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岗位需求导向”可以理解为,围绕着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在工学结合基础上来完成化学课程教学。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着诸多挑战。通过对岗位需求的解析,目前存在着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等三方面的问题。通过反思,需要围绕着:深化对岗位需求的认识、完善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以及完成对教学评价的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构建。
关键系:高职化学课程;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优化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已成为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却存在着诸多挑战。特别对于高职化学课程而言,受到该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影响,许多同行难以把握住教学中的职教要求,而是根据教材体例传递知识性的信息给学生。对此笔者认为,在高职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突出岗位需求导向。
所谓“岗位需求导向”可以理解为,围绕着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在工学结合基础上来完成化学课程教学。然而事实却证明,若要完成上述导向下的课程教学存在着两大主要困境:(1)部分教师缺少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历,从而难以提炼出课程教学的岗位需求;(2)现行教材和教学计划,制约了岗位需求导向下的教学模式开展。从可操作性原则出发,当前应着力对后者进行系统性优化。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岗位需求的解析
结合化学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岗位特点,其岗位需求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针对岗位技术层面的解析
包括化工、制药、印染等在内的行业,都需应用到化学原理。从笔者所在高职的学生就业去向来看,也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在上述行业工作。因此,岗位需求解析首先就应从生产力视角出发,来考察岗位技术对于学生的需求。实践表明,该层面的需求主要涵盖:规范操作流程、化学试剂组配、化学仪器操作等几个方面。就化学课程教学板块而言,这些方面主要涉及到实训教学环节。当然,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仍为学生建构起基础性化学知识。
(二)针对岗位组织层面的解析
岗位组织层面则与企业生产关系相联系,即在以工艺流程为纽带的分工协作关系构成了上述行业的主要生产形态,从而对于各岗位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岗位内部的团队精神则要求很高。笔者发现,目前已毕业学生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困境,并不主要是因为技术层面原因所致,而更多因是不适应工作环境而造成。
二、解析基础上的教学现状反思
以上从两个层面所进行的岗位需求解析表明,在化学课程教学中不仅应实现知识上的“知行统一”目标,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情商来适应团队作业形态。为此,这里需要对当前教学现状进行反思。
(一)针对教师教学现状的反思
受到部分教师本人行业实践经历的制约,在教学上往往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进行知识性传递,而未能很好的结合行业特点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而,且不说与职教理念相契合的程度如何,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下也无法完全讲授完书本知识。在理论够用的原则下来展开高职教育,就意味着理论够用的前提在于知识点的前后逻辑连贯性,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却存在随意压缩知识点的情况。可见,这就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化学课程知识的整体认识。
(二)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反思
化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此时学生才从高中考入高职,从而在学习习惯上仍保留着应试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学生十分注重对化学知识点的记忆和计算能力训练,并能较好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但却很少自主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来找寻相关行业的专业信息,更不要说将化学知识应用于专业岗位需求上了。
(三)针对教学评价现状的反思
目前针对化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采取闭卷测试,以及对教师进行评教的方式来进行。上述方式不能说不具有合理性,但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极易使化学课程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而逐渐与职教要求相背离。
三、反思引导下的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深化对岗位需求的认识
不可否认,关于化学课程教改工作的难度较大,且不易于抓住它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联系。为此,能否将其与专业课程相联系在系统观上来把握则值得思考。专业基础课是支撑专业课程的支点,从而在强化岗位需求时也应建立起围绕着专业课程的认识路径。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则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探究的模式来给予强化。
(二)完善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由于化学学科有其自身合理的知识结构,且知识点之间也前后逻辑连贯。因此,笔者不赞同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来进行教材体例创新,但支持融入案例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形式的教学模式创新。针对案例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应以化学知识点为出发点寻找针对性的行业案例,案例所包含的不仅是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也应涉及到行业组织层面的规范问题。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引导。针对目前学生在课后不会主动将知识点联系实际的现状,教师可以设计出若干个探究性问题,来组织学生通过参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式来给予解答,并以报告的形式来呈现。这样一来,就在合作学习的形态下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行统一”习惯。
(四)完成对教学评价的优化
对于化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可分为理论测试和实验操作测评,从现阶段的可操作性来看是较为合理的。那么在建立与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下,还应在试题设计和实验测评流程设计上下工夫,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态势。
四、实证分析
以下就化学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炼,来支撑本文的论点。
(一)知识与技能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理论,加强与实践联系。在理论学习上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
2.区别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叙述其主要化学性质,并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医学上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3.正确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较熟练地进行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化学计算;
4.进行与护理专业有关的离子鉴别和物质检验;
5.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正确使用常用化学仪器和试剂,按规范化要求进行化学实验,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要充分注重教学的互动性,把学生作为主体,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尤其要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2.在教学内容中要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3.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小结
本文认为,目前存在着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等三方面的问题。通过反思,需要围绕着:深化对岗位需求的认识、完善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以及完成对教学评价的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蔡鹤权.高职化学制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3(4).
[2]马淑娟.做智慧型教师打造精品高效化学课堂[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7).
[3]张显竹.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2013(12).
作者简介:
朱汉明,男,1961.10出生,籍贯湖北汉川,本科学历,讲师职称,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轻化工程系工作,研究方向为化学(分析化学)。
关键系:高职化学课程;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优化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已成为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却存在着诸多挑战。特别对于高职化学课程而言,受到该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影响,许多同行难以把握住教学中的职教要求,而是根据教材体例传递知识性的信息给学生。对此笔者认为,在高职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突出岗位需求导向。
所谓“岗位需求导向”可以理解为,围绕着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在工学结合基础上来完成化学课程教学。然而事实却证明,若要完成上述导向下的课程教学存在着两大主要困境:(1)部分教师缺少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历,从而难以提炼出课程教学的岗位需求;(2)现行教材和教学计划,制约了岗位需求导向下的教学模式开展。从可操作性原则出发,当前应着力对后者进行系统性优化。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岗位需求的解析
结合化学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岗位特点,其岗位需求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针对岗位技术层面的解析
包括化工、制药、印染等在内的行业,都需应用到化学原理。从笔者所在高职的学生就业去向来看,也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在上述行业工作。因此,岗位需求解析首先就应从生产力视角出发,来考察岗位技术对于学生的需求。实践表明,该层面的需求主要涵盖:规范操作流程、化学试剂组配、化学仪器操作等几个方面。就化学课程教学板块而言,这些方面主要涉及到实训教学环节。当然,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仍为学生建构起基础性化学知识。
(二)针对岗位组织层面的解析
岗位组织层面则与企业生产关系相联系,即在以工艺流程为纽带的分工协作关系构成了上述行业的主要生产形态,从而对于各岗位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岗位内部的团队精神则要求很高。笔者发现,目前已毕业学生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困境,并不主要是因为技术层面原因所致,而更多因是不适应工作环境而造成。
二、解析基础上的教学现状反思
以上从两个层面所进行的岗位需求解析表明,在化学课程教学中不仅应实现知识上的“知行统一”目标,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情商来适应团队作业形态。为此,这里需要对当前教学现状进行反思。
(一)针对教师教学现状的反思
受到部分教师本人行业实践经历的制约,在教学上往往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进行知识性传递,而未能很好的结合行业特点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而,且不说与职教理念相契合的程度如何,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下也无法完全讲授完书本知识。在理论够用的原则下来展开高职教育,就意味着理论够用的前提在于知识点的前后逻辑连贯性,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却存在随意压缩知识点的情况。可见,这就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化学课程知识的整体认识。
(二)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反思
化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此时学生才从高中考入高职,从而在学习习惯上仍保留着应试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学生十分注重对化学知识点的记忆和计算能力训练,并能较好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但却很少自主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来找寻相关行业的专业信息,更不要说将化学知识应用于专业岗位需求上了。
(三)针对教学评价现状的反思
目前针对化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采取闭卷测试,以及对教师进行评教的方式来进行。上述方式不能说不具有合理性,但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极易使化学课程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而逐渐与职教要求相背离。
三、反思引导下的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深化对岗位需求的认识
不可否认,关于化学课程教改工作的难度较大,且不易于抓住它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联系。为此,能否将其与专业课程相联系在系统观上来把握则值得思考。专业基础课是支撑专业课程的支点,从而在强化岗位需求时也应建立起围绕着专业课程的认识路径。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则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探究的模式来给予强化。
(二)完善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由于化学学科有其自身合理的知识结构,且知识点之间也前后逻辑连贯。因此,笔者不赞同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来进行教材体例创新,但支持融入案例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形式的教学模式创新。针对案例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应以化学知识点为出发点寻找针对性的行业案例,案例所包含的不仅是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也应涉及到行业组织层面的规范问题。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引导。针对目前学生在课后不会主动将知识点联系实际的现状,教师可以设计出若干个探究性问题,来组织学生通过参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式来给予解答,并以报告的形式来呈现。这样一来,就在合作学习的形态下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行统一”习惯。
(四)完成对教学评价的优化
对于化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可分为理论测试和实验操作测评,从现阶段的可操作性来看是较为合理的。那么在建立与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下,还应在试题设计和实验测评流程设计上下工夫,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态势。
四、实证分析
以下就化学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炼,来支撑本文的论点。
(一)知识与技能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理论,加强与实践联系。在理论学习上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
2.区别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叙述其主要化学性质,并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医学上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3.正确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较熟练地进行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化学计算;
4.进行与护理专业有关的离子鉴别和物质检验;
5.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正确使用常用化学仪器和试剂,按规范化要求进行化学实验,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要充分注重教学的互动性,把学生作为主体,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尤其要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2.在教学内容中要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3.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小结
本文认为,目前存在着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等三方面的问题。通过反思,需要围绕着:深化对岗位需求的认识、完善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以及完成对教学评价的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蔡鹤权.高职化学制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3(4).
[2]马淑娟.做智慧型教师打造精品高效化学课堂[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7).
[3]张显竹.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2013(12).
作者简介:
朱汉明,男,1961.10出生,籍贯湖北汉川,本科学历,讲师职称,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轻化工程系工作,研究方向为化学(分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