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发展到新的阶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西部农业本身是一项弱质产业,为使农业尽快融入国际大市场,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笔者结合西部农业科教推广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几项切实可行的政策探讨。
[关键词]农业 科技需求 政策探讨
1 甘肃临洮县农业科技现状。
1.1 县、乡镇二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与科技队伍。近二十多年来,临洮县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县、乡镇街道二级配套的以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学科上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农机等子体系。全县现有农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13人,其中县级267人。科技人员中有高级技术职称43人,占农业科技人员的3%,有中级技术职称的362人,占农业科技人员的26%,有大专以上学历者330人,占科技人员的23%。
1.2 农民专业协会与合作组织。全县现有各种农业专业(产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519个,联结农户8.48万户,带动各类种、养殖基地29.41万亩。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已发展成为市场机制下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又一个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
1.3 农业科技人才与农民的培训教育。临洮县对农业系统科技人员每年实施了“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提出了“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农村劳务开发长足发展,农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村劳务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底全县农村劳动力输出达10万余人,净收入达3亿元,农民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5%。
2 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竞争优势不强。临洮县地处甘肃中部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科技装备、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以及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相对滞后;农副产品市场体系辐射力不强,新型的现代营销体系不尽完善,县域特色产品生产规模、深加工等还处于雏形。
2.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技人员数量不足,全县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平均每个乡镇仅3—5人,每名技术人员要负责指导两千名左右的农民,力量极其薄弱,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推广到位。
2.3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欠缺。由于现行农业推广体制和政策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缺乏中间试验基地等原因,农业科技研究与生产市场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同时,农业科技人才在基层“断层”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村级技术人才更是奇缺。
2.4 农业科技人员老化,缺乏保障稳定机制。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未能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人员结构和知识层次无法满足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大多数高学历、高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集中在县级,形成了农业科技人员分布的结构性矛盾。
3 农业对科技需求的对策。
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培训农业科技人才的最终目的是加速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员要在农业和农村中发挥作用,必须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发展求生存,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积极探索和推进农业科技人员优化重组,调整结构,构筑新的农业科技創新体系。
3.2 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队伍。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关键是人才。培养一大批学用科技带头人,农民科技企业家、技术专家,造就一支既懂科技、经济,又懂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的专业科技队伍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相结合的农村科技队伍,为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3.3 建立高效协调的科技人才管理体系。在加强科技人才管理过程中,要切实理顺目前“条块结合,双重领导”的科技人员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逐步过渡到行业准入,实行分类管理、产学研相结合,形成机构健全、体制顺畅、管理有序的发展格局。
3.4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培养投入体系。多年来,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而用于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更是杯水车薪。要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人员方面的投入,应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建立国家、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多种形式地培养农业科技人员。
3.5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以科技特派员为突破口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从自身优势出发,因地制宣,突出特色,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做好科学合理的园区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着力于提高示范场的技术含量,采取企业化经营管理,实行投资业主制、运行公司制、项目承包制、生产服务合同制等,同时发挥好园区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
现代农业管理是一个知识系统,也是工程系统。加速科教兴农战略,重点是提高农村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核心是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坚持不懈地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促进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农业 科技需求 政策探讨
1 甘肃临洮县农业科技现状。
1.1 县、乡镇二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与科技队伍。近二十多年来,临洮县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县、乡镇街道二级配套的以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学科上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农机等子体系。全县现有农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13人,其中县级267人。科技人员中有高级技术职称43人,占农业科技人员的3%,有中级技术职称的362人,占农业科技人员的26%,有大专以上学历者330人,占科技人员的23%。
1.2 农民专业协会与合作组织。全县现有各种农业专业(产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519个,联结农户8.48万户,带动各类种、养殖基地29.41万亩。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已发展成为市场机制下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又一个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
1.3 农业科技人才与农民的培训教育。临洮县对农业系统科技人员每年实施了“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提出了“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农村劳务开发长足发展,农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村劳务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底全县农村劳动力输出达10万余人,净收入达3亿元,农民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5%。
2 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竞争优势不强。临洮县地处甘肃中部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科技装备、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以及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相对滞后;农副产品市场体系辐射力不强,新型的现代营销体系不尽完善,县域特色产品生产规模、深加工等还处于雏形。
2.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技人员数量不足,全县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平均每个乡镇仅3—5人,每名技术人员要负责指导两千名左右的农民,力量极其薄弱,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推广到位。
2.3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欠缺。由于现行农业推广体制和政策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缺乏中间试验基地等原因,农业科技研究与生产市场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同时,农业科技人才在基层“断层”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村级技术人才更是奇缺。
2.4 农业科技人员老化,缺乏保障稳定机制。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未能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人员结构和知识层次无法满足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大多数高学历、高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集中在县级,形成了农业科技人员分布的结构性矛盾。
3 农业对科技需求的对策。
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培训农业科技人才的最终目的是加速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员要在农业和农村中发挥作用,必须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发展求生存,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积极探索和推进农业科技人员优化重组,调整结构,构筑新的农业科技創新体系。
3.2 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队伍。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关键是人才。培养一大批学用科技带头人,农民科技企业家、技术专家,造就一支既懂科技、经济,又懂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的专业科技队伍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相结合的农村科技队伍,为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3.3 建立高效协调的科技人才管理体系。在加强科技人才管理过程中,要切实理顺目前“条块结合,双重领导”的科技人员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逐步过渡到行业准入,实行分类管理、产学研相结合,形成机构健全、体制顺畅、管理有序的发展格局。
3.4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培养投入体系。多年来,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而用于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更是杯水车薪。要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人员方面的投入,应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建立国家、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多种形式地培养农业科技人员。
3.5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以科技特派员为突破口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从自身优势出发,因地制宣,突出特色,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做好科学合理的园区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着力于提高示范场的技术含量,采取企业化经营管理,实行投资业主制、运行公司制、项目承包制、生产服务合同制等,同时发挥好园区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
现代农业管理是一个知识系统,也是工程系统。加速科教兴农战略,重点是提高农村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核心是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坚持不懈地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促进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