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绝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我4岁。
  村里的“破五”戏是在村头桃树坡坡底的老戏台演的,晌午登台,初七晚上收箱。当晚,全庄出动了,包括拄拐子一摇一摆的和热怀里吃奶的。
  “喝喊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泪下来。小唐儿被某把胆吓坏,马踏五营谁敢来。敬德擒某某不怪,某可恼瓦岗众英才。想当年一个一个受过某的恩和爱,到今儿委曲求全该不该?单通一死心还在,二十年报仇某再来。刀斧手押爷法场外,等一等小唐儿祭奠来。”突然,蹦出来一段高腔儿。
  哇!台下哭闹的小心肝咋猛地乖巧巧的,镇愣了?当然,也“吓”傻一大片满在戏场里胡窜的孩子。我便是其中一个,傻到大脑断片,呆呆地立在人群缝隙里。
  初八中午,六七家热心人端来暖锅犒劳戏子。老戏台里十八九人吃得正香,四五只麻雀忽的从中梁扑腾腾飞出来。几根鸟毛悠悠荡荡飘向暖锅来,还有三两点白里掺红的鸟屎淅沥啪啦地掉在一个人发梢上,着实恶心。偌大的村子,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呀,便有几位长者召集村里人,商议重修戏台,遂请阴阳选址择日。说也巧,仍在老地方。台口稍调,正对夕阳。为赶吉日、避忌日,定于当年三月初破木动土,限于月内竣工。三月天,村里尽是青一缕、红一缕的衣衫,还有光的膀子,横一道、竖一道的,刻了碑文。西北风早等不及了,刮跑劳作的汉子随心喝嗨的唱段。八九句越过对面山腰,一两句又返了回来,强弱交织、快慢相合,这不是她要听的折子戏吗?
  戏台如期落成。台上灯火通明,演员大柱俨然一个单通再世。顿、挫、踢、走、擺头、龇牙、咧嘴、皱眉无一不逼真入境:“我今日挨了时朋友不见,一个个到了做袖手旁观。大料想唐营里无人敢斩,叫敬德你把爷送上西天。”引得台下喝彩声连连。
  我头一次见莫大的戏场满拥了许多陌生的面孔,就好奇地问父亲,说是邻村里踩着黑夜前来蹭戏的。哎呀呀,真他妈的唐狗,好一个汉子竟被他斩了!我眉飞色舞、你咬牙切齿、他捶胸顿足。再看看一帮戴小帽的老汉,眼角湿润,口一直大张,不知何时,山羊须上直掉满口水了呢!
  此后,大柱常带戏班子和后生去戏台,拉拉二胡板胡、敲敲铜锣梆子、打打铜钹牛皮鼓、吹吹唢呐、哼哼调儿、吼吼曲子、记记唱词、走走台子,摇摇帽翎、抖抖袖子、舞舞大刀竹节鞭,高兴甚哉!这些常规训练,也总会吸引一群群村民前来凑热闹。
  他的唱功越来越好,名气很快传到四邻八舍,一唱就是十几年。上世纪末,打工潮、进城热如股狂风,席卷了高原每一个角落。年轻力壮的汉子离开了黄土地,迈向县城小镇,或摆摊开店,或汗洒钢筋水泥架。一年下来,腰包里满是鼓鼓的钞票,彩电有了、家庭影院也有了。大柱几个看得脸红心热,也卷起行李一走了之。戏没人唱了,戏箱埋在灰尘里。但元宵节要装社火给庙上还愿啊,放在谁家好呢?出主意的人多,爱要的人很少,都怕沾些不清不白的话儿。无可奈何,还是会长轮流当,戏箱轮流放,今年在我家,明年去你家。
  几年过去,戏场乱草丛生。麻雀、耗子都兴冲冲地搬进戏台,成天不安宁。挺聪明的家伙,“你们人下台,我们就登台嘛,总不能让它闲着!”
  2005年夏,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戏台塌了。坍塌声淹没在珠雨里,碎在村民熟睡的梦中。几时几分,无人知晓,晓得的只是没完没了的雨里没完没了的梦,没人用心考究。
  塌了?我始终觉得只是个谣言。
  三两天后一大早,我从县城一路颠簸到村头,太阳已晒得老高,火辣辣的热。我蹒跚在稀泥尚存,遍地牛羊蹄印的桃树坡,不想见到的一幕死死地映入眼帘:戏台早已是土、瓦和朽木被雨水和成的一大堆泥。日头暴晒下已经表皮干涸、僵硬,还布满了村妇冻疮一样四分五裂的口子。
  再走,零零星星碰见刚吃完洋芋馓饭的闲人绕着泥巴和水坑,围在一起闲聊戏台什么时候塌的。村里的超三乱谝:塌的时候,西头的“张梅英”梦见和“高文举”睡在热席炕上,窃耳私语,诉说衷情;东头的“刽子手”正翻隔壁“秦香莲”家的半截土墙头,却被暴雨泡了个稀巴烂……
  一人吹牛,十人狂笑,还有一大群人扭弯了腰。
  塌了,是福?终归是没娘的娃,死了没人疼,旁人今天说着,明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戏台没了记忆里的模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不思量,自难忘。多年已去,一片废墟,无处话凄凉。戏台的影子在我心里积攒成殇。
  今日清明,去了一趟曾沉浸在秦腔里的山村,给长眠于黄土里的亲人烧把纸钱,扫扫墓。微风拂来,桃之夭夭,坡面早已沟壑万千,如高原上坐在家门口,手拿针线、心头惦念外出丈夫或儿女的村妇那皱纹累累的泪脸。
  哎,往日的戏子,今何在?
  老的,如大柱他爹,一个好须生,爱戏。没牙漏风又短气,一碗馓饭下肚,不忘上气不接下气地挣着吼两句。惹得村里年轻媳妇子溜白眼,骂说这个老不死的货,像不像一个咽气的绵羊?病的,如“刽子手”他老婆,一个好青衣旦,好戏。中风瘫炕,手来脚不来,看尽了儿媳脸色,一把鼻涕一把泪,生不如死。不要说唱戏了,戏就演在眼泪里。去世的,如“沉香”他娘,一个好小生,恋戏。好端端一个人,猛地得了乳腺癌。花了不少积蓄,终是闭上了眸子。我不敢问“沉香”,想必戏和他娘的尸骨一起埋在黄土坑里。健壮的,如大柱,不需多说,嗜戏。外出奔波创收,小老板一个,闲暇之时泡在咸阳广场的自乐班里。
  如我一代80后,半个秦腔迷,夜夜都在做发财梦。有戏更好,当作视听觉盛宴,享受享受;没戏也行,不再挂念。至于90后,都是超时髦,好的全是周杰伦、庄心妍、张杰、华晨宇、邓紫棋之类腔调。人家是追星族嘛,秦腔算个什么鸟!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西子湖畔,一阵风,枯黄的树叶一片片飘落。湖面上,枯萎的荷叶摇着寒冷的秋。我讲白娘子传奇。我听到了你哽咽的声音,看到了你的眼睛被泪水溢满。我轻轻地擦你的泪,你哭声抑止,而泪却擦不完。  临别,我送你一条蓝丝巾,围在你的脖子上。你说:“春天,我会再来。”我说:“我会等你。”你渐渐离去,蓝丝巾飘向远方。  春天来了,我踩着思念来到西湖。垂柳绿了,花儿开了,燕子从南方飞来,可不见你倩影走来。太阳扯一片云捂
期刊
坐在靠窗的一边,静静回想你的美,天空的光成了灰色,蒙蒙细雨飘落。我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听说,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我低下头去,嗅那新生的花朵,只当作是你熟悉的气息。一阵清风从粉白交错的花蕊间抚过,你清瘦的脸庞越发清晰,从发芽到枯萎不过瞬息之间,是你吗,窥探了我的心情。
期刊
院子的花坛里长满马兰,密密匝匝,似坪如茵。溻湿的马兰叶,墨绿墨绿,春光中泛着釉光。手执剪刀,“咔嚓,咔嚓”,将马兰根部剪断,塞进篓中。  无意间发现,一只小蜗牛牢牢吸附马兰叶,静静趴着,纹丝不动。蜗牛呈褐色,螺旋形,状如小螺。欣喜之余,轻轻掰下蜗牛,安放在水泥地。  蜗牛开始蠕动,驮着厚重的甲壳,步履艰难。缓缓过处,留下垂涎缕痕,乳黄色,黏糊糊,凝视着。十多分钟,仅移步几寸,仿佛时光打着瞌睡,变得
期刊
从上高中开始,我就和书结下了一种不解之缘,喜欢买书、读书、藏书。参加工作后,我发现出差是一个买书的好机会。《道德经》这本小书,就是当年在大连的一个小书摊上买到的,了却了我多年欲买未能买到的愿望。  有一次去南方考察,臨走时,妻子让我给她买一条裙子。可是一到福州,看完几家企业后,我就一头扎进书店里,目不转睛地在书架上搜索,把妻子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就这样,从福州到厦门,从厦门到广州,所到之处,工作之
期刊
我是在草的陪伴下长大的,一年四季,从少到长,都是看着草儿度过的,春天看草萌发,夏天看草蓬勃,秋天看草橙黄,冬天看草老去!  在乡下,草是最常见的。那些高大的,低矮的;深綠的,淡黄的;直立的,匍匐的;独立的,寄生的;针叶的,阔叶的……真是数不胜数。在很多的描写野草的诗文里,我最推崇的就是白乐天的《赋得古原上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难道,你还能再找到比这更完美关于
期刊
过年时,我和妈妈回到外婆家度假。  闲得无聊,第二天,我拿妈妈的手机去拍这附近的动物。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想拍一只正在臭美的鸭子呢,就悄悄地走了过去,不料,还是被它发现了,它扑扇着翅膀,嘴巴尖叫着狂奔和乱跑,还溅得泥土飞扬,劈头盖脸地洒了我一身。等我回过神来,它这个“女汉子”早就没影了!我领教了鸭子的厉害,再也不敢离得太近,而是拿稳手机,站在远处,对准一群鸭子放大拍。这次呀,它们跑是没跑
期刊
一进腊月,乡亲们就开始准备杀年猪了。人口多的人家,一家单独杀一头年猪,猪肉分别用来蒸、炖、腌渍等,来年可吃上大半年。人口少的就约好几家,一般是三五家合杀一头。  年猪一般都是自己养的,从年初开始买一头小猪,精心喂养一年,过年宰了吃。乡村杀年猪,讲究的是一个氛围。村里不少青壮年,甚至身体硬朗一点的老年人都是杀猪的好手。定好杀年猪的时间,吆喝一声,邻居亲朋,都会来帮忙,干活的、观看的,围成两圈,家里就
期刊
又是樱花烂漫时,而这,也是我来到日本东京的第七个年头。  我觉得樱花有一种矛盾的美。单赏每一朵樱花,樱花的花瓣小巧淡雅,白中透出淡粉色,似人间白雪。你会忍不住想轻轻地触碰它,柔软如江南的丝绸一般。花茎细长而柔曲,细得如一根碧绿的银丝,柔曲得似少女姣好的身姿,静静的美好。可当它们齐齐绽放时,又美得热烈却不落俗套。樱花浪漫,远远地看,开得那么的盎然,让人陶醉。樱花本无香,却让看的人总会从心底雀跃,于是
期刊
一  先说两个小片段。  2009年4月,还没毕业的我刚到长沙开始实习。那时候刚刚认识如意先生,两个人都羞答答的挺不好意思。有个周末,他来到我当时住的望月湖小区,给我一个铁盒子,说这是他家里寄过来的,送给我。  ——是一盒茶叶。  他说,自己家里是种茶叶的,这是自家刚刚采下的新茶。我很欢喜地收下茶叶,然后问他,你看《红楼梦》吗?  他面露羞惭,嘟囔着说自己是纯正的理工科。  我说,《红楼梦》里有个
期刊
母亲去世几年了,每次夜里梦见母亲,伏案提笔,想写点什么,但却搁笔放下,对母亲的那种思念和想要说的千言万语,历历在目浮现的往事,不知从何下笔,又怕写不好,用什么样的语言词汇都不足以表达思念之情。  偶看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使我潸然泪下,现场每个人都跟着斯琴高娃的情感进入了那个场景,主持人董卿失控到背对观众掩面哭泣,斯琴高娃朗读完,也流下了两行热泪。这是一篇我没有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