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几乎所有生物学结论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因此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什么是实验素养?实验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品质、实验思维、实验能力、实验科学思维的综合。高中阶段对学生实验素养的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高二第二学期进行的生物实验考查,主要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品质。一是各类考试中的实验题,这些实验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实验思维和表达能力。新课改后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能力的考查。实验类题目可以非常好地与《考试说明》要求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尤其通过实验过程图解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内涵的理解。2016年我有幸参加了高考阅卷工作,下面就以其中两道实验题的得分情况分析一下平常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对学生解决实验题的影响。
一、答题情况分析
1.(全国二卷)第29题(10分)(题省)
本题涉及的实验来自必修一第五章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前三问都直接与该实验有关。看似并不复杂的实验题,最终平均得分仅5.78分。取得这样的分数让考生和老师都不满意,因为这个题涉及的实验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讲过、练过,学生非常熟悉。但这里所说的“练”并非在实验室里“练”,而是在做“纸上实验”,以讲代练。以我的理解,这个实验在教材中的用意不仅是告诉我们温度和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怎样控制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应变量的变化、怎样检测,再通过准确的操作动手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更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在阅卷过程中可明显感觉到学生对这个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却浮于对原课本实验结论的记忆,在本题对原课本实验改编之后,很多学生出现了不能从题中获得有效信息、对实验基本原理不理解等问题,造成了失分。表面看,是学生答题的问题,其实这一切缘于平时学生实验课、实习课、活动课太少,缺少直接过程体验,缺少积淀相应能力的机会。要知道,能力的习得非一朝之功。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知实验题在高考和水平测试中的分量,但是由于主观客观的原因,我们没有把时间花在“实验室”,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态度,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是在急功近利“走捷径”,练了很多实验题,总结了很多实验题的解法,甚至花了很多时间揣摩命题教师的命题方向,但最终却收效甚微。高考生物实验成绩“节节败退”恰恰是缘于不重视实验教学这一主要原因。客观地说,相当多的初高中生物教师对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缺乏信心、缺少坚持,对实验教学效果缺乏认同。实验教学出现要求做的也尽量少做或不做,可做可不做的一概不做,课外实验几乎为零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实验素养低下成为一种必然,新课改的趋势正是强化能力为主,考生如果只是背概念,而不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审题能力是拿不到高分的,更不用说这样的考生今后有什么创新能力了。
2.(全国二卷)第31题(8分)(题省)
本题涉及的实验为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中的探究性实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其目的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利用身边的简易装置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本实验在教材中属于开放性实验,实验方案小组自订,实验材料要学生自己确定。这个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等,但可惜的是,大部分老师都只是给学生“讲”这个实验,几乎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只是告诉学生该怎样去做,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事实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老师,都没有亲自做实验探究,所有实验结果都是我们通过理论臆想出来的,至于“实验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意外因素?实际条件下叶片会不会按照设想上浮?”等等都应该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来,我想只有我们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同时我们的实验品质、实验思维、实验能力才会提高。这道题的平均得分为3.74分,可以说是全生物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得知这样的结果后,我们都嗟叹学生在如此熟悉的背景下的实验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得分,忽略学生的“熟”只是熟悉实验的结果,我们把结论“背下来”却不是学生真正自己通过动手得来的,那么对它的理解只能是肤浅的。
二、对今后工作的一些思考
亚里士多德曾说:“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诠释了动手实践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这次高考阅卷的亲身体验,我对以前实验教学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总是怕麻烦、怕耽误课程进度、怕学生在实验室不听话,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机会,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抹杀了他们的探究兴趣,禁锢了他们好动的天性,钝化了他们的思维灵感,强化了他们的依赖意识。但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在动手中培养起来的科学素养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的。教师应该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并创造条件尽量开设教学要求规定开出的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动手操作,哪怕仅仅是简单的模拟实验,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对待实验题的态度上,我们要一改以往的那种“简单粗暴”,学生不会分析、不会表述、失分多,原因并不在于题做得少,而是實验做得太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素养,通过生物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从思想上改变认识,认真开展好生物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生物实验素养,许多实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什么是实验素养?实验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品质、实验思维、实验能力、实验科学思维的综合。高中阶段对学生实验素养的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高二第二学期进行的生物实验考查,主要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品质。一是各类考试中的实验题,这些实验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实验思维和表达能力。新课改后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能力的考查。实验类题目可以非常好地与《考试说明》要求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尤其通过实验过程图解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内涵的理解。2016年我有幸参加了高考阅卷工作,下面就以其中两道实验题的得分情况分析一下平常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对学生解决实验题的影响。
一、答题情况分析
1.(全国二卷)第29题(10分)(题省)
本题涉及的实验来自必修一第五章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前三问都直接与该实验有关。看似并不复杂的实验题,最终平均得分仅5.78分。取得这样的分数让考生和老师都不满意,因为这个题涉及的实验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讲过、练过,学生非常熟悉。但这里所说的“练”并非在实验室里“练”,而是在做“纸上实验”,以讲代练。以我的理解,这个实验在教材中的用意不仅是告诉我们温度和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怎样控制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应变量的变化、怎样检测,再通过准确的操作动手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更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在阅卷过程中可明显感觉到学生对这个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却浮于对原课本实验结论的记忆,在本题对原课本实验改编之后,很多学生出现了不能从题中获得有效信息、对实验基本原理不理解等问题,造成了失分。表面看,是学生答题的问题,其实这一切缘于平时学生实验课、实习课、活动课太少,缺少直接过程体验,缺少积淀相应能力的机会。要知道,能力的习得非一朝之功。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知实验题在高考和水平测试中的分量,但是由于主观客观的原因,我们没有把时间花在“实验室”,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态度,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是在急功近利“走捷径”,练了很多实验题,总结了很多实验题的解法,甚至花了很多时间揣摩命题教师的命题方向,但最终却收效甚微。高考生物实验成绩“节节败退”恰恰是缘于不重视实验教学这一主要原因。客观地说,相当多的初高中生物教师对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缺乏信心、缺少坚持,对实验教学效果缺乏认同。实验教学出现要求做的也尽量少做或不做,可做可不做的一概不做,课外实验几乎为零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实验素养低下成为一种必然,新课改的趋势正是强化能力为主,考生如果只是背概念,而不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审题能力是拿不到高分的,更不用说这样的考生今后有什么创新能力了。
2.(全国二卷)第31题(8分)(题省)
本题涉及的实验为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中的探究性实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其目的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利用身边的简易装置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本实验在教材中属于开放性实验,实验方案小组自订,实验材料要学生自己确定。这个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等,但可惜的是,大部分老师都只是给学生“讲”这个实验,几乎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只是告诉学生该怎样去做,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事实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老师,都没有亲自做实验探究,所有实验结果都是我们通过理论臆想出来的,至于“实验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意外因素?实际条件下叶片会不会按照设想上浮?”等等都应该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来,我想只有我们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同时我们的实验品质、实验思维、实验能力才会提高。这道题的平均得分为3.74分,可以说是全生物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得知这样的结果后,我们都嗟叹学生在如此熟悉的背景下的实验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得分,忽略学生的“熟”只是熟悉实验的结果,我们把结论“背下来”却不是学生真正自己通过动手得来的,那么对它的理解只能是肤浅的。
二、对今后工作的一些思考
亚里士多德曾说:“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诠释了动手实践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这次高考阅卷的亲身体验,我对以前实验教学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总是怕麻烦、怕耽误课程进度、怕学生在实验室不听话,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机会,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抹杀了他们的探究兴趣,禁锢了他们好动的天性,钝化了他们的思维灵感,强化了他们的依赖意识。但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在动手中培养起来的科学素养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的。教师应该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并创造条件尽量开设教学要求规定开出的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动手操作,哪怕仅仅是简单的模拟实验,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对待实验题的态度上,我们要一改以往的那种“简单粗暴”,学生不会分析、不会表述、失分多,原因并不在于题做得少,而是實验做得太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素养,通过生物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从思想上改变认识,认真开展好生物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生物实验素养,许多实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