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和非持续神经寄养对臂丛根性撕脱回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移位寄养和不同寄养时间对回植后神经根神经再生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24只经颈后路制作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做颈后路切口约3 cm剥离双侧脊旁肌,咬除双侧椎板显露并撕脱左侧C5~7神经根,再将C6神经前根回植入脊髓前外侧,然后经前路做一沿臂丛走向切口约3 cm显露臂丛及肌皮神经,将其他加入肌皮神经及从C6发出到其他的分支切断,使回植C6与肌皮神经单一联系,并将胸内侧神经1分支与肌皮神经端侧缝合神经寄养。将2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2只。(1)运动神经持续寄养组(A组):持续寄养胸内侧神经3个月。(2)运动神经非持续寄养组(B组):于术后1个月再次经前路手术结束胸内侧神经寄养。术后两组各在2,3个月时相点行电生理(诱发电位)、肌肉湿重、肌肉纤维截面积检测。

结果

术后2,3个月,肌肉运动诱发电位恢复率B组分别为(30.1±4.2)%、(54.8±9.6)%,A组分别为(12.2±3.3)%、(15.1±3.5)%(P<0.01)。肌肉湿重恢复率B组分别为(76.4±7.3)%、(94.3±4.4)%,A组分别为(75.9±5.3)%、(92.7±8.6)%;肌肉纤维横截面积恢复率B组分别为(76.9±6.7)%、(92.9±3.5)%,A组分别为(74.4±5.5)%、(88.5±7.5)%。B组恢复率均稍优于A组(P>0.05)。 

结论

运动神经端侧寄养早期能促进回植后脊髓神经根对骨骼肌再支配,持续寄养则抑制了回植后脊髓神经根对骨骼肌再支配;非持续寄养(寄养后1个月结束寄养)可获得更好的肌肉运动诱发电位恢复率。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髋臼横向双柱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新月形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20例骨盆新月形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72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4 d。按照国际骨创伤协会(OTA)骨盆骨折分型标准,均为61-B2型。骨盆前环耻骨上支骨折均采用重建钢板固定,髂骨后部新月形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 2013年10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3~67岁,平均40岁。致伤原因均为道路交通伤。按Letournel和Judet分型:简单骨折10例,其中后壁5例,前壁1例,后柱1例,前柱1例,横行2例;复杂骨折9例,其中后柱伴后壁4例,横行伴后壁2例,"T"形骨折
目的比较非刚性与传统螺钉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 2014年11月收治的69例合并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闭合性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根据方式不同分为非刚性内固定组(非刚性组)和传统螺钉内固定组(螺钉组)。非刚性组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0~62岁[(38.1±15.3)岁]。致伤原因:扭伤20例,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5例。骨折根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