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信息化建设,在实施“三大推进”(大建设、大环境、大发展)战略中,在建设全国唯一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倍增效应,使信息化成为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回顾几年来合肥市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历程,这是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积极探索通过构筑“五个统一体系”,整体推进合肥市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
加强统一规划体系建设, 构筑合肥城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框架
2003年,合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全市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步骤,即结合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的要求,立足省会城市和科教基地的优势,组织实施《合肥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加快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安全、标准化体系为保障,营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突出电子政务先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信息技术在加快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把合肥打造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城市。
根据统一规划要求,截止到2007年底,合肥市编制出台了涉及信息资源建设、企业基础数据共享与交换、市智能交通、社区服务、面向公众服务等专项发展规划,为合肥城市信息化建设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制定出了清晰的实施步骤。
5年来,在统一规划体系的指引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互相支持,通力协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扎实推进,逐步探索出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运行模式,形成了信息化工作的整体合力。
按照《关于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几年来,合肥市围绕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统一管理力度,制定出台了《合肥市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合肥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合肥市电子政务建设和社会应用能力考核实施细则》、《合肥市政府网站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全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全市信息化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实现统一管理,优化整合资源,有效避免了“钱出多门”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使信息化专项资金的投放准确,效益显著。
加强统一领导体系建设, 保障自上而下政令畅通的组织领导
在全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工作伊始,合肥市就确立了“一个领导小组、一个主管职能机构、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的统一领导模式。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市直主要委办局一把手担任成员的市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决策和协调。2002年组建了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为市政府部门管理机构,主管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进工作。此后,合肥市还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制,于2005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将市发计委所属的市经济信息中心和市政府办公厅所属的办公自动化中心等机构进行整合,成立了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隶属市信息化办管理,主要负责全市电子政务基础数据、基础网络维护和管理,全市重要数据库和电子政务专网以及全市統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的运转、维护和信息运营,政府门户网站维护等工作。
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分别承担领导、管理和建设的职责。县区、市直部门均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工作机构,市社保、公安、国土、规划、环保、法院、检察院、国税、地税等20余家市直部门组建了编制、经费、人员“三落实”的信息中心。至此,全市信息化机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形成了自上而下、协调一致、政令畅通的工作格局,有效避免了“政出多门”的现象,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目前,国内各大城市信息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功能设定均处于探索阶段,而合肥市集中统一的领导体系为这一探索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
构筑统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保证信息的互联互通
依托已建成的电子政务专网,按照“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分步实施、突出应用、强化管理、信息共享”的原则,合肥市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部门各行业管理中的应用,推进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市信息化专项资金投资建设的94个项目,基本覆盖了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市劳动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科技强警”、数字国土、数字房产、农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部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均被国家有关部门列入综合示范工程,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合肥国家税务局在全省率先完善网上办税功能,建成网上国税局,推行了“同城办税”等一系列创造性做法,以占全省国税系统16%的人员数,完成全省四分之一的国税收入,实现了税收收入又好又快增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立起覆盖市、县(区)、街道和社居委的四级劳动保障IPSec/VPN专网系统;市工商局建立了覆盖市、分局和工商所的三级工商专网系统;市财政局建立起覆盖所有市直单位的集中支付系统;市行政服务中心建立起并联审批系统等系统;市应急指挥办公室建成了市应急指挥系统等多个综合应用系统,实现了与公安机关相关信息的共享和共用。
强化统一项目支撑体系, 信息化专项资金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只有对信息化项目真正具有了全程管理手段,才能确保信息化的统一规划落到实处。合肥市通过项目支撑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对项目进行“铁腕式的管理”。根据《合肥市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市信息办对全市所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
凡市财政投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信息办会同市计划、财政等部门和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形成意见后报经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纳入全市建设计划;非市财政性资金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也必须符合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将建设方案报市信息办备案后方可实施。真正做到信息化主管部门既管事又管钱。
好钢用在刀刃上。合肥市信息建设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在电子政务专网建设中,这一做法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合肥市的政务专网建设,由市财政分期支付5年的专用线路租用费,租用价格相当于市场价格的十分之一,而所有权归政府。通过公开招标,项目实际支付建设资金1666万元,同时满足了全市250个接入单位的需求,电信公司按照需求提供专网网络设备和相应的维护服务。与各部门自建相比,仅此一项就节约建设经费约4000万元。
截至2008年7月,按照“分步建设、强化应用、互联互通”的原则,经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纳入全市信息化项目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达110个,市财政投入信息化专项资金累计达2.55亿元,带动其他各类投资信息化建设资金逾5亿元。
建立统一服务体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一个城市,一个政务数据中心”建设思路,经过深入调研,合肥市大胆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一个跨部门,对部门、人员、信息全面管理与控制的覆盖全市的协同办公体系”的构想,真正把统一服务体系落在实处。从2004年底启动“1124”工程,即全市建立一个电子政务专网、1个政务机房,2个平台(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统一对外服务门户)、4个数据库,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成效最大化。至目前,“1124”工程项目大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全市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是统一服务体系的很好体现,它是利用政务专网,通过全市统一的政务应用模块,把市四大班子以及市直部门、县(区)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委、办、局各业务系统用户的统一登录、各基础业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实现了公务员同台、分级、授权办公,缩小了政府内部的数字鸿沟,为市本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办公、信息互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为核心,统一服务体系功能进一步延伸。自1999年,合肥市被定为国家首批政府上网工程试点单位以来,经过扎实的努力,不断发挥政府门户网站在线服务和办事能力,使之真正成为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截止到2008年5月,全市、县(区)和乡镇三级共计159个政府门户网站全部建成,为政府主流业务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奠定了基础。政府信息全面公开。通过“中国·合肥”政府门户网站群构建了一网式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全市各级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医疗、教育、供气、供电、供水、供热、公共交通等7类公共企事业单位共计306家通过网站编制和发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截止到2008年6月底,全市各单位通过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共发布、更新信息68844条,网站日访问量3226次。网上办事全面推行。“中国·合肥”门户网站现已提供51个部门近100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申报服务,并可实现230项行政许可和87个非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查询服务,成为政府面向公众的统一服务入口。据统计,2007年度,“中国·合肥”政府门户网站共受理各类事项29623件,办结29324件。在2007年国信办发布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中,“中国·合肥”门户网站位列全国33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第12名,省会城市第5名。
5个统一体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规划体系为信息化确立了明确目标,领导体系是信息化工作的保障,资源共享体系是信息化工作的纽带,项目支撑体系是信息化的必要手段,服务体系是信息化的价值所在。目前,合肥市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下一步,合肥市将进一步发挥5个统一体系的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努力营造促进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信息化工作的引领作用,使合肥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行者”和“试验田”,成为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领跑者”,為合肥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合肥概况
合肥是安徽省会,位于中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
合肥市辖4区和3县,并赋予3个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2万人。
合肥市确定了“141”城市发展框架,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区,并在老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4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设一个生态型、现代化滨湖新区(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南依巢湖,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综合居住新区)。我省以合肥为中心的城市圈基本圈层半径为100公里,引领并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预计到2020年,合肥市将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经济中心。
合肥又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中科院合肥分院等190多所科研院所,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具有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基础。自2002年以来,合肥先后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和全国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在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2008年5月发布的“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榜单中,合肥名列第10名。2008年8月,合肥市荣获省政府颁发的“数字安徽”5年建设先进市荣誉称号。
目前,合肥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77.6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7.69万户。建成了以电信传输网、有线电视传输网为基础的高性能信息网络传输平台。市区宽带接入网覆盖率达100% ,互联网出口带宽为40GB,互联网入户率已超过30%。“村村通宽带”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全市行政村100%宽带网络覆盖。全市开办各类网站近万家,网民近200万,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900余家。
2003年以来,按照省政府《“数字安徽”建设5年规划纲要(2003~2007年)》的要求,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主导地位和关键作用,把信息化作为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全局的战略立足点,紧密结合合肥市实际,不断强化管理体制,优化资源整合,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之路,有效杜绝了政出多门、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现象,取得了显著成效。
回顾几年来合肥市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历程,这是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积极探索通过构筑“五个统一体系”,整体推进合肥市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
加强统一规划体系建设, 构筑合肥城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框架
2003年,合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全市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步骤,即结合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的要求,立足省会城市和科教基地的优势,组织实施《合肥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加快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安全、标准化体系为保障,营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突出电子政务先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信息技术在加快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把合肥打造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城市。
根据统一规划要求,截止到2007年底,合肥市编制出台了涉及信息资源建设、企业基础数据共享与交换、市智能交通、社区服务、面向公众服务等专项发展规划,为合肥城市信息化建设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制定出了清晰的实施步骤。
5年来,在统一规划体系的指引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互相支持,通力协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扎实推进,逐步探索出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运行模式,形成了信息化工作的整体合力。
按照《关于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几年来,合肥市围绕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统一管理力度,制定出台了《合肥市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合肥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合肥市电子政务建设和社会应用能力考核实施细则》、《合肥市政府网站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全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全市信息化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实现统一管理,优化整合资源,有效避免了“钱出多门”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使信息化专项资金的投放准确,效益显著。
加强统一领导体系建设, 保障自上而下政令畅通的组织领导
在全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工作伊始,合肥市就确立了“一个领导小组、一个主管职能机构、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的统一领导模式。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市直主要委办局一把手担任成员的市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决策和协调。2002年组建了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为市政府部门管理机构,主管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进工作。此后,合肥市还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制,于2005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将市发计委所属的市经济信息中心和市政府办公厅所属的办公自动化中心等机构进行整合,成立了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隶属市信息化办管理,主要负责全市电子政务基础数据、基础网络维护和管理,全市重要数据库和电子政务专网以及全市統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的运转、维护和信息运营,政府门户网站维护等工作。
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分别承担领导、管理和建设的职责。县区、市直部门均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工作机构,市社保、公安、国土、规划、环保、法院、检察院、国税、地税等20余家市直部门组建了编制、经费、人员“三落实”的信息中心。至此,全市信息化机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形成了自上而下、协调一致、政令畅通的工作格局,有效避免了“政出多门”的现象,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目前,国内各大城市信息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功能设定均处于探索阶段,而合肥市集中统一的领导体系为这一探索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
构筑统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保证信息的互联互通
依托已建成的电子政务专网,按照“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分步实施、突出应用、强化管理、信息共享”的原则,合肥市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部门各行业管理中的应用,推进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市信息化专项资金投资建设的94个项目,基本覆盖了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市劳动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科技强警”、数字国土、数字房产、农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部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均被国家有关部门列入综合示范工程,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合肥国家税务局在全省率先完善网上办税功能,建成网上国税局,推行了“同城办税”等一系列创造性做法,以占全省国税系统16%的人员数,完成全省四分之一的国税收入,实现了税收收入又好又快增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立起覆盖市、县(区)、街道和社居委的四级劳动保障IPSec/VPN专网系统;市工商局建立了覆盖市、分局和工商所的三级工商专网系统;市财政局建立起覆盖所有市直单位的集中支付系统;市行政服务中心建立起并联审批系统等系统;市应急指挥办公室建成了市应急指挥系统等多个综合应用系统,实现了与公安机关相关信息的共享和共用。
强化统一项目支撑体系, 信息化专项资金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只有对信息化项目真正具有了全程管理手段,才能确保信息化的统一规划落到实处。合肥市通过项目支撑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对项目进行“铁腕式的管理”。根据《合肥市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市信息办对全市所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
凡市财政投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信息办会同市计划、财政等部门和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形成意见后报经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纳入全市建设计划;非市财政性资金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也必须符合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将建设方案报市信息办备案后方可实施。真正做到信息化主管部门既管事又管钱。
好钢用在刀刃上。合肥市信息建设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在电子政务专网建设中,这一做法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合肥市的政务专网建设,由市财政分期支付5年的专用线路租用费,租用价格相当于市场价格的十分之一,而所有权归政府。通过公开招标,项目实际支付建设资金1666万元,同时满足了全市250个接入单位的需求,电信公司按照需求提供专网网络设备和相应的维护服务。与各部门自建相比,仅此一项就节约建设经费约4000万元。
截至2008年7月,按照“分步建设、强化应用、互联互通”的原则,经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纳入全市信息化项目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达110个,市财政投入信息化专项资金累计达2.55亿元,带动其他各类投资信息化建设资金逾5亿元。
建立统一服务体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一个城市,一个政务数据中心”建设思路,经过深入调研,合肥市大胆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一个跨部门,对部门、人员、信息全面管理与控制的覆盖全市的协同办公体系”的构想,真正把统一服务体系落在实处。从2004年底启动“1124”工程,即全市建立一个电子政务专网、1个政务机房,2个平台(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统一对外服务门户)、4个数据库,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成效最大化。至目前,“1124”工程项目大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全市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是统一服务体系的很好体现,它是利用政务专网,通过全市统一的政务应用模块,把市四大班子以及市直部门、县(区)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委、办、局各业务系统用户的统一登录、各基础业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实现了公务员同台、分级、授权办公,缩小了政府内部的数字鸿沟,为市本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办公、信息互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为核心,统一服务体系功能进一步延伸。自1999年,合肥市被定为国家首批政府上网工程试点单位以来,经过扎实的努力,不断发挥政府门户网站在线服务和办事能力,使之真正成为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截止到2008年5月,全市、县(区)和乡镇三级共计159个政府门户网站全部建成,为政府主流业务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奠定了基础。政府信息全面公开。通过“中国·合肥”政府门户网站群构建了一网式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全市各级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医疗、教育、供气、供电、供水、供热、公共交通等7类公共企事业单位共计306家通过网站编制和发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截止到2008年6月底,全市各单位通过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共发布、更新信息68844条,网站日访问量3226次。网上办事全面推行。“中国·合肥”门户网站现已提供51个部门近100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申报服务,并可实现230项行政许可和87个非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查询服务,成为政府面向公众的统一服务入口。据统计,2007年度,“中国·合肥”政府门户网站共受理各类事项29623件,办结29324件。在2007年国信办发布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中,“中国·合肥”门户网站位列全国33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第12名,省会城市第5名。
5个统一体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规划体系为信息化确立了明确目标,领导体系是信息化工作的保障,资源共享体系是信息化工作的纽带,项目支撑体系是信息化的必要手段,服务体系是信息化的价值所在。目前,合肥市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下一步,合肥市将进一步发挥5个统一体系的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努力营造促进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信息化工作的引领作用,使合肥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行者”和“试验田”,成为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领跑者”,為合肥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合肥概况
合肥是安徽省会,位于中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
合肥市辖4区和3县,并赋予3个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2万人。
合肥市确定了“141”城市发展框架,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区,并在老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4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设一个生态型、现代化滨湖新区(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南依巢湖,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综合居住新区)。我省以合肥为中心的城市圈基本圈层半径为100公里,引领并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预计到2020年,合肥市将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经济中心。
合肥又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中科院合肥分院等190多所科研院所,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具有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基础。自2002年以来,合肥先后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和全国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在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2008年5月发布的“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榜单中,合肥名列第10名。2008年8月,合肥市荣获省政府颁发的“数字安徽”5年建设先进市荣誉称号。
目前,合肥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77.6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7.69万户。建成了以电信传输网、有线电视传输网为基础的高性能信息网络传输平台。市区宽带接入网覆盖率达100% ,互联网出口带宽为40GB,互联网入户率已超过30%。“村村通宽带”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全市行政村100%宽带网络覆盖。全市开办各类网站近万家,网民近200万,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900余家。
2003年以来,按照省政府《“数字安徽”建设5年规划纲要(2003~2007年)》的要求,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主导地位和关键作用,把信息化作为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全局的战略立足点,紧密结合合肥市实际,不断强化管理体制,优化资源整合,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之路,有效杜绝了政出多门、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现象,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