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药品来源探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屡次封锁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切断中国军队的补给来源,企图以此逼迫中国军队投降。战争本身的破坏性加之日军在中国实施细菌戰,使得医药物资极为紧缺。在查阅大量资料后,本文简要介绍了抗战期间常用药品的种类,从外来援助、内部生产、缴获物资三个方面梳理归纳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药品的来源途径。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药品 卫生医疗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76
  A Study on the Drug Source of Chinese Army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SHI Xiaojiong, TAO Xinxin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Japanese repeatedly blocked the conta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cut off the supply of Chinese military sources, in an attempt to force the Chinese army to surrende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war itself and the Japanese in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rm warfare, making medical supplies is extremely scarce. In a large number of data,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ypes of commonly used drugs during the Anti Japanese War, from foreign aid, internal production, materials seized three aspects summed up the sources of drugs China army during the Anti Japanese war.
  Keyword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drug; health care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医疗体系和医药工业遭到日军的严重破坏。上海、广州依次沦陷,医药市场遭到严重打击;迁往西南的医药工业因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原料药,成药产量也大幅减少,中国的医疗体系几近瘫痪。国民党军队所面临的情况是“医生、药品均极缺乏,受伤患病官兵境遇之惨,有不忍言者”。八路军、新四军的处境更加严峻“前线药物缺乏,尤以外科用具,更感不敷,各地野战医院设备简陋致令负伤战士不能及时治疗每因伤重而毙命。”①
  1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常用药品的种类
  中国军队在抗战期间使用的药物大抵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大类为抗菌药,主要包括两类药品。一是磺胺。百浪多息是第一个问世的磺胺药物。抗日战场上,涂抹磺胺粉是为伤员伤口消毒的最常用方法。二是青霉素。盘尼西林是二战期间最为有效的抗菌药,比磺胺的使用范围更广。
  第二大类为镇静止痛药,主要包括三类药品。一是吗啡。吗啡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剂,有极强的镇痛和镇静作用。二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三是阿托品。阿托品是从颠茄等植物中提取出的生物碱,用于缓解痉挛性疼痛以及手术过程中抗心律失常。
  第三大类为抗疟药,主要包括两类药品。一是奎宁。奎宁是从金鸡纳等树木的树皮中提取出的生物碱,可以抑制疟原虫的生长。二是柴胡,其浓缩制剂对于疟疾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2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常用药品的来源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获得常用药品的途径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外来援助、内部生产以及缴获物资。
  第一,外来援助。包括外国物资援助、国际援华团体以及各地华侨支援。
  一是外国物资援助。“七·七”事变以后,军民急需的主流西药如盘尼西林、磺胺、奎宁等,都需要从国际市场购买,通过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后期的中印公路运送至西南大后方和抗战前线。1938年8月至1942年5月,通过滇缅公路共运进各种战略物资22.1576万吨。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通过驼峰航线运送的物资达70万吨以上。1945年2月至8月,先后有8万多吨各类物资经中印公路运送至中国。②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史迪威公路上运送的物资中除了食物,大部分都是抗战紧缺的药品。
  二是国际援华团体。以宋庆龄为主席的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广泛联系国际进步力量,推动国际援华工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国际援助起到了很大作用。宋庆龄和保盟向海外华侨和国际友好人士募集了大量的医疗物资,运送至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战。
  与此同时,保盟还输送了大批医务人员和外国医生到抗日根据地。众多的援华医疗队不仅带来了医疗物资,更带来了先进的医疗理念与技术,这对于当时条件十分艰难的中国军民来说弥足珍贵(表1)。
  三是华侨支援。1931至1945年,全球成立了900余个专门抗日的救国组织。据不完全统计,药品方面,新加坡南洋筹赈会捐赠阿司匹林药片350万粒;菲律宾华侨捐献凡士林油膏15万磅、防疫浆苗100万剂;④荷属东印度侨胞捐送奎宁1900余万粒;巴达维亚华侨捐运回国的奎宁丸约一亿粒。⑤医疗器械方面,菲律宾华侨妇慰会一次就捐助救伤袋10万个;越南华侨捐药棉40箱;瑞士华侨捐医疗器材183件。⑥陈毅曾感慨地说道:“以军医设备而言,本军完全依靠国外侨胞与国际同情者的援助。”⑦   第二,内部生产。主要包括老字号制药厂高负荷生产、医学高校自制原料药以及政府部门研制西药替代药。
  一是老字号制药厂高负荷生产。抗战爆发之后,许多药品行业的老字号品牌,在夹缝中求生存,努力恢复生产,为前线将士提供救助。上海五洲固本皂药厂,在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夜不停赶制药品供应前线急需。上海信谊化学制药厂自行研制出一种磺胺类药物,磺胺噻唑,及时填补了进口消炎抗菌药严重不足的缺口。⑧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则根据政府抗战的需要而调整,生产了消毒剂红溴汞、外伤清洗药“旦根水”等多种药品。这些老字号药厂生产的药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战时国内医药短缺的局面,接济了抗日军民的急需。
  二是各大医学高校自制原料药。抗日战争期间,不少迁川的医学院校,克服办学条件艰苦的诸多困难,研制抗战期间需要的药品。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生产了硫酸镁、硝酸银、氯化亚汞、三氯化铁、纯硫酸、硝酸、盐酸等多种的原料药,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品紧缺的压力。
  三是由政府创办制药厂,生产西药替代药。边区军民成立诸多制药厂,利用中草药自制西药替代药。八路军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提取柴胡的有效成分,研制出第一支肌注中药注射液“瀑澄利尔”,“主治流感、回归热、产褥热、肺结核发展期发热,并能对付顽固疟疾”。⑩西北制药厂用传统药方配制了解热、镇咳、泻下、利尿等10多种药。 国民政府方面,中央国医馆设立了中华制药厂,生产救济水、防疫宝丹、救急包、藿香正气丸、龙胆大黄片、中国防腐消炎膏、马氏化脓生肌膏等多种药物。 抗战后期,蒋介石亲批成立的国药研究室,利用中药常山研制出新型治疟方,抗疟疾效果良好(表2)。
  第三,缴获物资。
  在战略反攻阶段,日军节节败退,类似于奎宁和碘片这类西药我军绝大部分靠從敌人处缴获以及从敌占区购买。1944年1月7日,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的侄子山田井马在驾驶战斗机时坠落,被民兵活捉。在权衡利弊后,我军以山田井马换来了50余名被俘官兵和一大批武器弹药及药品。 这些缴获药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军西药来源的不足。
  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医药行业几近瘫痪,日本屡次切断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通道,医药用品十分紧缺。无论是敌占区、国统区还是革命根据地,各行各业的爱国志士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缺医少药的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远在他乡的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积极募捐,购买紧缺的医疗物资;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外国友人带着医疗队纷纷来到中国,无私地救助战火中的中国人民。中华儿女的团结一致以及所有热爱和平人士的无私援助,使得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如此,更应该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注释
  蔡仁龙,郭梁.华侨抗日救国史料选辑.闽书馆刊,1987:51、619.
  ② 李友唐.抗战时期陆续开辟的五条援华国际运输线.福建党史月刊,2013(11):47.
  ③ 保卫中国同盟通讯.第1、4、11、13、19、23期
  ④ 张旺清.略论华侨对祖国抗战的医药支援.江西社会科学,2010(9):168.
  ⑤ 陈树人.四年来的华侨爱国运动.现代华侨,1941.1(8):8.
  ⑥ 任贵祥.华夏向心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94.
  ⑦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03.
  ⑧ 程功章,谭玉林.上海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药学通报,1986.21(8):484-485.
  ⑨ 刘浩浩.知识界的抗争.江南时报,2014-12-02:A06.
  ⑩ 张效霞.首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诞生记.中国中医药报,2014-12-12:8.
  郑洪,陆金国.边区军民发扬中医药防病治病好传统.中国中医药报,2015-09-18:008.
  郑洪,陆金国.抗战后方:国医馆与医药供应.南方都市报,2015-08-21:RB15.
  杨世民等.民国时期陕西的药品生产及药学教育.中国药学杂志,1995.6.30(6):374.严真.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的药材供应.中国药学杂志,1995.10.30(10):635.郑洪,陆金国.抗战后方:国医馆与医药供应.南方都市报,2015-08-21:RB15.张效霞.首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诞生记.中国中医药报,2014-12-12:008.王斐,马琼.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医学研究.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5):105.
  王瑞,王占涛.我曾押解冈村宁次的侄子.解放军报,2015-07-07:006.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力,电子及自动控制的发展,交流调速在工业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分析了各类交流调速在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阐明了交流调速的发展前景。 With the deve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