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168-02
摘 要 为了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余训练体系,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技能,促进我区体教结合工作进一步深入发展,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调查法等方法,以“慕课导训”为核心,对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的现状及体系的构建进行综合调研。“慕课导训”的实施是创新了竞技体育的带训模式,不仅是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更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慕课导训 体育专项技能 慕训联盟
一、研究目的
“慕课导训”即以传授如何进行体育锻炼为主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
2013年,我区竞训工作围绕业余训练“三上一提高”的指导思想与体育强区的奋斗目标,布局项目达到26个,教练员73人,注册运动员达到913人。在业训全面铺开的同时,很多现实的问题逐渐显现。如:我区地域较广,在业训方面学生、教练员很难集中训练的问题;优秀教练员较少或是辐射面不够的问题;业训梯队的建设问题;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与场馆设施、政策制度相对滞后的问题;建章立制与团队管理模式还不完善等问题,为“慕课导训”的开展与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慕课导训”将“四种模式”进一步细化和提升,通过网络将传统的业余训练改变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训练”;训练教学视频的录制让难以理解和观察的技术动作观察更直观,培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优秀教练员的网络执教与互动不仅可以让广大的青少年能够学到更加专业的技术动作,更为基层教练提高执教水平得以借鉴;“慕课导训”将现行单一的业训体制和体育教学模式向多元体制转化是适应新形势下体育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调查法等方法对业余训练布局18家单位、教练员、学生进行调研。
三、研究成果
(一)“慕课导训”对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的现状分析
1.业训布局深化,格局初见模型
2014年注册青少年运动员新增239人,并已形成了田径、排球、足球、曲棍球、毽球、围棋六大联盟(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在青少年竞技体育方面敢于创新,建立“慕课导训”,通过坚持“体教结合、科教兴体”战略,实施传统优势项目延伸、优秀教练员人才引进等策略,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竞技水平。并结合市运会的备战需要与学校一校一品项目建设需要,能够通过参加市级、全国比赛,锻炼队伍,提高技战术水平,积累参赛经验。
2.业训成果显著,品牌逐渐形成
2012年,为加强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发挥“慕课导训”的优势,将现有业训布局单位进行调整。在2014年第十五届市运会中,我区共有312名运动队和52名教练员组队参加了21个项目的比赛。确保了在沙滩排球、足球、OP帆船、拳击、花样游泳、田径、跆拳道、射击、排球项目和一线人才输送上获38.875枚金牌,14.5枚银牌和7.75枚铜牌,团体总分共计1133.375分,代表团取得了金牌数量比上届翻四倍、总分比上届提升680.375分的历史最好成绩。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慕课导训”是深化业余训练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在运作过程中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以确保合作机制的顺利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做到优秀教练员在联盟中辐射、引领的最优化?如何做到优秀教练员在自我发展中磨砺、精进的高效化?如何做到“慕训”课程的内容在观训中普及、提高的可适化?如何做到教练员业务培训在其职业发展中内容、方式的多样化?如何做到教练员、基地管理制度及保障在运行中的人性化、精细化?
(二)“慕课导训”对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技能体系构建的研究
1.构建的意义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75%的教练认可“慕课导训”这一新型的业训带训模式,93%的学生愿意接受通过“慕训”来提高自己的体育专项技能。“慕课”将现行单一的业训体制和体育教学模式向多元体制转化是适应新形势下体育发展的需要,“慕课”使各项目练习向横向扩展、纵向延伸,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项目的形成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慕课导训”的建立更有利于发挥优秀教练的辐射作用,打造品质名师,促进金山业余训练项目品牌的形成。
2.构建的原则
“慕课导训”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教育与训练,也不同于传统远程教育的新兴网络教育训练产物。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自此,教育信息化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网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慕课导训”将成为业余训练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需遵循系统性、完整性、动态性、操作性等原则。
3.构建思路与设想
根据以上构建原则,结合本研究结论以及访谈的结果,“慕课导训”对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技能体系构建应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加强评价机制的建立,统一规范管理;二是建立优秀教练员工作室,打造品质名师;三是发挥团队优势,提高职初教练员的实训能力;四是探索教练员培训新模式,提升教练员综合素养。
四、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慕课导训”是竞技体育新的带训模式
一是扩大了我区参与业余训练的人数,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为我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奠定基础;二是构建完善了六个项目的联盟体系,即足球、排球、曲棍球、键球、围棋、田径的高中、初中和小学的衔接,并建立了项目工作室。有效利用教育、体育系统资源优势,完善各级运动员的注册制度,并充分运用竞赛平台,发挥了体育在青少年学生中的独特魅力和综合教育功能;三是发挥优秀教练的辐射作用;四是形成了深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慕课导训”是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 “慕课导训”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改变了传授体育授课与带训模式。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会产生新的变革,“慕课导训”的优势体现在一是前置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外完成信息传递,课内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内化吸收,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二是建构知识,串点成链。“慕课导训”的优势是可以回看、暂停、反复播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改变了以往只能在老师或教练的带领下先分知识点学习后集中复习的模式,将知识学习以链状形式循环推进,使学生得到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三是共享优质,公平均衡。微视频的制作由从事多年体育专项训练经验的团队完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领略名师的风采,实现了教师的柔性走教或优秀教练下基层而带来的局限性,促进了教育与体育的均衡。
3.“慕课导训”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学校作为业余训练的主阵地,不仅是时代、社会发展对业训提出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对业训管理者与实施者提出的要求,更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慕课导训”改变了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传统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质量,发挥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主渠道作用,为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奠定良好基础。
(二)反思
1.优化组织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通过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制定项目任务书和任务分配表,并严格执行,确保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的权责统一,形成共建共管的合作管理模式。形成人员、任务、条件共同分担的责任机制和建设成果共建共享的权益机制。
2.建设工作的常态+动态沟通机制
常态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创办工作简报、创建网站等方式,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常态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增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为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动态沟通机制:不同地区的教练之间要加强联系,增强在建设模式、合作机制、建设项目、建设成果、建设经验等方面的了解。同时,成立优秀教练员工作室,并定期开展展示活动,为提高区域教练带训质量创造条件。
3.强化“交互平台”对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的促进作用
各学校将开展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文本、微课、照片等上传到金山区青少年体育网,积极开展校本、区本教材,并定期或不定期以主题方式向全区学校进行展示,对其它学校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并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进一步推动本校业训项目的开展,逐步形成区域品牌,引领业训项目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伯龙.体育“自主学练”教学策略的研究[J].体育教学.2004(04).
摘 要 为了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余训练体系,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技能,促进我区体教结合工作进一步深入发展,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调查法等方法,以“慕课导训”为核心,对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的现状及体系的构建进行综合调研。“慕课导训”的实施是创新了竞技体育的带训模式,不仅是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更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慕课导训 体育专项技能 慕训联盟
一、研究目的
“慕课导训”即以传授如何进行体育锻炼为主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
2013年,我区竞训工作围绕业余训练“三上一提高”的指导思想与体育强区的奋斗目标,布局项目达到26个,教练员73人,注册运动员达到913人。在业训全面铺开的同时,很多现实的问题逐渐显现。如:我区地域较广,在业训方面学生、教练员很难集中训练的问题;优秀教练员较少或是辐射面不够的问题;业训梯队的建设问题;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与场馆设施、政策制度相对滞后的问题;建章立制与团队管理模式还不完善等问题,为“慕课导训”的开展与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慕课导训”将“四种模式”进一步细化和提升,通过网络将传统的业余训练改变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训练”;训练教学视频的录制让难以理解和观察的技术动作观察更直观,培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优秀教练员的网络执教与互动不仅可以让广大的青少年能够学到更加专业的技术动作,更为基层教练提高执教水平得以借鉴;“慕课导训”将现行单一的业训体制和体育教学模式向多元体制转化是适应新形势下体育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调查法等方法对业余训练布局18家单位、教练员、学生进行调研。
三、研究成果
(一)“慕课导训”对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的现状分析
1.业训布局深化,格局初见模型
2014年注册青少年运动员新增239人,并已形成了田径、排球、足球、曲棍球、毽球、围棋六大联盟(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在青少年竞技体育方面敢于创新,建立“慕课导训”,通过坚持“体教结合、科教兴体”战略,实施传统优势项目延伸、优秀教练员人才引进等策略,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竞技水平。并结合市运会的备战需要与学校一校一品项目建设需要,能够通过参加市级、全国比赛,锻炼队伍,提高技战术水平,积累参赛经验。
2.业训成果显著,品牌逐渐形成
2012年,为加强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发挥“慕课导训”的优势,将现有业训布局单位进行调整。在2014年第十五届市运会中,我区共有312名运动队和52名教练员组队参加了21个项目的比赛。确保了在沙滩排球、足球、OP帆船、拳击、花样游泳、田径、跆拳道、射击、排球项目和一线人才输送上获38.875枚金牌,14.5枚银牌和7.75枚铜牌,团体总分共计1133.375分,代表团取得了金牌数量比上届翻四倍、总分比上届提升680.375分的历史最好成绩。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慕课导训”是深化业余训练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在运作过程中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以确保合作机制的顺利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做到优秀教练员在联盟中辐射、引领的最优化?如何做到优秀教练员在自我发展中磨砺、精进的高效化?如何做到“慕训”课程的内容在观训中普及、提高的可适化?如何做到教练员业务培训在其职业发展中内容、方式的多样化?如何做到教练员、基地管理制度及保障在运行中的人性化、精细化?
(二)“慕课导训”对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技能体系构建的研究
1.构建的意义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75%的教练认可“慕课导训”这一新型的业训带训模式,93%的学生愿意接受通过“慕训”来提高自己的体育专项技能。“慕课”将现行单一的业训体制和体育教学模式向多元体制转化是适应新形势下体育发展的需要,“慕课”使各项目练习向横向扩展、纵向延伸,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项目的形成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慕课导训”的建立更有利于发挥优秀教练的辐射作用,打造品质名师,促进金山业余训练项目品牌的形成。
2.构建的原则
“慕课导训”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教育与训练,也不同于传统远程教育的新兴网络教育训练产物。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自此,教育信息化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网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慕课导训”将成为业余训练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需遵循系统性、完整性、动态性、操作性等原则。
3.构建思路与设想
根据以上构建原则,结合本研究结论以及访谈的结果,“慕课导训”对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技能体系构建应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加强评价机制的建立,统一规范管理;二是建立优秀教练员工作室,打造品质名师;三是发挥团队优势,提高职初教练员的实训能力;四是探索教练员培训新模式,提升教练员综合素养。
四、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慕课导训”是竞技体育新的带训模式
一是扩大了我区参与业余训练的人数,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为我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奠定基础;二是构建完善了六个项目的联盟体系,即足球、排球、曲棍球、键球、围棋、田径的高中、初中和小学的衔接,并建立了项目工作室。有效利用教育、体育系统资源优势,完善各级运动员的注册制度,并充分运用竞赛平台,发挥了体育在青少年学生中的独特魅力和综合教育功能;三是发挥优秀教练的辐射作用;四是形成了深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慕课导训”是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 “慕课导训”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改变了传授体育授课与带训模式。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会产生新的变革,“慕课导训”的优势体现在一是前置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外完成信息传递,课内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内化吸收,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二是建构知识,串点成链。“慕课导训”的优势是可以回看、暂停、反复播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改变了以往只能在老师或教练的带领下先分知识点学习后集中复习的模式,将知识学习以链状形式循环推进,使学生得到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三是共享优质,公平均衡。微视频的制作由从事多年体育专项训练经验的团队完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领略名师的风采,实现了教师的柔性走教或优秀教练下基层而带来的局限性,促进了教育与体育的均衡。
3.“慕课导训”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学校作为业余训练的主阵地,不仅是时代、社会发展对业训提出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对业训管理者与实施者提出的要求,更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慕课导训”改变了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传统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质量,发挥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主渠道作用,为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奠定良好基础。
(二)反思
1.优化组织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通过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制定项目任务书和任务分配表,并严格执行,确保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的权责统一,形成共建共管的合作管理模式。形成人员、任务、条件共同分担的责任机制和建设成果共建共享的权益机制。
2.建设工作的常态+动态沟通机制
常态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创办工作简报、创建网站等方式,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常态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增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为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动态沟通机制:不同地区的教练之间要加强联系,增强在建设模式、合作机制、建设项目、建设成果、建设经验等方面的了解。同时,成立优秀教练员工作室,并定期开展展示活动,为提高区域教练带训质量创造条件。
3.强化“交互平台”对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的促进作用
各学校将开展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文本、微课、照片等上传到金山区青少年体育网,积极开展校本、区本教材,并定期或不定期以主题方式向全区学校进行展示,对其它学校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并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进一步推动本校业训项目的开展,逐步形成区域品牌,引领业训项目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伯龙.体育“自主学练”教学策略的研究[J].体育教学.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