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饭”的人文意义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jia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下人好热闹,有事没事就要请客聚会,婚礼、葬礼、满月之类的人生大事自不必说,小孩考上大学、女孩长到十三岁之类的插曲也不容忽视。主人夫妇要提前十天半个月到亲朋好友家一一邀请,昆山锦溪地区谓之“告客人”,而请客聚会本身则被称为“来客人”。从小生长在城里的人最初觉得很新鲜,参加过几次这样的“来客人”,就会恍然大悟,不就是请客吃顿饭嘛。只不过城市里一般在饭店吃饭,乡下人则经济实惠地在自己家里开酒席。旧时物资匮乏,能大块吃肉、大碗吃饭的机会不多,往往只在这样“来客人”的场合才有,因此这种宴席也被形象地称为“吃肉饭”。
  “吃肉饭”要吃三天,第一天是相帮的亲戚邻居和厨工的小规模宴会;第二天是正席;第三天是前两天剩下的饭菜的扫尾工作。正席的当天,平时略显空旷的农家小院早已布置得满满当当:底楼堂屋和东、西厢房里挪开了家具杂物,清出场地支好了六七个圆桌。院子里则用厚厚的油布搭好一个挡风遮雨的棚,顶上还临时拉了电线、装了电灯,解决晚上的照明问题。棚里也支好了六七个圆桌,等待客人的来临。
  早上八九点开始,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就陆续地到了,做客当然不会空手,除了礼金,一般还会拎着一包茶叶、一盒蛋糕点心、两瓶白酒之类。时间还早,客人们便三三两两地坐着喝茶、聊天、抽烟、嗑瓜子。小孩子们则楼上楼下地乱跑,或者拿了烟花爆竹去田埂河滩燃放。
  谈笑风生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十一点半,圆桌上铺好了一次性塑料桌布,摆上了一盘盘冷碟,此时客人也陆续就座,喜庆的鞭炮噼啪作响,宣告宴席正式开始。菜肴口味都是本地特色,红烧白烧为主,鲜有辛辣生猛,有时会偏咸,遵循了种田时期的老传统——卖苦力得多吃盐,却忘了如今纯粹务农为生的穷苦人已经少之又少,倒是三高人群不断壮大。若要说菜肴种类有什么明显的特色,首先,在冷菜里必定有一碟干果,如腰果、开心果、核桃仁,以及一碟水果,如西瓜、哈密瓜,乡下人不认为干果水果是餐后的点缀,而将它们调拨到餐前来开胃了。另一个必定登场的就是“肉饭”中的两大主角,肉和饭。肉必须是一整块,一般中午吃方肉,晚上吃蹄子。拾掇干净的蹄子放进大铁锅,加水、酱油、白糖、香辛料,下面点燃木柴,经过几个小时的焖烧,才能达到上桌的标准。白米饭似乎没什么特别,然而它是肉的最佳搭档。一碗雪白的米饭,配上皮酥肉化的红烧蹄子,肉的肥美和饭的清香互相交融,构成了寻常百姓对“美满”的最直观理解。
  吃完午饭,一部分人或回家或去镇上玩耍,另一部分人则留下来打扑克、搓麻将、喝茶聊天。直到四点半左右,暂时离去的人们又陆续回到院子,堂屋里打牌的人们也结算了输赢,收拾了桌子,重新铺好一次性桌布,摆上冷碟,晚上的宴席又开始了。大致内容与中午无差,但在场未成年的孩子都会得到一个小红包,装着十元、二十元的彩头。每个家庭会收到一个红袋,里面装着一包话梅、一块毛巾,甚至一包方便面,算是主人的回礼。吃完饭,赶着回城的人向主人道别后便匆匆离去。剩下的人则留在桌前,残羹剩菜被撤下,换上瓜子茶水,人们在微醺中聊着家长里短、奇闻异事。直到夜深才陆续散去,正式结束这忙碌又热闹的一天。
  正席这一天是否顺利,与前期准备是否到位紧密相关,从一户人家决定“来客人”开始,忙碌就开始了。首先是雇佣一支可靠的厨师队伍。这种厨师专门在乡村间游走,为需要请客的人家掌厨,收取报酬。厨师往往配有一整套装备:搭棚的油布、烧水的锅炉、炒菜的锅,等等。到了办事的当天,就开一条小船把工具拉到主人家,一条龙服务。
  但厨师只管烧菜,其余事务是不管的。主人把宴会所需的食材买来了,接下来就要杀鸡杀鱼、泡笋干、洗面筋、烫猪蹄……需要很多人劳作。开席当天,要整理场地、给厨师打下手、清洗碗筷、端菜上桌……需要很多人帮忙。客人来了,要端茶倒水、安排座位、收礼记账……同样需要很多人服务。这时就需要组织起第二支队伍:相帮的人。相帮的人可以是近亲、干亲、隔了几辈关系的远亲,也可以是左邻右舍、熟人朋友,都是义务劳动,不收取一分钱报酬,该给主人家的红包也不会少。这些人经过很多次“吃肉饭”的锻炼,熟门熟路,主人只需简单分配一下任务,便可以顺利开工。中年妇女们往往收拾食材,兼清洁锅碗瓢盆;老太太就拎着热水瓶随时给客人端茶倒水;成年男子负责铺台上菜;细心且有文化的长者负责登记红包礼品……相帮的人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直到将客人服务得满意而归。有些人甚至会带点私心,干活比他人更卖力,主要是为了接下来自己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这家人来相帮时能投桃报李。
  舞台已经准备好,大幕将拉开,接下来,不可或缺的第三支队伍——宾客就登场了。不管是留在村里的,还是住在城里的,大家都尽量早地赶来,向主人道贺,与亲友叙旧。这种乡村里热火朝天的宴客景象,永远都比高档饭店里的更能激发人的亲切感。屋外噼啪作响的柴灶上炖着肥美的蹄子,隆隆作响的锅炉不断供应着沸水,到处都是熟悉的乡音在欢声笑语,就连主人家的小黄狗也兴奋地在人群中撒欢……即便生活的圈子已经远离乡村,只要还连着一点根,就能从中感受到浓浓的温情,好像又回到童年,家家户户都打开门过日子、人与人互相扶持的时代。
  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对于成长于城市的人来说,“吃肉饭”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花上三天来忙忙碌碌,既费时,又费力,为什么不在饭店里一顿解决得了?而对于成长于乡村的人而言,“吃肉饭”却是仅有的农村社会关系的遗存了。
  过去的乡村社会关系,是一个外部封闭、内部开放、人与人联系紧密的模式。由于地理和时代的原因,一个村也许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但其内部成员,则由血缘、姻亲、地缘等纽带联系在一起。生产劳动上,大家互相帮忙,田间农活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日常生活上,你帮我看会儿孩子、我帮你收个衣服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有什么急事喊一声隔壁邻居就会来帮忙。在人生大事的操办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同村人的相帮,没有城市中的酒店、厨师、服务员的专业分工,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要在全村人的共同协力下才能完成。有人说这才是一定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人与人互相扶持、和平共处,内部很难出现大奸大恶之徒,因为所有人都是亲戚、朋友。不像如今的都市生活,家家都关上防盗门过日子,楼上楼下住着杀人犯还是外星人一概不知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进了城市,过上了防盗门里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工作、家庭、交际圈都建立在城市,基本已经脱离了农村的土壤。在如今的乡村里走上一遭,你会发现格外冷清,除了节假日,平时只有老人还长住于此。什么时候发现一户人家格外热闹,人头攒动、欢声笑语,大概就只有“来客人”、“吃肉饭”的场合了。
  因此,“吃肉饭”不仅仅是一次吃吃喝喝的聚餐,也不仅仅是主人家人生大事的见证,更不仅仅是逢年过节单纯的走亲访友。它有着极强的参与性,人人都需要卖力表演,缺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成功;它有着神圣的仪式性,强调着传统习俗的存在,保留着没有被城市化进程吞噬的乡土气息;它还有着浓厚的纪念性,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温习,令人重拾农耕文明中人与人之间割不断的情缘,反思现代都市中人际关系的苍白。从这一点来看,“吃肉饭”也许可看作是一种没有申报、依然活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许终有一天,村里的老人们走完了,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住进了城里,我们就再也等不来风尘仆仆的乡下亲戚上门来“告客人”,也没有机会驱车回到淳朴的村子里“来客人”,也无缘坐在拥挤又热闹的圆桌边吃着本地风味的“肉饭”。这一天,将是我们的遗憾,也是这方水土的悲哀。
  (作者单位: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文化发展与应用研究室)
其他文献
一、引言rn 在我们的头脑中,每个10年都有其代表性特点。20世纪70年代使我们想起了石油危机与水门事件,80年代使我们想到了供应经济学派与冷战的结束,那么历史学家或经济史学
期刊
本研究说明了中学德育教育中典型的问题,提供了以中学德育目标、内容、手段以及考核体系和师资建设为中心的手段和方法,希望在丰富中学德育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学德
沙特阿拉伯王国诞生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故乡、伊斯兰教的发祥地。沙特王国是全世界穆斯林的“精神祖国” ,王国君主是“圣地的护主” ,王国国旗上赫然写着 :“万物非
“花儿”,是流行在祖国大西北的一种口传民歌,也是整个西部极具代表性的以爱情为主的一种田野民歌。青海“花儿”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是西北“花儿”的主要流派。迄今为止,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明代万历年间任职河州的高洪的诗作《古鄯行吟》之二中“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所写地区就是今青海省民和、乐都一带,已有500多年历史,可见当时河湟地区就已经唱红了“花儿”,那么其起
期刊
本文主要对整个城市规划中有着极大影响的住宅区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和滨水地区设计,围绕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与同行共同探
目的:探讨IL-12对肥大细胞蛋白酶激活受体(PARs)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IL-12刺激肥大细胞后,在不同时间点,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流式细胞术(FCM),
金色的七月,河湟岸畔瓜熟蒂落,金黄的小麦开始下镰收割,熟透的桃李采摘上市,这是个美好的丰收季节。忙碌的庄户人家,将种植的小麦全部打碾进仓,将树上的果实变为厚厚的人民币时,时序已到月底,此刻,正是金秋八月,他们为了感谢神佛的保佑,庆贺丰收的年景,以酬神佛庆丰年而举办的“八月初一馒头会”的序幕,在那充满欢庆气氛的乡村间缓缓拉开。  (一)  说起“馒头会”的历史根源,笔者认为,它是农耕文化的精华,也是
期刊
2002年5月8日至5月14日,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欧洲史专家P.R.贝茨先生应邀至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学。贝茨教授在讲授中,对二战结束的时间、德国的统一问题、新旧欧盟的异同及英国与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