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从改革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到一批标志性改革措施的陆续推出,中国人的生活正在伴随国家发展而变化。尽管全年尚未结束,但这些变化都显示中国正进入一段不平凡的时期。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日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国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历史性地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正进入全面创新时代。
2015年10月至11月,一系列科技工程“扎堆儿”取得突破。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总装下线,意味着中国站在了大飞机产业供应链的顶点;中国还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永磁高铁”牵引技术的国家;中国核电首次进入西方发达国家……
这些突破,只是中国开始走向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创新”不只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战略,更注重激发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力量——13亿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支持经济增长。2015年在世界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9%,尤其是就业比较充分,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目前,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约一万户,全社会激发出的创新创业力量形成了磅礴之势。据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UHY国际会计咨询公司最新报告,中国的创业热情在全球名列榜首。
“双创”的代表人物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他在日前致股东的公开信中说,我相信这次中国经济从数量向质量调整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几家全球真正了不起的企业,阿里巴巴希望自己能有幸成为其中之一。“阿里巴巴必须拥抱变化,投资变化,创造变化。”
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既可以是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也可以应用到社会乃至政府工作中。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专门成立了一个“数据统筹局”,将政府各部门的数据汇总,并利用大数据概念推动政府机构改革。该局设计了当地一家检察院的机构改革,通过对比和梳理找出业务重合的部门,将原来的16个机构整合成10个,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可以预见,坚持创新发展必然会增强各行各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一系列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有望突破,中国将融入全球创新发展合作大网络。”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创新、改革、法治、从严治党,一系列行动的最终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只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标为依托,更综合反映许多社会目标,而这恰是机遇所在。
2015年,中国成立首家专业养老金管理机构,求解“未富先老”难题;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健康中国建设向前推进……这些都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中国还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在未来5年规划中单列一章,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让人们更多享受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据环保部有关人士测算,中国今年出台的“水十条”,预计拉动4万亿元至5万亿元社会投资;而未来“土十条”发布后,带动的投资预计远超5.7万亿元。国际企业参与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世界意义重大:使全球GDP相应增加,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发展榜样;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将把先进技术带到世界;中国社会将更加稳定,这对营造稳定的国际大环境十分重要。这一切,都从2015年开始得到更多体现。
他的判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验证:脸谱公司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北京全程中文演讲,谷歌董事长施密特在北京宣布要“重返”中国,波音、苹果等美国大公司相继在华增加投资;大众公司宣布未来四年在华投资220亿欧元……外商投资更多元,涵盖制造业、服务业、房地产、金融业、创新产业等各领域。
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取得进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已经签署,丝路基金已经着手实施具体项目,这些都将直接作用于世界经济格局。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中心,成为世界及各国最大的利益相关者。
近日在上海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学论坛上,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将为世界提供中国动力、中国智慧、中国选择。
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马丁.雅克说,西方模式不再是绝对权威。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执着和价值倡导,将不仅显示出中国智慧,也将为全球提供治理模式和机制安排的智慧来源。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日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国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历史性地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正进入全面创新时代。
2015年10月至11月,一系列科技工程“扎堆儿”取得突破。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总装下线,意味着中国站在了大飞机产业供应链的顶点;中国还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永磁高铁”牵引技术的国家;中国核电首次进入西方发达国家……
这些突破,只是中国开始走向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创新”不只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战略,更注重激发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力量——13亿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支持经济增长。2015年在世界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9%,尤其是就业比较充分,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目前,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约一万户,全社会激发出的创新创业力量形成了磅礴之势。据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UHY国际会计咨询公司最新报告,中国的创业热情在全球名列榜首。
“双创”的代表人物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他在日前致股东的公开信中说,我相信这次中国经济从数量向质量调整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几家全球真正了不起的企业,阿里巴巴希望自己能有幸成为其中之一。“阿里巴巴必须拥抱变化,投资变化,创造变化。”
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既可以是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也可以应用到社会乃至政府工作中。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专门成立了一个“数据统筹局”,将政府各部门的数据汇总,并利用大数据概念推动政府机构改革。该局设计了当地一家检察院的机构改革,通过对比和梳理找出业务重合的部门,将原来的16个机构整合成10个,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可以预见,坚持创新发展必然会增强各行各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一系列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有望突破,中国将融入全球创新发展合作大网络。”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创新、改革、法治、从严治党,一系列行动的最终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只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标为依托,更综合反映许多社会目标,而这恰是机遇所在。
2015年,中国成立首家专业养老金管理机构,求解“未富先老”难题;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健康中国建设向前推进……这些都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中国还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在未来5年规划中单列一章,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让人们更多享受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据环保部有关人士测算,中国今年出台的“水十条”,预计拉动4万亿元至5万亿元社会投资;而未来“土十条”发布后,带动的投资预计远超5.7万亿元。国际企业参与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世界意义重大:使全球GDP相应增加,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发展榜样;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将把先进技术带到世界;中国社会将更加稳定,这对营造稳定的国际大环境十分重要。这一切,都从2015年开始得到更多体现。
他的判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验证:脸谱公司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北京全程中文演讲,谷歌董事长施密特在北京宣布要“重返”中国,波音、苹果等美国大公司相继在华增加投资;大众公司宣布未来四年在华投资220亿欧元……外商投资更多元,涵盖制造业、服务业、房地产、金融业、创新产业等各领域。
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取得进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已经签署,丝路基金已经着手实施具体项目,这些都将直接作用于世界经济格局。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中心,成为世界及各国最大的利益相关者。
近日在上海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学论坛上,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将为世界提供中国动力、中国智慧、中国选择。
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马丁.雅克说,西方模式不再是绝对权威。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执着和价值倡导,将不仅显示出中国智慧,也将为全球提供治理模式和机制安排的智慧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