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为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考查和验收考试,在命题的角度上体现出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以及课程目标上的要求和精神内核的秉承,由此我仅就这个方面做出自己的分析。
现代文阅读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这是一篇从艺术美学角度介绍说明艺术品接受的过程及作用的社科类文章,要求考生依据原文信息对选项说法正确或错误做出选择。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教师应当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自己品味、揣摩、理解与运用。所以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析和思考。
“新课标”的“前言”部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文言文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主人公来护儿少有大志,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这样的精神品质是对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的良好导向。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他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遇险绝不苟且偷生,决心以身报国,最终马革裹尸,以身殉国。时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戴将军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回忆和赞扬。新课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突出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了人格养成,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古代诗歌阅读要求依据对唐诗《残春旅舍》的阅读理解,说说有“晚唐巧句”之称的颔联巧在哪里,以及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恰恰反映了新课标强调个性化阅读的理念。我们看到有的实验教材为课文设计了这样类型的思考题:“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目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读诗歌要“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求“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到第四学段,则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以看出,此次课程改革凸显了以人为本位的人文化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了教育的主体。
新课标在阅读量上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语言文字运用第14题病句辨析加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内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此项内容反映出对时事的关注,真正要求考生要“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新课标还规定扩大课外阅读量。第15题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入横线处,此题选材为吃辣上瘾现象的生理原因解说,说明考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而16题则直接关注阅读本身,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期,此题指出批判型阅读的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新课标还对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做出了以下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考查了初中背诵篇目杜牧的《赤壁》,高中必修3教材中的篇目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和必修5教材的篇目《庄子·逍遥游》。其实学生平时背诵积累的语言材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新课标强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言文字运用的17题要求考生依据所给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语言简明,句子通顺。此题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
此次高考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要求考生经过思考,权衡和选择,在三人中找出更具风采的人,其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就充分体现了写作的个性化,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便于考生发挥,也能体现出高考作文的区分度。它贯彻了新课标在写作方面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总之,高考改革已成为关系我国教育改革全局的关键问题,通过高考试题的命制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招考机制也已经转变为展示才能和全面评价的招考机制。高考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引基础教育,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推进,上联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起点,关系到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整个教育中起到枢纽调节作用,我们应该为看到这样成功的高考改革而喜悦和自豪!
(作者单位:通辽市扎鲁特一中)
现代文阅读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这是一篇从艺术美学角度介绍说明艺术品接受的过程及作用的社科类文章,要求考生依据原文信息对选项说法正确或错误做出选择。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教师应当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自己品味、揣摩、理解与运用。所以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析和思考。
“新课标”的“前言”部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文言文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主人公来护儿少有大志,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这样的精神品质是对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的良好导向。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他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遇险绝不苟且偷生,决心以身报国,最终马革裹尸,以身殉国。时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戴将军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回忆和赞扬。新课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突出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了人格养成,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古代诗歌阅读要求依据对唐诗《残春旅舍》的阅读理解,说说有“晚唐巧句”之称的颔联巧在哪里,以及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恰恰反映了新课标强调个性化阅读的理念。我们看到有的实验教材为课文设计了这样类型的思考题:“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目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读诗歌要“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求“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到第四学段,则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以看出,此次课程改革凸显了以人为本位的人文化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了教育的主体。
新课标在阅读量上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语言文字运用第14题病句辨析加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内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此项内容反映出对时事的关注,真正要求考生要“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新课标还规定扩大课外阅读量。第15题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入横线处,此题选材为吃辣上瘾现象的生理原因解说,说明考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而16题则直接关注阅读本身,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期,此题指出批判型阅读的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新课标还对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做出了以下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考查了初中背诵篇目杜牧的《赤壁》,高中必修3教材中的篇目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和必修5教材的篇目《庄子·逍遥游》。其实学生平时背诵积累的语言材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新课标强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言文字运用的17题要求考生依据所给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语言简明,句子通顺。此题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
此次高考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要求考生经过思考,权衡和选择,在三人中找出更具风采的人,其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就充分体现了写作的个性化,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便于考生发挥,也能体现出高考作文的区分度。它贯彻了新课标在写作方面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总之,高考改革已成为关系我国教育改革全局的关键问题,通过高考试题的命制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招考机制也已经转变为展示才能和全面评价的招考机制。高考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引基础教育,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推进,上联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起点,关系到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整个教育中起到枢纽调节作用,我们应该为看到这样成功的高考改革而喜悦和自豪!
(作者单位:通辽市扎鲁特一中)