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恢复治理近些年来得到了越发广泛的重视,我国部分地区也根据实际需求推行了一些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不足。基于此,本文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作为切入点,简述常见治理措施、问题,再以此为基础,探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的意义和对策,以期通过分析明晰现状、完善理论,为后续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生物治理;生态治理;长期规划
中图分类号:D9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045-01
前言:矿山地质环境是指以矿山区域以核心、存在明显关联的地质环境。矿山生产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广泛影响、破坏了地质环境。采、选矿过程中生成的有毒、有害气体、矿渣、废水、粉尘及噪声、振动、塌陷等,会造成污染,破坏景观、植被,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应给予重视。各国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采取了很多治理措施,我国也在进行相关工作,探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十分必要。
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
1.1常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目前我国采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包括三大类,即生态治理、生物治理和综合治理。生态治理重视气候影响以及地区自然状况,强调危险预防,如某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砍伐了树木,导致植被稀少,容易出现滑坡,治理上就重点针对滑坡预防,广泛栽植草皮,应对地质灾害。生物治理重视重视生态恢复,强调物种多样性以及长期发展,一般在各处矿山进行大规模、长期植被恢复作业,工作时间长、见效慢,但可以综合起到绿化和地质灾害预防的作用。综合治理是指应用生态治理和生物治理两种手段进行工作,该措施的优势突出,但耗资规模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具体工作的要求也比较高。
1.2当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不足
当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不足包括缺乏长期规划、治标不治本、治理缺乏针对性等,影响了实际工作的开展和最终成效。长期规划的缺乏是指部分地区在治理矿山时,重视短期效果,简单采取生态治理手段,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应对各类灾害,但作用有限,也难以完全避免后续问题,甚至导致地质环境的持续恶化。治理缺乏针对性是指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时,不考虑当地环境和具体情况,生搬硬套外地模式,导致治理成效欠佳。如辽宁西部、内蒙古等地可以采取培植草场的方式避免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这是由于当地降水少,草场可以应对一般的雨水冲刷,而长江以南降水多,简单套用草场存水模式,难免出现治理失效和资金浪费的问题。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的意义
2.1优化生态环境
对矿山进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可以直接优化矿山总体环境,这也是相关治理工作的核心意义。如我国西北各地的矿山,存在较为严重的植被缺失问题,出现降水后,大量泥土被冲刷,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事故多发,泥沙进入河流,导致黄河等河流含沙量激增,下游的水患也因此越演越烈。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不断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黄河含沙量逐步降低,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事故也逐渐减少,这体现了矿山治理对矿山总体环境的优化作用。
2.2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20世纪中期以来,欧美等地出现了一系列污染事件,其中尤以英国“伦敦雾”最为著名,这些事件也推动了环保事业的发展,使各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样极为重视,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一方面能够直接优化周边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其他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可以看做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如对矿山进行治理时,栽植速生林,既能满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要求,也能进一步刺激当地农业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对策
3.1合理进行中长短期规划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求各地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观念,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纳入长期工作规划中,做好中长短期计划,并推动执行。如某地准备治理矿山,应结合当地气象特点,拟定短期计算,培植防护草皮和易成活的灌木,再着眼于中期恢复,增加高大木本植物的栽植力度,最后进行长期计划,投入更多资金丰富矿山生物类型,恢复动植物共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举措首先避免了出现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可能,其后实现了危险消除、矿山环节也得以持续完善
3.2发动社会力量
如上文所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难以一蹴而就,应作为长期事业看待,在实际工作中,各地相关部门也可以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中。如目前各地广泛要求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负责矿山治理的部门可以与高校联络,提供树苗、草皮等,由学生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共同进行栽种工作。此外,部分地区治理工作受限于资金条件,难以有效开展,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可以与当地大企业、国有企业进行沟通,请求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解决财务上的问题,利用社会力量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1]。
3.3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恢复治理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存在大量矿产资源,各处矿山的环境情况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治理时,不能采用某一种固定模式,要求相关部门在后续工作中针对矿山治理的重点问题拟定工作计划,给予优先处理,推动具体工作的进行。如某地有大型露天煤矿,煤炭开采、焦化一体进行,造成矿山周边出现比较严重的烟尘污染。在进行治理时,也应首先着眼于烟尘治理,采取防尘措施,并应用现代工艺收集废气、处理后排放,降低废气、粉尘污染,之后再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情况拟定更多的治理措施。
3.4实现联合治理
联合治理是综合治理的延伸,是指在综合治理基础上应用更多手段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综合治理包括生态治理和生物治理两大类型,在推动综合治理的情况下,要求相关部门考虑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其他因素,并给予处置。如某矿山在受到矿务工作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农业生产工作的影响,当地民众在矿山周围从事农业生产和放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情况难以控制,地质灾害多发,恢复工作也存在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标本兼治”,应进行农业管理,建立禁垦区、禁牧区,并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等方式增加民众收入水平,降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综合治理的效果[2]。
此外,联合治理还包括区域联合,即各地区充分交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经验,共同探讨可行的解决方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A地技术优良但资金受限,B地资金充足但缺乏工作经验,双方可以建立联合治理小组,A地提供技术、B地提供资金,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得以更有效的进行。
总结:通过分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了解了相关理论内容。当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存在些许不足,为求优化地质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十分必要,可行措施包括合理进行中长短期规划、发动社会力量、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恢复治理、实现联合治理等。应用上述理论,有助于后续矿山地质恢复治理相关工作的开展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怀永,陈祥志,葛长峰,张海军.北京市金矿礦山生产对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J/OL].能源与环保,2018(01):83-86
[2]张祥宁,周荣根.基于规划与土地价值利用的矿山环境治理探究——以吉山铁矿矿山环境治理项目为例[J].中国市场,2018(03):181-182.
作者简介:邓晶晶(1988—),女,汉族,湖北孝感人,助理工程师,工科学士,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地质队,研究方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生物治理;生态治理;长期规划
中图分类号:D9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045-01
前言:矿山地质环境是指以矿山区域以核心、存在明显关联的地质环境。矿山生产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广泛影响、破坏了地质环境。采、选矿过程中生成的有毒、有害气体、矿渣、废水、粉尘及噪声、振动、塌陷等,会造成污染,破坏景观、植被,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应给予重视。各国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采取了很多治理措施,我国也在进行相关工作,探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十分必要。
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
1.1常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目前我国采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包括三大类,即生态治理、生物治理和综合治理。生态治理重视气候影响以及地区自然状况,强调危险预防,如某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砍伐了树木,导致植被稀少,容易出现滑坡,治理上就重点针对滑坡预防,广泛栽植草皮,应对地质灾害。生物治理重视重视生态恢复,强调物种多样性以及长期发展,一般在各处矿山进行大规模、长期植被恢复作业,工作时间长、见效慢,但可以综合起到绿化和地质灾害预防的作用。综合治理是指应用生态治理和生物治理两种手段进行工作,该措施的优势突出,但耗资规模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具体工作的要求也比较高。
1.2当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不足
当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不足包括缺乏长期规划、治标不治本、治理缺乏针对性等,影响了实际工作的开展和最终成效。长期规划的缺乏是指部分地区在治理矿山时,重视短期效果,简单采取生态治理手段,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应对各类灾害,但作用有限,也难以完全避免后续问题,甚至导致地质环境的持续恶化。治理缺乏针对性是指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时,不考虑当地环境和具体情况,生搬硬套外地模式,导致治理成效欠佳。如辽宁西部、内蒙古等地可以采取培植草场的方式避免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这是由于当地降水少,草场可以应对一般的雨水冲刷,而长江以南降水多,简单套用草场存水模式,难免出现治理失效和资金浪费的问题。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的意义
2.1优化生态环境
对矿山进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可以直接优化矿山总体环境,这也是相关治理工作的核心意义。如我国西北各地的矿山,存在较为严重的植被缺失问题,出现降水后,大量泥土被冲刷,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事故多发,泥沙进入河流,导致黄河等河流含沙量激增,下游的水患也因此越演越烈。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不断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黄河含沙量逐步降低,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事故也逐渐减少,这体现了矿山治理对矿山总体环境的优化作用。
2.2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20世纪中期以来,欧美等地出现了一系列污染事件,其中尤以英国“伦敦雾”最为著名,这些事件也推动了环保事业的发展,使各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样极为重视,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一方面能够直接优化周边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其他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可以看做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如对矿山进行治理时,栽植速生林,既能满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要求,也能进一步刺激当地农业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对策
3.1合理进行中长短期规划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求各地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观念,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纳入长期工作规划中,做好中长短期计划,并推动执行。如某地准备治理矿山,应结合当地气象特点,拟定短期计算,培植防护草皮和易成活的灌木,再着眼于中期恢复,增加高大木本植物的栽植力度,最后进行长期计划,投入更多资金丰富矿山生物类型,恢复动植物共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举措首先避免了出现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可能,其后实现了危险消除、矿山环节也得以持续完善
3.2发动社会力量
如上文所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难以一蹴而就,应作为长期事业看待,在实际工作中,各地相关部门也可以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中。如目前各地广泛要求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负责矿山治理的部门可以与高校联络,提供树苗、草皮等,由学生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共同进行栽种工作。此外,部分地区治理工作受限于资金条件,难以有效开展,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可以与当地大企业、国有企业进行沟通,请求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解决财务上的问题,利用社会力量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1]。
3.3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恢复治理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存在大量矿产资源,各处矿山的环境情况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治理时,不能采用某一种固定模式,要求相关部门在后续工作中针对矿山治理的重点问题拟定工作计划,给予优先处理,推动具体工作的进行。如某地有大型露天煤矿,煤炭开采、焦化一体进行,造成矿山周边出现比较严重的烟尘污染。在进行治理时,也应首先着眼于烟尘治理,采取防尘措施,并应用现代工艺收集废气、处理后排放,降低废气、粉尘污染,之后再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情况拟定更多的治理措施。
3.4实现联合治理
联合治理是综合治理的延伸,是指在综合治理基础上应用更多手段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综合治理包括生态治理和生物治理两大类型,在推动综合治理的情况下,要求相关部门考虑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其他因素,并给予处置。如某矿山在受到矿务工作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农业生产工作的影响,当地民众在矿山周围从事农业生产和放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情况难以控制,地质灾害多发,恢复工作也存在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标本兼治”,应进行农业管理,建立禁垦区、禁牧区,并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等方式增加民众收入水平,降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综合治理的效果[2]。
此外,联合治理还包括区域联合,即各地区充分交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经验,共同探讨可行的解决方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A地技术优良但资金受限,B地资金充足但缺乏工作经验,双方可以建立联合治理小组,A地提供技术、B地提供资金,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得以更有效的进行。
总结:通过分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了解了相关理论内容。当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存在些许不足,为求优化地质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十分必要,可行措施包括合理进行中长短期规划、发动社会力量、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恢复治理、实现联合治理等。应用上述理论,有助于后续矿山地质恢复治理相关工作的开展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怀永,陈祥志,葛长峰,张海军.北京市金矿礦山生产对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J/OL].能源与环保,2018(01):83-86
[2]张祥宁,周荣根.基于规划与土地价值利用的矿山环境治理探究——以吉山铁矿矿山环境治理项目为例[J].中国市场,2018(03):181-182.
作者简介:邓晶晶(1988—),女,汉族,湖北孝感人,助理工程师,工科学士,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地质队,研究方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