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中,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强调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抓住每一个教学中的契机,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情感因素,以情感为纽带,创造多种心理功能的情感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的目的。
一、利用教学导语,激活学生情感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语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
历史教学导语设计虽短,其意却深。例:我在上中国古代史中《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节时,我就对我们家乡的文化盛赞一番:“同学们,我们的家乡赞皇被称之为‘千年古县’,你了解她的历史吗?虽然只是一个小县,然而早在2000年前,因境内有赞皇山而得名。相传周穆王伐犬戎战胜于此,封为赞皇山。隋置县后,就在县城东南石臼山之阳建有学宫,这里曾培育了诸如唐代诗人李峤、散文家李华、地理学家李吉甫等很有名气的文人学士和政治家,他们创造了让我们为之骄傲的灿烂文化。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与此同期的唐代文化。”如此用家乡的文化人情来引出课题,让学生对家乡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并对要上的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唤起了学生对历史的真实而亲切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印象之深是其他方式难以达到的。
二、通过真情抒发,感染学生情感
课堂教学是一门心灵沟通的艺术,而这种心灵的沟通主要是通过情感的交流来实现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真挚的情感,并将其渗透和体现于教学之中,才能避免枯燥乏味,也才能很好地感染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感人先者,莫先乎情。”如:讲戚继光抗击倭寇时,教师要充满感情,通过语言、表情表现出对倭寇的憎恨和对戚家军的赞扬,要用情感体现出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气慨。讲班超投笔从戎,教师应充满感情:“班超抛弃京城的安逸生活,在遥远的西域奋发了30多年,直至70岁,回到京城之后,不到一个月便与世长辞。他为国慷慨捐躯一生,在西域人民、中原人民乃至中华民族都将永远不忘他的英雄业绩。”如:邓世昌是近代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爱国志士。教师在充满激情地介绍他的事迹时,学生对邓世昌舰亡我亡、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动。全体学生通过教师真情讲述也都受到感染,从内心敬佩爱国者。讲完中国近代史,我充满感情地这样总结:“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康、梁领导的戊戌变法也失败了。中国近代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拯救中国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和斗争。中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样,通过学习历史达到振兴民族精神的目的也就不难达到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达到理智与情绪的和谐。
三、创设教学情境,增进学生情感
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在情景教学中,尽量挖掘历史事件中的情景,精心创设环境气氛,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在讲到“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时,我先播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资料给学生看,在看的过程中学生个个义愤填膺。通过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这段历史,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之后我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么为所欲为、肆无忌弹呢?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顿时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中明确了认识,激发了爱国情感。学生了解了真实的历史,也就对国家产生了真实的情感。至此利用历史事件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达到了高潮。通过学生的语言和表情可以知道,这段历史已潜移默化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通过不同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历史仿佛就发生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也为学生学习历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四、感受历史情境,陶冶学生情感
我国地域辽阔,人文景观遍布神州。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观赏名胜古迹,如长城、故宫等,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和博大,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如我县的20处人文景观、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克服学生自卑心理,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增光的信心。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插图,通过播放音乐、电影、幻灯等来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如: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可播放《火烧圆明园》;美国独立战争可播放《爱国者》、《革命》;抗美援朝可播放《上甘岭》;学习“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一课,可播放《雷锋日记》、《焦裕禄》等影片。
人们常说,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并发挥的。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历史知识运用自如,学生的情感也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积极向前推进着,历史教学也在随着教材的改革、教学设备的更新、授课模式的变化而改变着。但要使每位学生茁壮成长、提高每位公民的素质,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感。
一、利用教学导语,激活学生情感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语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
历史教学导语设计虽短,其意却深。例:我在上中国古代史中《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节时,我就对我们家乡的文化盛赞一番:“同学们,我们的家乡赞皇被称之为‘千年古县’,你了解她的历史吗?虽然只是一个小县,然而早在2000年前,因境内有赞皇山而得名。相传周穆王伐犬戎战胜于此,封为赞皇山。隋置县后,就在县城东南石臼山之阳建有学宫,这里曾培育了诸如唐代诗人李峤、散文家李华、地理学家李吉甫等很有名气的文人学士和政治家,他们创造了让我们为之骄傲的灿烂文化。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与此同期的唐代文化。”如此用家乡的文化人情来引出课题,让学生对家乡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并对要上的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唤起了学生对历史的真实而亲切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印象之深是其他方式难以达到的。
二、通过真情抒发,感染学生情感
课堂教学是一门心灵沟通的艺术,而这种心灵的沟通主要是通过情感的交流来实现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真挚的情感,并将其渗透和体现于教学之中,才能避免枯燥乏味,也才能很好地感染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感人先者,莫先乎情。”如:讲戚继光抗击倭寇时,教师要充满感情,通过语言、表情表现出对倭寇的憎恨和对戚家军的赞扬,要用情感体现出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气慨。讲班超投笔从戎,教师应充满感情:“班超抛弃京城的安逸生活,在遥远的西域奋发了30多年,直至70岁,回到京城之后,不到一个月便与世长辞。他为国慷慨捐躯一生,在西域人民、中原人民乃至中华民族都将永远不忘他的英雄业绩。”如:邓世昌是近代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爱国志士。教师在充满激情地介绍他的事迹时,学生对邓世昌舰亡我亡、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动。全体学生通过教师真情讲述也都受到感染,从内心敬佩爱国者。讲完中国近代史,我充满感情地这样总结:“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康、梁领导的戊戌变法也失败了。中国近代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拯救中国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和斗争。中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样,通过学习历史达到振兴民族精神的目的也就不难达到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达到理智与情绪的和谐。
三、创设教学情境,增进学生情感
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在情景教学中,尽量挖掘历史事件中的情景,精心创设环境气氛,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在讲到“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时,我先播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资料给学生看,在看的过程中学生个个义愤填膺。通过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这段历史,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之后我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么为所欲为、肆无忌弹呢?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顿时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中明确了认识,激发了爱国情感。学生了解了真实的历史,也就对国家产生了真实的情感。至此利用历史事件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达到了高潮。通过学生的语言和表情可以知道,这段历史已潜移默化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通过不同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历史仿佛就发生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也为学生学习历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四、感受历史情境,陶冶学生情感
我国地域辽阔,人文景观遍布神州。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观赏名胜古迹,如长城、故宫等,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和博大,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如我县的20处人文景观、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克服学生自卑心理,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增光的信心。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插图,通过播放音乐、电影、幻灯等来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如: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可播放《火烧圆明园》;美国独立战争可播放《爱国者》、《革命》;抗美援朝可播放《上甘岭》;学习“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一课,可播放《雷锋日记》、《焦裕禄》等影片。
人们常说,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并发挥的。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历史知识运用自如,学生的情感也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积极向前推进着,历史教学也在随着教材的改革、教学设备的更新、授课模式的变化而改变着。但要使每位学生茁壮成长、提高每位公民的素质,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