武器表达你的时代与内心。”于是,王天昊在绘画上不断探索、发掘自己的特点,他开始回忆自己四十余年的生活,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时代记忆。他发现,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深深地烙在自己的心里,从未遗忘过,并且能够代表他这一代人的回忆。
“1:1”的集体记忆
在王天昊位于北京环铁艺术区的画室中,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保温瓶堆满了工作室的一角,有红有绿,还有最原始的用竹子编织的瓶身。这些都是他通过4、5年的时间,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其中,有很多都跟他小时候家里用过的红色保温瓶一模一样。
在几个摆放好的保温瓶前,他在画板上用1:1的比例将它们记录下来。他将作品的边缘做厚,每一幅油画都有10厘米左右的厚度,以加强作品的厚重感。然后他去掉了作品中多余的信息,在黑色安静的背景下,观赏者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这些保温瓶上。在他创作的这些画面中,正面的形象居多,似乎有东方式的端庄与仪式化。这些技巧与风格都是王天昊的独特与创新,他用自己的绘画技艺,将六十年代的记忆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看上去大小相当的保温瓶并不是简单的写实和记录,有的端端正正,有的瓶盖歪斜,有的甚至连瓶盖都没有……“其实这也象征着它们的主人,在不同性格的人家里,保温瓶也有不同的‘待遇’,就好像是童年时代不同邻居的生活方式。”王天昊说。另外,童年时经常收听广播的收音机、母亲用过的缝纫机、邻居家的自行车形象也出现在了他的画面中。2013年10月,王天昊将这些作品在北京798艺术区悦·美术馆的展览命名为“集体记忆1:1”。他说,这些物品都是跟他同一时代人的集体记忆。“我有时候特别怀念我童年的那个时代,那个时候特别幸福。”王天昊说,“虽然物质条件并不丰富,但是每一个家庭的条件都差不多,并没有很大的差距。就像这个简单的保温瓶,几乎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当时家家户户都有,在物质匮乏的时期,是最朴实、最温暖的记忆。所以,我希望把这些记忆表达出来,成为我作品中最真实的特色。”
“我们这代人似乎生活在一个‘浓缩型’的时代,同时也是幸运的,我们用30年的时间看到的风云变迁似乎应该是几代人才能看到的,回头看看自己的童年,恍如隔世。”王天昊说,“所以,我用1:1的比例还原一个当时的真实场景,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