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数字化保护及其旅游价值开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红石峡的实地调研,查阅和收集了大量与摩崖石刻及其数字化保护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将数字化保护技术引入到摩崖石刻的传承中,这是对石刻文献艺术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对石刻文化更快速、更有效地传播。
【关键词】 石刻文献;数字化;旅游价值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65-02
基金项目: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92-4。
一、榆林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概述及数字化趋势
红石峡坐落在陕西榆林北3公里处的幽僻之地,有万里长城第一胜景的美称。红石峡谷长约350米,东崖高12米,长250米,西崖高18米,长284米,两壁双峰对峙,宏伟挺拔, 其间存有大量大型摩崖石刻文献群,在我国实属罕见,因此被誉为塞上小碑林,为世人所瞩目。今存有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其中,巨幅题记 84 幅(东崖54幅、西崖30幅)。其中有大量名人提刻,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等赞美红石峡景色优美的;“大漠金汤”“雄镇三秦”等凸显榆林作为边关其军事地位险要的。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西峡的石刻“天成雄秀”,是由清乾隆年间榆林知府白德明题写的,是红石峡唯一一块满文题刻。
据实地考察发现,红石峡摩崖石刻字迹还能清晰可见,但是由于其是露天石刻,可以明显地看到部分碑面起壳脱落,影响了石刻的艺术价值和游客的观赏体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软件的普及,对于石刻文献等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强、制作时间短、资金投入小等优势。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在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保护和传承之中,为石刻文献保护研究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实施石刻文献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石刻文献数字化,是借助于多种技术手段,在充分进行实地调研并高度还原石刻文献本原形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数据收集、存储、编辑、复原再现、检索、共享等操作,将其由实物转化为数字化、电子化,并进行光盘保存或网络共享的一种保护方法。最常用的数字化技术包括:摄影扫描技术、光盘存储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这种保护方法可以保证石刻文献以最高清、最为完整的形式永久保存。
首先,从实地调查石刻文献的存藏现状看,由于其长期暴露在露天,导致石刻文献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石刻文献的信息保存在电脑里,可以有效防止石刻文献实体因外力损毁而造成信息内容的丢失。
其次,基于互联网的共享与传播,石刻文献的数字化保护能提高石刻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和推广范围。一方面,由于石刻文献置于各景区内,要考察其内容,就要进行实地调查,耗时费力,而且还受到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而通过石刻文献的数字化保护,使用者可轻松检索石刻文献数字档案的内容,方便快捷;另一方而,之前使用最广泛的纸质石刻文献拓片,使用久了会出现模糊不清,甚至残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使用效果。而通过检索石刻文献数字档案内容,使用者就能查阅到高清版的文献资料,方便研究使用。
最后,石刻文献的数字化保护所需经费、人力相对较少,且相较于实体文物保护,其可行性、操作性更强。石刻文献文物保护力度之所以差是因为目前很多文物保护单位经费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而短时间内这些问题难以解决。目前的存储状况既不利于石刻文献的保护也有碍于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因此,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为石刻文献保护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石刻文献数字化成果开发利用
(一)开发专题数据库。石刻文献数字化的目的是为了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文献价值最大化。即让更大人群可以最大量、最快捷、最高效地使用文献资源。因此,应当将石刻文献数字化成果进行开发利用,将其建设成石刻文献专题数据库, 以供研究者和游客浏览检索和利用。建立石刻文献数据库所必备的硬件设备包括: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测距仪、计算机等。
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对红石峡景区获取到的文字材料录入计算机,用排版软件进行编辑排版,并进行分类整理,作为电子文档保存。对拍摄到的图像和视频资料,可以通过数据线导入到计算机,或将存储卡插入读卡器直接导入计算机,并刻录光盘,也可拷贝至备用的移动硬盘,做好数据资料的备份保存工作。最后,还可借助扫描仪对所收集到的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视频、图片、石刻文献拓片、纸质拓片等资料通过扫描、输入等加工处理,将其转换为JPG、 TIFF、PDF等电子文件格式进行电脑存档。
另一方面,石刻文献数字化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现由于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常年侵蚀而导致的字迹模糊、碑面受损的石刻实体, 以便游客在线游览和专家学者进行文物考古的研究。因此,“图文互现”是实现石刻文献数字化的必要方式。在建立石刻文献专题数据库时,将文本置于相应的图像之下,实现图像、文本两种存储方式并存,并建立图像与文本之间的索引关系。这样通过检索图像版文献,游览者不仅可以直观立体地感受到石刻文献的本体面貌,同时还能有效地还原文本信息的内容,而通过文字版文献的检索,则可以使游客深度了解石刻文献的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最后,还应将收集整理并经过信息处理的石刻文献建成有序的石刻文献档案信息库,使之方便保护与管理。
(二)建立红石峡摩崖石刻三维扫描建模。三维扫描建模,即对获得的三维数字图像信息或平面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特定软件,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这种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在我国文物的数字化保护领域中,运用比较广泛。本研究利用三维扫描技术采集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三维数据,通过软件处理形成真实的三维模型,以期为日后的恢复保护奠定基础。 (三)建立数字石刻文献展馆。数字石刻文献展馆是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对实体石刻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提升,将现实存在的石刻文物以360度旋转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上展览馆,并通过图形图像及虚拟现实技术与周边环境融合一体,再嵌入导播语音等,形成较为完美的360度网上展览演示系统。它将单调的文字介绍转换成直观动态的模型,有效激发出观众的观赏兴趣。本研究以数据的形式记录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现状,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实景浏览系统,让游客通过各种展示平台身临其境地欣赏,全面展示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历史、人文风貌等,使石刻文献的艺术审美价值与文化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这种先进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可以实现跨空间的浏览,具有广泛的传播特性,不仅为研究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专家,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还能起到更加广泛的宣传作用,大力推广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等旅游资源,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四、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旅游价值
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自然风光的秀美,更多游客注重的是对某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的学习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因此,对本地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展示应是榆林发展旅游业的新思路。具体到红石峡摩崖石刻,应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提升其旅游价值。
(一)历史价值。摩崖石刻文献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沿用。因此,对摩崖石刻文献的赏析和考证,是现代人了解历史和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途径。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题材广泛,包括题诗、记功、纪游、喻景、抒怀等,不仅有对红石峡境地优美的赞叹,对歷史名人的赞颂,还是书法大家抒发情怀、展示才华的重要表现手段,是极为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
(二)文学价值。现存的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篆、隶、楷、行、草俱全,并兼有蒙文,笔法各异,笔力雄健、挺劲,书法成就极高,它能真实地反应各个时代文字字体演变与发展的历程,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再者,许多红石峡摩崖石刻都是古代政治家、知名文人学者所提,堪称名人手笔,带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因此,游客至此,不仅能够欣赏遒劲有力、气势宏大的精美书法,领略了解厚重的人文历史,还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艺术价值。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体量巨大、气势恢宏,做工精致,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富于天然之意趣,带有别具一格的表现张力和豪迈之情,具有一种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令无数游人折服,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伟大精神。
五、结语
本研究对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进行数字化保护研究,使得现有石刻文献得以长期保存、被侵蚀的石刻文献得以修复,因此是一种有效的科学尝试,它实现了数字化模型与石刻文献的高度结合,从而减少因石刻文献实体的消失而带来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华林.西南少数民族石刻文献历史档案的现状与保护研究[J].思想战线,2003,(2).
[2]江舸.四川摩崖石刻文献演变及其现代旅游价值[J].兰台世界,2012,(5).
[3]李虎,王东峰.石刻文献数字化及其成果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2014,(1).
[4]田俊.大足石刻文献造像的数字化保护[D].重庆师范大学,2014,(4).
作者简介:
王惠,女,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
汶莎莎,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石刻文献;数字化;旅游价值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65-02
基金项目: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92-4。
一、榆林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概述及数字化趋势
红石峡坐落在陕西榆林北3公里处的幽僻之地,有万里长城第一胜景的美称。红石峡谷长约350米,东崖高12米,长250米,西崖高18米,长284米,两壁双峰对峙,宏伟挺拔, 其间存有大量大型摩崖石刻文献群,在我国实属罕见,因此被誉为塞上小碑林,为世人所瞩目。今存有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其中,巨幅题记 84 幅(东崖54幅、西崖30幅)。其中有大量名人提刻,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等赞美红石峡景色优美的;“大漠金汤”“雄镇三秦”等凸显榆林作为边关其军事地位险要的。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西峡的石刻“天成雄秀”,是由清乾隆年间榆林知府白德明题写的,是红石峡唯一一块满文题刻。
据实地考察发现,红石峡摩崖石刻字迹还能清晰可见,但是由于其是露天石刻,可以明显地看到部分碑面起壳脱落,影响了石刻的艺术价值和游客的观赏体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软件的普及,对于石刻文献等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强、制作时间短、资金投入小等优势。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在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保护和传承之中,为石刻文献保护研究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实施石刻文献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石刻文献数字化,是借助于多种技术手段,在充分进行实地调研并高度还原石刻文献本原形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数据收集、存储、编辑、复原再现、检索、共享等操作,将其由实物转化为数字化、电子化,并进行光盘保存或网络共享的一种保护方法。最常用的数字化技术包括:摄影扫描技术、光盘存储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这种保护方法可以保证石刻文献以最高清、最为完整的形式永久保存。
首先,从实地调查石刻文献的存藏现状看,由于其长期暴露在露天,导致石刻文献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石刻文献的信息保存在电脑里,可以有效防止石刻文献实体因外力损毁而造成信息内容的丢失。
其次,基于互联网的共享与传播,石刻文献的数字化保护能提高石刻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和推广范围。一方面,由于石刻文献置于各景区内,要考察其内容,就要进行实地调查,耗时费力,而且还受到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而通过石刻文献的数字化保护,使用者可轻松检索石刻文献数字档案的内容,方便快捷;另一方而,之前使用最广泛的纸质石刻文献拓片,使用久了会出现模糊不清,甚至残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使用效果。而通过检索石刻文献数字档案内容,使用者就能查阅到高清版的文献资料,方便研究使用。
最后,石刻文献的数字化保护所需经费、人力相对较少,且相较于实体文物保护,其可行性、操作性更强。石刻文献文物保护力度之所以差是因为目前很多文物保护单位经费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而短时间内这些问题难以解决。目前的存储状况既不利于石刻文献的保护也有碍于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因此,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为石刻文献保护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石刻文献数字化成果开发利用
(一)开发专题数据库。石刻文献数字化的目的是为了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文献价值最大化。即让更大人群可以最大量、最快捷、最高效地使用文献资源。因此,应当将石刻文献数字化成果进行开发利用,将其建设成石刻文献专题数据库, 以供研究者和游客浏览检索和利用。建立石刻文献数据库所必备的硬件设备包括: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测距仪、计算机等。
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对红石峡景区获取到的文字材料录入计算机,用排版软件进行编辑排版,并进行分类整理,作为电子文档保存。对拍摄到的图像和视频资料,可以通过数据线导入到计算机,或将存储卡插入读卡器直接导入计算机,并刻录光盘,也可拷贝至备用的移动硬盘,做好数据资料的备份保存工作。最后,还可借助扫描仪对所收集到的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视频、图片、石刻文献拓片、纸质拓片等资料通过扫描、输入等加工处理,将其转换为JPG、 TIFF、PDF等电子文件格式进行电脑存档。
另一方面,石刻文献数字化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现由于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常年侵蚀而导致的字迹模糊、碑面受损的石刻实体, 以便游客在线游览和专家学者进行文物考古的研究。因此,“图文互现”是实现石刻文献数字化的必要方式。在建立石刻文献专题数据库时,将文本置于相应的图像之下,实现图像、文本两种存储方式并存,并建立图像与文本之间的索引关系。这样通过检索图像版文献,游览者不仅可以直观立体地感受到石刻文献的本体面貌,同时还能有效地还原文本信息的内容,而通过文字版文献的检索,则可以使游客深度了解石刻文献的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最后,还应将收集整理并经过信息处理的石刻文献建成有序的石刻文献档案信息库,使之方便保护与管理。
(二)建立红石峡摩崖石刻三维扫描建模。三维扫描建模,即对获得的三维数字图像信息或平面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特定软件,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这种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在我国文物的数字化保护领域中,运用比较广泛。本研究利用三维扫描技术采集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三维数据,通过软件处理形成真实的三维模型,以期为日后的恢复保护奠定基础。 (三)建立数字石刻文献展馆。数字石刻文献展馆是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对实体石刻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提升,将现实存在的石刻文物以360度旋转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上展览馆,并通过图形图像及虚拟现实技术与周边环境融合一体,再嵌入导播语音等,形成较为完美的360度网上展览演示系统。它将单调的文字介绍转换成直观动态的模型,有效激发出观众的观赏兴趣。本研究以数据的形式记录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现状,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实景浏览系统,让游客通过各种展示平台身临其境地欣赏,全面展示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历史、人文风貌等,使石刻文献的艺术审美价值与文化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这种先进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可以实现跨空间的浏览,具有广泛的传播特性,不仅为研究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专家,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还能起到更加广泛的宣传作用,大力推广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等旅游资源,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四、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旅游价值
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自然风光的秀美,更多游客注重的是对某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的学习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因此,对本地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展示应是榆林发展旅游业的新思路。具体到红石峡摩崖石刻,应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提升其旅游价值。
(一)历史价值。摩崖石刻文献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沿用。因此,对摩崖石刻文献的赏析和考证,是现代人了解历史和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途径。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题材广泛,包括题诗、记功、纪游、喻景、抒怀等,不仅有对红石峡境地优美的赞叹,对歷史名人的赞颂,还是书法大家抒发情怀、展示才华的重要表现手段,是极为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
(二)文学价值。现存的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篆、隶、楷、行、草俱全,并兼有蒙文,笔法各异,笔力雄健、挺劲,书法成就极高,它能真实地反应各个时代文字字体演变与发展的历程,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再者,许多红石峡摩崖石刻都是古代政治家、知名文人学者所提,堪称名人手笔,带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因此,游客至此,不仅能够欣赏遒劲有力、气势宏大的精美书法,领略了解厚重的人文历史,还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艺术价值。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体量巨大、气势恢宏,做工精致,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富于天然之意趣,带有别具一格的表现张力和豪迈之情,具有一种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令无数游人折服,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伟大精神。
五、结语
本研究对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进行数字化保护研究,使得现有石刻文献得以长期保存、被侵蚀的石刻文献得以修复,因此是一种有效的科学尝试,它实现了数字化模型与石刻文献的高度结合,从而减少因石刻文献实体的消失而带来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华林.西南少数民族石刻文献历史档案的现状与保护研究[J].思想战线,2003,(2).
[2]江舸.四川摩崖石刻文献演变及其现代旅游价值[J].兰台世界,2012,(5).
[3]李虎,王东峰.石刻文献数字化及其成果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2014,(1).
[4]田俊.大足石刻文献造像的数字化保护[D].重庆师范大学,2014,(4).
作者简介:
王惠,女,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
汶莎莎,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