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的思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实践。而这样的目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就显得尤为突出了,毕竟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要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更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在实践中发展自身的能力。笔者在下文,将以《多收了三五斗》为例,就如何在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探讨。
一.借题发挥,思考命题技巧
一般而言,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眼”。好的文章,通常会有一个贴切的标题,或开门见山,或隐喻,或反讽。文章的所有精髓,都会在标题中凸显出来。如我们本次所讨论的课文《多收了三五斗》,就是运用了反讽的手法。在阅读文本之前,标题给人的感觉是农民丰收,那文章必然是写丰收之后农民的喜悦之情。但是,当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之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写的是丰收,但是农民并不喜悦,反而倍感艰辛,这样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让人不得不佩服叶圣陶的命题功底和眼光。正是这样的标题,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极大的震撼感,也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欲望。而正因如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忽略这一点,就要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学会借题发挥。“多收三五斗”的可取之处,就是标题与内容的矛盾性,而这也是取标题的技巧之一。如“以‘光明’为题,写一篇文章。”在这个主题的创作上,学生也可以运用矛盾原理,如“假如给我三天黑暗”以“黑暗”来衬托“光明”的重要性。
二.跳出原有思维,看更广阔的世界
初中学生的生活大致相当,接受的知识也差不多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思想的“共通性”,而这样的“共通性”必然会对学生的视野和观点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作文创作产生的影响,更为突出。我们一直在说初中学生作文不出彩、模式化的根本原因就在此。那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能够改变这一现象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以开放性的视野去看待事物,是扩展他们想象空间和想象能力的关键所在。要让学生跳出原有的、狭窄的思维。大部分初中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是从自己的生活区观察,从自己的感知去书写,这无可厚非,毕竟写作需要情感体验,需要真实性。但是,如果学生一味地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很容易会陷入自我的小世界,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产生一定的“偏见”。《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故事,并不是叶圣陶亲身经历的,但是却写得比生活更真实,原因之一就在于叶圣陶用社会的眼光去看事件,从整个社会现状去思考问题,从而以一个小的局部,书写了农民在整个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实现了“以小见大”的目的。初中学生写作文太“自我”、“狭隘”,主要就是命运能够发挥文学“微言大义”的功能,只是就事件论事件,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如在《一件小事》的写作中,大部分学生就真的从“小事”写起,写自己和朋友吵架,写自己丢了东西等,最终的归结点是“不应该和朋友吵架、朋友搬家失去联系而倍感思念”、“找回了东西、东西不见了很思念”等。这显然不能写出一篇独特的、具有可读性的文章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收了三五斗》的叙事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以小见大”,从小事件看到大事件,将文章的内涵提升。如学生可以将“蝴蝶效应”作为叙事点,说明“一件小事,也可变成一件大事”,引出“防微杜渐”的大主题,提高文章的价值。
三.运用冲突,增强文章感染力
我们从《多收了三五斗》的叙事角度观察,会发现“旧毡帽们”与“万盛米行”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正是因为这样的冲突才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冲突”正是初中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必须要创造出来的,但是大多数学生是没有做到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的矛盾关系,从矛盾关系中发现双方或者多方的冲突,进而更好的推动故事的发展。
如在《假如再给我一次______的机会》的作文题中,学生就可以充分地运用矛盾冲突,来构建文章的结构和情节。从已给的信息看“假如”说明一切只是假设,那学生可以在行文中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畅谈很多“假如”后,再表明“假如”的不可能。以此来造成矛盾冲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其实,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作模式和技巧,将那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写作风格,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李秀芳,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一.借题发挥,思考命题技巧
一般而言,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眼”。好的文章,通常会有一个贴切的标题,或开门见山,或隐喻,或反讽。文章的所有精髓,都会在标题中凸显出来。如我们本次所讨论的课文《多收了三五斗》,就是运用了反讽的手法。在阅读文本之前,标题给人的感觉是农民丰收,那文章必然是写丰收之后农民的喜悦之情。但是,当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之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写的是丰收,但是农民并不喜悦,反而倍感艰辛,这样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让人不得不佩服叶圣陶的命题功底和眼光。正是这样的标题,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极大的震撼感,也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欲望。而正因如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忽略这一点,就要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学会借题发挥。“多收三五斗”的可取之处,就是标题与内容的矛盾性,而这也是取标题的技巧之一。如“以‘光明’为题,写一篇文章。”在这个主题的创作上,学生也可以运用矛盾原理,如“假如给我三天黑暗”以“黑暗”来衬托“光明”的重要性。
二.跳出原有思维,看更广阔的世界
初中学生的生活大致相当,接受的知识也差不多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思想的“共通性”,而这样的“共通性”必然会对学生的视野和观点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作文创作产生的影响,更为突出。我们一直在说初中学生作文不出彩、模式化的根本原因就在此。那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能够改变这一现象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以开放性的视野去看待事物,是扩展他们想象空间和想象能力的关键所在。要让学生跳出原有的、狭窄的思维。大部分初中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是从自己的生活区观察,从自己的感知去书写,这无可厚非,毕竟写作需要情感体验,需要真实性。但是,如果学生一味地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很容易会陷入自我的小世界,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产生一定的“偏见”。《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故事,并不是叶圣陶亲身经历的,但是却写得比生活更真实,原因之一就在于叶圣陶用社会的眼光去看事件,从整个社会现状去思考问题,从而以一个小的局部,书写了农民在整个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实现了“以小见大”的目的。初中学生写作文太“自我”、“狭隘”,主要就是命运能够发挥文学“微言大义”的功能,只是就事件论事件,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如在《一件小事》的写作中,大部分学生就真的从“小事”写起,写自己和朋友吵架,写自己丢了东西等,最终的归结点是“不应该和朋友吵架、朋友搬家失去联系而倍感思念”、“找回了东西、东西不见了很思念”等。这显然不能写出一篇独特的、具有可读性的文章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收了三五斗》的叙事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以小见大”,从小事件看到大事件,将文章的内涵提升。如学生可以将“蝴蝶效应”作为叙事点,说明“一件小事,也可变成一件大事”,引出“防微杜渐”的大主题,提高文章的价值。
三.运用冲突,增强文章感染力
我们从《多收了三五斗》的叙事角度观察,会发现“旧毡帽们”与“万盛米行”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正是因为这样的冲突才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冲突”正是初中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必须要创造出来的,但是大多数学生是没有做到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的矛盾关系,从矛盾关系中发现双方或者多方的冲突,进而更好的推动故事的发展。
如在《假如再给我一次______的机会》的作文题中,学生就可以充分地运用矛盾冲突,来构建文章的结构和情节。从已给的信息看“假如”说明一切只是假设,那学生可以在行文中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畅谈很多“假如”后,再表明“假如”的不可能。以此来造成矛盾冲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其实,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作模式和技巧,将那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写作风格,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李秀芳,教师,现居江苏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