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教学之下,小学数学显得非常枯燥,学生没有积极主动性。因此,就需要打破传统,为小学生创设情境,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活泼。情境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它让课堂变得趣味横生,让小学生沉浸在学习的海洋里。这篇文章首先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然后再探讨如何运用情境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小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情境教学在小学教学中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必要的吸引学生的手段,小学生需要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或者教师创设的情境来对学习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者是简化自己的学习。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现状分析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难度小,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理解的内容也不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般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读课文、说中心思想、让学生写生字、做练习等等,教师每天需要进行的工作都是重复的,就是一直看着参考书给学生不停的念课文、念答案,然后批改作业,有的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方法,每天一成不变也乐得自在,学生的数学水平也一直不高不低,处于中等水平,正好达到教学要求,这样的教学虽然风险小,学生的适应度高,但是在新的教育要求背景下,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对小学生的教学要求,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数学思维、运用知识的能力”等要求,目前的教学很难达到这一点,因此教师要想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水平,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所创新。
二、探讨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学语言即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进行沟通或者是给学生进行只是传授的语言运用,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这一点,认为自己讲的话学生都能听懂,和学生进行沟通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其实不然,学生在听讲时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对其他话语学生并没有进行二次过滤和思考,因此如果教师无法用生活化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的话,学生在理解时就会遇到双重困难,不仅要进行思考主要的知识点,还要对教师说的某些模棱两可的话进行消化,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比较大的工作量,并不容易做到,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解释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按照书本中的介绍,对平行四边形的解释大概就是“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之类的,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如果就这样给学生解释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学生就会有些困惑,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没办法完全掌握,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教师就可以把这个概念进行生活化,可以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就像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伸缩门的小格子一样,大家可以想想它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就会把自己印象中的平行四边形画出来,教师可以给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画在黑板上,让学生的和自己的图形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对边不相等,没有把对边画成平行的等等,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记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判断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简单,而且能够延伸教学的影响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把教学语言生活化能够让教师和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把课本中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能改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看法。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喜欢的无非是一些动漫人物、玩具和简单的游戏以及零食,在数学课堂中融入这些元素看似有很大的难度,而且数学和这些的关联性也并不是很强,其实不然,只要教师有心,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联系起来,而且小学生思维简单,加上小学数学对教师来说十分简单,把两个简单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是很容易的。数学课本中的一些东西对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而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无论多难理解学生都能够很快投入其中找到关键所在,在数学学习中也同理,只要教师能够把知识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结合,学生就能够快速理解,也不会像之前一样排斥数学课堂。
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对于余数没有很多的认识,而且有很多学生对除法的学习也没有学好,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二年级的学生最难学习的一个知识点,如果按照之前的教学,教师给学生介绍余数的概念之后就会给学生讲一两道例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困惑的地方依旧困惑,即使正确率高也是由于形成了习惯或者是碰巧答对,不代表学生真的学会了,而且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在期末时由于知识点都堆在一起,会有很大的压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对学生解释。
再比如学生喜欢糖果,教师可以用糖果作为引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在自己手里提前拿几个糖果,问学生“老师手里现在有七颗糖果,但是我想把它们分给两个学生,我该怎么分呢?哪位同学可以帮帮老师算出具体的每个同学能够拿到几颗糖果呢?”,由于看起来和数学没有太大的关系,学生就会开始动脑筋思考,然后就会发现,两个人分七颗糖果最好的办法是一个人拿三个,一个人拿四个,七颗糖果根本没办法算出每个人该拿的平均数,教师可以接着问学生“大家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帮助别人解决呢?”,由于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学生无法回答老师,教师可以继续引导“今天,就教大家如何进行平均分这些糖果”。这时教师再引入关于余数的概念,带领学生复习简单的除法运算,然后把二者结合,让学生了解原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数学充满生活化气息,只有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才能让小学数学生机盎然,开辟数学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容芳,郭卓轩.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6(11):96-96.
[2]杨春杰,赵占山.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一个新高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分析[J].新教育時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29):45-46.
[3]何宪渊.曹秋菊.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及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15):232-232.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情境教学在小学教学中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必要的吸引学生的手段,小学生需要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或者教师创设的情境来对学习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者是简化自己的学习。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现状分析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难度小,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理解的内容也不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般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读课文、说中心思想、让学生写生字、做练习等等,教师每天需要进行的工作都是重复的,就是一直看着参考书给学生不停的念课文、念答案,然后批改作业,有的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方法,每天一成不变也乐得自在,学生的数学水平也一直不高不低,处于中等水平,正好达到教学要求,这样的教学虽然风险小,学生的适应度高,但是在新的教育要求背景下,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对小学生的教学要求,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数学思维、运用知识的能力”等要求,目前的教学很难达到这一点,因此教师要想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水平,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所创新。
二、探讨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学语言即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进行沟通或者是给学生进行只是传授的语言运用,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这一点,认为自己讲的话学生都能听懂,和学生进行沟通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其实不然,学生在听讲时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对其他话语学生并没有进行二次过滤和思考,因此如果教师无法用生活化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的话,学生在理解时就会遇到双重困难,不仅要进行思考主要的知识点,还要对教师说的某些模棱两可的话进行消化,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比较大的工作量,并不容易做到,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解释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按照书本中的介绍,对平行四边形的解释大概就是“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之类的,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如果就这样给学生解释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学生就会有些困惑,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没办法完全掌握,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教师就可以把这个概念进行生活化,可以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就像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伸缩门的小格子一样,大家可以想想它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就会把自己印象中的平行四边形画出来,教师可以给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画在黑板上,让学生的和自己的图形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对边不相等,没有把对边画成平行的等等,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记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判断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简单,而且能够延伸教学的影响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把教学语言生活化能够让教师和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把课本中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能改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看法。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喜欢的无非是一些动漫人物、玩具和简单的游戏以及零食,在数学课堂中融入这些元素看似有很大的难度,而且数学和这些的关联性也并不是很强,其实不然,只要教师有心,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联系起来,而且小学生思维简单,加上小学数学对教师来说十分简单,把两个简单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是很容易的。数学课本中的一些东西对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而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无论多难理解学生都能够很快投入其中找到关键所在,在数学学习中也同理,只要教师能够把知识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结合,学生就能够快速理解,也不会像之前一样排斥数学课堂。
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对于余数没有很多的认识,而且有很多学生对除法的学习也没有学好,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二年级的学生最难学习的一个知识点,如果按照之前的教学,教师给学生介绍余数的概念之后就会给学生讲一两道例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困惑的地方依旧困惑,即使正确率高也是由于形成了习惯或者是碰巧答对,不代表学生真的学会了,而且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在期末时由于知识点都堆在一起,会有很大的压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对学生解释。
再比如学生喜欢糖果,教师可以用糖果作为引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在自己手里提前拿几个糖果,问学生“老师手里现在有七颗糖果,但是我想把它们分给两个学生,我该怎么分呢?哪位同学可以帮帮老师算出具体的每个同学能够拿到几颗糖果呢?”,由于看起来和数学没有太大的关系,学生就会开始动脑筋思考,然后就会发现,两个人分七颗糖果最好的办法是一个人拿三个,一个人拿四个,七颗糖果根本没办法算出每个人该拿的平均数,教师可以接着问学生“大家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帮助别人解决呢?”,由于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学生无法回答老师,教师可以继续引导“今天,就教大家如何进行平均分这些糖果”。这时教师再引入关于余数的概念,带领学生复习简单的除法运算,然后把二者结合,让学生了解原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数学充满生活化气息,只有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才能让小学数学生机盎然,开辟数学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容芳,郭卓轩.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6(11):96-96.
[2]杨春杰,赵占山.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一个新高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分析[J].新教育時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29):45-46.
[3]何宪渊.曹秋菊.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及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15):23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