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六法是品评中国画的六项标准,是中国画术语。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个方面。六法的提出为后世传统中国画的品评定了一个总纲和品评标准。在这里我想以一个现代人的看法着重论述六法中“骨法用笔”“应物象形”这两个方面在国画中的运用等。
关键词:中国画;六法;笔墨;形象;造型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3-2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列为首要之法。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则认为“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我认为“气韵”“位置”固然重要,但是用笔、造型才是整个画面的基础。在这里我就以一个现代人的看法着重论述六法中“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这两个方面。下面先简单地介绍下“六法”,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去理解“骨法用笔”和“应物象形”。
一、何为六法
(一)气韵生动
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二)骨法用笔
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因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三)应物象形
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地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四)随类赋彩
指色彩的应用,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五)经营位置
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六)传移模写
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二、骨法用笔之笔墨形象
上面所说,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下面就笔墨形象浅谈下我的看法。
如果说气韵是中国画的灵魂,那么笔墨就是展现中国画的躯干肉体。中国画是线的艺术,没有线便失去了中国画的韵味。画面上要有线的主次、长短、粗细、疏密、虚实、干湿、浓淡、松紧、快慢等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才会有生命。中国画一直重视书法用笔,要运用书法中的起笔、行笔、收笔、回锋、长锋、侧锋等笔法,追求各种笔法产生的味道,反复锤炼,才会产生笔墨趣味。画线要像用犁耕田一样用笔一定要追求毛、涩,沉着入纸,有一种涩、沙的感觉,用笔过光,总感觉浮在纸上。李可染用笔干涩、苍劲,即使用焦墨画树,线也会产生一种空灵感,所画的线是两边毛,与纸紧紧连在一起。
纵观历代绘画,从战国楚帛书、两汉帛画开始,其线条就有书法“写”的意味。其后,东晋顾恺之、张僧繇、唐代吴道子、五代董源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地从书法中获得灵感和笔意。墨的用法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的积墨、泼墨、破墨以及宿墨画法在水墨画中都是常用的表现手法。绘画的全过程都伴随着情感的冲动,它既是绘画的动力,又是艺术形象的构成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使绘画者具有独创性和审美性。
三、应物象形之造型基础
历来绘画者都把精力放在了笔墨上,这就束缚了中国画的发展。造型是基础,是关键,没有个人独创性就是千人一面。一般人看中国画先看造型,后看笔墨,最打动人的还是有形状的东西。就像上面说的,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历史上但凡在造型上有突破的人,就显得非常突出,像八大、石涛、贯休、陈老莲,他们在造型上都有自己的绘画语言,绘画风格。但是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并不单单是那几下笔墨。一幅绘画作品就是一个整体,要求绘画者在情感的统领下,通过对画面造型、笔墨、构图等相关因素的有机结合,营造出画面的整体氛围。绘画作品是以其整体与人对话,所以对画面的整体把握是十分重要的,而画面的整体氛围来自于情感统领下的造型关系,作为欣赏者,万万不可第一眼就去识别所画何物,也不能一开始就陷入局部品味,它只能导致“整体把握”的丧失和整体氛围的淡化。水墨画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物我二者的高度统一,它是绘画者修养的综合体现。
在中国画的绘画史上,一直贯穿着以线描为主流的造型手段。中国历代画家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在纸、墨、笔、砚等不断的演进中,创造和发展了这种线描的形式和功能,使看来简单的线描变得诡异谲诡、臻丽灿烂。从而逐渐形成了白描法、工笔重彩法,没骨法、写意法等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对世界艺术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万变不离其宗”,虽然形式不同种类繁多,但总是离不开造型这个基础的。
四、总结
中国绘画的笔墨语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我们要继承发扬,要提高它的表现力,为时代服务。那么如何既能继承传统的笔墨语言,又能丰富它的表现力,去反映这个多种形象存在的时代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在想,作品的优劣是作者的修养、与笔墨、造型的总和,只有相互结合,才会体现出它的精神、力度、张力、个性等。中国古代绘画,主要用线去组合画面,如画面上增加部分面的效果,会增强它的份量感,那么面怎样与线去统一呢,既要保持线的优美,又要强调画面的整体效果,只有线面同时以“骨法用笔”去统一它的格调,才会增强画面的整体气氛。在刻画主题方面,首先是要有造型形象,然后用多种方法、多种笔法去表现,可以说“不择手段”地去塑造它的精神内涵。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随着农业社会在消失和工业科技文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时代。作为时代的艺术语言,如何反映时代,如何与时俱进,这是值得思量的。我认为,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吸纳和融合多种艺术之长,经过消化丰富我们的绘画语言,才能很好地反映我们这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作者简介:
韩洋,郑州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美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
关键词:中国画;六法;笔墨;形象;造型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3-2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列为首要之法。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则认为“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我认为“气韵”“位置”固然重要,但是用笔、造型才是整个画面的基础。在这里我就以一个现代人的看法着重论述六法中“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这两个方面。下面先简单地介绍下“六法”,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去理解“骨法用笔”和“应物象形”。
一、何为六法
(一)气韵生动
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二)骨法用笔
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因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三)应物象形
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地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四)随类赋彩
指色彩的应用,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五)经营位置
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六)传移模写
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二、骨法用笔之笔墨形象
上面所说,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下面就笔墨形象浅谈下我的看法。
如果说气韵是中国画的灵魂,那么笔墨就是展现中国画的躯干肉体。中国画是线的艺术,没有线便失去了中国画的韵味。画面上要有线的主次、长短、粗细、疏密、虚实、干湿、浓淡、松紧、快慢等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才会有生命。中国画一直重视书法用笔,要运用书法中的起笔、行笔、收笔、回锋、长锋、侧锋等笔法,追求各种笔法产生的味道,反复锤炼,才会产生笔墨趣味。画线要像用犁耕田一样用笔一定要追求毛、涩,沉着入纸,有一种涩、沙的感觉,用笔过光,总感觉浮在纸上。李可染用笔干涩、苍劲,即使用焦墨画树,线也会产生一种空灵感,所画的线是两边毛,与纸紧紧连在一起。
纵观历代绘画,从战国楚帛书、两汉帛画开始,其线条就有书法“写”的意味。其后,东晋顾恺之、张僧繇、唐代吴道子、五代董源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地从书法中获得灵感和笔意。墨的用法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的积墨、泼墨、破墨以及宿墨画法在水墨画中都是常用的表现手法。绘画的全过程都伴随着情感的冲动,它既是绘画的动力,又是艺术形象的构成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使绘画者具有独创性和审美性。
三、应物象形之造型基础
历来绘画者都把精力放在了笔墨上,这就束缚了中国画的发展。造型是基础,是关键,没有个人独创性就是千人一面。一般人看中国画先看造型,后看笔墨,最打动人的还是有形状的东西。就像上面说的,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历史上但凡在造型上有突破的人,就显得非常突出,像八大、石涛、贯休、陈老莲,他们在造型上都有自己的绘画语言,绘画风格。但是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并不单单是那几下笔墨。一幅绘画作品就是一个整体,要求绘画者在情感的统领下,通过对画面造型、笔墨、构图等相关因素的有机结合,营造出画面的整体氛围。绘画作品是以其整体与人对话,所以对画面的整体把握是十分重要的,而画面的整体氛围来自于情感统领下的造型关系,作为欣赏者,万万不可第一眼就去识别所画何物,也不能一开始就陷入局部品味,它只能导致“整体把握”的丧失和整体氛围的淡化。水墨画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物我二者的高度统一,它是绘画者修养的综合体现。
在中国画的绘画史上,一直贯穿着以线描为主流的造型手段。中国历代画家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在纸、墨、笔、砚等不断的演进中,创造和发展了这种线描的形式和功能,使看来简单的线描变得诡异谲诡、臻丽灿烂。从而逐渐形成了白描法、工笔重彩法,没骨法、写意法等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对世界艺术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万变不离其宗”,虽然形式不同种类繁多,但总是离不开造型这个基础的。
四、总结
中国绘画的笔墨语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我们要继承发扬,要提高它的表现力,为时代服务。那么如何既能继承传统的笔墨语言,又能丰富它的表现力,去反映这个多种形象存在的时代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在想,作品的优劣是作者的修养、与笔墨、造型的总和,只有相互结合,才会体现出它的精神、力度、张力、个性等。中国古代绘画,主要用线去组合画面,如画面上增加部分面的效果,会增强它的份量感,那么面怎样与线去统一呢,既要保持线的优美,又要强调画面的整体效果,只有线面同时以“骨法用笔”去统一它的格调,才会增强画面的整体气氛。在刻画主题方面,首先是要有造型形象,然后用多种方法、多种笔法去表现,可以说“不择手段”地去塑造它的精神内涵。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随着农业社会在消失和工业科技文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时代。作为时代的艺术语言,如何反映时代,如何与时俱进,这是值得思量的。我认为,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吸纳和融合多种艺术之长,经过消化丰富我们的绘画语言,才能很好地反映我们这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作者简介:
韩洋,郑州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美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