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否适时推出新的制度安排,体现执政党把握时局的能力;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政策措施是否可行,体现执政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降低推行新政策措施的难度和成本,显示权政能力的提高。
执政党应该如何提高执政能力?有哪些指标可以显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已经或正在提高?本文认为,重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情况是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能否适时推出新的“制度安排” 能否把握制定重大政策的良机
从政策的制定看,能否适时推出新的“制度安排”体现执政党把握时局的能力。
根据制度变迁理论,执政党一项新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就是推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以200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简称[2005]5号文)为例,笔者认为,该文件的筹备、起草、审议过程,首先体现了执政党具有把握制定重大政策良机的能力;其次体现出政策制定者具有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精神
条件发生变化,支配人们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也必须变化。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颁发的14号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执政党对国内、国际局势变化的判断与把握。执政党意识到形势的发展要求重新认识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性。14号文作为执政党有关政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文件,实施以来所发挥的作用已被各界人士所肯定,但是,该文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1989年的中国,社会各界对走改革开放道路还存有疑虑,当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上还模糊不清,直至1992年十四大召开才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据悉,[2005]5号文从筹备、起草、审议到通过、下发,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2004年初,中央提出要认真组织调研,广泛听取意见,检查1989年《意见》落实的情况,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形成文件。2005年1月20日和24日,胡锦涛同志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文件稿进行了认真讨论,决定进一步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后下发。可见,[2005]5号文的制定过程是民主的过程,体现了决策者的利‘学决策精神。
目标定位是否准确 政策措施是否可行
从政策的具体内容看,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政策措施是否可行,体现执政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首先体现在对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基本态势的准确把握上。作为执政党,如果对执政环境的急剧变化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就谈不上“驾驭”能力。而2005年的5号文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吸收了理论界在政党制度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显示出执政党非常清醒面对的新挑战,而且有勇气负责任地面对新挑战。
5号文对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特别提到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反映社会民意、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这反映出执政党是从“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站在新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土作用的问题,而“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说到底也是巩固执政地位重中之重的问题。
降低推行新政策的难度和成本
保证每一项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中央决策的权威性,才能降低今后推行新的政策措施的难度和成本,显示执政能力的提高。
能否保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应该成为考核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政党尤其是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一定要对社会作㈩反应,一定得明确各个历史时期的目标,而且必须能对社会施以控制,而对社会的控制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来实现。所以政策出台后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执政党在重要文件中所表达的新的理念、指导思想必须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让多数党员干部了解、接受并转化为行动。
[1989]14号文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文件颁发以后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多数党委领导接受这种理念,还有大量下作需要做。[2006]5号文开头有三句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丰的重要形式。”这三句话是对政协工作重要性的准确定位。我感到目前的政协工作与此还有相当距离。“三个是”要求很高,从政协领导、机关干部到各界别委员,者日要检查自己对统战线的政策、理论了解多少,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協商知道多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理解多少。
第二,必须出台与文件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使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制度保障,而不完全依赖于各级领导的自觉性。
如何保证落实文件精神,执政党可利用拥有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使政策得以层层落实。假如没有通过制度设计形成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那么,再好的政策措施,其效果都可能大打折扣。在重视执政能力建设的今天,应该好好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集中精力保证已出台的政策得以贯彻执行,比频繁推出新的制度安排更为重要。
执政党应该如何提高执政能力?有哪些指标可以显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已经或正在提高?本文认为,重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情况是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能否适时推出新的“制度安排” 能否把握制定重大政策的良机
从政策的制定看,能否适时推出新的“制度安排”体现执政党把握时局的能力。
根据制度变迁理论,执政党一项新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就是推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以200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简称[2005]5号文)为例,笔者认为,该文件的筹备、起草、审议过程,首先体现了执政党具有把握制定重大政策良机的能力;其次体现出政策制定者具有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精神
条件发生变化,支配人们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也必须变化。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颁发的14号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执政党对国内、国际局势变化的判断与把握。执政党意识到形势的发展要求重新认识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性。14号文作为执政党有关政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文件,实施以来所发挥的作用已被各界人士所肯定,但是,该文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1989年的中国,社会各界对走改革开放道路还存有疑虑,当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上还模糊不清,直至1992年十四大召开才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据悉,[2005]5号文从筹备、起草、审议到通过、下发,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2004年初,中央提出要认真组织调研,广泛听取意见,检查1989年《意见》落实的情况,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形成文件。2005年1月20日和24日,胡锦涛同志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文件稿进行了认真讨论,决定进一步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后下发。可见,[2005]5号文的制定过程是民主的过程,体现了决策者的利‘学决策精神。
目标定位是否准确 政策措施是否可行
从政策的具体内容看,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政策措施是否可行,体现执政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首先体现在对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基本态势的准确把握上。作为执政党,如果对执政环境的急剧变化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就谈不上“驾驭”能力。而2005年的5号文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吸收了理论界在政党制度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显示出执政党非常清醒面对的新挑战,而且有勇气负责任地面对新挑战。
5号文对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特别提到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反映社会民意、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这反映出执政党是从“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站在新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土作用的问题,而“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说到底也是巩固执政地位重中之重的问题。
降低推行新政策的难度和成本
保证每一项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中央决策的权威性,才能降低今后推行新的政策措施的难度和成本,显示执政能力的提高。
能否保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应该成为考核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政党尤其是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一定要对社会作㈩反应,一定得明确各个历史时期的目标,而且必须能对社会施以控制,而对社会的控制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来实现。所以政策出台后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执政党在重要文件中所表达的新的理念、指导思想必须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让多数党员干部了解、接受并转化为行动。
[1989]14号文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文件颁发以后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多数党委领导接受这种理念,还有大量下作需要做。[2006]5号文开头有三句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丰的重要形式。”这三句话是对政协工作重要性的准确定位。我感到目前的政协工作与此还有相当距离。“三个是”要求很高,从政协领导、机关干部到各界别委员,者日要检查自己对统战线的政策、理论了解多少,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協商知道多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理解多少。
第二,必须出台与文件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使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制度保障,而不完全依赖于各级领导的自觉性。
如何保证落实文件精神,执政党可利用拥有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使政策得以层层落实。假如没有通过制度设计形成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那么,再好的政策措施,其效果都可能大打折扣。在重视执政能力建设的今天,应该好好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集中精力保证已出台的政策得以贯彻执行,比频繁推出新的制度安排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