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的教学过程不是一个“静态文本”,而是一个预设和动态生成共同推进的建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科学预设,合理生成,从而实现课堂上的价值引领,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有效预设,建构自然和谐的“生成”课堂
看似偶然的精彩,其背后隐藏着必然。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却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補关系,正如课堂不能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一样,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凡事都有“度”,重要的是和谐、融合、自然。因此,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只有有效的预设,才有生成的美丽。
如教学《画风》,教师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喜欢课文中的三个小孩子吗?为什么?2、你们打算怎样画风?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如下:生1:我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因为他们会用自己的办法画出风来。生2:我喜欢宋涛,因为他很会提问题。生3:我喜欢赵小艺,因为他爱动脑筋。生4:我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因为他们知道风看不见,摸不着,也会自己动脑子想出办法,把风画出来。生5:我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因为他们会观察,能画出风来……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更是五花八门:生l:我画女孩子的长发,被风吹得飘起来。生2:我画柳枝随风舞动。生3:我画树叶飘落。生4:我画小草点头。生5:我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被风吹得飘起来。生6:我画小朋友胸前飘动的红领巾。生7:我画飘动的窗帘……。一个文本在不同人的解读下会产生不同的“作品”。在课堂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样带着自己的情感、能力、思维方式参与其中,这两个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启发性,
使他们的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得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引导生成,关注、实现资源的有效价值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若预设牵引的痕迹多了,随机生成的亮点就会少,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价值,促进课堂生成。例如:教学《故乡》时:
师:“我”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故乡毫无生气。
生:“我”感到故乡萧条、冷落。
生:“我”感到故乡变了
师:(非常惊奇,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变”字)这个见解很有新意。大家想一下,故乡的什么变了,具体变化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后热烈发言)
生:故乡的景变了,记忆中的故乡明丽动人,现在的故乡萧索、荒凉。
生:故乡的人变了,儿时的闰土天真活波,现在的闰土是一个“木偶人”。
生:杨二嫂的变化也很大,昔日阳春白雪般的杨二嫂变得贪婪势利。
生:杨二嫂为什么会变?一穷,人穷志短。从杨二嫂身上折射出人们的生活变了。
生:漂泊在外的“我”回到故乡多么渴望得到一点慰藉,但“我”处处感到阴冷,我认为情变了。
生:对,最让“我”悲凉的是和闰土的那段情也荡然无存,一声“老爷”如同扎在“我”心上的一把刀。
直到下课学生还意犹未尽,沉浸在“故乡”巨变中。课堂的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这些往往就是教学中的生成。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当借助简洁的方案,给予学生可能的“节外生枝”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课堂上灵气飞扬,被激发起来的思潮奔腾不息。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一教师在教学《塞翁失马》时,有学生提出丢失的马是公马还是母马这问题,教师异常兴裔,立即放弃原来的教学计划,抓住这一“生成”问题让学生讨论。一节课就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中过去了。对待这种课堂的“生成”,我认为教师决不能仅限于尊重,而应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人文点化。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
三、独具慧眼,拓展丰富的课堂“生成”内涵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计划,而应独具慧眼资源及时捕捉并理智的纳入临场设计的范畴中,盘活资源丰富的课堂内涵,使课堂教学洋溢着鲜活的动感。
我在教学古诗《草》一课中,指导学生解读诗句后,请一位小朋友上台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小朋友用绿色粉笔莉了一棵草。并解释说:“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我说:“意思你理解了。大家对画还有什么意见吗?”一位学生说:“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的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于是老师请这位同学上台改,学生改后解释说;“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说:“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春风。”我说:“你能把春风画上吗?”学生上台在草上方画了几条斜线。我乘机启发;“噢,这就是风!可是春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这位学生灵机一动,把斜线擦了。画上了一排被风吹歪的小草。
在这堂语文课中,老师是个组织者、引导者,让同学们摸着石头过河,让大家畅所欲言,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启发他们团结合作、积极思维,让其亲身体验由失败到成功的喜悦,让其体验到集体智慧的魅力。我相信,通过这堂课的“随机进入教学”,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同学们肯定一辈子也忘不了“春风吹又生”的诗意。这堂语文课也就呈现出生成的绿色。孩子是充满灵性的,教师应把学生视作充满生命活力、闪耀生命光华的精灵,引领学生加强语言的感悟和体验,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自由发展,这位教师正是用自己的智慧使孩子们的灵性得以尽情发挥,一切看似不可控制,但一切似乎又在老师的预料之中。
总之,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有价值的“生成”,才使课堂魅力四射。而捕捉瞬间即逝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是对我们教学技能的挑战!只有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只有关注课堂上积极有效的生成,并且不断丰富拓展,才能真正构建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中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初探》陈珍珠
[2]《让语文课堂呈现生成的绿色》林丽娜
[3]《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余文森
一、有效预设,建构自然和谐的“生成”课堂
看似偶然的精彩,其背后隐藏着必然。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却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補关系,正如课堂不能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一样,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凡事都有“度”,重要的是和谐、融合、自然。因此,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只有有效的预设,才有生成的美丽。
如教学《画风》,教师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喜欢课文中的三个小孩子吗?为什么?2、你们打算怎样画风?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如下:生1:我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因为他们会用自己的办法画出风来。生2:我喜欢宋涛,因为他很会提问题。生3:我喜欢赵小艺,因为他爱动脑筋。生4:我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因为他们知道风看不见,摸不着,也会自己动脑子想出办法,把风画出来。生5:我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因为他们会观察,能画出风来……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更是五花八门:生l:我画女孩子的长发,被风吹得飘起来。生2:我画柳枝随风舞动。生3:我画树叶飘落。生4:我画小草点头。生5:我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被风吹得飘起来。生6:我画小朋友胸前飘动的红领巾。生7:我画飘动的窗帘……。一个文本在不同人的解读下会产生不同的“作品”。在课堂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样带着自己的情感、能力、思维方式参与其中,这两个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启发性,
使他们的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得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引导生成,关注、实现资源的有效价值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若预设牵引的痕迹多了,随机生成的亮点就会少,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价值,促进课堂生成。例如:教学《故乡》时:
师:“我”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故乡毫无生气。
生:“我”感到故乡萧条、冷落。
生:“我”感到故乡变了
师:(非常惊奇,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变”字)这个见解很有新意。大家想一下,故乡的什么变了,具体变化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后热烈发言)
生:故乡的景变了,记忆中的故乡明丽动人,现在的故乡萧索、荒凉。
生:故乡的人变了,儿时的闰土天真活波,现在的闰土是一个“木偶人”。
生:杨二嫂的变化也很大,昔日阳春白雪般的杨二嫂变得贪婪势利。
生:杨二嫂为什么会变?一穷,人穷志短。从杨二嫂身上折射出人们的生活变了。
生:漂泊在外的“我”回到故乡多么渴望得到一点慰藉,但“我”处处感到阴冷,我认为情变了。
生:对,最让“我”悲凉的是和闰土的那段情也荡然无存,一声“老爷”如同扎在“我”心上的一把刀。
直到下课学生还意犹未尽,沉浸在“故乡”巨变中。课堂的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这些往往就是教学中的生成。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当借助简洁的方案,给予学生可能的“节外生枝”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课堂上灵气飞扬,被激发起来的思潮奔腾不息。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一教师在教学《塞翁失马》时,有学生提出丢失的马是公马还是母马这问题,教师异常兴裔,立即放弃原来的教学计划,抓住这一“生成”问题让学生讨论。一节课就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中过去了。对待这种课堂的“生成”,我认为教师决不能仅限于尊重,而应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人文点化。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
三、独具慧眼,拓展丰富的课堂“生成”内涵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计划,而应独具慧眼资源及时捕捉并理智的纳入临场设计的范畴中,盘活资源丰富的课堂内涵,使课堂教学洋溢着鲜活的动感。
我在教学古诗《草》一课中,指导学生解读诗句后,请一位小朋友上台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小朋友用绿色粉笔莉了一棵草。并解释说:“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我说:“意思你理解了。大家对画还有什么意见吗?”一位学生说:“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的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于是老师请这位同学上台改,学生改后解释说;“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说:“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春风。”我说:“你能把春风画上吗?”学生上台在草上方画了几条斜线。我乘机启发;“噢,这就是风!可是春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这位学生灵机一动,把斜线擦了。画上了一排被风吹歪的小草。
在这堂语文课中,老师是个组织者、引导者,让同学们摸着石头过河,让大家畅所欲言,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启发他们团结合作、积极思维,让其亲身体验由失败到成功的喜悦,让其体验到集体智慧的魅力。我相信,通过这堂课的“随机进入教学”,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同学们肯定一辈子也忘不了“春风吹又生”的诗意。这堂语文课也就呈现出生成的绿色。孩子是充满灵性的,教师应把学生视作充满生命活力、闪耀生命光华的精灵,引领学生加强语言的感悟和体验,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自由发展,这位教师正是用自己的智慧使孩子们的灵性得以尽情发挥,一切看似不可控制,但一切似乎又在老师的预料之中。
总之,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有价值的“生成”,才使课堂魅力四射。而捕捉瞬间即逝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是对我们教学技能的挑战!只有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只有关注课堂上积极有效的生成,并且不断丰富拓展,才能真正构建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中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初探》陈珍珠
[2]《让语文课堂呈现生成的绿色》林丽娜
[3]《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余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