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图书资源的网络化、数字化、共享化被喻为未来高校图书馆的三大标志,然而这三项标志每一个内容都与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信息化建设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发展及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形象、在高校中的影响力。笔者以一名图书馆馆员的身份从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建设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化建设 现状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582-01
一、引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陆续开展了网络建设,互联网走进了高校殿堂。这二十年的网络信息化建设中,随着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成为图书馆发展的立命之本,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重要阵地,也关系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历过百年风霜的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莅临着信息化浪潮的洗礼。以往封闭、落后的管理模式已然不能满足信息的需求,高藏书、大信息量、虚拟讲堂等等对现代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图书馆从信息建设和管理上都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合理科学的加速推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不足
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迅速的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人数的巨增,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远远落后于高校整体的发展速度,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
信息化图书馆必须要建立在馆藏资源极大丰富、网络基础设备完善、图书管理人员信息处理技术过硬的基础之上。主要的问题及不足表现在:(1)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2)缺乏专业的图书馆信息化人才队伍;(3)信息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层次不高;(4)信息资源共享力不够。种种现象都严重影响着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1、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建设落后
一所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馆舍建设的硬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各种应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软环境。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的建设首先是要摆脱传统人工的借、续、还、图书的编目、检索,通过图书管理软件的自动化、专业采编软件的辅助采购、编目,校园网络的流通性、检索的无界化实现自动的图书借阅及内部管理,尽可能的减轻馆员的负担,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信息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基本停滞在十年前的状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同样是一个道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资金,需要大量资金长期的投入,然而目前高校能用于图书馆的资金来源单一,并且可用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更为有限,无法完成信息化建设、购买设备、长期维护的需要,以致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缓慢,网基础设备陈旧、网络存储量低、网络带宽狭窄等。
2、图书馆信息化人才缺乏
“任何单位的发展,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人才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关键”。然而在现代高校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图书馆是个教辅单位,高校在图书馆人才的投入上没有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随着图书资源电子化、数字化的发展,各种Internet资源、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新形式、新技术充斥着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会传统的标引、文献加工、采编等方面的技术,更要熟练的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还必须善于使用各种图书数据库数据、熟练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在现有的高校图书馆馆员中,人才结构、专业结构、信息化人才比例严重失衡,馆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信息化水平偏低,不能有效的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设备、管理软件,更有甚者不能胜任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但,死板的人才编制管理制度使得需要的人才进不来,不合格的人却出不去,再加之图书馆人才流失的严重,最终致使人才跟不上信息化的需求。
在这种情形下,即使信息化图书馆一切建设都已完毕,但信息化人才培养跟不上,一切只能停留在建设方面,应用却是空谈。
3、信息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层次不高
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割裂的、独立看待,信息服务与信息化建设同样重要,这一观念其实早已被图书馆馆员及至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学生所共识。
历史原因所导致的图书资源缺乏、信息情报、学术资源少等现实问题不仅影响了图书馆硬环境的发展,同时也势必影响着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最终形成信息化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层次不高的现状。
4、资源共享不足
随着图书馆信息化进程的发展,资源从纸制时代跨跃到了“电子图书馆”,为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信息资源的共享就顺理成章成为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学校出资建设、各自为政,只为自己学校提供信息服务,没有做到完全的共享。然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国内各行业、各高校、各专业的合作,有时还需要国际的合作,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开放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只有在大的资源共享环境下才能做大、做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并且可以利用各学校的资源、技术实现了技术、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融合,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建议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千头万绪,必须要把握重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出方案进行改进。
1、加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投入
前文我们已经很清楚的提出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对高校整体的影响,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确实是一个问题。
首先高校领导应该认识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学校形象、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在学校内部投入上有侧重的向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行倾斜。其次,发挥高校人才培养这块独特的资源优势,让企业、网络厂商进入高校图书馆建设中,鼓励企业投资,从图书馆的纯高校化变为合作图书馆,学生网络资源的使用费来弥補企业的投资,进入高校图书馆的企业并可通过这一平台来培养自己企业所需的人才,用企业的投资来完成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校与企的双赢”。
2、图书馆信息化人才培养
图书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也可通过 “走出去,请进来” 两个方面进行改善。一方面对内部人员进行信息化的培养,让图书馆馆员“走出去”,去兄弟院校观摩,去图书管理软件厂商学习,掌握必要的信息化技能,完成图书馆信息化操作的需要,通过第三方合作考试,合格拿证上岗,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再培训或更换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请专家、请同行来到学校图书馆指导工作,并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企业建立长期的培训合作关系,请技术人员来图书馆传授技术,提升馆员的信息化水平。
3、提升信息化服务意识
随着图书馆馆员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可对高校的师生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服务。
可通过开讲坛、做信息资源多媒体动画等形式教会广大师生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还可通过在线疑难解答、BBS、网络论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供图书的信息服务,扩大服务的对象和服务覆盖面。
4、加大资源共享、开放力度
信息化建设资源是关键,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需要资源极大丰富,而资源极大丰富的前提就是资源共享和开放。
信息资源建设不是一个、两个图书馆就能完成的,必须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和妥善安排,走整体联合,共建共享之路,避免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林万杰.关于加强21世纪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机电兵船档案. 2008(1).
[2]周复生.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26(3).
[3]梁灵艳.试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中国现代教育装备[J].2007(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化建设 现状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582-01
一、引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陆续开展了网络建设,互联网走进了高校殿堂。这二十年的网络信息化建设中,随着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成为图书馆发展的立命之本,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重要阵地,也关系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历过百年风霜的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莅临着信息化浪潮的洗礼。以往封闭、落后的管理模式已然不能满足信息的需求,高藏书、大信息量、虚拟讲堂等等对现代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图书馆从信息建设和管理上都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合理科学的加速推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不足
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迅速的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人数的巨增,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远远落后于高校整体的发展速度,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
信息化图书馆必须要建立在馆藏资源极大丰富、网络基础设备完善、图书管理人员信息处理技术过硬的基础之上。主要的问题及不足表现在:(1)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2)缺乏专业的图书馆信息化人才队伍;(3)信息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层次不高;(4)信息资源共享力不够。种种现象都严重影响着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1、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建设落后
一所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馆舍建设的硬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各种应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软环境。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的建设首先是要摆脱传统人工的借、续、还、图书的编目、检索,通过图书管理软件的自动化、专业采编软件的辅助采购、编目,校园网络的流通性、检索的无界化实现自动的图书借阅及内部管理,尽可能的减轻馆员的负担,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信息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基本停滞在十年前的状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同样是一个道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资金,需要大量资金长期的投入,然而目前高校能用于图书馆的资金来源单一,并且可用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更为有限,无法完成信息化建设、购买设备、长期维护的需要,以致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缓慢,网基础设备陈旧、网络存储量低、网络带宽狭窄等。
2、图书馆信息化人才缺乏
“任何单位的发展,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人才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关键”。然而在现代高校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图书馆是个教辅单位,高校在图书馆人才的投入上没有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随着图书资源电子化、数字化的发展,各种Internet资源、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新形式、新技术充斥着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会传统的标引、文献加工、采编等方面的技术,更要熟练的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还必须善于使用各种图书数据库数据、熟练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在现有的高校图书馆馆员中,人才结构、专业结构、信息化人才比例严重失衡,馆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信息化水平偏低,不能有效的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设备、管理软件,更有甚者不能胜任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但,死板的人才编制管理制度使得需要的人才进不来,不合格的人却出不去,再加之图书馆人才流失的严重,最终致使人才跟不上信息化的需求。
在这种情形下,即使信息化图书馆一切建设都已完毕,但信息化人才培养跟不上,一切只能停留在建设方面,应用却是空谈。
3、信息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层次不高
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割裂的、独立看待,信息服务与信息化建设同样重要,这一观念其实早已被图书馆馆员及至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学生所共识。
历史原因所导致的图书资源缺乏、信息情报、学术资源少等现实问题不仅影响了图书馆硬环境的发展,同时也势必影响着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最终形成信息化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层次不高的现状。
4、资源共享不足
随着图书馆信息化进程的发展,资源从纸制时代跨跃到了“电子图书馆”,为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信息资源的共享就顺理成章成为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学校出资建设、各自为政,只为自己学校提供信息服务,没有做到完全的共享。然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国内各行业、各高校、各专业的合作,有时还需要国际的合作,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开放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只有在大的资源共享环境下才能做大、做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并且可以利用各学校的资源、技术实现了技术、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融合,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建议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千头万绪,必须要把握重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出方案进行改进。
1、加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投入
前文我们已经很清楚的提出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对高校整体的影响,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确实是一个问题。
首先高校领导应该认识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学校形象、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在学校内部投入上有侧重的向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行倾斜。其次,发挥高校人才培养这块独特的资源优势,让企业、网络厂商进入高校图书馆建设中,鼓励企业投资,从图书馆的纯高校化变为合作图书馆,学生网络资源的使用费来弥補企业的投资,进入高校图书馆的企业并可通过这一平台来培养自己企业所需的人才,用企业的投资来完成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校与企的双赢”。
2、图书馆信息化人才培养
图书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也可通过 “走出去,请进来” 两个方面进行改善。一方面对内部人员进行信息化的培养,让图书馆馆员“走出去”,去兄弟院校观摩,去图书管理软件厂商学习,掌握必要的信息化技能,完成图书馆信息化操作的需要,通过第三方合作考试,合格拿证上岗,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再培训或更换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请专家、请同行来到学校图书馆指导工作,并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企业建立长期的培训合作关系,请技术人员来图书馆传授技术,提升馆员的信息化水平。
3、提升信息化服务意识
随着图书馆馆员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可对高校的师生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服务。
可通过开讲坛、做信息资源多媒体动画等形式教会广大师生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还可通过在线疑难解答、BBS、网络论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供图书的信息服务,扩大服务的对象和服务覆盖面。
4、加大资源共享、开放力度
信息化建设资源是关键,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需要资源极大丰富,而资源极大丰富的前提就是资源共享和开放。
信息资源建设不是一个、两个图书馆就能完成的,必须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和妥善安排,走整体联合,共建共享之路,避免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林万杰.关于加强21世纪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机电兵船档案. 2008(1).
[2]周复生.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26(3).
[3]梁灵艳.试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中国现代教育装备[J].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